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

唐中宗李顯一生兩次被立爲太子、一次被廢、兩次登基當皇帝,最後被妻子和女兒用枕頭悶死,命運跌宕起伏,散發着濃郁的悲劇色彩。兇狠強悍的母親,懦弱無能的個性和錯綜複雜的局勢,決定了李顯只能是唐朝大明宮中的一個匆匆過客而已。

三個苦命的哥哥

決定李顯一生命運的人是他的母親——武則天。

武則天的命運比任何一個女人都複雜,都血腥,也更具有可看性。武則天第一次出現在大明宮中,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後宮女子。李世民賜給這個來自山西龍興之地的漂亮女孩“武媚”的稱號,所以當時人們都叫武則天“武媚娘”。武則天的外貌的確非常漂亮嫵媚,其實武則天這個人一點都不溫柔,也不嫵媚。簡單說吧,武則天從內心來看根本就不像個女人。她內心積聚着巨大的權力,剛硬如鐵,陰險毒辣。她進入皇宮,就是衝着那高高在上的皇位而去的——儘管她是女兒身。李世民畢竟是一代聖君,和武則天接觸幾次後,就很不喜歡這個女孩子。因此在李世民時期,武則天停留在才人的稱號上,止步不前。

武則天開始“曲線救國”。征服李世民是沒希望了,武則天就對準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治。李世民還在世的時候,武則天就用美貌征服了李治,和太子發生了“姦情”。

貞觀二十二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李治繼位成爲了唐高宗。

武則天的表演開始了。她先是出家做了一段時間尼姑,沒幾年就回到了皇宮,成爲了李治的嬪妃。武則天進宮之後,先後生下了四男二女。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顯和四子李旦。在地位鞏固後,武則天開始朝着金燦燦的皇位一步步邁進。

事實證明,武則天這樣的人,缺乏的就是政治舞臺。如果獲得了表演的舞臺,武則天能夠把內心邪惡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無人可擋。公元654年,武則天第二胎生下了一個女兒,小模樣長得很討人喜歡。宮中的女眷中都來看望小嬰兒。王皇后也過來捏了幾把小孩子粉嫩嫩的臉蛋。聽說皇帝李治馬上也要來看望孩子,王皇后就提前走開了。武則天趁王皇后剛走,連忙把親生女兒掐死在搖籃裡。等李治來看的時候,武則天假裝高興地掀開搖籃。所有人都看到了悲慘的一幕,小公主可愛的模樣僵硬在搖籃裡,剛死不久。武則天悲痛欲絕,哭得差點背過氣去,李治龍顏大怒,嚴令追查兇手。結果嫌疑最大的王皇后成爲了真兇。李治迅速作出了廢黜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爲皇后的決定。武則天做了皇后以後,將原來的競爭對手王皇后、蕭淑妃各責打了一百杖,再殘忍地砍去雙腳,泡在酒甕裡活活折磨死。她還下令將王皇后改姓爲“蟒”,蕭淑妃改姓爲“梟”,頗有當年呂后的風範。

按照現代心理學的觀點,母親在孩子小時候的言談舉止將對孩子產生終身的影響,塑造孩子成年後的性格稟性。武則天在李顯小時候的所作所爲,無疑對李顯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如此殘忍的母親讓李顯感到由衷的害怕,進而畏懼,最終形成了軟弱、膽小、自閉的性格。

武則天雖然當了皇后,但離皇帝的位置還很遠。

李治很早就立長子李忠爲皇太子。武則天先纏着李治廢黜了太子李忠,接着又指使黨羽誣告與自己過不去的宰相上官儀和太子李忠圖謀造反,將上官儀處死,賜死李忠。李忠年僅22歲。公元656年,武則天的長子李弘被立爲皇太子。

李弘這個孩子忠厚老實,處事謙虛忍讓,政治能力也不錯,是做太子的好材料。父皇李治和羣臣對李弘這個太子都很滿意。李治得身體情況很差,當了皇帝后身體狀況每況日下,一度想把皇位禪讓給李弘。

武則天着急了。將自己的兒子扶上太子位置並不是武則天的目的。武則天是希望一個聽話的太子,一個聽話的皇帝,方便自己幕後掌權,最後實現登基稱帝的野心。但是李弘顯然不是這樣的人選。李弘對母親武則天很尊重,但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對武則天並非言聽計從。一次,李弘在掖庭牢室中看到兩個異母姐姐義陽公主、室城公主被幽禁多年,無人過問,就奏請父皇放出這兩個姐姐嫁人。這兩個公主是武則天的政敵蕭淑妃的女兒,關押她們是武則天的意思。武則天認爲李弘私自放人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心中起了殺心。

上元二年(675年)4月,武則天毒死了年僅24歲的太子李弘。5月,次子李賢被立爲太子。

武則天立李賢爲太子後,馬上又後悔了。因爲李賢和李弘一樣,不僅能力出衆,而且堅持主見,不附和武則天。更可怕的是,宮中一直流傳李賢實際是武則天姐姐韓國夫人的兒子的說法,李賢聽說以後對自己的身世產生了懷疑。武則天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指使黨羽誣告太子李賢貪戀女色,荒廢政事。680年8月,李賢被廢掉太子身份,貶爲庶人,遷到巴州軟禁起來。

李賢被廢掉的第二天,李顯被立爲太子。

武則天對李顯這個太子很滿意。因爲李顯懦弱、無能,事事退讓,而且對母親百依百順,小心伺候,正是武則天需要的太子類型。

684年,唐高宗李治駕崩了,太子李顯繼位,成爲了唐中宗。

李顯當了皇帝以後,錯估了形勢。還是太子的時候,李顯爲了能順利接班,所以刻意小心謹慎,百般討好父皇和母后。現在,李顯自認爲已經是皇帝了,大權在握,生殺予奪都有我做法,立即驕橫強硬起來。他不僅對升爲皇太后的武則天冷淡了起來,而且在皇后韋氏的慫恿下,堅持要擢升岳父韋玄貞做侍中(宰相)。唐高宗留下的顧命大臣、宰相裴炎堅決不同意。李顯任性地大喊:“我是皇帝,就是把天下都給他,又能怎樣?”裴炎一聽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難以繼續對話下去了,乾脆把難題報告給了武則天。武則天小題大做,立刻召集羣臣來到大殿,斥責李顯要認清楚“天下到底是誰的天下”。李顯突然明白:這天下是太后武則天的天下,武則天才在幕後掌握着實際權力。可惜,李顯的認識太晚了。武則天當衆廢李顯爲廬陵王,幽禁在深宮之中。

李顯只當了一個月的皇帝,就成爲了階下囚。

廢黜唐中宗李顯後,武則天把小兒子李旦推上了皇位。李旦就是唐睿宗。唐睿宗即位後,朝廷大小事務都聽命於武則天。李旦完全成爲了“橡皮圖章”。武則天決心加快篡唐進程,杜絕所有權力隱患。李顯被廢后的第三天,她就派人趕到巴州將李賢殺死,杜絕後患。對於廢帝李顯,武則天也覺得不放心。沒幾天,李顯一家人就從深宮中被拎了出來,遷往均州,不久又遷到房陵軟禁。

李顯從此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遷徙途中,妻子韋氏在車子上生下了一個女孩。李顯一家人處於最艱難的時刻,大人都缺衣少食的,小女兒的出生,讓李顯的困境雪上加霜。李顯只好親自動手,扯下自己的衣服把女嬰裹起來。夫妻倆給這個女孩起名叫“裹兒”(日後的安樂公主)。李旦看着虛弱的女兒和痛苦不堪的妻子,蒼涼和內疚之情不覺涌上心頭。

就在李顯顛沛流離的時候,武則天把登基沒幾個月的李旦也踢下了皇位,粉墨登場,做起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帝,定國號爲“周”。唐朝覆亡了。登基後,武則天對唐朝的皇室成員展開了有組織、有計劃的殺戮。唐高宗的兒子、蕭淑妃所生的許王李素節一次看到有人出殯,旁人哭得死去活來,感嘆說:“現在能夠生病而死,是多難得的事情啊,有什麼可以悲傷的呢?”幾天後,李素節及其九個兒子就被武則天派人勒死了。史載:“自是宗室諸王相繼誅死者,殆將盡矣。”李顯與他們相比,命運還算比較好。他身上畢竟流淌着一半武則天的血液,武則天登基後沒有馬上把他“清洗”掉。

有三個哥哥的前車之鑑和叔伯兄弟們的慘痛教訓,李顯不能不終日生活在恐懼之中。

對比其他親人,都是在流放地被賜死的。李顯認爲,如果沒有意外,自己也會在流放地突然接到“死亡通知書”。可是使者倒是來了幾批,但都沒有賜死的命令。日日等死,死亡卻又不馬上到來。這樣拖着的感覺,是人世間最可怕的感覺。李顯多年來一直惶惶不安,常常在夜裡被噩夢驚醒,睜着驚恐的眼睛看着星星落下,旭日升起。有時李顯也想到了自殺。但他懦弱慣了,硬是找不到自殺的勇氣。

到後期,李顯一聽到有長安的使者前來,就間歇性精神失常,惶恐地到處找刀子自殺。陪伴他的妻子韋氏橫下一條心,總是勸丈夫說:“人生禍福無常,最後免不了一死。我們是皇室貴胄,何苦這樣呢?”在韋氏的安慰下,李顯才能回覆正常人的思維。他感激韋氏,發誓說:“他日,我如果能夠有幸重見天日,一定由着你的性子來,不干涉你的行爲。”

當然了,李顯和韋氏都相信自己是不會有他日的。

政變復位

世事難料,有關政治的事情更是難以預料。

武則天花費了畢生的心血,衝刺皇位。等實現高高在上,南向稱君的時候,武則天已經垂垂老矣。隨着武則天的病重,皇位繼承人問題成爲了朝野關注的焦點。

武則天是女性皇帝,但當時的社會還是男性社會。武則天必須要找一個男性繼承人——大臣們不接受武則天傳位給女兒太平公主的意圖。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等人倒是有心思成爲皇太子,可惜武則天不願意傳位給侄子們。大臣們也對武三思等幷州幫很反感。最後,新王朝的皇太子還是需要在武則天的兒子李顯和李旦兩個人中尋找。

流傳甚廣的《狄公案》中有武則天晚年的男寵、佞臣張易之向狄仁傑詢問自保之策的內容。狄仁傑就建議張易之去勸武則天迎立廬陵王李顯爲繼承人,以擁戴新皇帝的功勞來爲自己免禍。丞相狄仁傑是堅定的李顯支持者。當時武則天很有意思立武三思爲太子,詢問朝臣是否可行。大臣們面面相覷,不敢回答。狄仁傑卻說:“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現邊警,陛下派遣樑王武三思去民間招募勇士,一個多月時間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又讓廬陵王李顯取招募士兵,沒幾天就招募到了五萬人。如果要選擇繼承人,非廬陵王莫屬。”武則天大怒,拂袖而去。後來武則天又向大臣提問:“朕常常夢見雙陸不勝,做何解釋?”在場的狄仁傑和王方慶同時回答說:“雙陸不勝是無子的意思。這是天意在警告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動搖,天下就危險了。文皇帝身蹈鋒鏑,勤勞而有天下,傳之子孫。先帝彌留之際,詔令陛下監國。陛下登基,君臨四海已經有十多年了,現在想立武三思爲太子。姑侄與母子關係,哪個更親?陛下立廬陵王爲太子,則千秋萬歲之後常享宗廟;立武三思爲太子,宗廟中就沒有陛下這位姑母了。”武則天終於感悟了。

武則天終於在長安元年(701年)九月派遣徐彥伯迎廬陵王回長安。李顯到長安後,武則天將他藏匿在帳中,再召見狄仁傑,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傑敷請切至,涕淚俱下,請求迎立李顯。武則天這纔將李顯召喚出來,說:“還給你太子!”狄仁傑下拜頓首,轉悲爲喜,又說:“太子雖然回來了,可大家還不知道,人言紛紛,怎麼取信他人呢?”武則天就安排李顯公開出現,安排大禮迎還。朝野大悅。之前有許多人多次奏請武則天迎還太子,都沒有成功。只有狄仁傑通過母子天性勸說,使得武則天下定了決心。

《狄公案》的這個說法有很大文學加工的痕跡。但是基本史實是正確的:武則天在朝臣的勸說下,最終決定將廢帝、兒子李顯迎回長安,立爲太子。

真實情況是聖曆元年(698)秋天,使者快馬趕赴房陵,招李顯來接旨。

這一次,李顯夫妻倆都覺得“末日審判”終於來臨了。他們反而心情坦然,手拉着手,昂然出去迎接使者,等待解脫。誰知道使者打開詔書宣讀說:“立廬陵王爲太子,還於東都。”

李顯還是解脫不了,只得重回政治大染缸掙扎博弈。

李顯的第二次太子生涯所處的環境比第一次還要險惡,李顯事事都加倍小心。

太平公主長得和武則天很像,而且和武則天一樣心思縝密,喜歡玩弄權術。武則天很喜歡太平公主,認爲這個閨女“類已”,一度想把江山留給太平公主。要不是社會接受不了,大臣們反對,說不定太平公主就成爲“皇太女”了。可這絲毫沒有妨礙武則天繼續寵着太平公主,哄着太平公主,大事難事都找閨女商量。母女倆有的時候密談起國事來,通宵達旦,給甚爲太子的李顯造成很大壓力。

李顯變得聰明瞭許多,循規蹈矩,裝傻賣乖,還決心將自己“改造”成武家人,向武家靠攏。他將一個女兒(永泰郡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又將一個女兒(安樂郡主)嫁給了武則天的另一個侄孫武崇訓,成了樑王武三思的兒媳。李顯與武家聯姻,親上加親,得到了武則天的讚許,通過子女聯姻穩固自己的地位。

一次,李顯的愛子李重潤與妹妹永泰郡主、妹夫武延基三人飲酒閒聊。當時李重潤19歲,妹妹妹夫的年紀也很小。三個年輕人聊着聊着,就不知道聊到什麼地方去了,突然涉及到張易之兄弟出入武則天臥室的事情。武則天一直蓄養男寵,搞不正常男女關係,即便七老八十了也沒有停止過。李重潤三人年輕,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卻不知道隔牆有耳。武則天安插的耳目把談話的內容上報給了三人的奶奶。武則天忌恨別人揭她的醜,很生氣,把李顯叫到跟前,劈頭蓋臉大罵了幾個時辰。李顯大爲惶恐,回到東宮後,馬上逼兒子、女兒自殺。當時永泰公主肚子裡還懷着一個孩子,也不得不含淚自盡。

李顯是太子,可連愛子、女兒都保護不了。他太子地位的不穩可見一斑。

但是政治人物的命運有的時候不是自己能夠把握住的。政治風雲變幻莫測,政治人物的命運也隨之上下起伏。

武則天晚年,寵信張昌之、張易之兄弟,長期和他們倆呆在深宮中不出來。

鳳閣侍郎張柬之、崔玄瑋,中臺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以及相王府司馬袁恕已等五個人,心懷大唐,決心誅殺二張兄弟,推翻武則天的周朝回覆唐朝。

如此大事,除非通過暴力政變,不然是實現不了的。但張柬之五個人都是文官,手中無兵無將,要想發動政變首先要爭取實權將領的支持。造反集團的首領張柬之就把拉攏的目標瞄準了掌管京城禁衛軍的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

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18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2)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
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18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2)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