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裡面的很多東西,都是需要深入挖掘的。俗話說得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刑偵工作需要耐心和堅持。饒鴻達的積極配合,再加上同志們的堅持不懈,終於將一根斷掉的線頭接上了。至於這根接上的線頭能不能將“71。6。17”案繼續下去,現在還不好說。
第二天早晨,饒鴻達領着大家去了雙溝鎮找到了“李記酒館”。這是一家經營百年的老字號酒館,負責人姓唐,文革開始後不久,公私合營,李家漸漸退出經營,後來爲什麼仍然沿襲“李記酒館”這個名稱,是因爲,“李記酒館”這個名字已經用了將近一百年,影響比較大,所以就沒有換名字,這家酒館裡面的酒是自己釀造的,在酒館的後面有一個釀酒的作坊,這家酒館還有幾個非常有名的招牌菜,凡是遠道而來的客人,只要在雙溝鎮落腳,就一定會去品嚐他家的佳釀和招牌菜 ”“ 。
李家雖然不再負責“李記酒館”的經營和管理,但李家仍然有後人在酒館裡面做事。大廚李從藝就是李家的後代。他的父親在文革前就是李記酒館的掌門人。
饒鴻達找來了酒館的負責人唐主任,唐主任喊來了李家的後人李從藝。
李從藝的年齡在四十歲左右,他的父親還健在,但已經退休,李從藝將饒鴻達和同志們領到了李家。
李家住在雙溝鎮西街322號。李從藝比較年輕,他對家中的社會關係並不完全知道。所以,他將同志們帶回了家。
走進院門,有兩位七十幾歲的老者在梧桐樹下對弈,其中一人就是李從藝的父親李海棠。
李海棠知道同志們的來意之後,放下了手中的棋,將同志們領進一間堂屋。
和李海棠對弈的老先生退出院門。
提問題也是一個技術活,鄭峰的第一個問題沒有問出結果。
第一個問題是這樣的:“請問老先生,您家在鎮江有親戚嗎?”
“沒有。”
好事要多磨,多一句話就有可能拉近和結果之間的距離。
“李老先生,您家在本地有親戚嗎?”
“有啊!我們李家在縣城和雙溝鎮是大戶人家,解放前,我們李世家族在鄉下有土地,在省城有生意。”
“那麼,在您的那些親戚中有沒有鎮江的親戚?”
老人點着煙槍上的嚴,做思考狀。
“老人家,您還認識我嗎?”饒鴻達道。
李老先生仔細打量了饒鴻達一會:“有點面熟,你別提醒我,看看我的記性怎麼樣?你在我們李記酒館吃過飯。”
“不錯。我到李記酒館還不止一次。”
“你好像是雙溝中學的老師。”老人的記性果然不錯,他的腦子也很清楚,他說話還留有餘地,怕自己說錯了。
“老人家,我對您的印象也很深。”
“你也認識我?”
“老人家,我問您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