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丨母之昆弟

“蒹葭依玉樹,自謙借戚屬之光;蔦蘿施喬松,自幸得依附之所。”————————【幼學瓊林·外戚】

驂乘,又叫陪乘。古時乘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而爲了防止車子向一邊傾側,往往在右邊要坐個人以平衡重量。在先秦,驂乘一般由武士充任,負責警衛的稱爲車右,比如當年樊噲便給劉邦做過車右;而只爲陪乘的則稱爲驂乘,在禮制中,根據車駕規格和出行意義的不同而往往由大將軍、侍中等內朝官負責。

對於尋常大臣來說,能爲天子驂乘,乘車時坐在天子對面,是一種莫大的榮譽。但對王斌來說,此刻卻彷彿坐上了風口浪尖,實在是讓人惶惶不安,他不知皇帝何故突然重視起了他,在眼下這個時局,皇帝但凡有一絲重用外戚的念頭,都會招致當權者董卓的抨擊。皇帝自然不會有性命之虞,但他王斌可就說不好了。

丁衝雖迂,但也不笨,皇帝邀舅父上車,是昭顯孝道,丁衝犯不着無理攪三分,他之所以選擇退避,是因爲知道皇帝對王斌越優待,給的權力越大,董卓對王斌起的殺機就越重,既然如此,又何必讓丁衝自己當出頭鳥?只是他不會想到,董卓命不久矣,已無機會剷除權臣道路上的競爭對手了。

當車子緩緩起行,王斌仍舊是一副提心吊膽的模樣,皇帝在一旁看了,笑容更明顯了:“舅父,何以如此?”

“君上面前,臣戰戰兢兢,不敢絲毫懈怠。”

“舅父不必如此,你我只話家常,不談其他。”皇帝笑着安撫道,然後便真的像是話家常一樣,問了王斌老家民情如何,舅母身體是否康健,王斌也一一作答,未消多時,他提着的心便慢慢放下了。

“表兄何時及冠?”皇帝似若無意的問道。

“犬子王端年前及冠,已取表字伯方。”王斌不疑有他,一五一十的答道。

皇帝‘哦’了一聲,瞭然道:“聽說表兄少年老成,雖未拜入名師,精讀經典,但也算是粗熟文章,可以出仕了。”

車廂內原本和洽的氛圍陡時一變,王斌身子一僵,想要推辭道:“犬子無才無德,還得多讀幾年書,一時難以效命於陛前。”

“這有何妨,我年歲漸長,親政不過早晚的事,身邊遲早要有幾個得用的臣子,你看如何?”這話從皇帝口中說出來,已然變了味,不像是外甥問舅父,反倒是皇帝問臣子。

皇帝不容置疑的語氣讓王斌心慌,由於董卓以及衆多士人或明或暗的阻撓,他與皇帝接觸得不多,對皇帝的印象還處於少年聰慧的階段,一時沒有想到皇帝已然性情大變,只以爲皇帝韜晦鋒芒,要藉助王斌這個天然的外戚,在朝堂上大展拳腳了。外戚大將軍的權勢讓王斌動心,而與之相隨的危險卻讓王斌警醒,他正想拒絕,擡頭卻見皇帝專注的看着他,那眼神裡流露出一絲期待,還有一絲孤寂。

那是舉目無親,身邊沒有一個可信可用可託付之人的孤寂。身爲皇帝血緣親近的母族,王斌竟不捨得說出拒絕的話,如果連自己都爲了明哲保身,不願輔佐皇帝,那麼誰又會真心襄助呢?皇帝可就真成一個孤家寡人了啊,自己親妹妹王美人若是泉下有知,必然要恨他這個冷血的兄長,自己以後入土,又何來面目去見?

看到皇帝與王美人極爲相似的眉眼,王斌心頭一顫,低聲應諾道:“犬子不才,得蒙君上不棄,臣代其叩謝君上。今後臣等父子,願供君上驅使。”

王斌以身家相托,讓皇帝大受感動,他握住王斌的手,說:“舅父今日之恩,我絕不敢忘。”

皇帝往車前看了一眼,王斌知道皇帝在猶疑他接下來的談話駕車的車伕是否能聽見,爲了讓皇帝寬心,王斌說道:“臣任職奉車都尉三年,宮中奉車郎官均已熟識,每逢帝駕出行,爲保鑾輿萬全,皆由臣選派忠直之人馭車,君上不必擔憂語入他人。”

原來王斌早有預謀,無論是爲了以後可能驟升大將軍做準備,還是爲了結援自保,在這三年間他恩威並施,駙馬都尉和奉車郎們爲了攀附將來富貴,也紛紛投效,雖然奉車都尉不止王斌一個,但論在奉車郎心中的地位,王斌纔是他們的主心骨。

皇帝明白了這些,忍不住對其貌不揚的王斌另眼相看,王斌不過一名不見經傳的外戚,都能有如此心計,那些在史書留名的人物,又該是何等不凡?皇帝心裡澎湃,一來是爲自己有幸來到這個羣才輩出的時代而激動,二來則是爲王斌苦心孤詣利用職權暗地保護皇帝而感動。他說道:“好,好,有卿如此,何愁王業不興?”

於是皇帝將王允近日將要刺董的事以自己猜測的方式告知了王斌,還有楊琦的投效以及自己的部分設想。他不擔心王斌會藉此告訴董卓,如果王斌真有此心,這三年來早就投身太師府上獲取權位了,又何必等到這個時候?

王斌聽了皇帝所言,驚愕當場,他萬萬沒有想到王允屈身事董,是忍辱負重,爲的就是有天能誅殺權臣;他也沒有想到皇帝聰慧無比,楊琦的反應也證實了皇帝的猜測,這更加讓王斌覺得皇帝的不凡。看來投靠皇帝,對日後的騰達也不是全然無望。他鎮了鎮心神,在心裡迅速思索自己在裡面要處在什麼位置,要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如果王允誅董成功,以皇帝現在的架勢來看,定然要藉機獨掌大權,那麼王允被排斥則是意料之中的事。而自己作爲第一批投效的人,憑藉着皇帝母族的身份,勢必會被提拔上去,與王允分庭抗禮。想到自己可能會從區區奉車都尉,數日之內成爲外戚大將軍,王斌內心狂跳,完全抑制不住自己的語調:“臣願爲君上走牛馬,填溝壑!”

走牛馬,是謂像牛馬般爲皇帝奔波勞碌;填溝壑,是謂死,語出《戰國策》,‘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王斌再此與走牛馬化用,是表明自己願意爲皇帝出生入死的決心。

當楊琦帶着尚書郎移送典籍到石渠閣的時候,所見的,正是皇帝與王斌相談甚歡的局面。楊琦又驚又疑,面上卻不動聲色,在很快搞清楚情況後,坦然跪伏:“王都尉老成持國,得此助力,謀事必成,臣謹爲國家賀。”

楊琦難道不反感外戚嗎?只是迫於局勢,不得不與外戚王斌聯合在皇帝麾下,就好比袁紹藉助何進剷除宦官那樣。外戚其實算半個士族階層的成員,他們有時是士族門閥在朝中的代言人,有時是對立者,有時則只是工具。

待楊琦跪坐榻上後,皇帝說道:“來的正好,我剛與舅父談起宮中奉車郎的事情,駙馬都尉連同奉車郎官在內約有四十餘人,而奉車都尉卻有兩位,舅父是其中之一,而另一位奉車都尉劉璋,我不甚瞭然,不知與跟益州牧劉焉的兒子劉璋是否爲同一個人?”

這是皇帝剛剛與王斌談話時得知的事情,在聽說歷史上割據益州的劉璋如今正在長安做奉車都尉,專職駕車,讓皇帝直覺不可思議。如果此劉璋真是彼劉璋,那皇帝就能等劉焉死後,藉機打益州的主意了。

楊琦心裡奇怪劉璋居於長安,名爲任職,實爲質子,與他另外兩個兄長處事向來低調。皇帝突然問起,難不成是想憑藉益州的外援?他一邊想一邊答道:“奉車都尉劉璋確實是益州牧的兒子,不僅如此,益州牧的長子劉範爲五官中郎將、次子劉誕爲治書御史,兄弟三人各身居要職。”

說完,楊琦從帶來的官員籍冊中翻檢出三人的卷宗,遞交給皇帝。

三署郎依次爲五官署、左署、右署,其上官依次爲五官、左、右中郎將。三署郎由郡國所舉孝廉組成,年五十以上屬五官郎,其次分在左、右署。郎官之中,除了議郎以外,餘者都要執戟宿衛殿門,號爲執戟郎。劉範所擔任的五官中郎將,秩比二千石,掌握宮中數百名五官署郎,隸屬於光祿勳鄧淵。

而治書御史,又稱治書侍御史,職掌法律,可與廷尉審理疑獄。奉車都尉則秩比二千石,掌御乘輿車。

這三個官職,說他重要,五官中郎將掌握宮中郎衛、治書御史既能糾察百官,又能參與司法審判、奉車都尉侍奉陛前,隨時能成爲帝黨心腹,而說他不重要,則是因爲現今董卓專權,司法混亂,多出冤獄,而宮禁又掌握在董卓手中,劉氏三兄弟雖處尊位,職同虛設,英雄無用武之地。

看完了三人的卷宗,皇帝心裡已有了大致的想法,他隱隱記得三國演義裡有過一則故事,說的是侍中馬宇和中郎將劉範幾人聯合馬騰攻擊李傕,最後失敗被殺。不管劉範是爲了皇帝而反對李傕,還是爲了別的什麼,絕不是幾個人碰頭就能合謀的事情,背後絕對有一個利益團體的支持,這個團體甚至拉攏到了馬騰、劉焉等地方軍閥。

雖然小說裡的事不能全信,但羅貫中也不至於隨意編造這麼個故事來,必然有真實的歷史發生過。

那麼,這個利益團體又會是誰呢?

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禮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一百四十章 離石屠各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
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禮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一百四十章 離石屠各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