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丨所薦得人

“故明主譎德而序位,所以爲不亂也;忠臣誠能然後敢受職,所以爲不窮也。”————————【荀子·儒效】

王允走了,攜之而去的,是他口中所言‘無益於事’的官員籍冊。臨走前還請皇帝允許,讓太醫署諸官值宿宣室殿,隨時伺候。王允如此急不可耐的收走官員籍冊,並讓太醫入駐宣室,無非是想把今天皇帝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從另一個側面來想,王允刺董的計劃,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候,容不得有些許的紕漏。

在皇帝看來,如果自己不能掌權,刺董之後王允上位,按原本的歷史軌跡,這無非是一個權臣替代另一個權臣,對國家,對自己毫無益處。能夠通過這次交鋒,獲取王允的退讓自然是最好,如果不能,也可以讓在場的楊琦見到王允的強項無禮,從而斷絕楊琦對王允的最後一絲期待。

當然,皇帝也沒想過王允會真心實意的退讓,所以這一次看似是兇險萬分,其實都遵循着同樣的底線。

在王允走後,皇帝像是泄氣了一般,推案而起。他在窗邊負手而立,目眺遠方,石渠閣對面就是破敗不堪的天祿閣,同樣是朝廷曾經的藏書之所,但境遇不同,令人唏噓。

楊琦與王斌二人早已站起,侍立在皇帝身後。

王斌知道皇帝心中鬱悶,正措辭準備說些什麼,只聽皇帝開口道:“‘苟利社稷,生死以之。’這是鄭國大夫子產說過的話,你們這些大臣都肯爲天下赴死,我豈能安坐宮中,趨福避禍?”

皇帝轉身看向楊琦,面有憤懣之色,“我是大漢天子,你們忠君愛國,守臣子責,我也要仁政愛民,守天子責!如此大事,豈能盡全他臣子之名,徒使我坐享其成?”

“陛下。”楊琦跪伏在地,替王允,同時也是替自己辯解道:“司徒絕無此意!爲人臣者,誰不願爲君分憂,匡濟社稷?司徒身居宰輔,所思所想,深遠非我所能及;此時絕非良機,臣請陛下忍耐些許……”

“他剛纔如何你也見過了,是你所說的忠臣的樣子嗎?”皇帝立即追問道:“我要靠着這樣的臣子,來匡扶我大漢的天下?”

王允強硬,言行實在非臣子所爲,倒似用長輩的姿態來‘教育’皇帝做事,這一點楊琦看在眼裡,無法辯解,也無心辯解。皇帝倒是明白楊琦的難處,示意王斌將楊琦扶起,出言安撫道:“事不可爲,自當另謀出路,好在我等也未有全憑王允一人的打算。接下來,還望我等君臣相知,共造大業,楊公以爲呢?”

楊琦被扶起之後,掙開皇帝的手,向後退了一步;“陛下聖明睿鑑,定能中興漢室,臣雖不賢,也願爲陛下驅使。”

車馬粼粼,不消多久,皇帝一行便返回了宣室殿。楊琦退朝返家,他奉了皇帝的吩咐要回去試圖說服本家兄弟楊瓚投效皇帝,楊瓚本有投效之心,如今得到確切的結果,豈有不從之理?只是他生性謹慎,起先讓楊琦跟隨皇帝無非是投石問路,借楊琦一探皇帝深淺;再加上王允太過專橫,不能做長遠的利益盟友,這纔有改換門庭的想法。

楊瓚身爲吏曹尚書,掌官員選舉,權重一時,是皇帝計劃中最關鍵的一環。

皇帝一回到宣室,就仰面倒在牀榻上,盡情的舒展的四肢,輕盈的常服被壓出一道道褶子。王斌在一旁見到皇帝這副孩子般的舉動,既感動於皇帝坦然大方,不把自己當外人,又忍不住想笑。

“得了,這兩天可以好生休息了。”皇帝舒舒服服的伸了個懶腰,側頭看着王斌,“鷸蚌相爭,我等漁翁就在一旁看着吧。”

“天下百姓連立身之處都要沒有了,君上若心懷百姓,真的能夠安眠無憂嗎?”王斌頓了頓,見皇帝已翻身坐起,一臉認真的看着自己。於是王斌滿意的繼續說道:“既然君上篤定王司徒功成,那就應該好好打算只有王司徒在的朝堂,君上欲親裁政務,是如何也繞不開強勢的王司徒的。”

皇帝細細想了一番,點頭道:“舅父說得對,王允屆時身居首功,威勢無兩,我到底是年紀不夠,如果沒有什麼別的法子,強行親政恐怕會惹人非議。”

“更何況,我現在聲名未顯。”皇帝說完,看向了王斌。

王斌明白皇帝的意思,皇帝雖然有聰慧的名聲,但那是董卓當初爲了廢少帝,更立新君的藉口。這三年來朝政操在董卓手中,皇帝更是沒有一點表現才智的機會。如果貿貿然就要提前親政,恐怕朝臣只會懷疑是皇帝身邊的人別有用心,加以慫恿,而不會有人相信皇帝真的有親政之能。

“臣以爲,君上聰慧仁敏,提前親政自不爲過,但聲名一事,還得要與朝臣多多接觸。等朝臣如臣今日那般被君上的言行所折服,自然就會有聲名。說到底,臣以爲君上身邊得要有親近的臣子,既能爲君上傳頌聲名,也能供君上驅策。”

皇帝也想過這個問題,在王允專權之前打造一個親信近侍組成的帝黨,不求有多忠誠能幹,只要能團結在自己身邊就可以了。

這是個可取的法子,侍中和黃門侍郎這些近侍歷來就是由皇帝最親近的臣子擔任,只是到了現在,皇帝身邊的臣子無不是權臣舉薦,除了照顧皇帝起居以外,還有監視皇帝的意圖。想要從裡面拉攏、挑選出合適的人當做親信,就連機敏的皇帝也犯了難,他沉聲說道:“我身邊的侍中、侍郎們,有誰足以託付大事?舅父在朝三年,不說全部識得,至少也認識幾個忠貞之士?”

這等於是將舉薦之權給王斌了,在皇帝面前舉薦,以現今皇帝對王斌的信任,王斌一句話幾乎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富貴榮辱。這可是他頭一次擁有這樣的權力,內心激動萬分,就連呼吸都沉重了,他腦中仔細搜刮着得用的人選,頓時想起一人:“黃門侍郎射堅,字文固,扶風郡人,少有美名,爲公府所闢。”

射堅今天下午在皇帝鑾駕前給他解了圍,王斌投桃報李,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

“這個射堅我見過,但似乎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舅父舉薦他,一定是理由的吧?”無論前世今生,皇帝從沒聽過射堅這個名字,想來是個小人物,只是不知道王斌看中了對方哪一點。

王斌想了半天,好容易想起在與一干奉車郎官的閒談中談及的一段故事:“射堅祖上曾姓謝,曾與北地謝氏是同族,其始祖謝服爲將軍時,天子認爲謝服這個名字不好,於是詔改爲射,後世子孫遂以射爲姓,輾轉居於扶風。射家跟御史中丞皇甫嵩乃是世交,其弟射援閒居在家,亦有賢名。”

皇甫嵩!漢末三將之一的皇甫嵩?

皇帝立即從牀上跳了起來,一臉驚愕的站在王斌面前:“你說什麼?皇甫嵩?”

這舉動把王斌嚇了一跳,他很快穩住了心神,給予皇帝肯定的回答:“是,射堅與安定皇甫氏乃是世交,御史中丞大其一輩,射堅素以子侄輩待之。”

皇帝腦中登時記起幼時看三國演義,開篇第一章就是說皇甫嵩、朱雋、盧植三人各領精兵,分三路討伐黃巾起義,就此拉開了三國的序幕。王斌歪打正着,無意間給了皇帝新的思路;拉攏射堅,再利用射堅影響皇甫嵩,在刺董之後,董卓遺留下來的軍隊可不是呂布一個小小的中郎將就能全盤掌握的,有皇甫嵩這樣的名將領兵作爲奧援,足夠與王允抗衡。

皇帝比誰都清楚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只要有了兵權,還怕政權拿不到手上?

“善,舅父所舉的當真是個能人!”皇帝撫掌道,“若是能憑藉射堅,接觸到皇甫嵩,待誅董之後命其手掌長安諸軍,便是王允又奈我何?”

王斌見皇帝激動不已,心裡也是極爲得意,他沒想到自己第一次舉薦就得到皇帝重視。而且他細思皇帝所言,更是認爲大爲可行,自己所舉得人,於是愈加得意了。自東漢以來皇帝掌權,外戚崛起是必然之勢,王斌暗自沉思,發覺自己有必要將射堅等人拉入麾下,於是說道:“臣與射侍郎相熟,君上如若有意,臣願爲先入其府,探探口風。”

“善。”皇帝哈哈一笑,舉着胳膊拍了拍王斌的肩,又在室內走來走去,王斌不得不跟在後頭亦步亦趨,還貼心的爲皇帝整理好衣角。

驀地,王斌想起一事,自覺有必要提醒皇帝:“君上,臣還有一事相告。”

皇帝聞言轉身,雖然心緒平靜了下來,但眼底還有些殘餘的欣喜;“舅父但說無妨。”

王斌退後一步,正色道:“侍中楊琦出身弘農,弘農楊氏三代公卿,滿朝大臣,多半出其門下,族中俊彥多宦顯職。君上如今囿於局勢,依仗楊琦之才,臣以爲,這隻能是權宜之計,而絕非長久之策。”

皇帝聽了王斌所言,斂去了最後一絲笑意,表情漸漸嚴肅起來。

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員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
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員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