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世相百態 (2)

第四,要有反顧的勇氣。交易實在不成,只好掉頭而去,也許走不了好遠,他會請你回來,如果他不請你回來,你自己要有回來的勇氣,不能負氣,不能講究“義不反顧,計不旋踵”。講價到了這個地步,也就山窮水盡了。

這一套講價的秘訣,知易行難,所以我始終未能運用。我怕費工夫,我怕傷和氣,如果我粗脖子紅臉,我身體受傷,如果他粗脖子紅臉,我精神上難過,我聊以解嘲的方法是記起鄭板橋愛寫的那四個大字:“難得糊塗”。

《淮南子》明明地記載着:“東方有君子之國”,但是我在地圖上卻找不到。《山海經》裡也記載着:“君子國衣冠帶劍,其人好讓不爭。”但只有《鏡花緣》給君子國透露了一點消息。買物的人說:“老兄如此高貨,卻討恁般賤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賣物的人說:“既承照顧,敢不仰體?但適才妄討大價,已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說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況敝貨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照這樣講來,君子國交易並非言無二價,也還是要講價的,也並非不爭,也還有要費口舌唾液的。什麼樣的國家,才能買東西不講價呢?我想與其講價而爲對方爭利,不如講價而爲自己爭利,比較的合於人類本能。

有人傳授給我在街頭僱車的秘訣:街頭孤零零的一輛車,車伕紅光滿面鼓腹而遊的樣子,切莫睬他,如果三五成羣鳩形鵠面,你一聲吆喝便會蜂涌而來,競相延攬,車價會特別低廉。在這裡我們發現人性的一面——殘忍。

洋罪

有些人,大概是覺得生活還不夠豐富,於頑固的禮教,愚昧陋俗,野蠻的禁忌之外,還介紹許多外國的風俗習慣,甘心情願地受那份洋罪。

例如:宴集茶會之類偶然恰是十三人之數,原是稀鬆平常之事,但往往就有人把事態擴大,認爲情形嚴重,好像人數一到十三,其中必將有誰雖欲“壽終正寢”而不可得的樣子。在這種場合,必定有先知先覺者託故逃席,或臨時加添一位,打破這個兇數,又好像只要破了十三,其中人人必然“壽終正寢”的樣子。對於十三的恐怖,在某種人中間近已頗爲流行。據說,它的來源是外國的。耶穌基督被他的使徒猶大所賣,最後晚餐時便是十三人同席。因此十三成爲不吉利的數目。在外國,聽說不但宴集之類要避免十三,就是旅館的號數也常以12A來代替十三。這種近於迷信而且無聊的風俗,移到中國來,則於迷信與無聊之外,還應該加上一個可嗤!

再例如:劃火柴給人點紙菸,點到第三人的紙菸時,則必有熱心者迫不及待地從旁噓一口大氣,把你的火柴吹熄。一根火柴不準點三枝紙菸。據博聞者說,這風俗也是外國的。好像這風俗還不怎樣古,就在上次大戰的時候,夜晚戰壕裡的士兵抽菸,如果火柴的亮光延續到能點燃三枝紙菸那麼久,則敵人的槍彈炮彈必定一齊飛來。這風俗雖“與抗戰有關”,但在敵人槍炮射程以外的地方,若不加解釋,則仍容易被人目爲近於庸人自擾。

又例如:朋輩對飲,常見有碰杯之舉,把酒杯碰得當一聲響,然後同時仰着脖子往下灌,咕嚕咕嚕地灌下去,點頭咂嘴,躊躇滿志。爲什麼要碰那一下子呢?這又是外國規矩。據說相當古的時候,而人心即已不古,於揖讓酬應之間,就許在酒杯裡下毒藥,所以主人爲表明心跡起見,不得不與客人喝個“交杯酒”,交杯之際,噹的一聲是難免的。到後來,去古日遠,而人心反倒古起來了,酒杯裡下毒藥的事情漸不多見,主客對飲只須做交杯狀,聽那當然一響,便可以放心大膽地喝酒了。碰杯之起源,大概如此。在“安全第一”的原則之下,喝交杯酒是未可厚非的。如果碰一下杯,能令我們警惕戒懼,不致忘記了以酒肉相餉的人同時也有投毒的可能,而同時酒杯質料相當堅牢不致磕裂碰碎,那麼,碰杯的風俗卻也不能說是一定要不得。

大概風俗習慣,總是慢慢養成,所以能在社會通行。如果生吞活剝地把外國的風俗習慣移植到我們的社會裡來,則必窒礙難行,其故在不服水土。講到這裡我也有一個具體的而且極端的例子——

四月一日,打開報紙一看,皇皇啓事一則如下:“某某某與某某某今得某某某與某某某先生之介紹及雙方家長之同意,訂於四月一日在某某處行結婚禮,國難期間一切從簡,特此敬告諸親友。”結婚只是男女兩人的事,對別人無關,而別人偏偏最感興趣。啓事一出,好事者奔走相告,更好事者議論紛紛,尤好事者拍電致賀。

四月二日報紙上有更皇皇的啓事一則如下:“某某某啓事,昨爲西俗萬愚節,友人某某某先生遂假借名義,代登結婚啓事一則以資戲弄,此事概屬烏有,誠恐淆亂聽聞,特此鄭重聲明。”好事者嗒然若喪,更好事者引爲談助,尤好事者則去翻查百科全書,尋找萬愚節之源起。

四月一日爲萬愚節,西人相紿以爲樂;其是否爲陋俗,我們管不着,其是否把終身大事也劃在相紿的範圍以內,我們亦不得知。我只覺得這種風俗習慣,在我們這國度裡,似嫌不合國情。我覺得我們幾乎是天天在過萬愚節。舞文弄墨之輩,專作欺人之談,且按下不表,單說市井習見之事,即可見我們平日頗不缺乏相紿之樂。有些店鋪高高懸起“言無二價”“童叟無欺”的招牌,這就是反映着一般的誑價欺騙的現象。凡是約期取件的商店,如成衣店、洗衣店、照像館之類,因爽約而使我們徒勞往返的事是很平常的,然對外國人則不然,與外國人約甚少爽約之事。我想這原因大概就是外國人只有在四月一日那一天才肯以相紿爲樂,而在我們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隨便哪一天都無妨定爲萬愚節。

萬愚節的風俗,在我個人,並不覺得生疏,我不幸從小就進洋習甚深的學校,到四月一日總有人僞造文書詐欺取樂,而受愚者亦不爲忤。現在年事稍長,看破騙局甚多,更覺謔浪取笑無傷大雅。不過一定要仿西人所爲,在四月一日這一天把說謊普遍化、合理化,而同時在其餘的三百六十多天又並不仿西人所爲,仍然隨時隨地地言而無信互相欺詐,我終覺得大可不必。

外國的風俗習慣永遠是有趣的,因爲異國情調總是新奇的居多。新奇就有趣。不過若把異國情調生吞活剝地搬到自己家裡來,身體力行,則新奇往往變成爲桎梏,有趣往往變成爲肉麻。基於這種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並不加白糖與牛奶。

吃相

一位外國朋友告訴我,他旅遊西南某地的時候,偶於餐館進食,忽聞壁板砰砰作響,其聲清脆,密集如聯珠炮,向人打聽才知道是鄰座食客正在大啖其糖醋排骨。這一道菜是這餐館的拿手菜,顧客欣賞這個美味之餘,順嘴把骨頭往旁邊噴吐,你也吐,我也吐,所以把壁板打得叮叮噹噹響。不但顧客爲之快意,店主聽了也覺得臉上光彩,認爲這是大家爲他捧場。這位外國朋友問我這是不是國內各地普遍的風俗,我告訴他我走過十幾省還不曾遇見過這樣的場面,而且當場若無壁板設備,或是顧客嘴部筋肉不夠發達,此種盛況即不易發生。可是我心中暗想,天下之大,無奇不有,這樣的事恐怕亦不無發生的可能。

《禮記》有“毋齧骨”之誡,大概包括啃骨頭的舉動在內。糖醋排骨的肉與骨是比較容易脫離的,大塊的骨頭上所聯帶着的肉若是用牙齒咬斷下來,那齜牙咧嘴的樣子便覺不大雅觀。所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食”都是對於在桌面上進膳的人而言,齧骨應該是桌底下另外一種動物所做的事。不要以爲我們一部分人把排骨吐得噼啪響便斷定我們的吃相不佳。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世界上至今還有不少地方是用手抓食的。聽說他們是用右手取食,左手則專供做另一種骯髒的事,不可混用,可見也還注重清潔。我不知道像咖喱雞飯一類黏糊糊兒的東西如何用手指往嘴裡送。用手取食,原是古已有之的老法。羅馬皇帝尼祿大宴羣臣,他從一隻碩大無比的烤鵝身上扯下一條大腿,手舉着鼓槌,歪着脖子啃而食之,那副貪婪無厭的饕餮相我們可於想象中得之。羅馬的光榮不過爾爾,等而下之不必論了。歐洲中古時代,餐桌上的刀叉是奢侈品,從十一世紀到十五世紀不曾被普遍使用,有些人自備刀叉隨身攜帶,這種作風一直延至十八世紀還偶爾可見。據說在酷嗜通心粉的國度裡,市廛道旁隨處都有販賣通心粉(與不通心粉)的攤子,食客都是伸出右手像是五股鋼叉一般把粉條一卷就送到口裡,乾淨利落。

不要恥笑西方風俗鄙陋,我們泱泱大國自古以來也是雙手萬能。《禮記》:“共飯不澤手。”呂氏注曰:“不澤手者,古之飯者以手,與人共飯,摩手而有汗澤,人將惡之而難言。”飯前把手洗洗揩揩也就是了。樊噲把一塊生豬肘子放在鐵盾上拔劍而啖之,那是鴻門宴上的精彩節目,可是那個吃相也就很可觀了。我們不願意在餐桌上揮刀舞叉,我們的吃飯工具主要的是筷子,筷子即箸,古稱飯。細細的兩根竹筷,搦在手上,運動自如,能戳、能夾、能撮、能扒,神乎其技。不過我們至今也還有用手進食的地方,像從蘭州到新疆,“抓飯”“抓肉”都是很馳名的。我們即使運用筷子,也不能不有相當的約束,若是頻頻夾取如金雞亂點頭,或挑肥揀瘦的在盤碗裡翻翻弄弄如撥草尋蛇,就不雅觀。

餐桌禮儀,中西都有一套。外國的餐前祈禱,蘭姆的描寫可謂淋漓盡致。家長在那裡低頭閉眼口中唸唸有詞,孩子們很少不在那裡做鬼臉的。我們幸而極少宗教觀念,小時候不敢在碗裡留下飯粒,是怕長大了娶麻子媳婦,不敢把飯粒落在地上,是怕天打雷劈。喝湯而不準吮吸出聲是外國規矩,我想這規矩不算太苛,因爲外國的湯盆很淺,好像都是狐狸請鷺鷥吃飯時所使用的器皿,一盆湯端到桌上不可能是燙嘴熱的,慢一點灌進嘴裡去就可以不至於出聲。若是喝一口我們的所謂“天下第一菜”口蘑鍋巴湯而不出一點聲音,豈不強人所難?從前我在北方家居,鄰戶是一個治安機關,隔着一堵牆,牆那邊經常有幾十口子在院子裡進膳,我可以清晰地聽到“呼嚕,呼嚕,呼——嚕”的聲響,然後是“咔嚓!”一聲。他們是在吃炸醬麪,於猛吸麪條之後咬一口生蒜瓣。

餐桌的禮儀要重視,不要太重視。外國人吃飯不但要席正,而且挺直腰板,把食物送到嘴邊。我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要維持那種姿式便不容易。我見過一位女士,她的嘴並不比一般人小多少,但是她喝湯的時候真能把上下脣撮成一顆櫻桃那樣大,然後以匙尖觸到口邊徐徐吮飲之。這和把整個調羹送到嘴裡面的人比較起來,又近於矯枉過正了。人生貴適意,在環境許可的時候是不妨稍爲放肆一點。吃飯而能充分享受,沒有什麼太多禮法的約束,細嚼爛咽,或風捲殘雲,均無不可,吃的時候怡然自得,吃完之後抹抹嘴鼓腹而遊,像這樣的樂事並不常見。我看見過兩次真正痛快淋漓的吃,印象至今猶新。一次在北京的“竈溫”,那是一爿道地的北京小吃館。

第16章 世相百態 (5)第46章 撫簡懷人 (13)第41章 撫簡懷人 (8)第32章 老饕漫筆 (7)第28章 老饕漫筆 (3)第24章 世相百態 (13)第36章 撫簡懷人 (3)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6章 觀心悟語 (6)第2章 觀心悟語 (2)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37章 撫簡懷人 (4)第45章 撫簡懷人 (12)第11章 觀心悟語 (11)第27章 老饕漫筆 (2)第16章 世相百態 (5)第34章 撫簡懷人 (1)第31章 老饕漫筆 (6)第24章 世相百態 (13)第6章 觀心悟語 (6)第21章 世相百態 (10)第11章 觀心悟語 (11)第31章 老饕漫筆 (6)第17章 世相百態 (6)第38章 撫簡懷人 (5)第27章 老饕漫筆 (2)第32章 老饕漫筆 (7)第7章 觀心悟語 (7)第5章 觀心悟語 (5)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44章 撫簡懷人 (11)第32章 老饕漫筆 (7)第39章 撫簡懷人 (6)第19章 世相百態 (8)第11章 觀心悟語 (11)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37章 撫簡懷人 (4)第37章 撫簡懷人 (4)第28章 老饕漫筆 (3)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38章 撫簡懷人 (5)第16章 世相百態 (5)第23章 世相百態 (12)第12章 世相百態 (1)第27章 老饕漫筆 (2)第32章 老饕漫筆 (7)第40章 撫簡懷人 (7)第46章 撫簡懷人 (13)第4章 觀心悟語 (4)第3章 觀心悟語 (3)第44章 撫簡懷人 (11)第35章 撫簡懷人 (2)第5章 觀心悟語 (5)第33章 老饕漫筆 (8)第38章 撫簡懷人 (5)第17章 世相百態 (6)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15章 世相百態 (4)第13章 世相百態 (2)第39章 撫簡懷人 (6)第46章 撫簡懷人 (13)第19章 世相百態 (8)第23章 世相百態 (12)第31章 老饕漫筆 (6)第15章 世相百態 (4)第31章 老饕漫筆 (6)第37章 撫簡懷人 (4)第18章 世相百態 (7)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32章 老饕漫筆 (7)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23章 世相百態 (12)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29章 老饕漫筆 (4)第23章 世相百態 (12)第36章 撫簡懷人 (3)第44章 撫簡懷人 (11)第9章 觀心悟語 (9)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46章 撫簡懷人 (13)第21章 世相百態 (10)第29章 老饕漫筆 (4)第36章 撫簡懷人 (3)第47章 撫簡懷人 (14)第46章 撫簡懷人 (13)第48章 撫簡懷人 (15)第25章 世相百態 (14)第5章 觀心悟語 (5)第14章 世相百態 (3)第15章 世相百態 (4)第24章 世相百態 (13)第47章 撫簡懷人 (14)第29章 老饕漫筆 (4)第25章 世相百態 (14)第24章 世相百態 (13)第22章 世相百態 (11)第16章 世相百態 (5)
第16章 世相百態 (5)第46章 撫簡懷人 (13)第41章 撫簡懷人 (8)第32章 老饕漫筆 (7)第28章 老饕漫筆 (3)第24章 世相百態 (13)第36章 撫簡懷人 (3)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6章 觀心悟語 (6)第2章 觀心悟語 (2)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37章 撫簡懷人 (4)第45章 撫簡懷人 (12)第11章 觀心悟語 (11)第27章 老饕漫筆 (2)第16章 世相百態 (5)第34章 撫簡懷人 (1)第31章 老饕漫筆 (6)第24章 世相百態 (13)第6章 觀心悟語 (6)第21章 世相百態 (10)第11章 觀心悟語 (11)第31章 老饕漫筆 (6)第17章 世相百態 (6)第38章 撫簡懷人 (5)第27章 老饕漫筆 (2)第32章 老饕漫筆 (7)第7章 觀心悟語 (7)第5章 觀心悟語 (5)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44章 撫簡懷人 (11)第32章 老饕漫筆 (7)第39章 撫簡懷人 (6)第19章 世相百態 (8)第11章 觀心悟語 (11)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37章 撫簡懷人 (4)第37章 撫簡懷人 (4)第28章 老饕漫筆 (3)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38章 撫簡懷人 (5)第16章 世相百態 (5)第23章 世相百態 (12)第12章 世相百態 (1)第27章 老饕漫筆 (2)第32章 老饕漫筆 (7)第40章 撫簡懷人 (7)第46章 撫簡懷人 (13)第4章 觀心悟語 (4)第3章 觀心悟語 (3)第44章 撫簡懷人 (11)第35章 撫簡懷人 (2)第5章 觀心悟語 (5)第33章 老饕漫筆 (8)第38章 撫簡懷人 (5)第17章 世相百態 (6)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15章 世相百態 (4)第13章 世相百態 (2)第39章 撫簡懷人 (6)第46章 撫簡懷人 (13)第19章 世相百態 (8)第23章 世相百態 (12)第31章 老饕漫筆 (6)第15章 世相百態 (4)第31章 老饕漫筆 (6)第37章 撫簡懷人 (4)第18章 世相百態 (7)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32章 老饕漫筆 (7)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23章 世相百態 (12)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29章 老饕漫筆 (4)第23章 世相百態 (12)第36章 撫簡懷人 (3)第44章 撫簡懷人 (11)第9章 觀心悟語 (9)第30章 老饕漫筆 (5)第46章 撫簡懷人 (13)第21章 世相百態 (10)第29章 老饕漫筆 (4)第36章 撫簡懷人 (3)第47章 撫簡懷人 (14)第46章 撫簡懷人 (13)第48章 撫簡懷人 (15)第25章 世相百態 (14)第5章 觀心悟語 (5)第14章 世相百態 (3)第15章 世相百態 (4)第24章 世相百態 (13)第47章 撫簡懷人 (14)第29章 老饕漫筆 (4)第25章 世相百態 (14)第24章 世相百態 (13)第22章 世相百態 (11)第16章 世相百態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