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今卻非是

“冬十月癸丑,車駕入洛陽,幸南宮卻非殿,遂定都焉。”————————【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駱業稽首道:“稟陛下,因爲用時倉促,臣等只將卻非殿稍作修繕,所耗勞役不過二三萬,用糧十餘萬,金一百。”說罷,他又微微擡起上身,道:“漢室有賴陛下武德,天下士民重歸安定,今大駕返雒,臣等豈能再讓陛下營宿城郊,有失體面?”

皇帝伸手摸了摸嶄新的桌案,冷不防說道:“從二月至六月,工期還挺快的。”

準備邀功的駱業面色一滯,覺得哪裡好像有些不對。

“黃公。”皇帝摸了下一塵不染的朱漆桌案,看了眼漆碗上的字句,將手收回了袖子裡:“今年春夏,我正在做什麼?”

黃琬身子一抖,八月的熱天竟讓他生生打了個寒顫,皇帝這麼一問他就知道事情要壞了,他硬着頭皮說道:“陛下正率六軍征討袁氏叛逆,還天下太平。”

“喔。”皇帝好像是經黃琬提醒了才記起來自己上半年做了什麼事,他明知故問,語氣仍與平常一般無二,就連說的話都好像聽不出什麼問題,就像是寒暄着天氣:“那當時你又在做什麼?”

此話一出,殿中但凡有些聰明的都知道大事不妙,無不低下了頭,生怕引起皇帝的注意。賈詡一副作壁上觀的樣子,荀攸微皺着眉頭,駱業則是一臉茫然。

黃琬背後已經生出了冷汗,這個問題他怎麼回覆都不好,只能避重就輕,儘量擺脫責任:“臣、臣當時正聯絡各方,並籌集荊、豫、兗等州糧草,以供軍需。”

“所以說駱業在修葺卻非殿的時候,你身在雒陽,卻耳不聞聲、目不視見,不知城中有大工?”皇帝無不諷刺的說道:“你這個留守做的好啊。”

黃琬大駭,皇帝對此事的反感已經很明顯了,他說自己不知道,就是失職;說自己知道、卻不做任何表示,就是失察,而跟着駱業在戰事緊張的時候勞民傷財,修葺宮殿,更是大罪!

“臣忙於軍務,治雒非臣本職,然此等大事臣竟不知不覺,不曾勸阻或是上告,實屬失察,此罪不可推諉,還請陛下降罪!”黃琬伏地不起,口中連連告罪,卻是將駱業嚇了一跳。

駱業不知細故,也跟着稽首告饒。

“降罪?我該降你什麼罪!”皇帝好好的臉色霍然變了,他動怒道:“我在河北與三軍將士風餐露宿,就想着能早一日克平禍亂,興復漢室。而你呢!放任有關人等在這裡大興土木,是要討誰的歡心!”

他一把將那隻漆碗擲在地上,漆碗在地上滑行了一段距離,碰在黃琬的膝蓋上:“天下還未太平,你就讓我享安樂了?”

“臣等絕無此意!”黃琬汗涔涔的說道:“雒陽到底是朝廷舊都,豈能坐視荒廢?河南尹起意修葺時臣也猶疑過,只是想到大戰將盡,這才任他只修起卻非一殿,以爲天子駐蹕之所,此外別無他意!”

如果真的是隻爲了修個行宮供給皇帝下榻也就罷了,奈何皇帝早已摸到了風聲了,彼等修宮是假,藉此遊說皇帝還都雒陽纔是真!

自從王莽篡逆以來,關中連年大戰,吏民貧瘠,自然環境破壞,邊地又屢屢羌亂未平,而光武皇帝起家河北,興於關東,所以沒有選擇長安,而是以雒陽爲都。

近兩百年來,雒陽一直是朝廷的都城,直到董卓專擅,焚燬南宮,強遷朝廷及河南吏民西進關西開始,雒陽城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如今皇帝憑藉關中再起,關東的政治地位眼見不保,所以許多利益攸關的關東士人便想趁着這次皇帝大勝凱旋,回師雒陽的時候遊說皇帝還都雒陽。

黃琬爲此進行了一番深思熟慮,他準備了許多個理由說服皇帝還都,一是皇帝生在雒陽、長在南宮,幼年記憶深刻,足以勾動皇帝情感上的認同;二是西北羌亂、塞外諸胡內附幷州,關中已經不算是‘內地’,皇帝用不着犯險立都前線;三是雒陽地近河北、兗徐等平原,糧草豐足,轉運便捷,可以極大程度上滿足未來京畿的糧食需求……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此時在雒陽,與黃琬有着同等分量的關西士人幾乎沒有。在這個關東士人的主場,他們需要一錘定音,勸服皇帝還都!

至於關西士人出身的河南尹駱業,由於他河南尹的身份、以及關西士人自馬日磾等人倒臺後再無一個領袖人物,導致駱業在立場上開始倒向黃琬等人。

這次重修舊殿就是出自駱業的主意,而在南宮那麼多座殿宇中選出卻非殿的,則是黃琬。

當初在駱業見河北戰事勢如破竹、進展順利的時候,便起意翻修南宮,作爲皇帝凱旋的駐蹕之所。黃琬當時雖沒有明確支持或是反對,但也暗示了駱業可以自行其是。有時候不反對,就是最大的支持。

將其當作改換門庭的投名狀以及晉升之階的駱業見皇帝大發雷霆,連司徒黃琬都承受不住,不僅心驚膽戰,跪伏求饒道:“自古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臣等建此偏殿,正是一片憂君之心,還望陛下恕罪!”

“實在是擅自作主!”黃門侍郎法正絲毫不在乎對方的年歲、資歷,厲聲斥責道:“二三萬人一日可運糧多少?十餘萬糧可供三萬大軍食用幾月?河南尹不知輕重,大戰之時還妄興土木,是要將陛下以何面目示天下人!”

駱業何曾被一個小輩這樣羞辱過,即便是沒有被指名道姓的黃琬,心裡頭也是羞憤不已。

“耗費民財。”皇帝冷聲道:“當初孝文皇帝因憐十戶之財,棄修露臺。今我子孫不肖,倒是不如先輩了。”說完他向外面招了招手,吩咐道:“河南尹駱業不恤民力,擅營宮室,欺君邀好,即刻解去他的印綬!以檻車發往長安,與雒陽令杜襲等有關人員,皆付廷尉治罪!”

殿前虎賁郎許褚領會意思,走上殿來,不給駱業任何狡辯的機會,一隻手就將癱軟如爛泥般的駱業給提了起來。

“陛下恕罪、陛下恕罪!”駱業驚慌失措的左顧右看,試圖在許褚的手中掙脫開來:“去年陛下率兵至雒,預備東征,臣等上疏幾次請陛下重回雒陽宮室,卻以‘天下未定,不願見舊宮闕’駁回。陛下當日之語,臣等不敢忘懷,故才捐輸心力,新建一殿,以供燕居……畢圭苑雖好,但到底荒涼,哪裡能居天下主!還請陛下看在臣等赤誠,格外開恩!”

皇帝沒有言語,許褚也不理會駱業如何在自己手上告饒,徑直將他拎了出去。

黃琬此時也在旁謝罪道:“臣失察,亦請陛下降罪!”

他鬍鬚抖動着,坐視駱業修繕卻非殿,本是想借此試探皇帝的態度。豈料皇帝直接將其當做一個由頭,重重發落,表明了不願還都的態度。如今箭在弦上,黃琬退卻不得,只得一邊認罪一邊陳述本意:

“昔周公營洛邑以寧東土,光武卜河南以興漢室,此地乃天之所啓,神之所安。當年董卓篡逆,朝廷不得已受脅西遷,殘喘休息,如今陛下興復社稷,大業既定,豈能再偏居關中,退窺天下,以傷四海之望?”

“再遷都?”皇帝驚訝的看向黃琬,不是驚訝於這句話,而是不可置信這話居然會從謹慎有謀的黃琬口中說出來:“雒陽宮室、宗廟、官府、閭里被董卓付之一炬,二百里內無復孑遺。這些年休養生息,勉強算是有些人氣,但宮室殘破,你卻讓朝廷遷回,徒增花費不說,才安定不久的百姓再度疲於播遷,其中的怨言你可有想過?”

“遷都長安,本是董逆專擅之亂命,陛下裁定朝政,居此爲基,圖謀復興,不過權宜之計。光武皇帝以降,歷代宗廟陵園皆在雒陽,陛下他日倘有悼念追思,彼此來返,殊爲不便。”黃琬列出種種理由,動情動理,論說得十分周詳:“如今羌亂又起,關中既成邊地,朝廷還都雒陽,居中調用關東之資糧,運籌將兵,正可坐收凱旋。”

看着皇帝擰起眉頭,黃琬又提出一個折中的法子:“然關中位置緊要,百姓富庶,不可輕忽。以愚臣淺見,長安可爲京都之副,關中現有之政不改、現有經營不變。倘或天時再有變故,朝廷大可從容西去,憑此爲基,又圖興復。”

他是想將關中當做朝廷的一塊預留地、一條退路,倘若兩三百年後漢室又有變故,朝廷還能依賴關中再起。

皇帝甫一聽見這個說辭時,居然還覺得有幾分道理,關中由於數百年的開發,自然環境已經遭到極大的破壞,人口承載力下降。到東漢時期,漢朝的經濟中心轉移至關東,關中的自然環境在兩百年的時間內得以緩慢恢復,如今皇帝若是再建都關中,假以時日關中再度人口稠密,過度榨取潛力,優勢不再,朝廷就沒有後退的餘地了。

只是這種說辭對皇帝並沒有起到作用,他管不到兩三百年後的事情,何況如何真有那一天,又豈是一塊預留地就能保全的?

“漢室才光復不久,黃公又何出亂世之言?”法正不滿的皺起眉,他是極力反對還都雒陽的,這不但是出於一個關西士人對鄉土的情感,更是出於戰略上的考慮:“關中居高臨下,有崤函之固、巴蜀之饒、雍涼之騎,其地可養百萬民兵。高皇帝據此以得天下,陛下藉此以興天下,正是我漢室龍興之地,豈能輕棄?董卓雖倒行逆施,強自遷都,但有陛下振興在後,其也不可不說是天意冥冥。”

由於關東士人的幾次阻擊、關西式微,皇帝這次親征所帶的臣子當中,並沒有與黃琬分量相當的關西士人。這也導致黃琬有足夠的底氣向皇帝提議,即便這次不成,到了長安,依然會有人絡繹不絕的隨着黃琬的表態而紛紛上書。

法正作爲黃門侍郎,年紀輕輕便建下功勳,皇帝寵信,心氣驕躁之下,自然就敢與黃琬這樣的老臣當庭抗辯。

“法侍郎。”黃琬凝視着法正說道:“雒陽也有伊、洛,也有虎牢等雄關險要。光武皇帝自河北渡來,建都雒陽以中興漢室,難不成是錯的了?二百年來,歷代先帝不遷關中,難道也是錯的了?”

法正被蓋了個帽子,語氣頓時一噎。

“此一時,彼一時也。”車騎將軍朱儁輕咳了一聲,作爲現場官爵、資歷唯一可與黃琬相提並論的人,他說的話最爲關鍵:“高廟以關中爲基而定鼎,是以建都長安;世廟以河南爲憑而中興,是以建都雒陽。此皆一時所憑據,今陛下復以關中振興漢室,自然要以長安爲都,不然,豈不是徒傷關中士民之心?”

“你……”黃琬輕聲吐出一個字,未說完的語句便戛然而止,當時董卓遷都時,朱儁也是堅決反對的。考慮到董卓曾對朱儁的舊怨、以及朱儁在任豫州刺史時與潁川士人結下的好感,黃琬以爲對方會在這件事上與自己保持一致,誰知道朱儁卻不合常理。

黃琬到底是個聰明人,他很快從朱儁的話語中捕捉到關鍵的字詞,明明可以稱高皇帝、光武皇帝,爲何偏要稱‘高廟’、‘世廟’?

這顯然是朱儁對自己的暗示。

廟是供奉祭祀先祖神位的場所,按照周禮,天子只能有七廟,但漢代並沒有嚴格按這樣的規矩來,而是適應現實的政治需要,在全國廣泛設立宗廟,以強化劉氏天命,團結皇族。等到了光武中興以後,旁支繼位的光武皇帝功蓋前代,又想讓自己的父祖入廟,於是孝明皇帝便在雒陽建了世祖廟,如此與長安的高祖廟相對。

高廟與世廟的並立無疑劃分了東漢與西漢的界限,從此光武中興的雖是同一個‘漢’,但卻是兩個朝代。

黃琬通過朱儁而明悟,皇帝雖然是孝靈皇帝的兒子,帝系並未轉移,但對方顯然不願意在自己死後只得個某宗孝某皇帝的廟號與諡號。

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三章丨近臣收心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五百四十五章 聲勢促起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
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三章丨近臣收心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五百四十五章 聲勢促起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