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窗外的星光落在窗臺上,猶如白霜一般。
夏末的關中夜晚,氣溫已經變得很涼爽了。
張越輕輕關上窗門,然後吹熄了油燈,坐到牀榻上。
“夏侯始昌……”他沉沉的嘆了一口氣。
回溯的史料之中,有關這位夏侯老先生的記載和記錄,少的有些可憐。
現在張越只知道,他有一個侄子名曰夏侯勝,後來被昭帝徵辟爲博士太學祭酒領光祿大夫,接了亡故的董越的班,爲太學的實際主持人。
昭帝駕崩後,霍光和羣臣迎立了昌邑王劉賀。
託後世那次在江西的考古大發現的福,後世人差不多都知道了,這位逗逼的光輝履歷和作死技能。
但很少有人知道,爲霍光提供廢劉賀的理論的人,就是這位時任博士、祭酒、光祿大夫,公羊學派的領頭人。
至於這位夏侯始昌先生,或許是因爲在長安活躍的時間比較少。
所以相關記載很少。
倒是,張越打聽了一番,得知了許多更詳細的信息。
這位夏侯始昌先生,乃是魯國東平人,生於先帝前元年間,今年大約六十七歲左右。
其實在一開始,夏侯先生根本不是儒生。
恰恰相反,他是陰陽家出生的,換言之,他是由算命先生轉行的。
不過這不奇怪,董仲舒寫的《春秋繁露》就是一部陰陽學說和儒學糅雜的典籍,不照樣被世人以爲是經典嗎?
況且,連法家的張湯,都能拿着《公羊春秋》找出春秋決獄的理論出來。
陰陽學家轉職爲儒生,也就不奇怪了。
轉職成功後,這位夏侯始昌先生將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究讖諱思想之中。
是董仲舒‘天人感應’理論的腦殘粉和最堅定不移的支持者。
坊間就流傳着當年這位老先生準確的通過陰陽家經典《洪範五行傳》預言了柏梁臺火災的傳奇故事。
不過……
想到這裡,張越的嘴角微微抽搐。
在戰國的鄒衍時代,通過‘五德終始論’,陰陽學家確實闊過一段時間。
但現在……
“當世的陰陽學家們,還有什麼公信力嗎?”張越搖着頭,想起了一個廣泛流傳在長安城八卦黨之間的笑話。
據說啊,當年,當今天子喜歡上了一個妹子,打算納爲妃嬪。
就琢磨着想選個好日子,討個吉利,於是召集長安城裡的陰陽學家們請教。
結果,五行派說某日甚好,堪輿派則以爲不行,建除派以爲那個日子恐怕有些不吉利,叢辰派乾脆以爲是大凶之兆,歷家則覺得大凶過了,可能會有些小兇,天人派則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站到五行派那邊鼓吹吉利,太一派乾脆就幫着搖旗吶喊,強烈建議選擇五行派的日子,認爲是上上大吉!
於是,各派爭論不休,當庭鬥毆,打的天昏地暗,鬼哭狼嚎……
這個八卦在長安市井一度傳的沸沸揚揚。
不過,當事人們,自然是決口否認,以爲是無稽之談。
張越也是在回溯的時候,偶然得知了此事,就將之記了下來。
毋庸置疑,在當世陰陽家應該是涼了。
論忽悠,他們不敵尋仙問道,號稱可以‘鍊金’得長生的術士。
論後臺,更拼不過動輒就是安期生弟子、河上公傳人的神棍們。
有識之士,早就和夏侯始昌一般轉職了。
但也正因爲如此,這位夏侯始昌先生纔會讓張越如斯忌憚。
因爲……
陰陽家的典籍和思想論述,張越全然不知。
哪怕臨時惡補,利用空間固化一部分能找到的陰陽家論著,也是於事無補。
空間能固化記憶,但不能強行破解。
而陰陽家的論著,晦澀無比,更充滿了各種典故和暗指,縱然是古文學的教授在此,拿到一本當世的陰陽家論述,恐怕也要花費大半年功夫才能讀懂。
更別提,據張越所知,這位夏侯始昌先生專修的乃是《洪範五行傳》。
這本書乃是一代鴻儒,曾經的儒門精神領袖、尚書傳人,濟南人伏生所著。
以《尚書》之中的洪範篇爲引子,引入陰陽學家的視角,解讀宇宙五行變化與人的言行之間產生的微妙聯繫,以及災害和君王言行之間的關係。
以張越現在的文學造詣,看都看不懂,更不要說去找漏洞了。
所以……
“或許我應該低調一點,這段時間不要搞出什麼大新聞,聚集他人的注意力……”張越在心裡尋思着。
對於夏侯始昌這樣級別的文壇巨頭,張越絲毫不敢掉以輕心。
他在公羊學派的地位,就是凱恩斯之於古典經濟學,以張越現在的聲望和名頭,若被他厭惡甚至只是注意到了,表現出了敵意,都是大大的麻煩。
特別不利於張越未來對公羊學派的滲透和影響。
“可萬一若是……”張越託着腮幫子想道:“我也不能束手就擒,得拿出大殺器來作爲底蘊,當做依憑!”
那什麼樣的大殺器,才能在關鍵時刻一錘定音,扭轉局勢呢?
張越沉下心神,在無數的信息和無數的文章之中檢索。
終於,一篇文章浮現出來。
細細閱讀,張越臉上的神色越發的鎮定起來。
“有此文在手,今後無論是誰,企圖用什麼災厄說來與我爲敵,都是死路一條!”張越讀着這些文字,心中終於有了底氣。
哪怕夏侯始昌真要來爲難他,張越也不怕了!
心裡有了底氣,張越做起事來,也就有了自信。
閉上眼睛,進入空間。
經過這半個月的培育,空間的作物,現在已經是煥然一新。
特別是麥田所在的區域,一片翠翠蔥蔥。
空三代的麥苗已經進入抽穗期了。
通過在它們的父系身上觀察、實驗和實踐的結果,張越知道,在抽穗期用玉果,最經濟、效果最好。
所以,最近幾日他一直在密切關注着這些麥子的長勢。
他在麥田之中來回巡視,最終確認了幾乎所有麥子都已經抽穗。
於是,他就走到自己存放玉果的地方,將堆放在一個小木框裡的玉果們提起來,然後放在膝蓋上數了數。
總數大約是一百三十來枚。
這是他最近將從太學敲來的簡牘、張安世留下的那批文書,甚至打着‘檢查學業’的名義,從錄取的士子手裡搞來的數百卷書籍,統統餵給瑾瑜木後剩下來的成果(因爲要催熟瑾瑜木,所以消耗了至少相當於此數量的玉果)。
這些玉果都是品相和個頭較大的,拿在手裡,溫潤圓滑,好似珍寶。
“應該差不多夠了……”張越在心裡想着,於是就提着這一筐玉果,走到麥田之中,然後在中間挖了個小土坑,只留下大約五顆作爲火種,餘下的全部倒進去,蓋上土坑。
奇蹟出現了!
可能是因爲張越一次埋入如此之多的玉果的緣故,也可能是空間的某種隱藏設置被激活了。
總之,在這剎那,張越感覺整個空間似乎都顫動了起來。
起初,這種感覺很微弱。
但很快的,顫動感開始強烈起來。
彷彿後世的按摩椅被啓動了一般,空間的大地彷彿起伏了幾次。
猛然間,一聲輕吟傳入耳中,遠方的小山下的瑾瑜木們忽然之間綻放出五顏六色的光彩。
然後,它們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沒有玉果催熟的情況下生長了起來。
而在張越根本沒有注意的地方,在那七株瑾瑜木之前,原本空無一物,一片混沌和虛無的地方,一小塊土地漸漸在虛空之中成型。
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這一小片土地的擴張速度非常快。
幾乎只是數秒之中,它就擴張了足足一百多步,成爲一塊十來畝的土地。
而且,這一小片土地,似乎與空間原先的土地還不同。
仔細看就能發現,它的土質是由砂礫構成的,似乎是從某片荒漠之中漂移而來。
而對這一切,張越一無所知。
此刻,他正震驚於空間的變化,有些忐忑。
好在,這種異變很快就結束了,總共也就持續了大約十餘秒,一切就都平復了下來。
接着熟悉的三維圖像,出現在了張越眼簾之前。
幾乎沒有思索,張越直接選擇了繼續強化麥子的根鬚能力和產量。
選擇剛剛結束,須臾之間,整片麥田就猛然間彷彿進入了一個時光加速器。
它們迅速的生長,抽穗、灌漿。
莖稈不斷長高,然後葉片開始變粗,最終從青色變成金黃色。
而麥穗則沉甸甸的垂下來。
每一穗都無比飽滿,比張越在後世看到的那些高產麥子的麥穗還要大、還要沉,以至於壓得麥稈都有些彎曲。
張越伸手在摘下一株麥穗,這一穗差不多有四五十粒飽滿的麥子,在手裡掂量了一下,張越感覺這一穗幾乎有二三十克的樣子!
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蹟!
不可思議的奇蹟!
哪怕是後世的高產麥種,恐怕也未必能有這樣的產量!
如此說來,這種空三代麥子在空間的畝產,已經可以接近後世的麥種產量了!
那可是動輒數百公斤每畝的產量啊!
移栽到外界後,即使打一個對摺,哪怕只能保留三成的產量。
只要能穩定如此,大漢帝國的糧食產量就要起飛了!
因爲,這意味着,在西元前的漢室,小麥產量要超過晚清時代!
張越興奮的不能自已,幾乎就要手舞足蹈的跳了起來。
激動過後,張越立刻就開始了忙碌的收穫。
足足花了大半夜的時間,一直忙到第二日凌晨,朝陽升起,張越才完成了收穫。
這一次,他收穫的麥穗在空間中堆成了一個小山。
張越粗略的估算了一下,至少有兩三百石之多!
已經足夠用來作爲糧種,進行大規模推廣了!
畢竟,關中人不喜歡種麥,這是事實。
張越也不好強按牛頭喝水,對吧?
所以今年冬天新豐願意種麥的農民,大約也就是租佃公田的那些無地貧民了——這些人根本無法決定他們能種什麼?
縣道一個命令,讓他們種麥,他們難道還敢改種粟米不成?
當然張越也不會讓他們吃虧,會和他們約定,等到收穫之日,所有麥子全部由縣衙高價回收。
價格嘛就和粟米一樣好了。
這樣就不怕這些佃農會有怨言——講道理,麥子產量比粟米高人人皆知,若麥子收購價格和粟米一樣,不會有農民拒絕這種好事!
而新豐公田總數是七千來畝的樣子,大約用種七十石(漢代播種量,大約是每畝一升)。
剩下的麥子,張越打算留下個三五十石,當做貢品,用來刷當今天子的好感。
時不時的送一點進宮,牢牢抓住這位陛下的胃。
這樣就不怕被人塞抹布了。
至於餘下的一百多石,則可以交給那些願意種麥子的農戶和地主去播種。
當然,同樣由新豐縣衙回購收穫的麥子。
這樣的話應該會有農民、地主什麼的主動願意種冬小麥。
實在不行,還可以玩攤派嘛。
在今年冬天,將冬小麥的種植面積擴大到一萬畝至兩萬畝,張越是有把握的。
唯一的問題在於,若明年小麥豐收之後,那些百姓恐怕會拒絕按照約定的價格賣給縣衙……
那這……正和張越心意。
想到這裡,張越便站起來,推開房門。
此刻,太陽已經升高,但院子裡還有些晨露沒有散去,時間差不多在辰時(早上八點左右)。
張越走到縣衙的正廳,讓人去通知陳萬年、桑鈞、胡建等人來縣衙開會。
他過兩天就要和劉進回一趟長安,順便可能會回一趟南陵。
這新豐縣內的大小事務,都要安排下去。
此外,公考招募的士子,也需要分配崗位和職務。
本來單單是這個事情,換了一般人,哪怕只是走走形式和程序也可能需要一個多月才能搞定。
但奈何張越開掛了,在空間的固化功能的強化下,這十幾日的軍訓接觸和了解下來,他腦中對每一個公考招募士子的性格、特點和能力,都有概念和認知。
有了這樣的認知,所謂知人善用、因人而異,就變成了可能。
所以,早在昨天他回來後,他就已經制定好了分配計劃。
精準的爲每一個士子量身定製了一個合適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