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阿富汗特種作戰

1979年12月27日,蘇軍入侵阿富汗,還遭到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強烈譴責。1980年1月,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通過了《要求外國軍隊無條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決議。以後歷屆聯合國大會上,蘇聯都遭到各國的強烈譴責,要求蘇軍撤出阿富汗,實現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

蘇聯入侵後,阿富汗人民奮起抵抗。十幾支穆斯林愛國武裝在喀布爾市郊、坎大哈、赫拉特和全國的山區要塞展開了抗蘇鬥爭。其中的幾個抵抗組織聯合成立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並開始接受美國、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國的軍事援助,在全國開展抵抗蘇軍入侵的鬥爭。

蘇軍完成對阿富汗的佔領後,將進攻矛頭指向以反政府武裝爲主體的抵抗力量,先後於1980年2月、4月和6月發動三次大規模攻勢,對喀布爾、昆都士、巴格蘭以及庫納爾哈、楠格哈爾、帕克蒂亞等省的抵抗力量游擊隊展開全面“掃蕩”。游擊隊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條件,廣泛開展山地游擊戰,使蘇軍摩托化部隊無法發揮其兵力兵器優勢,被迫停止全面"掃蕩"。

阿富汗國家的地形也有利於進行山地游擊戰,這是個內陸山國,全國4/5的面積是山地。由於空運只能解決每天200~300噸的補給量,對10萬之衆的侵阿蘇軍無異杯水車薪。蘇軍絕大部分的後勤補給任物都依靠卡車運輸。

從蘇阿邊境到阿富汗腹地只有2~3條戰略公路。例如,從捷爾梅茲出發的蘇軍補給車隊要開400千米才能到達喀布爾,途中還必須經過許多險要得山地。一般來說,一輛滿載的軍用卡車開到80千米/小時是沒問題的,但是編隊行駛時速度能到50千米/小時就很不錯了。一個大型的補給車隊只能以20~25千米/小時左右的速度行軍,車距50米左右。

而且在阿富汗這樣的高原地區,車輛通常只能裝載平原地區1/2的物資。即使再沒有民用車輛阻塞和游擊隊襲擊的理想狀態下,每天最大運輸量只能達到3000噸,而實際上蘇軍補給每天能有1500噸就很不錯了。這些物資只夠蘇軍維持2~3個師規模的持續作戰行動。對阿富汗游擊隊來說,這些滿載彈藥和燃料的卡車隊是最好的打擊目標。

美國在得到中國和巴國的允許之後,很快在巴基斯坦國內建立培訓反政府分子的基地,阿富汗人在這些基地內接受美國軍事人員的訓練和裝備,然後通過阿巴邊境潛入阿富汗打擊蘇軍的補給線。

林峰爲了蒐集蘇軍的情報,陸陸續續派遣了幾批特戰人員進入阿富汗進行特種作戰。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以北150公里的崇山峻嶺中,坐落着舉世聞名的潘傑希爾谷地。

這個谷地全長100多公里,寬10餘公里,其北口控制着著名的薩朗隧道,是喀布爾通往前蘇聯邊境戰略通道的咽喉。

1980年,8月底,中國特工在這裡會見了阿富汗抵抗組織領導人馬蘇德。馬蘇德1952年生於阿富汗潘傑希爾的塔吉克名門望族,其父是阿富汗前國王查希爾統治時期的一名退休准將,他在六位兄弟中排行老三。馬蘇德曾在喀布爾的法國中學就讀。

1973年他在喀布爾大學工學院學習,大學一年級就退學加入反對達烏德政府的抵抗組織,遭到鎮壓後流亡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在流落外國期間,馬蘇德系統研究了毛*東、格瓦拉和戴高樂的游擊戰思想。1975年,馬蘇德重返家鄉潘傑希爾谷地組織反政府游擊隊。

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時,他領導的游擊隊已經有數百人。在遊擊作戰的實踐中,馬蘇德掌握了游擊戰的關鍵要素:奇襲、精心的組織、快速的集中和分散兵力。每當有侵阿蘇軍車隊經過薩朗隧道的公路時,馬蘇德派出的遊擊小組就會在路上佈雷,然後在附近的制高點伏擊敵人。

當敵人的車隊進入伏擊範圍時,散佈在山上巖洞和石縫內的狙擊手會擊中車隊第一輛車和最後一輛車的輪胎和油箱,其它游擊隊員就會用密集的火力攻擊整個車隊,攻擊完成後游擊隊員立刻撤離,從不堅守山上的陣地。

游擊隊還在崎嶇的隘路上製造塌方,堵塞道路後伏擊蘇軍的裝甲車隊。游擊隊運用這些游擊戰術,給蘇軍的車隊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在1980年8月的一個星期裡,馬蘇德領導的游擊隊共擊毀了300輛軍車,400名蘇聯和阿富汗政府軍士兵被打死,馬蘇德領導的游擊隊由此聲名鵲起,被當地人尊稱爲——潘傑希爾雄獅。

中國特工向馬蘇德引薦了5名“九尾狐”特戰隊員,這是第三批進入阿富汗執行任務的中國軍人。馬蘇德之前接受了不少中國和美國武器的援助,甚至他的武裝人員有些也是兩國訓練出來的,因此他對於見到中國軍人一點也不感到驚訝。

代號爲“刑天”的特工對馬蘇德說:“尊敬的馬蘇德閣下,我這次前來是想和您商量一下共同打擊蘇軍的計劃。這些特戰隊員都是我國的精銳部隊,他們此次將協助將軍伏擊蘇軍。”馬蘇德對於中國人蔘與打擊蘇軍的行動也不感到意外,因爲此前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等不同國家的人都伏擊過蘇聯人,所以他一點都沒猶豫就答應了中國人的要求。作爲一個熟讀《毛*東選集》的的領導人,馬蘇德非常清楚統一戰線的作用,只要是能夠打擊蘇聯人又不損害阿富汗利益的事,他都會贊同。

因此當中國人想要加入打擊蘇聯人的行動時他就一口答應下來。1980年9月初,蘇軍對潘傑希爾谷地發動了第一次圍剿。這次攻勢出動了蘇軍一個團和阿政府軍的一些部隊,在攻勢行動中還進行了機降作戰。

5名“九尾狐”特戰隊員組成一個特戰小組包括一名組長四名組員,這些組員都是一專多能的典型。每人都可以既有自己擅長的一面,也對各種特種作戰手段相當熟練,比如有人擅長射擊但是在徒手格鬥方面也不弱,還有人擅長治療各種戰場外傷同樣也精通各種武器的使用,這些精英士兵組合在一起形成的戰鬥力將更加強大。

而且這支特戰小組還配備了“北斗”全球定位系統的數據終端,通過該終端特戰隊員可以使用中國佈置在阿富汗上空的偵察衛星提供的各種情報。關鍵時刻特戰小組還可以申請無人作戰飛機的支援,當然了在阿富汗的特戰小組是不可能享受這個服務了。

9月2日,特戰小組在馬蘇德游擊隊的幫助下,來到潘傑希爾谷地的一處公路邊隱藏起來。根據情報顯示,蘇軍圍剿部隊的一支運輸部隊將要從此處通過,這支小規模的運輸隊大約有二十多人,五輛汽車組成,車上都是前線部隊所需的槍支彈藥。特戰小組接到情報之後,連夜從駐地前往伏擊地點潛伏下來。

9時23分,前方觀察員傳來消息:十分鐘後目標將進入伏擊圈,指揮員做了最後一次戰前動員。十分鐘後,蘇軍運輸車隊準時進入伏擊圈。指揮員一聲令下,“砰砰”兩聲槍響,只見最前面一輛車上的正副駕駛員腦袋一歪都死於駕駛座上。

車上擔任護送任務的蘇軍士兵連忙高呼:“敵襲,有人襲擊”。蘇聯士兵還是相當有經驗,後面的車看到前面的停下來了,急忙一加油門想要硬闖過去,但是由於前面車輛正好橫亙於路中,一下子擋住了後面車輛的行進路線。

不等車上蘇軍士兵反應過來,就從公路兩邊的山坡上傳來一陣密集的槍聲,頓時將蘇聯人打得人仰馬翻。這些蘇聯人發現這夥伏擊他們的“敵人”的槍法非常準,幾乎每一聲槍響都會有一名蘇聯士兵應聲倒地。不到五分鐘這夥蘇聯部隊就全部被消滅了。目睹了整個戰鬥過程的阿富汗游擊隊員也不禁爲中國人強大的戰鬥力感到欽佩,心想怪不得中國人能將越南人揍得屁滾尿流。

隨後的幾個月裡該特戰小組一共伏擊了不下五股蘇軍運輸隊,前後共消滅了大約近百名蘇聯士兵,還擊落了三架直升飛機。與此同時馬蘇德領導的游擊隊利用谷地中的有利地形,連續狙擊敵人,使敵人受到嚴重的傷亡,並擊落了10架直升機。蘇聯的攻勢行動在9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就被迫中止。

3個月後,蘇軍對潘傑希爾谷地發動了第二次圍剿。蘇軍一個摩步團在一個炮兵營的支援下,向潘傑希爾谷地發起攻擊。游擊隊以少量兵力誘使敵摩步團進入谷地,以其餘力量從翼側突然而迅猛地襲擊敵炮兵陣地,炸燬火炮7門,殲敵20多人,迫使進入谷地的敵軍不得不退出戰鬥。

這幾個月的實戰經歷,使得特戰小組成員變得更加強大,同時也蒐集了不少關於蘇軍的情報。幾個月後,這支五人特戰小組撤出阿富汗進入巴基斯坦進行休整,同時又有新的特戰隊員進入阿富汗執行新的任務,林峰已經將阿富汗當成中國部隊的訓練場。

第137章 “三國”爭霸太空第59章 收復南沙羣島第116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3)第16章 戰後風波第110章 索馬里風雲(2)第40章 新經濟計劃(下)第172章 火星保衛戰之10號據點爭奪戰第62章 阿富汗特種作戰第191章 中國危機之華人撤離第7章 臺灣新形象(下)第190章 中國危機之澳洲淪陷(3)第269章 海底追捕第56章 “昆明經濟合作組織”第133章 中美第三次衝突(完)一百零九章 索馬里風雲1第270章 反潛破敵第154章 中國火星第213章 西線之伊朗戰役第129章 中美第三次衝突(4)第27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102章 南斯拉夫事件第29章 “假冒風潮”第248章 遠征亞丁灣(1)第82章 美國入侵格林納達第216章 四路圍攻第59章 收復南沙羣島第117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4)第13章 印尼排華(上)第101章 第一次伊拉克戰爭第113章 亞洲聯盟第112章 1994年中國國防白皮書第224章 決戰上海(1)第143章 伊拉克戰爭(3)第84章 清算“印尼”第253章 中美爭奪非洲第97章 中蘇戰爭(6)第97章 中蘇戰爭(6)第39章 新經濟計劃(上)第238章 癲狂的歐洲人第208章 林峰歸來(1)二百四十九章 遠征亞丁灣2第151章 龍三角衝突(2)第90章 爭霸太空第89章 建設月球第268章 核危機第51章 中越戰爭(1)第183章 美洲風雲之紐約戰役(2)第106章 中美第一次衝突(2)第212章 大戰開啓第116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3)第176章 歐洲風雲之法國(1)第86章 “亞特蘭蒂斯斯”第196章 中國危機之清算菲律賓第192章 中國危機之中東第77章 “國際警察”(3)第102章 南斯拉夫事件第37章 中英會談第43章 戰爭來臨第266章 “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第243章 當前形勢第208章 林峰歸來(1)第44章 琉球海戰第84章 清算“印尼”第276章 民族同化第72章 馬島戰爭(1)第260章 合縱連橫第71章 收復藏南(3)第275章 戰後十年發展第202章 中國危機之再戰婆羅洲(2)第213章 西線之伊朗戰役第268章 核危機第251章 歐洲人的怨念第262章 戰爭結束第57章 拯救阿明(上)第158章 全球備戰第31章 西沙海戰(上)第106章 中美第一次衝突(2)第223章 排白法案第50章 臺灣迴歸二百四十一章 歐洲恐怖分子第19章 跨過1970第110章 索馬里風雲(2)第112章 1994年中國國防白皮書第106章 中美第一次衝突(3)第48章 登月計劃第145章 SARS陰謀第157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2)第163章 戰後影響第266章 “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二百四十九章 遠征亞丁灣2第42章 戰爭準備第35章 廣交會(上)第8章 釣*島風雲(上)第60章 軟文化發展二百四十章 憋屈的歐洲人第237章 “人權高於主權”第163章 戰後影響第144章 伊拉克戰爭(4)第263章 簽字儀式(1)
第137章 “三國”爭霸太空第59章 收復南沙羣島第116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3)第16章 戰後風波第110章 索馬里風雲(2)第40章 新經濟計劃(下)第172章 火星保衛戰之10號據點爭奪戰第62章 阿富汗特種作戰第191章 中國危機之華人撤離第7章 臺灣新形象(下)第190章 中國危機之澳洲淪陷(3)第269章 海底追捕第56章 “昆明經濟合作組織”第133章 中美第三次衝突(完)一百零九章 索馬里風雲1第270章 反潛破敵第154章 中國火星第213章 西線之伊朗戰役第129章 中美第三次衝突(4)第27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102章 南斯拉夫事件第29章 “假冒風潮”第248章 遠征亞丁灣(1)第82章 美國入侵格林納達第216章 四路圍攻第59章 收復南沙羣島第117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4)第13章 印尼排華(上)第101章 第一次伊拉克戰爭第113章 亞洲聯盟第112章 1994年中國國防白皮書第224章 決戰上海(1)第143章 伊拉克戰爭(3)第84章 清算“印尼”第253章 中美爭奪非洲第97章 中蘇戰爭(6)第97章 中蘇戰爭(6)第39章 新經濟計劃(上)第238章 癲狂的歐洲人第208章 林峰歸來(1)二百四十九章 遠征亞丁灣2第151章 龍三角衝突(2)第90章 爭霸太空第89章 建設月球第268章 核危機第51章 中越戰爭(1)第183章 美洲風雲之紐約戰役(2)第106章 中美第一次衝突(2)第212章 大戰開啓第116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3)第176章 歐洲風雲之法國(1)第86章 “亞特蘭蒂斯斯”第196章 中國危機之清算菲律賓第192章 中國危機之中東第77章 “國際警察”(3)第102章 南斯拉夫事件第37章 中英會談第43章 戰爭來臨第266章 “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第243章 當前形勢第208章 林峰歸來(1)第44章 琉球海戰第84章 清算“印尼”第276章 民族同化第72章 馬島戰爭(1)第260章 合縱連橫第71章 收復藏南(3)第275章 戰後十年發展第202章 中國危機之再戰婆羅洲(2)第213章 西線之伊朗戰役第268章 核危機第251章 歐洲人的怨念第262章 戰爭結束第57章 拯救阿明(上)第158章 全球備戰第31章 西沙海戰(上)第106章 中美第一次衝突(2)第223章 排白法案第50章 臺灣迴歸二百四十一章 歐洲恐怖分子第19章 跨過1970第110章 索馬里風雲(2)第112章 1994年中國國防白皮書第106章 中美第一次衝突(3)第48章 登月計劃第145章 SARS陰謀第157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2)第163章 戰後影響第266章 “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二百四十九章 遠征亞丁灣2第42章 戰爭準備第35章 廣交會(上)第8章 釣*島風雲(上)第60章 軟文化發展二百四十章 憋屈的歐洲人第237章 “人權高於主權”第163章 戰後影響第144章 伊拉克戰爭(4)第263章 簽字儀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