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

“天下非有豪猾不可制之奸,虜人非有方興未艾之勢。”————————【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

詆譭、非議《十三經正義》的聲音到底只是少數,且不說皇帝的態度堅決,就說是楊彪、桓典、趙岐、蔡邕、鄭玄這些人以及他們身後的無數門生故吏,也絕不會縱容這種聲音成爲輿論的主流。

所以這根本用不着讓荀悅擔心什麼,何況他也不是真的擔心這些人能起到什麼阻礙作用,無非是滾滾洪流之中的一顆石子罷了。

人們主要關心的是皇帝究竟需要那些名士大儒作出怎樣的讓步,纔會放開編修《十三經正義》的名額。在這個時候,首先是光祿大夫伏完給衆人做了個表率,他向皇帝獻出了從家祖伏生以降、歷代伏氏大儒註釋的今文《尚書》,以及若干宮中未有的圖籍典藏。

皇帝受到老丈人伏完體貼的奉獻之後,當即詔拜爲城門校尉,許入天祿閣參與《十三經正義》的編修。

然後衆人見了,紛紛有樣學樣的獻出自家典籍珍藏,沒想到有些人皇帝收下了書,卻並沒有給他開方便之門,只是給了錢財之類的賞賜。衆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除了獻書以外,還得自身是個學識淵博、名望能服於人的大儒,最重要的是,得能入皇帝的眼才行。

這樣一來,獻書的人便立即少了許多,但皇帝依然藉此蒐羅了千餘卷秘府沒有的藏書,算得上是一個收穫,同時也讓博士韓融、議郎孔融等有資歷的大儒參與其中。

“從年初開始,我便詔崔侍中用心蒐羅各家所藏典籍,充實秘府,校訂《皇覽》。一年下來,各家敝帚自珍,自願敬獻者鮮少,所得不過寥寥千卷,還不如在河東時抄錄的多。”在宣室殿,皇帝拿着書錄提要,對秘書丞朱皓說道:“這一回臣子敬獻,算起來,秘府藏書也有五萬餘捲了吧?”

“謹諾。”朱皓低頭想了一遍,細細數道:“崔公搜求圖籍所得千卷、河東叛亂諸家抄沒所得千卷、朝廷諸公敬獻亦有千卷,合秘府原有圖籍典藏四萬七千卷,共五萬餘卷。”

“按原來我說與你的要求,除了史書、兵法、讖緯天文等書以外,其餘的經書文集一概揀選出來,交由將作監刊印一份,藏於太學。”皇帝一直都很留心這個事,只是要刊印的書籍太多,識字的工匠不足,編排文字的工作也很繁巨,所以這麼久以來也沒見多大的成效。

對此皇帝已經開始擴大將作監造紙、印刷的規模和工匠數目,並制定了許多優待工匠的政策,如今至少能保證朝廷公卿府衙的日常公文用紙的開銷了:“刊印、編書、造冊,將作監哪裡已有了完整的工序,秘書監只需要整理出來交付即可。現今秘書令要忙着編撰《漢記》、《十三經正義》,無暇關注此事,你得多上些心,與將作監、太學等處溝通好。”

朱皓身爲朱儁次子,行事頗有其父之風,亦有才行,只是他並不適合待在秘書監這個純文事的部門,而且在秘書監這些俊彥的光環下顯得平平無奇。皇帝讓他多往各衙署走動,跟其他官員打交道,未嘗不是觀其行、知其能的意思。

“唯,臣必勉力從事,不負陛下所託。”朱皓乾脆的應答道。

“名利動人心吶。”皇帝看着書錄提要上的一個個或熟悉、或陌生的書名,感慨着說:“若非這次編修《十三經正義》,他們哪裡肯拿出家傳來?”

若是不拿出來交由將作監印刷刊發,這些皇帝連書名都沒見過的書籍又將如何傳承呢?

皇帝看了眼靜坐一旁的荀攸,按捺住心頭的感慨,轉而說道:“左馮翊的事,承明殿有何議論?”

待士孫瑞從司空任上被罷免後沒過幾天,左馮翊的案情也終於有了下文,左馮翊魯旭因失職、玩忽等罪被罷官歸家,其餘左馮翊各曹、及諸縣令、長等官,也大規模的遭到吏部尚書傅巽的劾奏。

“合該如此,傅公悌這一回辦的很好,左馮翊的事就是要給其他郡縣做一個典範來,現下的地方官吏,要麼見進取無望,而毫無作爲;要麼是玩忽職守,而無一絲爲民之心。”皇帝聽了荀攸的彙報後,點頭說道:“等司隸、幷州等郡功曹到京之後,由傅公悌召開會議,重申朝廷整頓吏治的決心。政令上行下達,當會愈加順遂,底下官吏辦事也會更加勤勉。”

“陛下睿鑑。”荀攸拱手稱是:“左馮翊尚無人調補,尚書令等人的意思是,種公正直有爲,想薦其接任。”

河南雒陽人種拂原來是城門校尉,曾經在做宛令時很有能名,以剛直堅強著稱。河南種氏也是一個很有特色的豪強,無論是種拂的父親、前司徒種暠,還是兒子、陳相種劭,侄子,黃門侍郎種輯,都無不是慷慨忠直之輩。現存的種氏三人在歷史上無不是爲了朝廷死於戰亂,忠誠耿介似乎是他們延續相承的家族風格。

皇帝早有栽培、扶持種氏的意思,之前將種拂的城門校尉讓給伏完,也是有另授他職的用意。何況當時他也是與楊氏、關東士人一同合作對付馬日磾、士孫瑞,如今司空的位置留給了皇帝的親信,再如何也得讓一些好處給楊氏他們。楊彪成爲首批獲准編修《十三經正義》的主要負責人,可以說是皇帝給楊氏未能得到三公的補償、也可以說是起先合作的酬庸。

而在這件事上,皇帝解除了種拂的城門校尉、卻不交代其他職務,其實就是一個暗示,等着楊氏自己提出來。自己主動給、跟別人主動要,二者是件性質不同的事情,彰顯了彼此雙方身份地位的差距。

“種公是個好人選,據說他爲宛令的時候,曾整頓胥吏,頗有令名。如今左馮翊的吏治就需要這樣的人前去修整,尚書令薦舉的恰如其分,即日下詔吧。”皇帝放下手中的書錄提要,長吁一口氣。

這件事就算是告一段落了,在預計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朝廷之上應該不會再有較大的波折,等到自己手下的人真正成長起來,有名望、有資歷可以挑起大梁的時候。承明殿裡的那些‘過渡’性質的宰相輔臣,除了荀攸以外,其餘的就要徹底挪位置了。

眼下朝堂安靜之後,皇帝便得以將全部精力轉移到關東的戰事上去,他看了看一直保持沉默,不敢插話的朱皓,忽然問道:“前將軍從河內班師回雒陽了?”

“謹諾,這是上個月的奏報了,也就是幾天前,河內平定,陳留一直未有動靜。”荀攸思索着說道:“如今唯有汝南的戰事尚未完結。”

“汝南?”皇帝奇道,直接忽視了隨行的汝南太守劉艾:“不是派了田疇、郭嘉二人去了麼?越騎營三千餘人,張超麾下也有萬人,難道還打不下?”

“臣正要說起此事,校尉張超一時失察,遭遇對方援軍襲擊,兵敗潰退。田疇等人晚至一步,與敵軍交戰城下,雖在最後多有斬獲,但到底還是讓敵軍退守平輿。”荀攸拿出一份新傳來的戰報呈上,皺着眉道:“如今張超雖已收攏敗兵,但士氣低落,田疇手下又是騎兵,不善攻城,所以戰事便僵持下來了。”

“再拖一個月就得入冬,冬雪將至,屆時就得收兵了。”皇帝接過戰報,沒有打開看,忽然問道:“對方的援軍是何人領兵?”

“是孫文臺的長子孫策。”荀攸輕輕指了指戰報,意思是上面有提。

“孫策?”皇帝會意,拿起戰報快速瀏覽了一遍,有些疑惑的自言自語道:“那周瑜呢?”

“周瑜?”荀攸複述了一遍,忽然覺得這個名字很耳熟……心裡想到,莫不是周忠所提的那個侄子?

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一百章丨開門揖盜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閒敘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
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一百章丨開門揖盜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閒敘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