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六節 大棒(1)

此刻,豪強地主們都沉浸在張越公佈的那個巨大的水利工程計劃之中。

這個大餅太大了。

大到足可讓所有人都吃的盤滿鉢滿。

只不過……

許多人在清醒後的剎那,就互相對視了一眼,然後特別有默契的各自退開幾步。

尤其是那些在地方上犬齒相依,利益交錯的家族。

此刻,眼中都噴出了火花。

自古,財帛動人心。

所以,晏子可以二桃殺三士。

如今,面對着很可能是新豐縣有史以來最大的利好政策和優惠。

誰都希望,自己能多吃一點,而別人,特別是自己在地方上的直接競爭對手少吃一點。

這樣,家族就有可能借着這個機會彎道超車,甩開那個競爭對手,甚至從此凌駕於其上。

常盛舔着嘴脣,此刻,他的腦海中幾乎全部都是自己的侄子常文曾經稟告他的一件事情——侍中領新豐令張子重,希望他能帶頭檢舉柳亭楊氏的不法。

常盛最開始其實壓根沒有怎麼聽進去。

檢舉鄉黨,這可是犯忌諱的事情。

當初,楊可大興告緡,地方上鄰里互告,鄉黨之間各自檢舉,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也讓全天下的地主豪強,都開始謹慎起來。

一般情況下,兩個家族就算是打的要死要活,互相之間水火不容,也不會輕易訴諸官府,將事情鬧到官衙之中。

因爲,告緡的教訓,使得人們知道。

你檢舉了別人,別人也會檢舉你。

最終,是同歸於盡。

大好頭顱和萬貫家財,都將落地,都會被泥腿子們瓜分。

但現在,常盛的內心,卻是砰砰砰的跳個不停。

他拿着眼睛,打量着自己身旁的楊氏家主楊費,正巧,楊費也在拿着晦暗不明的眼神打量着自己。

常盛很清楚,楊家做過些什麼事情。

這個家族,在柳亭是靠着放貸發達起來的。

每歲青黃不接之時,就是楊氏最喜歡的季節。

他們將大批的粟米,借貸給平民。

九出十三歸,已經是良心價,是親友價。

楊氏的利息,是利滾利。

一個月還不上,到下個月,一斗米就能變成一石!

楊氏崛起不過二十年,柳亭百姓的戶口就從高峰時的一百七十餘戶,變成了現在的不過一百戶。

消失的這些家庭,去了哪裡?想都不不用想。

若楊氏只靠着放貸,其財富的積累速度,毫無疑問是不可能這麼快的。

楊家人真正的致富秘訣,還是靠着與官吏勾結,巧取豪奪。

其手段簡單而有效——在每年秋冬,不徵芻稾,逼迫百姓爲了生存不得不賤賣辛辛苦苦收割的芻稾。

而等到了來年春夏,芻稾價格高企之時催徵。

迫使百姓不得不去高價買自己在去年冬天低價賤賣給楊家的芻稾。

這一倒手,利潤就是一倍。

有些農民比較聰明,在秋冬季節忍着不賣,企圖將芻稾留到第二年春夏。

楊氏的做法,就粗暴而乾脆——派幾個遊俠,放火燒掉這家人存放芻稾的地方。

以常盛所知,僅僅是在去年,柳亭就有一戶人家,因爲存放芻稾的柴房半夜被燒,因爲沒有發覺,導致大火焚盡家宅,全家五口人,僅有一人得活!

此人在知道了是楊家人指使縱火的事情後,就來新豐官衙上告,結果在半路上被兩個遊俠用亂棍打死,屍體丟到了山林之中。

老實說,常盛很看不起楊家所用的這些卑鄙手段。

更是無比蔑視楊家所用的那些下三濫的辦法。

在常盛看來,這楊氏的所作所爲,除了讓百姓‘積怨於心’之外,沒有半分好處。

若來一個酷吏,楊家就是最好的靶子。

說不定還要連累像自己這樣的素來清明,對鄉黨頗爲友善的‘良善之家’。

本來,常、楊兩家,雖然有着些矛盾,互相也都有不少齷齪。

但,大家都是鄉紳。

互相都知道對方的底子,也掌握了對方的一些把柄。

投鼠忌器,常盛是不敢輕舉妄動的。

然而,現在……

看着眼前的那張布帛上的渠道流經之地,常盛深深的吸了一口氣。

那四條渠道之中的一條,正好會經過他家與楊家土地之間。

換而言之,若楊家倒下了。

這條渠道的利益,就是他常氏獨佔。

常家在當地有七八百畝地,加上楊家的那幾百畝,合起來就是一片千五百畝的膏腴之地。

若渠道開通,這些土地本身的價值,就會陡然增加數倍。

更何況,還有更賦徭役之利。

這利益之大,即使是常盛也難以把持!

但,還是有着顧慮。

畢竟,有了楊可告緡的前車之鑑。

常盛不敢肯定,自己能獨善其身。

不止是常盛內心糾結。

幾乎所有的豪強地主士大夫貴族們,現在內心都跟貓抓了一般。

他們既想自己獨吞所有利好,但卻又忌憚,害怕被對方倒打一耙!

要知道,當初告緡政策的狂瀾掀起之時。

無數人明明前一刻還是勝利者,但後一刻就被人檢舉,與那些不幸者一般鋃鐺入獄。

幾乎所有郡國的商賈豪強,都被波及。

只有少數人得以倖免。

那場狂瀾,令全天下的豪強地主都明白了一個真理——不要去官府檢舉自己的同鄉!

………………………………

張越掃視着全場,他的視線在人羣之中穿梭。

他知道,是時候添把柴禾,好好的燒一燒了。

他微微上前,對着衆人拱手:“諸位父兄,應當皆知,漢家祖制,素來就是‘士不教不得徵’,其在民政,則爲‘不教而誅是爲虐’!”

在文景時期,黃老學派主政之下的漢室,這兩條甚至是天條一般的戒律。

國家頒佈法律,實施之前,一定會先張貼在露布之下,由官吏宣講、普及,讓百姓們全部知曉。

軍隊在徵兵前,必然會選擇那些接受過系統訓練,有着足夠軍事技能的良家子。

這是傳承自戰國的精神,也是子產先生的‘公開法’精神的延續。

然而……

最近這幾十年來,隨着儒家掌權。

這兩個制度就漸漸鬆弛了。

畢竟,對於儒生來說,子產雖然先賢,但也不如孔子啊。

孔子教誨的好:民可使使之,不可使由之。

泥腿子老百姓什麼的,就乖乖的聽我們君子的指揮與教化就好了。

法律什麼的,需要懂嗎?不需要!

在儒家的思維形態之中,甚至最好,老百姓不要去告狀,也不要輕易來打擾我等君子的清修。

有什麼問題,你們自己協商着解決那是最棒了!

簡單的總結,就是愚民。

百姓越蠢越好,越乖越好。

一切聽從官府和鄉賢的指揮。

這與之前,簡直形成了鮮明對比。

不過,畢竟,這兩條制度是漢家祖制。

儒生們可以無視它們,但不能廢除它們。

就像儒生們雖然恨透了陵邑制度與‘一夫狹五口而治百田’的漢室戶籍制度。

但,卻也不敢說出‘請廢’這兩個字。

畢竟,在狄山帶了頭,親自得到了教訓後,那樣的傻白甜就基本絕跡了。

所以,當張越重提了這兩條祖制後。

士大夫豪強們,雖然感到彆扭和不爽,但卻也不敢有所異議。

這可是祖制,是高帝制度。

天子可以不鳥,但臣子敢嗎?

不過,他們也因此,放心了許多。

事實上,其實地主豪強和商賈貴族們,根本就沒有想到,或者說就算想到了,也不會說出來的一個事情是——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文景時代的地主豪強們,雖然受到種種限制和束縛,然而,他們的人身安全與財產安全,遠比現在更有保障。

在黃老學派治下,國家壓根懶得去管那些地主豪強們自己宅在自己家裡面玩自己的事情。

只要你不犯法,一切都好商量。

臨邛的程鄭氏與卓氏,富賈天下,出行比擬王侯。

雒陽的師氏和臨淄的刀間,門徒以千計,走狗無數,訾產萬萬。

但,他們每一個都活的活蹦亂跳。

反倒是現在,在儒法治下,他們貌似獲得了在基層爲所欲爲的權力與自由。

但同時也失去了對自己生命與財產的自由。

上面隨便派個胥吏下來,就能殺光一縣豪強。

因爲,當豪強們可以肆意折磨和剝削小民時,同時也意味着,國家的當權者,同樣可以將他們視爲豬狗。

是故,當張越重提了漢家的祖制的同時,其實也宣告了他來新豐秉持的原則。

‘依法治縣’,準確的說就是黃老學派的‘法無禁止則不糾’。

你不犯法,我就不管你。

甚至你犯了法,倘若,你能證明你確實不知道有這條法律存在,那麼,就可以從寬處理。

因爲‘宣明教化’這是官府的責任。

而現在此人不知這條法律,這是官府的失職。

他雖然犯法,要受懲罰,但官府同樣存在‘失職’。

故此人可以從輕,而相關官吏卻要受到斥責——你幹什麼吃的?國家俸祿養你是養着你好玩的咩?

有些情況下,甚至相關官吏可能會受到嚴厲處分。

翻開文景時代的漢律,你可以輕易看到無數條有關官吏失職的懲罰條文。

從罰銅、罰金,到貶斥甚至流放、處死,應有盡有。

在事實上,黃老政治,絕非用‘清靜無爲’就可以解釋。

準確的說,黃老學派主張的是‘無爲,而無所不爲’。

法律之外的事情,制度之外的事情,我什麼都不管。

法律以內,制度之中的事情,我什麼都要管!

第七百九十七節 霍光的手段第五百六十二節 引導輿論(1)第四百八十三節 負荊請罪(1)第一百三十章 拐帶太學生第三百三十二節 信武君(2)第四百三十八節 千萬別給朕面子【新春快樂】第四百八十四節 負荊請罪(2)第七百九十二節 入甕(1)第八百二十三節 尷尬的韓說第六百七十一節 抉擇(2)第四百七十七節 震撼(2)第一百二十四章 始作俑者第一百二十七章 證僞(1)第兩百五十三節 氣節第兩百一十二節 富足 (2)第八百七十七節 鎮壓(3)第三十四章 有朋自遠方來(2)第三百一十節 碾壓(2)第四百八十四節 負荊請罪(2)第三百五十四節 巫蠱之禍?(1)第四百九十五節 奇蹟(1)第六十二章 災難第三百八十三節 徵辟丁緩(1)第一百五十七章 使命與故事【求月票】第一百零九章 地圖(1)第五百三十八節 金日磾(2)第五百五十八節 王氏外戚第九十五章 上船第三十五章 讀書有方法第五百五十七節 馬政與小弟第五十六章 牛皮糖第七百一十三節 烏孫的野望第三百四十一節 皇后邀請第七百零五節 李陵(1)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望苑的反對派(1)第兩百一十三節 打臉第七百零一節 入我甕中(2)第兩百一十六節 陽石公主第七百零九節 郡兵(1)第八百八十五節 後宮救國是正道第五百三十節 彈劾太子!(1)第六百四十八節 敲打(1)第三十八章 戰爭論(1)第七百一十一節 全民大練兵(1)第七百三十七節 民兵第八百二十九節 火眼金睛張子重(1)第六百六十六節 超級工程(1)第二十一章 鄉中毒婦第八百三十五節 覺悟(1)第七百二十三節 五銖錢最高!第兩百九十三節 狐鹿姑與範明友第六百三十節 烏孫來使(2)第三百七十六節 漢!外交官!第五百八十四節 小人(2/3)第五十五章 圓周率?這麼巧!第三百三十七節 君前對奏(1)第五百六十七節 白手套第七十章 陷阱與死心第五百六十六節 王莽的心機第八十二章 面聖(3)第兩百九十節 大boss要來了!第七百節 入我甕中(1)第兩百六十一節 天子的要求第五百三十一節 彈劾太子(2)第三十三章 有朋自遠方來(1)第七百二十五節 保安軍第六百八十三節 折服(2)第一百六十九章 團結【求訂閱】第七百七十七節 虎父犬子(1)第四百八十七節 衣錦歸鄉第四百二十六節 風暴(1)第三百七十一節 天子的難題(1)第六百二十五節 匈奴的決斷(2)第五百零八節 別人家的孩子死不完第八百零二節 處置第五百五十四節 告狀的藝術第五百零三節 矯正(2)第六百七十三節 恐怖的漢朝(1)第六百五十五節 共識(1)第四百一十二節 各自的抉擇第七百四十二節 手持斧鉞,口銜仁義第八百二十八節 書呆子外戚第一百九十七章 面聖 (1)第三百七十五節 少府卿公孫遺第五百七十九節 來自海洋的珍饈第四百四十二節 恐怖的少府(3)第兩百三十九節 江充之死(2)第三百六十八節 求情第兩百九十節 大boss要來了!第四百六十六節 祖傳絕技——反覆橫跳第五百九十七節 砍瓜切菜(2)第四百一十六節 敲骨吸髓第兩百七十三節 李廣利回朝第七百三十一節 見賢思齊趙充國第一百五十章 針鋒相對(1)第兩百五十二節 烏合之衆【萌主加更1/3】第四百一十節 崩壞的世界(1)第一百零六章 執金吾第三百八十節 狐鹿姑的選擇第兩百九十九節 爾虞我詐(2)
第七百九十七節 霍光的手段第五百六十二節 引導輿論(1)第四百八十三節 負荊請罪(1)第一百三十章 拐帶太學生第三百三十二節 信武君(2)第四百三十八節 千萬別給朕面子【新春快樂】第四百八十四節 負荊請罪(2)第七百九十二節 入甕(1)第八百二十三節 尷尬的韓說第六百七十一節 抉擇(2)第四百七十七節 震撼(2)第一百二十四章 始作俑者第一百二十七章 證僞(1)第兩百五十三節 氣節第兩百一十二節 富足 (2)第八百七十七節 鎮壓(3)第三十四章 有朋自遠方來(2)第三百一十節 碾壓(2)第四百八十四節 負荊請罪(2)第三百五十四節 巫蠱之禍?(1)第四百九十五節 奇蹟(1)第六十二章 災難第三百八十三節 徵辟丁緩(1)第一百五十七章 使命與故事【求月票】第一百零九章 地圖(1)第五百三十八節 金日磾(2)第五百五十八節 王氏外戚第九十五章 上船第三十五章 讀書有方法第五百五十七節 馬政與小弟第五十六章 牛皮糖第七百一十三節 烏孫的野望第三百四十一節 皇后邀請第七百零五節 李陵(1)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望苑的反對派(1)第兩百一十三節 打臉第七百零一節 入我甕中(2)第兩百一十六節 陽石公主第七百零九節 郡兵(1)第八百八十五節 後宮救國是正道第五百三十節 彈劾太子!(1)第六百四十八節 敲打(1)第三十八章 戰爭論(1)第七百一十一節 全民大練兵(1)第七百三十七節 民兵第八百二十九節 火眼金睛張子重(1)第六百六十六節 超級工程(1)第二十一章 鄉中毒婦第八百三十五節 覺悟(1)第七百二十三節 五銖錢最高!第兩百九十三節 狐鹿姑與範明友第六百三十節 烏孫來使(2)第三百七十六節 漢!外交官!第五百八十四節 小人(2/3)第五十五章 圓周率?這麼巧!第三百三十七節 君前對奏(1)第五百六十七節 白手套第七十章 陷阱與死心第五百六十六節 王莽的心機第八十二章 面聖(3)第兩百九十節 大boss要來了!第七百節 入我甕中(1)第兩百六十一節 天子的要求第五百三十一節 彈劾太子(2)第三十三章 有朋自遠方來(1)第七百二十五節 保安軍第六百八十三節 折服(2)第一百六十九章 團結【求訂閱】第七百七十七節 虎父犬子(1)第四百八十七節 衣錦歸鄉第四百二十六節 風暴(1)第三百七十一節 天子的難題(1)第六百二十五節 匈奴的決斷(2)第五百零八節 別人家的孩子死不完第八百零二節 處置第五百五十四節 告狀的藝術第五百零三節 矯正(2)第六百七十三節 恐怖的漢朝(1)第六百五十五節 共識(1)第四百一十二節 各自的抉擇第七百四十二節 手持斧鉞,口銜仁義第八百二十八節 書呆子外戚第一百九十七章 面聖 (1)第三百七十五節 少府卿公孫遺第五百七十九節 來自海洋的珍饈第四百四十二節 恐怖的少府(3)第兩百三十九節 江充之死(2)第三百六十八節 求情第兩百九十節 大boss要來了!第四百六十六節 祖傳絕技——反覆橫跳第五百九十七節 砍瓜切菜(2)第四百一十六節 敲骨吸髓第兩百七十三節 李廣利回朝第七百三十一節 見賢思齊趙充國第一百五十章 針鋒相對(1)第兩百五十二節 烏合之衆【萌主加更1/3】第四百一十節 崩壞的世界(1)第一百零六章 執金吾第三百八十節 狐鹿姑的選擇第兩百九十九節 爾虞我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