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

“凡明主之治國也,任其勢。”————————【韓非子·八經篇】

“……今平北將軍麾下,明德茂親,揔茲戎重,提兵冀北,以解民憂,不日即至易京西山。翁前述之計,願其詳之,小兒頓首。”

袁紹接過這封幾易其稿的信件,終於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這樣纔對,那公孫續的文采不行,寫的信可一眼見底,孔璋若是寫的繁複了,倒是容易生疑。”

被當做刀筆吏驅使的陳琳聽了這話,險些沒當場拂袖而走,他自謂也有些風骨,昔年也曾與張津同爲大將軍何進等人門客,這些年侍奉袁紹也算不薄。如今就因爲自己推諉不寫檄文,就拿他當刀筆吏羞辱,像這種幾易其稿的事何曾有過?陳琳一時怒急,即便這裡是要以公孫續的口吻寫家書,需刻意壓制文筆,他也顧不上了。

袁紹將縑帛折了幾折,對陳琳的神情故作不見,仍吩咐人道:“喚個人扮作信使,將此信投往易京去。”

此事他不是特意針對陳琳一人,袁紹清楚,擁立平原王爲帝這件事並未得到所有人的贊成,雖然行事周密、佈局詳細,但仍有部分人表示排斥、甚至對日後朝廷的報復心存恐懼。陳琳就不說了,就連郭圖、逄紀等人,言行舉止之間,又何嘗不是在無意中流露出唱衰袁氏的語氣?

田豐語氣懇切,也是因爲的確處於危急關頭,不得不急,不得不萬事從速。

只是這些事袁紹都明白,然而他不懂的是,歷述這些年來朝廷的戰績,往往只在河東、益州等地決勝,那所謂的精兵南北軍也不知是從何時起被天下人稱頌。袁紹自詡麾下冀州強弩、幽州突騎並不弱於尋常精兵,又從未與南北軍正面對敵過,如何在這些人的眼裡,自己是註定不如朝廷的?

那所謂的‘大義’就這麼令人畏懼麼?可自己擁立的又何嘗不是正統?

袁紹想不明白,郭圖等人也想不明白,這其中固然有朝廷經營關中卓有成效、本身的實力逐漸大放光彩的原因,更不乏皇帝多年來有意推動的宣傳造勢。在關西、乃至於關東豫州等地的百姓眼中,朝廷不單是武功赫赫,皇帝英睿多智,仁厚親民,僅憑一句‘神肖光武’就足以擊潰大部分負隅頑抗者的信心。

這幾年建立的文治武功與社情輿論,讓皇帝得以甫一至關東,詔書既下,便有曹操、劉備、劉表等諸侯俯首帖耳、雲集景從。

而這一系列諸侯軍閥的效忠,又反而愈加促成了皇帝天命所歸的合法性、以及興復漢室之勢。與之相比,袁紹弄的興平朝廷就是個自導自演的草臺班子。

袁紹翻開自己的右掌,嘴裡自言自語的念道:“術爲法用。”那隻手掌往下一翻,手背朝上:“法以勢合?”緊跟着左手手掌翻了個面,掌心朝上。

在衆人離開後,郭圖去而復返,他到底悒悒不已,於是拍帳而入,見袁紹怔怔的出神,不由喚了幾聲。

袁紹心有不悅,擡眼瞧他。

“明公。”郭圖小心斟酌着說道:“田豐剛介強犯、不假辭色,常令明公當衆難堪。在下思來想去,這固然是有其性情如此之故,但、也不能說彼等沒有心存怨怒。”

袁紹輕哼了一聲,雙眼看着手掌,心裡繼續想着事,讓郭圖繼續往下說。

“田豐等人從未附和說辭、言準擁立改元,大戰在即,戰火延至冀州,彼等豪強在乎的自然是鄉土家業。我聽說田芬回家後,收拾資財,童僕數千、累有鉅萬之富。”郭圖說道:“一旦戰事稍有挫折,彼等豈能安坐?而田豐此人名過於才,明公可還記得當年西上壺關?田豐信誓旦旦,言必能擁衆河北、遙制關中,可其後呢?”

他趁着袁紹不注意,將當初戰術失誤的責任推卸到田豐頭上,袁紹略一回想,大致還記得那年確乎是田豐極力贊成,他才兵赴上黨,結果弄得灰頭土臉。如今這次南下兗徐、與袁術會師淮海,合南北之勢、遏朝廷之兵的戰略決策也是出於田豐、沮授等人謀議,袁紹適才早已對田豐目中無人的態度不滿,如今更是被郭圖攪的心煩意亂,煩躁的壓下了火氣:“此事等幽州定下,再做議論,你不要再提了。”

郭圖似乎沒有聽出袁紹語氣中的不耐,又添了把火:“唯唯,在下也是爲明公而抱不平,想這出兵定計,當着全軍將校的面,理當由明公發號施令。今日卻全由他一人而決,即便他說的很是在理,兵貴神速,但這也輪不到他一個僚屬越俎代庖,而且還是當着明公的面。”

“啪——”

袁紹一掌拍在堅硬的桌案上,手背青筋暴起,很是惱怒的瞪視着郭圖。

郭圖像是被嚇着了,訕訕的退下。

幽州,易京。

夜。

南邊袁熙大營燈火黯淡,旗翻而不響,隱隱只有零星的擊柝聲。

公孫瓚靜立城角,一會看看光芒微弱的月色,一會看看對面安靜無聲的敵營,他的眼神在幾個地方來回逡巡,看的最多的,還是易京西北的方向。

那個方向有一片低地,每到夏天都會積水成澤,人馬不能走。但唯獨在冬春時節,此地纔會變得乾冷堅硬,成爲一片坦途。這個地方早已爲常年在此的公孫瓚所熟知,但對面敵營統帥纔來易京一年不到,談何得知此間機密?

所以公孫瓚在收到公孫續的來信後,立即就想到了這個地方,於是遣人回覆,命其請劉虞撥給五千騎行於北隰,只待兵至,便舉火爲應。自己就率領剩下的萬餘步騎出城襲營,易京西面是閻柔指揮的烏桓、烏丸等雜胡兵馬,軍紀敗壞,一旦遇襲,便會被驅趕逃往易京難免的袁熙、張郃大營。

屆時饒是張郃再如何善於行軍佈陣,也敵不過公孫瓚等人聯手突襲。

公孫瓚思定謀策,越想越是得意,竟一掃往日頹廢,對身旁的關靖指點道:“袁熙小兒一死,烏桓畏我威名,又兵馬受損,必然遠遁。幽州無我敵手,我自可點齊兵馬,一鼓作氣奔赴南皮,將那些個僭稱天子的逆賊擒了,獻首朝廷——這會是我復出的第一大功,看天下人還有沒有忘記我公孫瓚。”

關靖不像公孫瓚那麼信心滿滿,情緒易受波動,他雖對公孫瓚畫出的藍圖心向神往,但仍不免疑慮道:“這次劉公願意摒棄嫌隙,出兵相助,實在出乎預料……也不是我多想,而是劉公此人看似寬厚,實則懷恨,當年在幽州,君侯與他鬧得險些刀兵相向,如今卻……”

“來了!”公孫瓚低聲說道,像是擔心自己的聲音會傳下城頭,驚醒敵軍。

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
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