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筆的故事

大學和小學,那一個更重要?

在中國,這似乎被分割成了兩個層面,一方面,很多人認爲,大學更爲重要,他們的理由很簡單——這麼大的國家幾乎沒有工程師、幾乎沒有自己的技術人員、智力資源的嚴重匱乏限制着國家工業的發展。大學更爲重要,但他們卻無法否認的一點是,爲了樹立一個全新的民族,小學同樣也極爲重要。

而衆所周知的是,從民元開始邁向中國復興的過程中,這個古代的國家一直浸淫在各種艱難中,難以闊步向前——包括混亂、戰爭、貧窮、疾病、無序、愚昧和迷信,可以說,受教育的低下,嚴重影響到中國的未來,每一個有識之士都非常清楚,如果無法改變中國大面積存在的愚昧和基礎教育普及率低下,後者就會直接成爲國家前進的羈絆,就像現在一樣。

但是,現實的需求,又迫使中國必須要首先建立起大學教育,以滿足工業建設與發展的需要,也正因如此,早在清末時,一座座大學就已經建立,但是那些大學的規模卻是有限的,遠遠無法滿足中國需求的。

也正是在這種大前提下,出於自身的需求,早在民國二年,六合公司就同當時青島的德華大學合作建立起了“德華大學連雲分校”,但是這所分校的規模遠大於德華大學,而在規劃之中,這所大學甚至於超出了這個時代對於大學的認知,至少在其規模上。

“對於中國而言,我更希望有朝一天,德華大學會成爲一個華麗的夢想。對於我個人而言,我所希冀德華培養出具有世界水準的工程師,並能成爲一針催化劑,用以重塑這個幕色沉沉、喑啞沉淪的國家。”

在這所連雲分校創辦時,時任公司董事長的李子誠曾如此寄希望於這所大學,在滿懷希望的同時。自然就有了“不惜一切”的決心,從建校時的一千兩百萬元學校建設費,再到後來的多次擴建,無不見證着公司對於這所大學的期望。而所有的目的都是爲了把這所大學辦成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第一流的高等理工科學府。

而爲了滿足教學的需要,公司更是一次次的追加投資,並且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從全世界範圍內引進教授、學者,一開始,德華大學是由中德合辦的。德國教授學者成爲這所大學的主流,

到民國三年,中德宣戰之前,387名教授之中的314人來自德國,來自英美等國的教授不過僅十數人。19世紀末以來,德國的高等教育在研究方面領先於世,吸引着歐美各國的學子,挑戰牛津、劍橋的古典教育傳統。有批評家指出。牛津、劍橋食古不化,似乎大學教育就是培養紳士,片面注重道德、品格、行爲舉止的訓練。課程太窄,跟不上現實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甚至有人進一步推演:牛津、劍橋孕育的這種“紳士帝國主義”,使英國的精英缺乏實際技能,結果到了20世紀,英國被德國全面趕超。這樣的紳士教育,導致了大英帝國的衰落。

自然的,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和大量德裔教授以及沿用德國教材的情況下,這所學校自然帶着濃濃的德式教育風格,那時,這所剛剛成立的大學。就被教育界視爲“同德國本土別無二致,一般優秀”的高等理工大學。

而全面仿效德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德華大學,與任何一所德國大學一樣充滿了濃濃的專業化色彩,培養的是專門人才,但是在隨後,歐洲的戰爭卻改變了一切。爲了確保國土不失,中國“被迫”向德國宣戰的舉動被德華大學內的教授們所接受,雖然未影響到他們的教學,但是,因隨後的招生規模的擴大,使得德華大學必須進一步擴建,同時招聘更多的外國學者、教授來到德華。

早在公司創建時,就已經進行了一個計劃,“第一年招生三千五百人,第二年招生四千人至四千五百人,第三年招生五千人、第四年招生六千人至六千五百人,直至穩定於年招生七千人……”,這不可不謂之是一個野心勃勃的高等方案。

這或許正是企業辦學“功利性”,而之所以制定這個計劃,實際卻是和公司制定的發展計劃是相適應的,按照公司的計劃,在德華大學創辦三年半之後,也就是第一期學員畢業後,他們正好趕上公司的大發展時期,從而可以在實踐中,成爲合格的技術人員或者研究人員,當前三界學員畢業之後,公司便擁有一支全中國最龐大的“技術隊伍”,並在十年內,取代外籍技術人員佔據着公司技術人員主流的局面。

正因爲制定了這一計劃,所以,在德華大學的擴建過程中,都必須嚴格的按照這一計劃實施,但是由於戰爭的原因,從德國聘請學者教授便成爲了泡影,而且還有少部分德籍教授在中德宣戰後選擇了辭職,在這種學校要擴大、教授在減少的情況下,爲了確保教學質量不降低,就必須要從其它國家引進教授。

最終,公司把視線從德國轉向美國,從民國三年開始,大量從美國引進教授學者,在高薪和充足的研究經費等多方面的吸引下,雖說對於教授學者極爲渴求,但是在聘請美國教授學者的過程中,德華大學教授聯席會議充分發揮着自主權,對於每一位教授的聘請都進行着嚴格把關,雖是如此,在不到兩年的時間中,德華還是從美國引進三百二十餘名教授學者。

而隨這些教授一同引入的德華的,還有美國的高等教育體制,19世紀末以來,美國大學急劇擴張。大學的這種擴張,一是因爲科技的發達,一是因爲人口的增長和教育的普及。因此研究性大學和本科寄宿學院制大學,成爲塑造美國大學發展的兩種重要理念。

相比於德國大學,美國大學的優異在於其沒有一個系統。因此,人們很難用一兩個概念概括美國高等教育的成就和經驗。在1860年到1910年間,美國的高等教育處於德國的影響之下。一批受德國大學訓練和影響的教育家,掀起了建設研究性大學的運動。並且得到了許多財團的資助,碩果甚豐。到1890年代,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院蓬勃發展,本土博士的產量大增。

到了世紀之交。在大學找個教職沒有博士學位幾乎不可能。1901年,耶魯宣佈把研究成果和在全國的學術聲譽作爲評定教授的標準。斯坦福大學甚至把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年度報告中公佈。到了1910年,大學的目標被定義爲創造知識、培養具體領域的高級專家。過去的通才教育,以及那種對心靈、智慧、品格的全面培養,似乎已經變得過時了。

這一發展,引起了教育界許多人士的反對。在他們看來,重視研究的負面結果是本科生教育受到忽視。研究院過分龐大。在大學中已經喧賓奪主。教授一心做研究,把教學看作一個負擔,不投入熱情。更重要的是,學校規模的擴大,使師生的關係更加疏遠,學生得不到必要的人生指導,只是學了一些具體的技藝,有知無德。難以承擔領導社會之重任。所以,他們強調:大學的目的,不僅是傳授專業知識。而更重要的是“教育一個完整的人”。研究性大學正在腐蝕大學傳統的人文價值。

而那些美籍教授來到德華之後,並不贊同德國的“不全面教育”,在他們看來,德國大學過分專業化,培養的是專門人才,卻不是完整的人。用他們的說法是,德國人作爲個體而言,才幹出羣。只要你看看近代德國培養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就不能不驚歎德意志民族的創造力。但是,德國作爲一個整體而言。表現一再令人失望。

而對於這種“學術”上的衝突,公司從來沒有過問,畢竟按照公司創辦這所學校的規定,“從移交之日起,公司即不再享有對學校任何權力”,在這場德美教授學術衝突中。最終,雙方選擇了妥協,畢竟兩者都有互補性,也有衝突。在這種互補和衝突中,維持着大學教育的平衡發展。在這種互相影響下,德華大學發生着極爲明顯變化,先是由系改院,所有本科生被分配在12個學院中。這樣每個學院就成了幾百個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的小世界,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互動。

甚至在美籍教授的力主下,大學本科由三年改爲四年,而大學本科的頭兩年都要在寄宿學院過。而大部分學生,整個四年都在學院中住宿。每個學院有一個住院的院長。另外有若干住院的教授。另外,各學院還安排“學院討論班”,下午和晚間在學院舉行,每班最多18人,寫作討論班則限制在15人以內。

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之中,德華大學從過去的“專業理工學院”,轉變成爲一所以學院爲中心的通才教育,讓學生在心靈、知識和身體上全面發展的大學,不過雖是如此,但這種轉變卻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完成的,至少現在的德華,仍然偏重在研究,甚至這同樣也是大多數學生課業。

對於德華大學工程學院的學生而言,或許設施齊備的試驗室,從來都是他們最引以爲傲的地方,儘管大學的人宿舍顯得有些簡陋,但是對於這些將大多數時間都用於完善設計的學生而言,或許試驗室纔是最爲重要的。

“噠!”

在計時器響起的同時,安卓勤便打開電烤箱,取出烤盤映入眼間的卻是一根根極爲纖細的黑色條形物,在還未冷卻時,他便用放大鏡檢查着托盤上的筆芯,每一根筆芯的質量看起來都非常不錯。

“怎麼樣,勤勉,筆芯的研製進行的怎麼樣了?”

就在安卓勤等待着筆芯的自然冷卻時,卻聽到門邊傳來一個聲音,不用聽聲音,他也知道是誰,是他的好友宋家誠,他和他一樣都是工程學院的學生,並不兩人並不同系,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爲好友,甚至於在所有人都在爲畢業設計忙活着的時候。他們兩人還是依如繼往的追逐着一年前的暑假,他們到陝西“支教”時的那個夢想。

“支教”是德華大學一個特有的社會實踐,往往是前往遠離鐵路沿線的偏遠地區充當兩個月的“臨時老師”,不過是根據個人自願。絕大多數德華大學的學生,更願意在教授的試驗室或者工廠內從事社會實踐,但是他們兩個人卻選擇了只有極少數人選擇的“支教”。

也正是在那時,渭南地區那些在公司資建的小學內充當短期老師,才發現,那些渴望學習的小學生從來都不捨得用鉛筆寫字,原因非常簡單。一杆鉛筆五塊銅板,可又有幾個家長願意每隔幾天就花費這筆錢呢?所以,小學生們在大多數時候,都是木棍在地上練字,只有寫作業的時候,才捨得用公司捐贈的鉛筆寫字。

隨後他們纔開始關注這個從沒有人注意到的問題,鉛筆,那是學生上課的必需品。可對於絕大多數貧困子弟來說,他們來上學已經很不容易,買鉛筆更在無形中增加了家庭負擔。儘管有着教育部和公司的捐贈,但是相比於學生的需求來說,捐贈只是杯水車薪。儘管使用毛筆看似很省,但又增加了作業本的使用,同時還有可能污染需要回收的教科書,可以說,至少在習字、作業上,因爲鉛筆價格的昂貴,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幾乎是在他們回到學校。發動“一口飯一支筆”的學生捐贈的同時,亦開始研究一種“廉價”的書寫工具,爲了這種“廉價”的書寫工具,他們進行過大量的嘗試,最終,在走了一圈之後。他們還是回到了最初的起點——鉛筆。

世界上第一支鉛筆於1792年在發明,鉛筆的結構極爲簡單,兩片木片,夾上用粘土與石墨粉混合在一起,燒製而成的筆芯,這種鉛筆使用了一百餘年,從西方直到清時引入中國,木製鉛筆爲了維持書寫順利,需要時常卷削,所以一支鉛筆的使用壽命極短。

而他們兩人的目的就是爲了研製一種“廉價的鉛筆”,但是如此簡單的,原本就極爲廉價的鉛筆,如何還能更爲廉價呢?

幾乎是在他們兩人提出這一想法的時候,就遭到了周圍的不解,甚至嘲笑,還會有比“鉛筆”更廉價的“鉛筆”嗎?對於外界的不解也好,嘲笑也罷,他們首先想的是千方百計的降低鉛筆的生產成本,爲此,他們特意到鉛筆廠考查,考查鉛筆的製造過程,對於這兩位學習機械工程的學生來說,他們能做的就是改進製造工藝。

經過一系列的考察之後,他們用了半年的時間,通過改造生產設備、筆桿免漆的方式,成功降底了一些成本,但這細微的成功還不夠,最終,他們選擇了另一種方式,縮小筆芯,甚至通過實踐證明,筆芯細使用時間更長。

爲了製造更細的筆芯,安卓勤更是轉爲學習化工,以改進百年來幾未曾改變過的毛芯的配方,從而製造出一種更細,但卻不會減少筆芯強度的細筆芯,通過縮小筆芯直徑來降低成本,而按照安卓勤的設想,如果筆芯細至0.71毫米,那麼就不需要削出筆尖。而在他研製筆芯的同時,宋家誠則全心投入於免削筆的設計。

“自揚,你看!”

一見到好友,安卓勤便笑着捏起一根細如髮絲的筆芯說道。

“石墨鉛芯,他的就是石墨和粘土,不過製成這麼細,要增加強度,就要加更多的粘土,那時就會出現字寫不清的毛病,這一段時間,我一直都在試着這個……”

“一直試着,用其它材料來提高筆芯的可塑性和粘結力,從而改善鉛芯成型性能。這一次我用上了飴糖還有黃耆樹膠,爲了改變鉛芯性能材料,在鉛芯燒結後,又採用了油浸處理,藉以改善鉛芯物理性能,比如像磨耗、濃度、芯尖受力、滑度、硬度等,這一次試驗我用的是石蠟還有牛羊油,這幾種原料的價格並不高,我算了一下,成本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如果筆芯達到要求的話,那麼,至少能降低30%的成本,這樣的話,這只是筆芯,如果你的那個免削筆,能再拿出來,嗯……一盒筆芯相當於二十支鉛筆,成本只需要三塊銅元,到時,所有人都能用起鉛筆了……”

說笑之餘,安卓勤便把筆芯安裝在測試儀上,以檢驗其強度,同時又從抽屜中取出一個筆盒,其中有幾支金屬製的“免削筆”,那是宋家誠早期的研究成果。

“勤勉,你試試這支筆!”(未完待續。。)

第13章 挖個坑等你跳第122章 晉身之道第149章 以拳迎夏第25章 列強談判持以強第261章 只有……第253章 東西方第91章 震驚第376章 公使們的浮想第245章 好好幹第198章 兩人第174章 驅虎吞狼第10章 彭公望惶恐步入總-理府 連雲曉之情理誘以利第32章 金融亂引幣制第364章 一切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第268章 陣地仍在第114章 筆的故事第227章 風雲起第147章 戰之術唯死之狂第146章 大風起兮血飛揚第51章 借刀一用第19章 睹艦下水思技術第183章 帽子第107章 一本萬利第84章 短視第297章 秋山真之的選擇第79章 拿破崙也能不行第38章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第322章 解決之道第120章 至高點第225章 德國第325章 俘虜第143章 大戰將起時 炮灰自參戰第90章 致友軍於何境?第97章 出自於私 謀之以國第221章 印象第79章 拿破崙也能不行第224章 颱風第113章 擔擋第87章 血與火的考驗第37章 肉票的開始第182章 傷員第220章 造船廠第248章 新式武器第126章 在農村第152章 尚蒂伊將軍怒意濃 前沿處欲把名來揚第319章 衆人心思第352章 北與南第16章 理想主義者的選擇第12章 袁氏憂局暗失望 樑揚獻計施以謀第353章 陰謀第104章 推進置腹第124章 能救一個是一個第115章 成功的機會第310章 法蘭西的需求第76章 警察第231章 用場第188章 兩人之未來第320章 拖他幾天第356章 鬧劇第129章 買一送一第178章 傀儡第129章 買一送一第279章 電子戰第94章 不過如此第260章 喚醒民衆第174章 軍如匪、政如盜第145章 憂慮第32章 金融亂引幣制第144章 弱國之大國民第48章 河南勸業再勸業第193章 我要的是……第97章 出自於私 謀之以國第224章 颱風第356章 鬧劇第17章 鷹遊門內議新廠 新廠要爲新隴海第347章 首義之都第1章 百慕大三角第78章 一種人第134章 不得已間二人擇第175章 失望之心第366章 梁啓超第67章 天堂在那第140章 哈特菲爾德演武 武官睹新欲擁新第28章 袁世凱之愁第149章 以拳迎夏第221章 印象第153章 大柔非柔,至剛無剛第247章 航母第45章 肉票守信返以山 子誠以勢逼子誠第158章 不想讓人坑你們第110章 文化遠征第99章 更應關注之事第345章 飛機上第185章 大人物的幻想第130章 學工第2章 欲取先予第256章 紅海第189章 變亂之夜第164章 最後一刻令強攻 強攻之前又奇襲第5章 繞不開的人
第13章 挖個坑等你跳第122章 晉身之道第149章 以拳迎夏第25章 列強談判持以強第261章 只有……第253章 東西方第91章 震驚第376章 公使們的浮想第245章 好好幹第198章 兩人第174章 驅虎吞狼第10章 彭公望惶恐步入總-理府 連雲曉之情理誘以利第32章 金融亂引幣制第364章 一切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第268章 陣地仍在第114章 筆的故事第227章 風雲起第147章 戰之術唯死之狂第146章 大風起兮血飛揚第51章 借刀一用第19章 睹艦下水思技術第183章 帽子第107章 一本萬利第84章 短視第297章 秋山真之的選擇第79章 拿破崙也能不行第38章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第322章 解決之道第120章 至高點第225章 德國第325章 俘虜第143章 大戰將起時 炮灰自參戰第90章 致友軍於何境?第97章 出自於私 謀之以國第221章 印象第79章 拿破崙也能不行第224章 颱風第113章 擔擋第87章 血與火的考驗第37章 肉票的開始第182章 傷員第220章 造船廠第248章 新式武器第126章 在農村第152章 尚蒂伊將軍怒意濃 前沿處欲把名來揚第319章 衆人心思第352章 北與南第16章 理想主義者的選擇第12章 袁氏憂局暗失望 樑揚獻計施以謀第353章 陰謀第104章 推進置腹第124章 能救一個是一個第115章 成功的機會第310章 法蘭西的需求第76章 警察第231章 用場第188章 兩人之未來第320章 拖他幾天第356章 鬧劇第129章 買一送一第178章 傀儡第129章 買一送一第279章 電子戰第94章 不過如此第260章 喚醒民衆第174章 軍如匪、政如盜第145章 憂慮第32章 金融亂引幣制第144章 弱國之大國民第48章 河南勸業再勸業第193章 我要的是……第97章 出自於私 謀之以國第224章 颱風第356章 鬧劇第17章 鷹遊門內議新廠 新廠要爲新隴海第347章 首義之都第1章 百慕大三角第78章 一種人第134章 不得已間二人擇第175章 失望之心第366章 梁啓超第67章 天堂在那第140章 哈特菲爾德演武 武官睹新欲擁新第28章 袁世凱之愁第149章 以拳迎夏第221章 印象第153章 大柔非柔,至剛無剛第247章 航母第45章 肉票守信返以山 子誠以勢逼子誠第158章 不想讓人坑你們第110章 文化遠征第99章 更應關注之事第345章 飛機上第185章 大人物的幻想第130章 學工第2章 欲取先予第256章 紅海第189章 變亂之夜第164章 最後一刻令強攻 強攻之前又奇襲第5章 繞不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