第42節 長漂

科舉制度毫無疑問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最偉大的發明,且沒有之一。

即便是在兩千多年後的那個世界,科舉制度也依然興旺發達,並且擴散到了全球,雖然那時的科舉制度已經變換了形式,換了個馬甲叫公務員考試。

大天朝每年的公務員考試,應考者如過江之鯽,爲了一個名額,無數人寒窗苦讀,白首窮經。

其他國家的情況也差不多。

安逸、穩定、舒適、體面,就是公務員的代名詞。

不管它叫科舉也罷,叫公務員考試也好,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爲國家機器尋找操作工!

劉德看着便宜老爹,道:“近日兒臣常在長安街頭流連,微服審視市井,多有見到窮苦潦倒的士人,彼輩不遠千里,跋山涉水,來到長安,爲的就是一個榮華富貴,希冀以得天恩,可惜,我漢家制度只有舉薦,然舉薦需要的門檻太高,此輩中人少有能跨越者……”

劉德侃侃而言。

他說的都是事實,此時的長安作爲漢家的都城,天下首善之地,跟後世大天朝的北京一樣,都生活着一個特殊的羣體。

北京有北漂,長安有長漂。

北漂爲了夢想打拼、努力、奮鬥大多數人的生活並不樂觀,甚至有些人過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而長漂的情況卻比北漂更悽慘。

長漂的主要組成羣體,都是來自關東各地的各學派士子。

前世十幾年的諸侯王生涯,劉德是多少知道如今天下的士人情況的。

自從漢初戰火漸漸熄滅,天下恢復安定之後,本來被戰火趕的到處顛沛流離,沒有居所的各大學派的傳人們終於能安下心傳播學問了。

首先跳出來的開山立派的是儒家,然後其他各家紛紛跟進。

只是儒家因爲膽子更大,步伐邁的更快,同時有着更系統的傳授模式,因此,漸漸開始壓倒其他諸子,在士子中佔據了主流位置。

儒家是怎麼幹的?

就以此時的情形爲例,胡毋生以公羊春秋第六代嫡系傳人的身份在麓臺廣收天下士子,來者不拒。

其門下可謂英才匯聚。

像公孫弘等後來的大臣都出自其門下。

胡毋生的師弟董仲舒在廣川開宗立派,同樣廣收天下士子。

在魯地,詩經的當代傳人申公德高望重,門下弟子遍及朝野,像楚王劉戊就曾在申公門下聽課,後來劉徹的建元新政的主持者趙綰、王臧都是其門下弟子。

濟南人伏生則是另外一個傳奇,他是經歷過秦末戰火活下來的老知識分子,手裡保存着《尚書》的原本殘卷,總計二十九篇。

伏生在劉德祖父劉恆在位時就已經名滿天下。

晁錯是怎麼出頭的?

就是因爲被劉恆任命爲使者前往濟南探視伏生,並請其到長安享福。

爲何這種好事竟然會落到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晁錯頭上?

因爲先前派去的使者跟伏生交流不能……

伏生是老一輩的知識分子,說的是正宗的戰國時期齊國的方言,而漢家的大臣們講的則是關中的官話……

所以,懂得戰國時期一些齊國方言的晁錯被趕鴨子上架派去完成這個任務。

由此可見,就算在這西元前的時代,能掌握一門語言也是很重要的!

這些頂級的大儒,固然風光。

可其門下弟子就未必了。

從呂后時期開始復甦的文化界,發展到今天,培養出來的各種學者,已經數以十萬記。

但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都沒有可能獲得舉薦,從而出任官僚。

於是,這些人有的選擇停留在各地諸侯王的王宮附近,以希望能獲得諸侯王的看重,從而實現夢想。

野心更大的,就直接來了長安,停留在長安,形成了長漂羣體。

但是,居長安大不易。

想在長安生存下來,那可是需要毅力的。

舉個例子,後來著名的勵志故事的主角朱買臣,曾經就是長漂的一員,他在沒發跡前,在長安怎麼活下去的?

史書記載,朱買臣甚至一度要靠在長安的老鄉們施捨才能活下來。

另一位劉徹朝的大臣公孫弘也曾是長漂中的一員,不過他運氣好,沒混多久就碰上了建元新政,撈了個官當。

主父偃也當過長漂,但比公孫弘慘了點,還是靠着投靠衛青,纔不至於被餓死。

這些都是混出頭的,那些沒混出頭的人,無疑是悽慘的。

像朱買臣,要不是碰上了老鄉嚴助幫忙,他估計一輩子都出不了頭。

絕大部分的長漂,據劉德瞭解,大部分都是在長安靠着給人抄寫書信,做些雜事,勉強維持生計。

這些人在長安流連不去,每天抄寫完書信,做完雜事,湊到了幾天的伙食費後就出門,在各個公侯親貴大臣的府邸門口投遞他們寫的詩賦、策文。

希冀着能得到某位貴人看重,從此青雲直上。

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不久前會稽人嚴忌靠着幾篇詩賦成功的打動了劉德叔父劉武,躋身爲樑王親信,還被授官。

而通常,每每傳出這樣的好消息後,就刺激着那些本來都快堅持不下去的士子們,咬着牙齒,繼續堅持留在長安。

前世,劉德河間王宮裡就有十幾個在長安實在撐不住不得不另尋出路,然後被他招徠的士子,劉德每每問及他們在長安的漂泊生活時,這些人通常都是淚流滿面,談起在長安的艱難歲月,一個個都是痛苦不堪。

劉德也曾跟他們談起過科舉的種種問題,討論過假如要實行科舉,該怎麼實行的細節。

因而,劉德並非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種種細節與方面早在前世就經過無數次推敲。

想着前世的種種事情,劉德繼續道:“彼輩流連長安,每日爲生計奔波,屈於市井無賴之下,飽嘗人間冷暖,然,長期不得朝廷重視,長此以往,難免怨懟叢生,於我漢家社稷不利!”

劉德自然是有些誇張。

但是,劉啓卻不得不重視劉德所說的。

原因很簡單,能有資格來長安,做個長漂的,最起碼都是地方上的小地主階級。

否則,他們連函谷關都進不了!

這些人長期困局長安,過着窮苦的日子,時間久了,難保不對漢家皇室產生怨恨。

作爲天子,一兩個小小地主的怨恨,自然算不得什麼。

但是假如是一千個一萬個呢?

…………、

抱歉,今天又晚了~~

嗯,丈母孃過兩天要來,所以你們懂得~~~~~~~~

等下12點左右會更一個大章~~~~~~~~~~~~

第727節 進擊的二世祖(3)第1422節 作死小能手第334節 滅亡(2)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第229節 爭鋒相對第928節 薄世的麻煩第496節 美好時代第1564節 以夷制夷第1268節 大戰開幕第1460節 怎麼對付文人第394節 說服第278節 只有一個辦法!第1450節 爲民做主(2)第82節 關於五銖錢的構想第1493節 手中的牌第276節 得意忘形第1437節 司馬遷的疑惑(1)第1119節 高闕陷落(1)第152節 滅蝗策第1368節 幕南無王庭第889節 聯姻第1190節 權勢、學術、錢(1)第375節 八方英才匯長安(1)第269節 要保持神秘第1285節 匈奴‘神騎’(1)第103節 張湯的明悟第457節 契機第1073節 狹路相逢勇者勝(1)第766節 轉變的想法第1134節 匈奴的戰略調整(2)第1091節 想當狗腿子的丁零人第1344節 武以止戈第77節 上林苑第1504節 接班(2)第180節 袁盎來了第275節 新思維(4)第184節 蠢貨第1556節 匈奴的大一統(1)第336節 兄弟們(2)第1521節 悲劇的劉榮(2)第1303節 匈奴的部署(1)第113節 題目與交易第111節 彙報第59節 微服(1)第357節 宣達司第592節 少府令劉舍第761節 團結大多數第378節 喜事第715節 龍城大會(2)第1497節 委派第253節 八方英才匯聚(2)第1213節 儒家的反擊(2)第1014節 切割第244節 儲君之位在招手第364節 劇變(2)第1152節 安排第629節 溫言在口(4)第1403節 繼任者第1369節 流血的撤退(1)第1034節 大戰之前(1)第1098節 分蛋糕第548節 猶豫第262節 賞賜與福利第1447節 如癡如醉第176節 周陽由的恥辱日第948節 整頓(3)第879節 構想第1170節 訛詐第636節 新學派?(5)第602節 魚海!魚海!(2)第1164節 雄心(2)第15節 目標第227節 自以爲是的劉安第207節 調查(1)第1434節 殖民時代(2)第345節 兄弟們(1)第1094節 天單于(2)第850節 武夫當國(3)第461節 大朝儀(1)第503節 鄴邑公主第1475節 見聞(1)第1063節 屠殺(2)第253節 八方英才匯聚(2)第195節 人選第1280節 戰上谷(1)第1237節 開萬世之太平(2)第1241節 入吾甕中(1)第619節 羣魔亂舞(2)第1038節 望城止寒第615節 洗錢第787節 馬邑會戰(1)第203節 周陽由的末日(2)第1359節 轉移視線第1565節 蠱惑西南諸國第189節 佈置第1470節 在安東(2)第443節 儒家的困境第469節 殺雞駭猴第832節 匈奴的未來(1)第895節 風起南國(1)
第727節 進擊的二世祖(3)第1422節 作死小能手第334節 滅亡(2)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第229節 爭鋒相對第928節 薄世的麻煩第496節 美好時代第1564節 以夷制夷第1268節 大戰開幕第1460節 怎麼對付文人第394節 說服第278節 只有一個辦法!第1450節 爲民做主(2)第82節 關於五銖錢的構想第1493節 手中的牌第276節 得意忘形第1437節 司馬遷的疑惑(1)第1119節 高闕陷落(1)第152節 滅蝗策第1368節 幕南無王庭第889節 聯姻第1190節 權勢、學術、錢(1)第375節 八方英才匯長安(1)第269節 要保持神秘第1285節 匈奴‘神騎’(1)第103節 張湯的明悟第457節 契機第1073節 狹路相逢勇者勝(1)第766節 轉變的想法第1134節 匈奴的戰略調整(2)第1091節 想當狗腿子的丁零人第1344節 武以止戈第77節 上林苑第1504節 接班(2)第180節 袁盎來了第275節 新思維(4)第184節 蠢貨第1556節 匈奴的大一統(1)第336節 兄弟們(2)第1521節 悲劇的劉榮(2)第1303節 匈奴的部署(1)第113節 題目與交易第111節 彙報第59節 微服(1)第357節 宣達司第592節 少府令劉舍第761節 團結大多數第378節 喜事第715節 龍城大會(2)第1497節 委派第253節 八方英才匯聚(2)第1213節 儒家的反擊(2)第1014節 切割第244節 儲君之位在招手第364節 劇變(2)第1152節 安排第629節 溫言在口(4)第1403節 繼任者第1369節 流血的撤退(1)第1034節 大戰之前(1)第1098節 分蛋糕第548節 猶豫第262節 賞賜與福利第1447節 如癡如醉第176節 周陽由的恥辱日第948節 整頓(3)第879節 構想第1170節 訛詐第636節 新學派?(5)第602節 魚海!魚海!(2)第1164節 雄心(2)第15節 目標第227節 自以爲是的劉安第207節 調查(1)第1434節 殖民時代(2)第345節 兄弟們(1)第1094節 天單于(2)第850節 武夫當國(3)第461節 大朝儀(1)第503節 鄴邑公主第1475節 見聞(1)第1063節 屠殺(2)第253節 八方英才匯聚(2)第195節 人選第1280節 戰上谷(1)第1237節 開萬世之太平(2)第1241節 入吾甕中(1)第619節 羣魔亂舞(2)第1038節 望城止寒第615節 洗錢第787節 馬邑會戰(1)第203節 周陽由的末日(2)第1359節 轉移視線第1565節 蠱惑西南諸國第189節 佈置第1470節 在安東(2)第443節 儒家的困境第469節 殺雞駭猴第832節 匈奴的未來(1)第895節 風起南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