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談“打碎”和“超越”(代後記) (1)

01

我一直想寫生活在另一個“時空”中的人們。他們生活在世俗世界之外,有着自己獨有的生存模式。他們追求靈魂的安寧,而忽視紅塵的喧囂。他們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活的理由,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有自己的靈魂求索。不進入他們的世界,是不可能瞭解他們的。

雖然《西夏咒》中的每一個人物在生活中都有原型,但正如曹雪芹所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要知道,這些看似是囈語瘋言的東西,其實是另一個羣體最真實的生命體驗,你不妨將他們稱之爲“形而上的人”。不過,他們的存在並不是無意義的。他們代表了某一個人類羣體的靈魂求索。寫他們時,我焚香沐浴,澄心潔慮,一片虔誠,但完稿後我才發現,那文本,竟然變成了我想都不曾想到的模樣。我不知道爲什麼會寫成現在的這個樣子?

我由不了自己。我的每本書,都有着各自的宿命或命運軌跡。

真正的作家僅僅是個母親。他只能爲腹內的孩子提供養分,卻無法按自己的喜好設計孩子的長相和性格。不過,他至少要做到一點:尊重對方的人權。他和自己的孩子應該是兩個有主權的國度,可以對話,可以交流,可以援助,但不可以侵略。

同樣,我也不想侵略我的孩子。

我只想說明一點,這本書,跟我別的作品一樣,是用我的生命孕育的。我沒有任何遊戲的成分。它代表了我對那個獨特世界的獨特體悟。需要強調的是,《西夏咒》中的那個看似荒誕的世界,其實也活在每個人的心裡。

人生是個巨大的夢幻,同時也是現實的存在。在那存在和夢幻之間,定然會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一個作家想說清它,也許是吃力不討好的,但我終於還是將它滲透在書中的那些胡言亂語中了。你自可不焚香,不澄心,但要相信,我是在一種極度的虔誠中寫作此書的。

《中國作家》原副主編楊志廣先生在臨終前給作家出版集團何建明先生的信中稱:“《西夏咒》的確是雪漠很重要的一部作品。”“這是一部從文學角度看非常有特色、非常有價值的作品……作者在創作這部作品時傾注了真誠、靈魂與心血。”

如果說《大漠祭》《獵原》和《白虎關》的寫作是投入了我的生命的話,那麼《西夏咒》的寫作便是融入了我的靈魂。寫它時,我一直處於一種激情噴涌的狀態。

它源於心靈的真誠,從不曾有故弄玄虛的機心。彷彿,它本來如此,非關人力。我的所有創作,只是在坐上禪修的間隙所爲,更是我禪修的另一種方式。在寫作和人格修煉之間,我更看重後者。

所以,表面看來,它雖有數稿,但那所謂的修改,僅僅是冷靜後的藝術打磨,更是一種機緣上的等待。我一直不敢輕易外寄,總怕不理解的編輯會虧待了它,壞了緣起。

感謝作家出版集團、何建明先生和編審們的理解和寬容,才使它有了面世的機會。

明眼的朋友可以看出,它似乎跟時下的那種小說不太一樣。至少,它宣告着雪漠已經走出了過去。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再一次“打碎”了自己。

02

在我的前半生裡,我有過三次對自己的“打碎”。

我第一次打碎的,是對生命的妄想。

我曾在《狼禍》“序”中談到了這一點:

生在西部農村,最大的好處,是能感受死亡。大都市太喧囂,每每將心淹了。死亡的聲音,總顯得稀薄,很難喚醒快樂或苦惱的城裡人。

我住的地方更靜,物慾便淡了。那死亡的聲音,就大逾天地,充滿虛空。用不着專注聆聽,那哀樂聲、發喪的嗩吶聲、號哭者便會自個兒來找你;老見花圈孝衣在漠風中飄,老聽到死亡的信息,老見友人瞬息間變成了鬼,老聽人嘆某人的死亡,而隨後,嘆人者亦變成了被嘆者……

我是很小的時候就覺察到死亡的,老覺那是個可怕大洞。侍在身側,老想往洞裡拖我。我晝夜發抖,恐懼這世上竟有這樣一個東西。漸漸,我明白了,不但人會死,那月亮,那太陽,這地球,都會有死的一天。於是,我心中又升起一個疑問:既然終究都得死,這活着,究竟有啥意義?

雖然我“理”上對生命的打破很早,但“事”上的真正體驗卻源於我深愛的弟弟陳開祿的去世。

弟弟很想吃官糧,故名“開祿”,但他奮鬥到死,也仍是一個農民工的身份。求祿者無祿,善良的願望,總是被命運撞個粉碎。

我曾在《大漠祭》的“後記”中寫到過:弟弟的死,很大程度上修正了我的人生觀,並改善了我的生存質量。掩埋了弟弟不久,我的臥室裡就多了個死人頭骨,以充當警枕。它時時向我叫喊“死亡!死亡!”,提醒我死亡隨時都會像光顧弟弟那樣光顧我。所以,我每天給自己打的考勤,是以小時來計算的。我做一些事情,總要算算值不值得浪費我黃金買不來的生命。因此,我才能對西部文化的各個領域做相當的研究,且多能著書立說自成一家。

弟弟留在人間的,除了不滿三歲的女兒和纔出生兩個月的兒子外,還留下了幾頁日記。他死後,房子、傢俱、衣物……一切都成了別人的,甚至包括他的妻子。但那幾頁日記卻是他的,上面記載着他心靈的掙扎。這使我忽然感悟到生命的易逝和文章的相對永恆。

爲了供我上學,弟弟過早地離開學校,去賣苦力。他的死擊垮了我,很長一段歲月,我處在半癡呆狀態。我接受不了這個現實。每看到烏鴉啥的,我就當成是弟弟化的,總要像魯迅《藥》中的老女人那樣和它對話。那時唯一的快樂在夢中。因爲夢中的弟弟活着。雖說他陰沉着臉,不和我說一句話,但我還是盼望常做這樣的夢。痛苦的是,這夢也很稀罕,後來竟絕跡了。

那時,“我可悲地發現,一切都沒有意義。死亡來臨時,讀的書沒有意義,蓋的房沒有意義,寫的文章沒有意義。若真能寫出傳世之作,但一想宇宙也有壽命,便知那所謂傳世的,仍是個巨大的虛無。地球命盡之日,托爾斯泰也沒有意義。於是,我曾許久地萬念俱灰”。“這種幻滅感的改變在我接觸到佛教之後。當我看到佛捨身飼虎和割肉喂鷹時,我忽然發現了意義。這意義,便是那精神。那虎鷹和身肉,均已化爲灰塵,但那精神,卻以故事爲載體,傳遞給千年間活過的人。這精神會照亮心靈,許多人因此離苦得樂了。這,便是意義。”“文學的意義亦然。其意義,非名,非利,而在於文學該有的那種精神。前者如過眼煙雲,後者則可能相對永恆。”“我認爲,好的文學必須做到:這世上,有它比沒它好,讀它比不讀好。因爲它的存在,能使這世界相對美好一些。如果達不到這一點,就不是好文學。”(引自《狼禍》“序”)

03

我第二次打碎的,是對“文壇”的幻想。當我發現自己嚮往多年並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登上”的文壇並不像我想象的那樣神聖時,我有兩年時間寫不出一個字來。

我在《狼禍》“序”中曾寫到這一點:

老有圈外人問我:文壇究竟咋樣?我答:有善有惡。善者,可比菩薩;惡者,欺世盜名。

他又問:善惡之比如何?整體評價咋樣?

我默然。

但私下裡,我對文壇還是有評估的。我之標準,是《佛子行三十七頌》,其中有一頌如是說:

伴彼若使三毒長,並壞聞思修作業,

能轉慈悲令喪失,遠惡友是佛子行。

可見,“惡友”的標誌:是一旦與之接觸,則貪婪、嗔恨、愚癡三毒增長,慈悲心消失。

一個偶然的機緣,我進入文壇,不久,我吃驚地發現,不知不覺間,我竟然開始墮落:我多了貪,開始在乎文壇的排名;多了嗔,當我的作品被人惡意糟蹋時;多了癡,一日日地迷失了自我。復歸到西部小城後,我竟然失卻了先前的那份寧靜和超然。

按《佛子行》的說法,我顯然遇到了“惡友”,可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顯然又不惡。粗看來,那一個個單個的個體,分明都不壞,有的甚至是明顯的好人。可奇怪的是,當我再一次進入文學圈子,仍會不知不覺間向下滑落。

這是很怪的現象。當一個羣體不能使與之接觸者漸趨高尚,反倒使貪嗔癡“三毒”增長時,說明它定然出了問題。

《佛子行三十七頌》還提到了應該接觸的“善知識”:

伴彼若令惡漸盡,功德猶如月初增,

則較自身尤愛敬,依善知識佛子行。

顯然,這種“善知識”,在文壇上也有不少。但無疑,他們並不佔主流地位。否則,文壇是不會增長人的“貪嗔癡”的。

我清醒地促使自己去分辨哪是善知識,哪是惡友。但我失望地發現,當我面對個體時,我都能從他們的身上發現閃光點,但綜觀文壇整體時,仍覺有一種令我增長“三毒”的濃濃的氛圍。換句話說,時下的中國文壇,定然缺乏能使人健康向上的土壤和氣候。許多“善”人,不知不覺間,就會被那風氣“醃”透,進而繁衍出一種“惡”來。更可怕的是,被醃者並不知道自己已被異化,反倒樂此不疲地趨之若鶩。

當這種不好的風氣佔主流地位時,就會形成一種有利於這風氣運行的潛規則。進入這規則的任何一個外物,其命運只有兩種:你要保持清醒獨立,遠離規則,那規則就會忽視你的存在,像上海作家李肇正,著大文三百萬言,至死都得不到評論界的關注;要麼,你由遭遇“惡友”而潛移默化,終而成爲“惡”的來源。

我曾虔誠地想進入文壇,爲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進入文壇之後,卻又想決然地遠離它。因爲,我的信仰和智慧告訴我:所有滋長“貪嗔癡”的外物和外境,都定然是“惡”的,是必須要遠離的。我逃離時的那份急切,如逃脫了槍口的小鹿,只想找個密林深處,靜靜地舔舐傷口。

那所謂“密林深處”,便是我的關房——專門用於與世隔絕地閉關。在最近的二十年間,我總有一處不爲任何人——包括家人——所知的關房。我常常離羣索居,閉關清修。

在前兩次“打碎”後的多年裡,我更是完全地離開了文學,全身地走入了宗教。那時,我總是經年累月,深入禪定。妻急了,老是吼:你咋不寫?入一輩子定有啥用?釋迦牟尼要是沒有《大藏經》,還算佛嗎?在她的干預下,我才重新拿起筆來。

第77章 瘸拐大遛皮子 (1)第88章 靈魂的歷程第7章 偷青 (1)第92章 談“打碎”和“超越”(代後記) (1)第41章 護法神牛 (4)第84章 尋根或是預言第32章 《夢魘》之“剃度” (2)第66章 雪羽兒或是她媽的另一種死法 (1)第58章 寺門上的破鞋 (3)第29章 夜裡的蠶豆聲 (3)第80章 初冬的陽光 (2)第56章 寺門上的破鞋 (1)第92章 談“打碎”和“超越”(代後記) (1)第82章 菩薩 (2)第79章 初冬的陽光 (1)第60章 金剛家的木驢 (2)第11章 《夢魘》之“誅法” (2)第21章 憤怒的烏鴉 (4)第34章 吳和尚的羊心 (1)第2章 本書緣起 (2)第41章 護法神牛 (4)第73章 破戒的僧侶 (2)第20章 憤怒的烏鴉 (3)第34章 吳和尚的羊心 (1)第83章 施咒者第39章 護法神牛 (2)第88章 靈魂的歷程第10章 《夢魘》之“誅法” (1)第34章 吳和尚的羊心 (1)第49章 朝聖之旅 (1)第59章 金剛家的木驢 (1)第61章 金剛家的木驢 (3)第53章 雞毛傳帖 (2)第40章 護法神牛 (3)第72章 破戒的僧侶 (1)第18章 憤怒的烏鴉 (1)第9章 偷青 (3)第5章 阿番婆 (1)第26章 青龍煞 (3)第24章 青龍煞 (1)第43章 《夢魘》之“怙主” (2)第45章 老山 (1)第55章 西夏的走水 (2)第85章 命運的空樂 (1)第78章 瘸拐大遛皮子 (2)第29章 夜裡的蠶豆聲 (3)第85章 命運的空樂 (1)第26章 青龍煞 (3)第45章 老山 (1)第1章 本書緣起 (1)第58章 寺門上的破鞋 (3)第56章 寺門上的破鞋 (1)第15章 飛賊的來歷 (3)第36章 落網的飛賊 (1)第70章 做法器的皮子 (2)第63章 屠漢的心靈第84章 尋根或是預言第61章 金剛家的木驢 (3)第22章 朝聖的僧侶 (1)第7章 偷青 (1)第23章 朝聖的僧侶 (2)第62章 金剛家的木驢 (4)第10章 《夢魘》之“誅法” (1)第90章 來自亙古的禮儀 (2)第51章 朝聖之旅 (3)第89章 來自亙古的禮儀 (1)第37章 落網的飛賊 (2)第82章 菩薩 (2)第63章 屠漢的心靈第50章 朝聖之旅 (2)第50章 朝聖之旅 (2)第30章 罪惡第86章 命運的空樂 (2)第66章 雪羽兒或是她媽的另一種死法 (1)第5章 阿番婆 (1)第7章 偷青 (1)第79章 初冬的陽光 (1)第53章 雞毛傳帖 (2)第82章 菩薩 (2)第13章 飛賊的來歷 (1)第21章 憤怒的烏鴉 (4)第52章 雞毛傳帖 (1)第42章 《夢魘》之“怙主” (1)第2章 本書緣起 (2)第23章 朝聖的僧侶 (2)第26章 青龍煞 (3)第66章 雪羽兒或是她媽的另一種死法 (1)第61章 金剛家的木驢 (3)第85章 命運的空樂 (1)第26章 青龍煞 (3)第21章 憤怒的烏鴉 (4)第77章 瘸拐大遛皮子 (1)第45章 老山 (1)第26章 青龍煞 (3)第83章 施咒者第77章 瘸拐大遛皮子 (1)第77章 瘸拐大遛皮子 (1)第91章 尾聲第35章 吳和尚的羊心 (2)第87章 命運的空樂 (3)
第77章 瘸拐大遛皮子 (1)第88章 靈魂的歷程第7章 偷青 (1)第92章 談“打碎”和“超越”(代後記) (1)第41章 護法神牛 (4)第84章 尋根或是預言第32章 《夢魘》之“剃度” (2)第66章 雪羽兒或是她媽的另一種死法 (1)第58章 寺門上的破鞋 (3)第29章 夜裡的蠶豆聲 (3)第80章 初冬的陽光 (2)第56章 寺門上的破鞋 (1)第92章 談“打碎”和“超越”(代後記) (1)第82章 菩薩 (2)第79章 初冬的陽光 (1)第60章 金剛家的木驢 (2)第11章 《夢魘》之“誅法” (2)第21章 憤怒的烏鴉 (4)第34章 吳和尚的羊心 (1)第2章 本書緣起 (2)第41章 護法神牛 (4)第73章 破戒的僧侶 (2)第20章 憤怒的烏鴉 (3)第34章 吳和尚的羊心 (1)第83章 施咒者第39章 護法神牛 (2)第88章 靈魂的歷程第10章 《夢魘》之“誅法” (1)第34章 吳和尚的羊心 (1)第49章 朝聖之旅 (1)第59章 金剛家的木驢 (1)第61章 金剛家的木驢 (3)第53章 雞毛傳帖 (2)第40章 護法神牛 (3)第72章 破戒的僧侶 (1)第18章 憤怒的烏鴉 (1)第9章 偷青 (3)第5章 阿番婆 (1)第26章 青龍煞 (3)第24章 青龍煞 (1)第43章 《夢魘》之“怙主” (2)第45章 老山 (1)第55章 西夏的走水 (2)第85章 命運的空樂 (1)第78章 瘸拐大遛皮子 (2)第29章 夜裡的蠶豆聲 (3)第85章 命運的空樂 (1)第26章 青龍煞 (3)第45章 老山 (1)第1章 本書緣起 (1)第58章 寺門上的破鞋 (3)第56章 寺門上的破鞋 (1)第15章 飛賊的來歷 (3)第36章 落網的飛賊 (1)第70章 做法器的皮子 (2)第63章 屠漢的心靈第84章 尋根或是預言第61章 金剛家的木驢 (3)第22章 朝聖的僧侶 (1)第7章 偷青 (1)第23章 朝聖的僧侶 (2)第62章 金剛家的木驢 (4)第10章 《夢魘》之“誅法” (1)第90章 來自亙古的禮儀 (2)第51章 朝聖之旅 (3)第89章 來自亙古的禮儀 (1)第37章 落網的飛賊 (2)第82章 菩薩 (2)第63章 屠漢的心靈第50章 朝聖之旅 (2)第50章 朝聖之旅 (2)第30章 罪惡第86章 命運的空樂 (2)第66章 雪羽兒或是她媽的另一種死法 (1)第5章 阿番婆 (1)第7章 偷青 (1)第79章 初冬的陽光 (1)第53章 雞毛傳帖 (2)第82章 菩薩 (2)第13章 飛賊的來歷 (1)第21章 憤怒的烏鴉 (4)第52章 雞毛傳帖 (1)第42章 《夢魘》之“怙主” (1)第2章 本書緣起 (2)第23章 朝聖的僧侶 (2)第26章 青龍煞 (3)第66章 雪羽兒或是她媽的另一種死法 (1)第61章 金剛家的木驢 (3)第85章 命運的空樂 (1)第26章 青龍煞 (3)第21章 憤怒的烏鴉 (4)第77章 瘸拐大遛皮子 (1)第45章 老山 (1)第26章 青龍煞 (3)第83章 施咒者第77章 瘸拐大遛皮子 (1)第77章 瘸拐大遛皮子 (1)第91章 尾聲第35章 吳和尚的羊心 (2)第87章 命運的空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