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

“但職司國課,其所以不遺尺寸者,亦將以盡瘁濟其成法。”————————【石點頭】

冬日裡難得的一個豔陽天,皇帝不願呆在沉悶的溫室殿裡,特意在一處花園裡擺下案席,一邊曬太陽一邊接見北軍中候、領吏治科教習王斌。

在從賈詡那裡得知張昶府中發生的事情後,皇帝對王斌淡淡笑着說道:“張文舒還是那麼謹小慎微,若是他的膽量有其弟張猛的一半大,也不至於蹉跎半生,臨老才只是個九卿。”

“張昶爲人太過老成,遇見這種事,雖未徇私,卻不曾上告。”說着,王斌搖了搖頭,嘆道:“守成有餘,進取不足,此人不足以擔負大事。”

皇帝驚異的看了王斌一眼,笑道:“舅父,當初張昶還是黃門侍郎的時候,彼可是由你推舉上來的。其後王端兩兄弟都在他門下習字,算得上是與你關係匪淺,怎麼如今又說起對方的不是了?”

當初皇帝式微,爲了在誅董之後有更大的主動權,皇帝看中張昶身爲名將張奐的兒子這一層身份,屬意王斌去接近籠絡。最後費了好些功夫纔將張昶、張猛兄弟二人收入麾下,其中王斌可謂是出過大力氣,張昶也審時度勢,與外戚王氏交往親密。在外人看來,張昶既是皇帝親信,更是王氏黨羽。

張昶做個太平時期的少府也算合格,但在皇帝銳意進取、不怕得罪權貴的當口,張昶的謹慎就成了怯懦。故而在王斌看來,哪怕是自家人也得選賢與能,他也不會因爲張昶是他的人而有所偏頗。

皇帝知道王斌是一門心思的爲了自己,放眼整個朝廷,也只有這個舅父纔會這麼對他。

他驀然嘆了口氣,說道:“張昶不曾上告此事,是不願將其鬧大,把自己捲進去,到底還是存了息事寧人的想法。當初讓他清丈上林,他也是這樣一個主見,其本性如此,姑念其辦事也算懇切,此事就算了吧。”

杜畿與邯鄲商私下尋張昶開方便之門,在尋常時候,這本無可指摘,但如今正是吏治科開設的關鍵檔口。張昶若是將本該入吏治科的杜畿等人另行薦舉了,豈不是公然給其他人做了一個榜樣,以逃避吏治科?

雖然張昶政治覺悟足夠高,不爲所動,但他卻沒有繼續將這件事告訴給皇帝,裝作無事發生,顯然是不想讓皇帝拿此當題目,讓人追究下去。這種畏首畏尾,明哲保身的表現,很不討皇帝的喜歡,王斌正是因爲熟知這點,在獲知此事後,方纔採取了另外的法子來給張昶說情。

王斌見狀,立即伏身說道:“臣謹諾,君上優待臣下,寬仁備至,若是張昶知道了,定會感激涕零。”

說完,他頓了頓,復又問道:“至於杜畿和邯鄲商,有吏治科正途不走,而去結交大臣,此等所爲……不知君上?”

這不由得他不謹慎,皇帝對杜畿等人是否追究,等同於對這件事的態度,不僅是王斌,就連同樣保持沉默、不發一言的荀攸、甚至是黃琬等人都在暗中等待結果。

皇帝此時看了王斌一眼,笑着說道:“此事豈能開特例,還是讓他們去吏治科吧。不過這杜畿的確是個有才的,他提出的河東鹽政也的確有稱道的地方,此等楨幹,舅父可得多多留心。”

王斌輕籲一口氣,知道這事就此揭過了,至於皇帝那番話裡隱藏的意思,他一時到沒怎麼注意:“臣謹諾。”

“如今天下喪亂,朝廷正是收天下士子之心,以制御天下的時候。”皇帝看了王斌一眼,忍不住說道:“籠絡人心之際,的確不宜另設窒礙,阻士子晉升之途。但吏治一事,非同小可,你不要擔心會有人會因不滿而離心東歸。真正的有識之士是不會在乎一個小小的吏治科,也不會在乎這三個月的進修時間。”

皇帝知道吏治科開設以來一直有這樣那樣的質疑聲音,就連王斌都不甚理解。爲了將自己的意圖貫徹下去,皇帝不得不對王斌仔細分辨:“那些人嘴上吵的最歡的,偏偏就是有名無實,擔心露餡的虛妄之輩。吏治科本就是爲朝廷遴選人才,彼等眼高手低,視入學爲折節,正是說明其短見之處,朝廷豈能用這等虛名之人?”

王斌眉眼低垂,斟字酌句的說道:“唯!君上特設吏治之科,自然是有利於朝廷的用意。荀君的叔父也是一介名士,此次他都不矜名節,親入吏科,謹守制度,足堪爲士人表率。”

“荀氏多君子,世人誠不欺我。”皇帝簡短的答應了一聲,忽又說道:“這些時候你就替我管好吏治科,照我前些天說給你的那樣去教。主要是讓那些人知道朝廷近來改革的大政、以及我用人施政的決心,凡是能在這上面與我契合的,便量才施用。若是沒有、並且屢加厥詞的,就不予通過,事後發落原籍好了。”

“臣謹諾。”王斌伏身應道。

皇帝擡眼看向王斌,笑着說道:“舅父年紀也大了,既是北軍中候,又領着中壘校尉,如今還要兼顧着吏治科這邊。實在分身乏術,我讓衛士令高順做中壘校尉,是替你分擔,不然你忙這麼多事,累倒了可不行。”

王斌知道這是皇帝體念他的身子,並不是有意削權,連道不敢:“老臣不善兵事,北軍中候本就是爲君上監掌北軍所設,此時卸任校尉,正合時宜。”

皇帝不置可否的笑了笑,王斌的確沒有練兵帶兵的才能,他手下的中壘營雖然人皆堅甲利兵,武器精良,但到底不如步兵營、射聲營,更遑論張遼等人帶領的越騎營。

這不是訓練不夠,說到底還是王斌的緣故,在古代,一支軍隊的戰鬥力跟主帥有很大的關係,畢竟羊是無法帶領羣狼獲得勝利的。

所以皇帝早有意向將王斌中壘校尉的官職分給別人,只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理由與時機,如今正好藉着這個由頭讓他心念已久的高順去將王斌替換下來。

高順一手訓練出的陷陣營雖然被呂布折損了大半,剩下的十幾人隨呂布跑到關東去了,但至少皇帝還有高順這個主將以及百來名精銳,這是自打高順入宮拜爲衛士令時,就一直留在身邊的陷陣營骨幹。

因此,皇帝打算直接讓高順帶着剩下的這些人,將二千五百人的中壘營打造成新的‘陷陣’營,屆時與輕步兵爲主步兵營互相配合,或是與騎兵、射聲營配合,都能將北軍的戰力大有提升。

至於‘陷陣’這個番號,那就可有可無了。

事情就此告終,到十二月底的時候,儘管有諸多不願,在名士荀悅的以身作則之下,大批爲求入仕的士子哪怕再有怨言也說不出口,無奈之下,最後只得進入太學,在北軍中候、領吏治科教習王斌的手下進行爲期三個月的進修學習。

友情推薦一下朋友的《崇禎大帝國》,文筆,劇情都是上佳,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兒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
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兒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