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聽完剛剛那條新聞之後,常浩南的心情幾乎可以用一句話來表示。
感謝美國老鐵送上的助攻!!!
農業,即便發展到21世紀,也無法完全擺脫靠天吃飯的本質。
因此,國際糧食市場由於氣候和災害影響而出現價格波動,實在是很正常的現象。
但這次的“自然災害”,竟然只精確覆蓋了大豆和玉米的主要產區,甚至都沒對小麥產生影響,就實在是有些過於聽話了。
而大豆和玉米,恰好又是華夏進口量最大、對外依存度最高的兩種作物。
不難猜測,這應該是一套連招的起手式。
目的就是利用一次精妙的期貨操盤,徹底掌握華夏在加入WTO時承諾開放的非主糧農產品市場。
雖不至於就此握住華夏的命脈,但也絕對是打在了七寸上面。
相當惡毒的計策。
但也必須承認,非常有效。
屬於穩紮穩打的陽謀。
由於產量不足+儲量不足+開放市場的三重debuff,就算美國人提前把每一步都透露出來,華夏也很難有什麼招架之力。
但從另一個角度上講,對方的動作也會把華夏缺乏耕地的根本問題徹底暴露出來。
這無疑會促使決策層心中那正在搖擺的天平朝着常浩南的方向猛烈傾斜。
一想到這裡,常浩南嘴角的弧度根本就壓不住……
而旁邊的丁仲理也敏銳地察覺到了常浩南的表情變化。
“常院士?”
他試探着開口叫了一聲。
“哦,沒什麼。”
常浩南趕緊收斂起笑容,但語氣中還是能聽出藏不住的愉悅:
“我們繼續……剛纔說到哪來着?”
實際上,丁仲理在剛纔那一瞬間也已經有了些許猜測。
當然,他沒有提前看過劇本,也不是金融從業者,所以倒是猜不出美國人後續在期貨市場上的動作。
但從趨勢上看,華夏在2004年轉變爲糧食淨進口國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而國際農產品期貨卡在眼下的節點上漲價,明顯對於華夏不利。
在這種情況下,常浩南聽到這條新聞之後的第一反應卻是高興……
再結合蒙省西部的那片試驗田……
無疑說明,對方又一次賭對了研究方向。
想到這裡,他有些感慨地咂了咂嘴,在心中暗道:
“怪不得人家進步快呢……”
不過,眼見着常浩南似乎不打算就此事過多糾纏,他也順勢改變話題,藉着這個由頭說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剛纔說到氣候變化的事情……其實常總,剛纔新聞裡面說的極端氣候,大概率根本就不存在。”
雖然常浩南也是這麼想,但還是想聽聽真正的專家意見。
遂帶着些許好奇地問道:
“怎麼說?”
然而,對方卻並沒有給出任何氣象學或是地質學層面的解釋,而是直接話鋒一轉:
“美國人很可能是想借着這一次的事情向我們施壓,迫使我國在下一階段氣候協定談判當中做出讓步。”
不得不說,因爲自身利益和耕地相關,常浩南確實沒有從其它角度考慮問題。
現在突然被丁仲理這麼一說,也覺得有點道理——
就算不是主要目的,也可以作爲順帶。
“但京都議定書不是早就已經簽過了?”
常浩南對於各國在排放問題上的爭議大概有個概念,但顯然不可能和丁仲理這樣的專業人士相比。
“京都議定書在本質上更接近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裡面的規定大多沒有強制性,而且內容也比較粗糙。”
後者解釋道:
“尤其是,在1997年簽訂的時候,我們因爲被劃分爲發展中國家,所以並沒有被要求做出減少排放的承諾……”
“但我國這些年的發展速度很快,已經讓一部分發達國家感受到了威脅,所以他們一方面正在加大力度渲染氣候變化的嚴重後果,另一方面也在國際上宣揚我們已經進入所謂‘準發達國家’的行列,應當和他們一起承擔減排責任……”
饒是常浩南早就有心理準備,但聽到這裡時,還是沒忍住脫口而出:
“簡直鬼扯!”
這條時間線上的華夏發展速度確實比上一世更快,但在剛剛過去的2003年,人均GDP也不過1.6萬人民幣,摺合大約2000美元出頭的水平。
作爲對比,即便是一般被認爲是發達國家下限的隔壁韓國,人均GDP也有將近1.5萬美元。
把這個時間點的華夏劃分爲“準發達”,完全是睜着眼睛說瞎話,一點臉都不要的程度。
當然,激動歸激動。
常浩南還不至於因爲這點小事失去理智。
稍微平緩了一下情緒之後,他轉而問道:
“但京都議定書畢竟是7年前就簽過的老文件,就算再怎麼找補,內容也不可能有所變化了……”
見到常浩南如此反應,丁仲理暗中鬆了口氣,接着點了點頭:
“實際上,拿京都議定書裡的內容說事,應該只是轉移我方注意力的手段而已。”
“我個人推測,他們真正的目的是在今年末啓動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中施加壓力,從而推動在下一次氣候協定中限制我國……甚至是一步到位地限制所有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說完這些之後,或許是擔心常浩南意識不到事情的嚴重性,他只是稍微停頓了下便繼續道:
“不瞞你說,我的老本行是搞地質研究,很清楚過往幾百上千萬年當中地球所經歷的各種災難性極端氣候……所以,我不反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在可見的未來內,人類現代文明都只能建立在化石能源的基礎上,說得更直白些,排放權就是發展權,所以減排的前提是必須保證公平。”
“我們一個12億人口的國家,哪怕獲得的排放總額和美國一樣,也相當於只有他們四分之一的人均排放權,這還不算髮達國家在過去150年裡已經肆無忌憚排放過的那些存量……”
丁仲理轉過身,眼神直視着比自己高了小半個頭的常浩南:
“常院士……如果他們的陰謀得逞,那就相當於鎖死了我們的發展上限吶……”
“所以嗎,丁所長的意思是,想讓我在這件事情上表態支持你?”
常浩南直球提問道。
被一語道破目的的丁仲理稍微愣了一下,但隨即恢復了一開始的從容:
“沒錯。”
“你我都是技術人員,單靠自己不可能在像是IPCC這樣的國際政治場合下發揮作用,所以必須要讓決策層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才能在關鍵時刻展現出我們應有的強硬態度,只是……僅憑我們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影響力還是有所欠缺,而如果常院士你能加入,或許就能改變上級領導的看法。”
應該說,丁仲理的整個思路是沒毛病的。
這也是他爲什麼堅持在評估報告中加入“全球變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有利”的內容。
因爲這是在談判過程中掀桌子的底氣。
而只要不怕掀桌,哪怕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排放權公平,至少也能爭取到相對有利的條件。
不過,常浩南在低頭深思熟慮了一番之後,卻並沒有馬上給出肯定的答覆,而是反問道:
“爲什麼我們不能更直接一點?”
“嗯?”
丁仲理顯然沒想到對方會給出這樣的回覆。
“我的意思是,我們當然要敢於掀桌子,但不能把掀桌子作爲唯一的手段。”
常浩南繼續道:
“這就像是核武器,確實是最強的底牌不假,但總不可能隨便面對什麼事情都直接上核威脅,最多隻能保證不亡國滅種……還需要建設和假想敵對等的常規軍事力量,才能保證在細節和小事上不吃虧。”
儘管丁仲理並非軍工出身,但這個解釋足夠通俗易懂,並不難理解:
“你是說,在IPCC的第四次評估當中佔據主動權?”
常浩南點點頭:
“坦白來講,我不相信發達國家……尤其是不相信美國,真的會按照此前承諾的那樣降低碳排放。”
“如你剛纔所說,IPCC的評估工作是以發達國家爲絕對主導的……那不就相當於他們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想說誰排了多少,誰就排了多少?”
類似的事情,他可以說是見得太多了。
“那你說的確實沒錯……”
聽到這裡,丁仲理無奈地嘆了口氣:
“我們雖然也有據理力爭的空間,但最多也就是拿出國內的地面監測數據進行反駁,至於國外的情況……確實是他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但常浩南反而興奮了起來:
“所以,我們如果能在第四次評估過程中找到證據揭露這一點,那不就相當於給上級提供了一個掀桌子以外的常規武器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