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541章 倫秀(下)第三卷完

“今日是五月二十八,按照約定,文淵已向東發兵,進攻沛縣了罷?”

遠在長安的第五倫,正站在地圖前面,曉有興致地看着他給劉秀準備的“大驚喜”。

劉秀準備於本月二十八即皇帝位,應“四七之際火爲主”的消息,其實並非秘密,爲了造勢,秀兒很早就讓人散播讖緯。

早在上月,第五倫已從前方間諜的火速回報中得知,雖然操持豫州、兗州軍務的馬援手裡機動兵力有限,糧食也吃緊,但第五倫還是連發三道詔令,讓馬援務必在近幾日出兵。

因爲擴張太快,消滅赤眉後一口氣吃下十幾個郡,第五倫的兵力捉襟見肘,但劉秀肯定比他更難。

“劉秀如今也是四頭顧,一部放在淮南冥厄提防岑彭,一部由馮異統帥,坐鎮鄂地長沙,還得在江東留鎮守之兵,最後帶在徐州沛縣的軍隊,至多不過二三萬。”

所以第五倫讓馬援調出三四萬人,向東進行一次戰術試探,目標是奪取沛縣:哪怕暫時佔領也足矣。

豐沛屬於黃淮大平原,既沒有彭城那樣的堅城,又沒有淮南的水網交織,劉秀想守下來可不容易。

第五倫是這般打算的:“若是劉秀避戰,輕易放其泗水亭,就算他成功稱帝,就放棄劉氏龍興之地,威望必定大大受損。”

“而若是劉秀不退……”

那魏軍就抓住他弱點了,第五倫的密令裡,讓馬援不斷做戰術訛詐,對沛縣欲攻又不攻,把劉秀主力拖在豐沛,再自中原發一軍,足以橫掃幾乎無人守備的淮北,運氣好的話,甚至能截斷劉秀與淮南江東的交通。

但第五倫也知道對手是什麼成色,依他看,劉秀多半是會退的,只不知會如何退,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前線的消息尚不可知,倒是傍晚時分,剛被第五倫任命爲“光祿大夫”,負責王莽諡號的桓譚來稟,說已經定好了。

“這麼快?”

此事若交給六經老博士們,能吵吵到明年,就算讓桓譚全權負責,第五倫本以爲會糾結上十天半月,豈料他竟如此乾脆。

第五倫奇道:“短短一天,君山莫不是隨意擇之?”

桓譚卻道:“王翁畢竟曾是臣的舊主,早在天下誤傳王翁已死時,我便在思慮他的諡號,如今,不過是動手寫出來罷了。”

雖然以君臣相稱怪怪的,但桓譚必須習慣,如今天下,第五倫是最有希望結束紛爭的人。

言罷,將挑選好的諡號鄭重其事,給第五倫奉上。

“易?”

“好更改舊曰易。”

第五倫笑道:“確實頗合王翁做派,不過這‘改舊’二字,究竟是變故改常,還是復古?”

“皆可。”桓譚道:“王翁名爲復古,實際上卻不知古時究竟爲何,許多事,皆是憑空臆想,似舊實新。”

第五倫頷首,但還是覺得有些不夠:“予雖代天意民心誅殺王翁,但他這一生太過複雜,只用一個諡號,恐怕難以涵蓋。”

桓譚早有準備,又獻上一張紙,卻見上頭是個“誇”字。

“華言無實曰誇……”第五倫感慨道:“是王翁沒錯了。”

如此一來,王莽就成了“新誇易帝”,這兩個諡號雖非惡諡,但也不好,算是第五倫和桓譚嘴下留情了。

此事暫且定下後,第五倫又提及一事:“君山可看過,此番文官考試,策論第一的文章?”

桓譚是個對新事物頗爲好奇並常能接受的人,甫一入長安,對這幾年間出現的紙張、雕版印刷等技藝頗感興趣,第五倫草創的文官考試也不例外,桓譚贊其爲:“以考試取士,不但能網絡人才,且權在君上,考取者無私恩,黜落者無怨恨,大善。”

不過這次第五倫定的策論第一,卻讓朝中略有微辭,因爲考取者的策論算不上文采飛揚,引經據典也差了點,隨便看時,只覺得是極普通的文章。

甚至有人猜測,這位策論第一之人梁鴻,其父在新朝作爲長安北門看守,給過第五倫家賣煤球方便,所以才得青睞,後來梁鴻家遭逢亂世,其父病死,他卷席而葬,後來投奔了第五倫,被收容在第五氏宗族義學……

但第五倫連皇族伍氏子弟都不徇私,甚至故意壓一頭,怎回因梁鴻故人之子而特地拔高呢?

第五倫當着桓譚的面讚道:“雖然梁鴻文筆稍顯稚嫩,但文章,質勝於形!”

他道明瞭緣由:“衆無數士子抨擊王莽之政,但唯獨梁鴻提到了,王莽之弊,根源在於執着於復古,然而三代恍若池中之影,難見其實,如此施政,豈能不亂?”

桓譚瞭然,第五倫的每一個舉措,都非無的放矢:“陛下是想抨擊復古之論?”

“也不必抨擊。”第五倫嘆道:“王翁失敗後,已宣告復古論破滅。但士人反思時,卻往往集中於王莽本人德行、賢愚之上,對復古之事,則輕描淡寫略過,如此過新,焉能尋根究底?豺狼當道,安問狐狸!”

他看向桓譚:“君山不爲俗儒所容,但當年也曾支持王翁,汝當知曉,爲何羣儒對復古如此偏執?”

桓譚苦笑道:“臣也是讀聖賢書成人,當初亦如此,究其緣由,還在於儒家自最初時起,便以克己復禮爲任,效法古時聖明君王德行﹑制度,言必稱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正如孟子所言: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爲君,盡君道;欲爲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賊其民者也。此所謂‘法先王’也。”

這是儒經的核心,想象古時候的堯舜時期,君主賢明、百姓淳樸、社會安定,乃是太平世,而後到了夏商周,乃是昇平世,而後春秋戰國及秦,則是治亂世,而三世循環往復。

這也難怪,還在漢朝昭宣之時,天下太平,但漢儒們居然依舊不滿,覺得當下不夠“王道”,一直希望可以純用德政,從昇平世再入太平。隨着漢朝衰朽,這種思潮越發激進,直接導致了王莽、劉歆的上臺改制,可以說是萬惡之源。

王莽雖滅,但這三世說仍被奉如圭臬,經術的教條依然被反覆吟誦,堯舜三代依然是歷史的道標。許多儒士骨子裡依然不認爲復古有錯,錯的只是王莽罷了。

但第五倫倒是期望,特立獨行的桓譚能有不一樣的看法,畢竟他可是公然否認讖緯,甚至說出“人死如燭滅”的人啊,儘管出了第五倫這異數,但他還是覺得,桓譚是最可能與自己有共同語言的人。

第五倫遂問道:“那君山如今如何看待復古?”

桓譚嘆息道:“漢宣帝時,太子讀儒經後,曾當面抨擊宣帝不該貶斥儒生,該用周政,孝宣遂斥責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如今回想,復古三代實乃不達時宜,是古非今。”

桓譚給第五倫提了幾條他認爲的建言,無非是王霸並重,尊賢愛民;明正法度,澄清吏治;賞罰必信,威令必行;尊君卑臣,權統由一。

好像說了許多,又好像沒說,因爲這些多是漢朝文景中宗施政之法。

第五倫欣然納諫後,又搖頭:“此皆漢時舊制,君山,汝說復古不妥,但在予看來,汝不過是從以堯舜之道爲祖而述之,到了‘以文武之製爲憲而章之’,如此而已!”

“若予沒猜錯,南方的劉秀,想必也會以恢復文景宣帝之制,作爲稱帝施政之道。”

桓譚對第五倫之言感到詫異。

不然呢?

先王難法,便法后王,他已經從從孔孟之學,過渡到了異端學說的荀子之學,再偏就成法家刑名之流,必須止步了。

話雖如此,但桓譚心目中的“后王”,不就是漢家諸帝麼?雖然相較於王莽更加現實,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復古?

桓譚已經是世上最特立獨行的儒者,依然有他的侷限性啊。

第五倫只搖頭笑着,示意桓譚可以告退了。

桓譚往殿外走了一半,卻猛地回頭,盯着第五倫,這個他當年以爲是“鄉里之士”的傢伙。

“難道除了法先王、法后王外,陛下,還有新的路麼?”

第五倫微微頷首。

“是什麼?”桓譚頗爲激動,第五倫真是那個異數麼?他朝第五倫作揖:“敢情陛下指教!”

第五倫卻三緘其口了,反而笑道:“我與那位‘新誇易帝’相反,他華言無實,我卻先實而後華,此事言之過早,待予準備施行時,君山自知!”

……

桓譚去後,碩大的殿內又只剩下第五倫。

“唉。”

那種空寂之感又襲上心頭,並非因爲身爲皇帝,高處不勝寒,而是思想上的寂寞。

當今之世,第五倫能和王莽這個假穿越者產生一點點共鳴,因爲王莽雖然找錯了方向,但起碼擁有理想。

第五倫本以爲與桓譚能夠談得來,但他還是小看時代的烙印了。

桓譚以後會不會潛移默化發生轉變,第五倫尚不知曉,但若知道第五倫打算做的事,恐怕依然會視爲驚世駭俗之舉,甚至覺得他比王莽還要瘋狂!

“我要改造三世說,徹底將今不如古的臆想,毀掉!”

但這不能只靠辯經,不能靠只一道行政命令,若着迷於此,那他與王莽何異?

得靠實實際際的改變,就像水力器械一座座立於河流周邊,省時省力,最終讓人習以爲常,甚至開始尋求更便捷的生產方式;亦如紙張、雕版在長安慢慢取代簡牘,讓知識不再侷限於五經,不再被少數士家學閥壟斷。

還得靠利用劃時代的傳播工具,培養一批如梁鴻那樣的新儒,與舊儒慢慢競爭,最終完全取代他們。

這是要花幾十年,甚至一生才能完成的事。

那樣,第五倫的所思所想,才能散播於世,也才能真切地讓世人相信一點:

“三代不在過去。”

“三代,在未來!”

若找不對方向,如王莽般再努力,也是一場空。

但在此之前,第五倫得先解決他的敵人們。

重新回到地圖前,碩大的天下,第五倫已佔據近半,魏國的版圖西起涼州河西四郡,東到幽州遼東半島,整個北方都染上他的顏色。

但整個南方,依然被大大小小的帝王割據,西南有公孫成家,東南有劉秀……第五倫已經將劉秀稱帝后的政權,命名爲“東漢”。

第五倫依然視劉秀,爲自己最大的敵人和障礙。

第五倫很尊重這位對手,不吝給他極高的讚譽:“劉秀或許真能讓天下回到文景、昭宣,讓世人重享幾十年安寧日子。”

但依然逃不過歷史的週期律,往後的很長日子,甚至還不如漢……

當然,這鐵律,第五倫自己的王朝也逃不脫。

“但我,至少能帶着天下,跳過幾個循環,加速往前,多走幾步!”

所以,這不僅是王朝族姓之爭,這亦是天下,未來走向何方之爭!

“公孫述也好,劉秀也罷,再英明睿智,仍不過是車輪上的條幅,隨輪而動而不自知。”

“但我……”

第五倫發下了誓願,他和王莽的出發點一致,但方向卻截然相反,第五倫的目光,不會去看什麼三代堯舜、漢文孝宣,永遠只盯着他來的方向!

目光炯炯。

“我要指引這歷史車輪,找準正確的方位,向前!”

……

PS:第三卷完。

第四卷是正文最後一卷,不會太少,坑都會填完,也不會太多,講到故事完整結束爲止。

時間線太長的後續內容,就放在第五卷的番外合集,番外應該還是免費。

第580章 午時已到第47章 兄友弟恭第47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396章 烏托邦第226章 自撰一良方第554章 荊襄第560章 鷹梟第182章 福報第452章 越塔第690章 “隕石”第145章 騙紙第476章 他們急了第107章 烽火第348章 關門大吉第198章 一粒第291章 四分五裂第401章 王業不偏安第611章 攜民渡淮第388章 巨人第546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642章 三國第479章 一生第176章 加戲第36章 靈氣復甦?第647章 我真的在拉扯了第501章 優勢在我第467章 不可沽名學霸王第663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235章 莫須有第451章 看不見的客人第60章 星星之火第21章 蒂花之秀第642章 三國第503章 敢動第531章 齊家第391章 推心置腹第364章 這是什麼樣的精神第131章 如玉第666章 報答第141章 三窟第85章 剿匪第620章 五人第118章 地皇二年第686章 舊情第277章 鼎之輕重第366章 朝爲田舍郎第342章守戶之犬第313章 運動第394章 南渡第190章 董王第199章 害羣之馬第460章 牛頭第606章 堅冰第295章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第434章 國野第120章 天下亂第614章 帝鄉第137章 放棄幻想第386章 亡國第227章 起立第579章 飛將第391章 推心置腹第215章 他急了第503章 敢動第199章 害羣之馬第284章 盜跖第536章 好人第76章 巨無霸第363章 反了個寂寞第321章 待到秋來九月八第545章 你把握不住第128章 護官符第233章 肉食者第55章 山高水長第466章 人與人是不同的第353章 四靈第43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第244章 哭,都給我哭!第382章 棄地第524章 老友第600章 第五層第114章 賀蘭山缺第179章 爲何而戰第260章 不中第592章 優勢第626章 天子守國門第343章 六郡皆良家第492章 將軍第485章 鬼第106章 吞胡第217章 拖,就硬拖第94章 千里馳援第694章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第65章 皇漢第461章 何時縛住蒼龍?第686章 舊情第297章 第五漢第124章 四殺第408章 怒髮衝冠第350章 他年我若爲青帝
第580章 午時已到第47章 兄友弟恭第47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396章 烏托邦第226章 自撰一良方第554章 荊襄第560章 鷹梟第182章 福報第452章 越塔第690章 “隕石”第145章 騙紙第476章 他們急了第107章 烽火第348章 關門大吉第198章 一粒第291章 四分五裂第401章 王業不偏安第611章 攜民渡淮第388章 巨人第546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642章 三國第479章 一生第176章 加戲第36章 靈氣復甦?第647章 我真的在拉扯了第501章 優勢在我第467章 不可沽名學霸王第663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235章 莫須有第451章 看不見的客人第60章 星星之火第21章 蒂花之秀第642章 三國第503章 敢動第531章 齊家第391章 推心置腹第364章 這是什麼樣的精神第131章 如玉第666章 報答第141章 三窟第85章 剿匪第620章 五人第118章 地皇二年第686章 舊情第277章 鼎之輕重第366章 朝爲田舍郎第342章守戶之犬第313章 運動第394章 南渡第190章 董王第199章 害羣之馬第460章 牛頭第606章 堅冰第295章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第434章 國野第120章 天下亂第614章 帝鄉第137章 放棄幻想第386章 亡國第227章 起立第579章 飛將第391章 推心置腹第215章 他急了第503章 敢動第199章 害羣之馬第284章 盜跖第536章 好人第76章 巨無霸第363章 反了個寂寞第321章 待到秋來九月八第545章 你把握不住第128章 護官符第233章 肉食者第55章 山高水長第466章 人與人是不同的第353章 四靈第43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第244章 哭,都給我哭!第382章 棄地第524章 老友第600章 第五層第114章 賀蘭山缺第179章 爲何而戰第260章 不中第592章 優勢第626章 天子守國門第343章 六郡皆良家第492章 將軍第485章 鬼第106章 吞胡第217章 拖,就硬拖第94章 千里馳援第694章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第65章 皇漢第461章 何時縛住蒼龍?第686章 舊情第297章 第五漢第124章 四殺第408章 怒髮衝冠第350章 他年我若爲青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