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

南朝梁時的昭明太子蕭統是一位近乎完美、令人無可挑剔的皇位接班人。他道德高尚、孝敬父母、名聲在外,得到了朝野一致的稱讚。更可貴的是,蕭統完成了流芳萬世的《昭明文選》。可惜,這位似乎將要毫無懸念地繼位的太子卻在三十一歲的時候辭別人世。昭明太子的死,與一樁墓地“蠟鵝事件”有關,更與和諧的表象下的父子性格與思路差異有關。

昭明太子蕭統的故事不僅告訴後人權力接班的和諧表象背後的文章,也向我們展現了一位沒有接手江山的太子如何成就了名震千古的美譽。

完美的接班人

蕭統是南樑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的長子,母親是丁貴嬪。

南齊中興元年(501年)九月,蕭統生於襄陽城。當時父親蕭衍是南齊的實權人物,正在率領軍隊鎮壓政敵,做爭奪天下的最後努力。兒子降生的時候,蕭衍正在京師建康城下鏖戰,準備最後的總攻。不久,建康東府城守將徐元瑜就投降了,荊州的敵人蕭穎胄暴病而亡。蕭統的降生似乎給父親蕭衍帶來了一連串的好消息。蕭衍將蕭統的出世和前兩大勝利合稱爲“三慶”。

蕭衍對蕭統的誕生喜出望外,其深層原因是:蕭統是三十八歲的蕭衍的第一個兒子。

對於古人來說,三十八歲了還沒有兒子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件。這可能意味着一個人面臨着絕後的危險。蕭衍之前就很擔心,因此收養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蕭宏(日後的臨川靖惠王)的三兒子蕭正德作爲兒子,並立爲後嗣。蕭正德過繼給叔叔後,很不討人喜歡,史書說他“少粗險,不拘禮節”。蕭衍雖然不滿意,但也沒有替代人選。現在好了,蕭統出生了,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了。而《梁書》說蕭統則是“美姿貌,善舉止……生而聰睿,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憶。”蕭衍很自然地要改立蕭統爲嗣子了。

蕭統不到一週歲,父親就逼南齊的末代君主東昏侯把皇位“禪讓”給了自己。蕭衍當了皇帝后,有關部門就提出皇帝要立儲的大事。蕭衍假惺惺地以天下始定,事務紛繁爲理由,開始並沒有批准。羣臣又走了一遍程序,堅決要求皇帝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於是在天監元年(502年)十一月,襁褓中的蕭統被立爲皇太子。蕭正德降封爲西豐侯。

蕭衍一開始就對太子非常珍視,努力培養。蕭統因爲年紀實在太小,作爲太子的前五年都還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直到天監五年(506年)五月纔出居東宮。閏十月,蕭衍任命臨川王蕭宏爲太子太傅,尚書令沈約爲太子少傅。這樣的搭配充分證明了蕭衍對培養兒子的重視。這個沈約是經歷了三個朝代的重要人物。南齊末年,他積極輔助蕭衍代齊篡位,親手起草了蕭衍的即位詔書。樑朝建立後,沈約被任命爲尚書令、領太子少傅,封建昌侯。沈約不僅耆年碩望,深於世故,政治地位很高,而且著作豐富,是《晉書》和《齊書》的作者,是當時公認的文壇領袖。蕭宏屬於皇族長輩,任太子太傅的時間很短,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而沈約則對蕭統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蕭統日後走上文學之路,可能與沈約這位太子少傅有密切的關係。

小小太子蕭統出宮獨處後,表現得也很不錯。他日夜思念父母。蕭衍知道後,稱讚兒子有仁孝之心,讓他每五日一朝。父子相見後,常常允許蕭統留住內省,住個三五天再回去。除了孝順的一面,蕭統還表現出好學的一面。天監八年(509年)九月,他聽講《孝經》竟然就基本知道了經書的大義;聽講完畢還親臨國學進一步求知解惑。第二年,天監九年(510年),九歲的蕭統正式入國子學就讀。梁武帝很重視兒子的入學,把儀式搞得很大。皇帝車駕親臨國子學,蕭衍走進課堂,賞賜國子祭酒以下的教職員工,並正式下詔:“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從師者,可令入學。”天監十四年(515年)正月,蕭衍親自在太極殿給太子行冠禮,對兒子寄予了厚望。

在蕭統的兒童和少年時期,他和父皇的關係無疑處在蜜月期中。

太子蕭統這個時期的個人表現也無懈可擊。

南朝的社會風氣講究奢華,一些世族大家競相攀比。蕭統在物質方面卻以身作則,生活非常樸素,不穿華麗的服裝,膳食也不吃肉。在思想道德上,蕭統也堪稱表率,非常孝順。梁武帝晚年大興佛教,親自講經說法。太子蕭統也跟着崇信佛教,遍覽佛經。他的信佛並不是投父親所好的表面文章,而是實實在在的信佛學佛。蕭統在宮中設立了慧義殿,作爲做佛事的專門場所,還招攬東南名僧,談論不絕。太子常常能挖掘出佛學中的新意。除了緊隨父親信佛外,蕭統在朝廷上也不敢懈怠。他每天準時參加早朝。天還沒到五鼓,蕭統就守在宮外等待城門打開。有的時候,父皇要在晚上召見太子,蕭統就穿戴整齊、正襟危坐,隨時準備入見,甚至爲此坐到天明。普通元年(520年)四月,慧義殿出現甘露祥瑞,羣臣一致認爲這是太子至德感動上天的結果。蕭衍也肯定了這個解釋。可見朝野上下對太子蕭統都是滿意的。

普通七年(526年)十一月,太子生母丁貴嬪病重。蕭統趕往內省,朝夕服飾母親,衣不解帶。生母死後,蕭統“步從喪還宮,至殯,水漿不入口,每哭輒慟絕。”他簡直是痛不欲生,日漸消瘦。父皇蕭衍看不下去了,派中書舍人顧協宣旨說:“毀不滅性,聖人之制。因爲喪事毀了自己的身體就是不孝。我還在,你怎麼能夠這樣自毀呢!你應該立即壓制悲痛,恢復飲食。”蕭統這才吃了點東西,從此直到母親入葬,都是麥粥爲食。蕭衍又傳話來說:“聽說你吃的過少,身體非常虛弱。我本來並沒有什麼病,因爲你這樣折磨自己,胸中也圮塞成疾。因此你應該強加饘粥,不要讓我爲你再擔心了。”這次,儘管父親苦口婆心地勸逼,蕭統還是每天只喝一碗粥,不嘗菜果。蕭統原本是個胖子,腰帶有十圍,等辦完丁貴嬪的喪事,他的腰帶就降到了五圍。喪事完後,蕭統入朝,羣臣百姓看到他消瘦憔悴的樣子,紛紛感動得掉下了眼淚。

父皇蕭衍雖然覺得太子的孝心有點“過”了,但也不得不大加稱讚。

自從蕭統懂事開始,蕭衍就允許他參與一些朝政。內外臣工和奏事的人也將太子參與決策看作是正常的事情。

天監十一年(512)年,十一歲的蕭統在宮內看到一些獄官在忙碌,就問左右隨從:“那些穿着皁衣的是什麼人啊?”隨從回答說:“他們是廷尉的官屬。”

蕭統就把這些官員叫過來問:“你們手中的這些案子,我能審判嗎?”

這些官員看太子還只是十一歲的孩子,半開玩笑地回答:“可以。”

結果蕭統拿過案卷真的判了起來,而且把所有的罪犯的懲罰都改爲了署杖五十。這些官員這下子進退兩難了,不知所爲,只好把情況彙報給蕭衍。蕭衍笑着追認了兒子的判決結果。

從此,司法部門常常把案卷遞給蕭統。父皇蕭衍和司法系統凡是對某些案子或者罪犯想從輕處理,就都把案子交給太子審判。蕭統的判決都非常仁慈。直到有一次,建康縣有人誣告他人拐賣人口,真相大白後縣令將犯誣告罪的犯人從輕發落,只判決了杖責四十。然後,縣令將案卷交給蕭統,希望蕭統能夠確認縣裡的輕判。想不到這一次蕭統並沒有從輕發落,反而判了犯人十年勞役。人們這才知道太子雖然仁慈,但也並非無原則的寬縱。

吳興郡常常爆發水災,嚴重影響農業收成。有關部門就奏請整修浙江,大興水利,得到了蕭衍的同意。中大通二年(530年)春,朝廷下詔派遣前交州刺史王弁假節,徵發吳郡、吳興、義興三郡的民丁參加這個浩大的水利工程。蕭統則上疏反對大興水利:“王弁等人徵發三郡民丁,開漕溝渠,導泄震澤,是可以使吳興一地不再受水災困擾,暫勞永逸,必獲後利。但我聽說吳興常年失收,百姓流離失所,缺乏可以參加勞役的人口;東部各郡現在谷稼昂貴,劫盜屢起,而有關部門並沒有如實上報。現在我們征戍百姓,因爲強壯人口不多,徵發不到足夠的合格民工。這還是小事,我就怕官吏挨家挨戶強行攤派,變利民爲擾民。同時,徵發的民工來自不同的地方,遠近不一,等大家都集合到工地,已經妨礙了農事。去年的收成還算可以,公私尚且不能足食;現在農民失業,我怕今年的情況可能會惡化。最可怕的是,草寇反賊大多伺候民間虛實。如果良民都去服勞役了,民間治安就會惡化。到時候,吳興未必會受益,而內地已經爲此承擔代價了。我建議還不如暫緩興修水利,等基礎具備的時候再動工。”《梁書》完整保存了蕭統的這份奏摺,讓後人看到了一個腳踏實地、思維縝密、行事穩重的太子形象。蕭衍接受了兒子的意見,暫停了吳興的水利工程。

除了上述兩件事情外,蕭統處理的其他政事也得體有理,受到朝野讚譽。

儘管身居深宮,蕭統對現實保持了難得的清醒,史載“太子明於庶事,纖毫必曉”。每當他發現奏摺中有謬誤或者巧詞詭辯的地方,都一一指出,示其可否,讓有關人員慢慢改正,但太子並沒有因此彈糾任何一個人。普通年間,朝廷發動了對北魏的北討。戰爭導致京師建康的谷價飛漲。蕭統就下令東宮減膳,改常饌爲小食,節約糧食。每當霖雨積雪天氣,蕭統就派遣心腹左右,周行閭巷,探視貧困家庭的生活,遇到有流落街頭的人,就暗地裡加以賑濟。蕭統還收集宮中多餘的衣物在寒冬臘月施捨給窮人。如果遇到沒錢收斂的屍體,太子就自己掏錢準備棺槥和喪事。每當蕭統聽到百姓賦役勤苦的情況,都非常嚴肅的傾聽,他還常常告誡有關部門朝廷統計戶口未實,因此驚擾百姓。凡此種種爲蕭統獲得了巨大的聲望,“天下皆稱仁”。

蕭統作爲太子,能力出衆、道德高尚、聲望遠播,實際上也參預了朝政,在朝野上下具備相當的基礎。應該說,這個太子是近乎完美的,照此發展下去在繼位的道路上不會有障礙。

文選留名

蕭統最大的成就還不是一位好太子,而是一位成就斐然的文學家。

蕭統從小就顯露出了超常的學習能力和文學天賦。他三歲開始學習《孝經》、《論語》,五歲就遍讀五經,並且能背誦下來,很有神童的風範。太子每次參加宮廷遊宴,賦詩至十數韻;有時接到父皇的命題作文,太子都略一思考就能成文吟出,質量都還不錯。在東宮,蕭統引納才學之士,給予學士們非常好的待遇,因此在身邊聚攏了一批文人騷客。蕭統經常與這些人討論文章字句,或者商榷古今。如果有空閒,太子就寫文章著述,習以爲常。據說,東宮有藏書三萬卷,而且文豪匯聚,被豔稱爲“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除了仁孝太子的美譽外,蕭統還是個文人太子。

大凡文人,都有一些文人的特質。蕭統就和多數文人一樣,喜歡山水,追求一種淡雅恬靜的境界。他下令在東宮中修建亭臺樓榭,穿山築湖,與朝士名人暢遊其中。有一次,蕭統與衆人泛舟池上,番禺侯蕭軌建議:“如此美景,應該增加女樂助興。”太子也不回答,吟誦了左思的《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一句話就體現了精神境界的高低,說得蕭軌慚愧得隱身而去。蕭統獨處東宮二十餘年,都不畜聲樂。之前,父皇蕭衍曾賜給太子太樂女妓一部,但是蕭統很少動用。正是有這樣的太子,東宮才能成爲南樑時的文學中心。

天監十七年(518年),以文學評論見長的一代文豪劉勰來到了十七歲的蕭統身邊。

劉勰是以步兵校尉的本職兼任東宮通事舍人,很快就成爲蕭統最爲親近的文學侍從。宦海沉浮的劉勰當時已經年近六旬。劉勰作爲官員來說,他的一生是坎坷的,是不得意的。然而在自己的晚年,因爲文采引起了太子蕭統的注意和厚待。蕭統給晚年的劉勰提供了政治和生活上的庇護,與劉勰結下了良好的友誼。幾年之後,劉勰完成了不朽的鉅著《文心雕龍》,爲後人所牢記。實際上,《文心雕龍》只是劉勰兩大成就之一,他的另一個成就是培養了一位優秀的弟子——蕭統。蕭統在劉勰的影響下,對文學理論和作品批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從創作和討論轉向了作品收集和評論。

蕭統“好士愛文”的名聲傳開後,當時負有盛名的劉孝綽、殷芸、陸倕,王筠、到洽等人相繼進入了東宮的幕賓行列,得到太子的禮遇。蕭統經常與這些天下名士討論文章詩詞。

歷朝歷代通過結交文人和參與文壇活動來獲取聲望的太子不少,但真心實意融入文壇,將空閒時間和精力都傾注其中的太子卻只有蕭統一個。簡單的說,蕭統除了太子的身份外,還是當時南樑的一位文學名士。

蕭統高潔的品行和愛文禮士的特性一經結合,產生了許多傳頌至今的文壇佳話。

隨着文學興趣的轉移,蕭統在東宮新置學士,專門負責選文。所謂的選文,說白了就是將東宮變爲一個類似現代編輯部的文學機構,遴選、編輯浩如煙海的作品,力圖以一種文章總彙的形式刊印出版。這是一件對已有的文學作品的總結和編輯的大好事。蕭統挑選了“編輯部主任”明山賓。

明山賓之前擔任散騎常侍、領青冀二州大中正。因爲要出任東宮新置的選文學士,明山賓以本官兼國子祭酒。別看他官當了很久,而且職位也不算低,卻是個窮光蛋,在首都建康連個住處都沒有。原來明山賓在北兗州做地方官的時候,轄下的平陸縣發生饑荒,他就開啓官倉賑濟災民。辦事的時候非常不小心,把賬簿給丟失了。事後審計,明山賓是有口說不清。追究起來,官府抄沒了他的財產和住宅。幾乎是赤貧的明山賓來到了物價水平不低的首都,生活的窘態就可想而知了。蕭統聽說明山賓連個住處都沒有,自己掏錢給他置辦了家產,還寫了一首詩相送:“平仲古稱奇,夷吾昔擅美.令則挺伊賢,東秦固多士。築室非道傍,置宅歸仁裡。庚桑方有系,原生今易擬。必來三逕人,將招《五經》士。”明山賓可不是凡人,他“老儒碩學”,《顏氏家訓》稱之爲“兼通文史,不徒講說”的大才之人。蕭統的知遇之恩和物質上的厚待,讓明山賓爲太子的選文事業盡心盡力。遺憾的是,明山賓在東宮只有五六年時間,於普通八年逝世。蕭統以優厚的禮節辦理了他的喪事,後來又與友人誇獎他的優點。可見,明山賓在東宮的工作卓有成就,和太子相處得也不錯。

普通三年(522年),蕭統的個人文章已經非常豐富。這一年,太子僕劉孝綽收集了太子文章,編輯成文集並作了序。“太子文章繁富,羣才鹹欲撰錄,太子獨使孝綽集而序之。”文集編成後,湘東王蕭繹寫條子,希望能贈送給他一本。蕭統謙虛地給湘東王寫了一封回信,婉拒了索書要求。蕭統評價自己的文集是“集乃不工,而並作多麗”。因爲身份的關係,蕭統的文章多數是交際唱和的作品,數量也不太多。與編輯領域的成就相比,蕭統創作方面的成就要小得多。

不管怎麼說,即使除去太子的光環,文學成就和文壇言行也足以讓蕭統流光史冊了。

可嘆的是,歷史並沒有讓蕭統沿着理想的軌道順利地繼位稱帝,沒有讓蕭統的光芒繼續增強。因爲我們不能忽視蕭統的父親、梁武帝蕭衍對太子的期望和態度。

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
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