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

皇太子總是和耀眼的皇權聯繫在一起。那麼,離開皇權的皇太子會是什麼樣子呢?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亡國太子。他們的生活和境遇又會如何呢?我們可以從明朝亡國太子的悲慘命運中看到:皇太子和一個王朝緊密聯繫在一起。一旦王朝滅亡了,不管太子願意還是不願意,他只能“以死殉國”。

紫禁城的冤魂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沙塵暴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呼嘯肆虐,遮蔽了太陽。

京城裡的許多官員都精通天象,很清楚如此猖獗的沙塵暴是不祥之兆。有官員占卜一卦,卦文上說:這場沙塵暴預示着一場“暴兵破城之災”。幾天後,明朝的鳳陽祖陵發生了地震。人們的心裡感覺更加不祥了。

正月初九,明朝兵部收到“大順皇帝”李自成送來的文書。李自成宣稱如果崇禎皇帝不同意裂土而治,和他平起並坐,農民軍就要對北京城發動總攻。崇禎皇帝斷然拒絕了李自成的最後通牒。農民軍隨即完成對北京城的合圍,京城岌岌可危。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是位志在有所作爲的皇帝,可惜生不逢時,再加上個人能力實在有限,面對困居,舉棋不定。無奈之下,朱由檢向大臣們吐露了心聲:“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天下是祖宗櫛風沐雨纔打下來的,如果在我手中失去了,我有何面目去地下見列祖列宗啊?朕願意督師出城,與賊軍決一死戰,即使戰死沙場也在所不惜。”皇帝都說要御駕親征了,但羣臣們既害怕戰敗,消耗實力,不願意出戰,又害怕承擔放棄領土的罪責,不敢提議突圍南下,遷都江南。結果君臣上下都瞻前顧後,擠在朝堂上大眼瞪小眼,坐視農民軍將北京城圍得水泄不通。

三月十八日,農民軍對北京發起總攻。一夜之間,北京外城就被攻破。十九日,闖王李自成率軍從承天門進入北京城。朱由檢對於內城已經陷落似乎將信將疑,帶領心腹太監王承恩跑到煤山(景山),四處瞭望,但見烽火燭天,確信內城陷落無疑,才返回乾清宮佈置應急善後事宜。所謂的“善後”,其實就兩件事情:送兒子出城,爲王朝留下血脈;自己上吊,爲王朝殉葬。

朱由檢派人將三個兒子(十六歲的太子、十一歲的永王和九歲的定王)都叫到跟前。他叫宮女取來舊衣服,親自給他們換上,繫上衣帶。朱由檢看看這個兒子,端詳那個兒子,諄諄告誡他們說:“孩子們,各自逃生去吧!你們往日是太子、親王,逃難出宮後,就是平民百姓了。做小百姓,千萬要小心謹慎。日後,你們如果遇到做官的人,年老的稱呼老爺,年輕的叫聲相公;如果遇到農夫,年老的要稱老爹,年輕的要叫老兄;你們要叫讀書人先生,叫軍人長官。好了,我要爲社稷去死了,不然我就沒有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如果你們能夠不死,長大後千萬不要忘了爲父母之仇,不要忘了父親今日的告誡。”朱由檢已經下定了殉國的決心,在去見列祖列宗之前還有很多放不下的心事。他既擔心三個兒子能否逃出皇宮,又擔心他們在深宮長大,不通人情世故,難以在亂世安身立命。朱由檢無限感慨地注視着即將永別的兒子。終於,一生的無奈和失意都爆發了出來。朱由檢大喊道:“你們何苦生在帝王家啊!”說罷朱由檢嚎啕大哭起來,三位皇子也悲傷痛哭。周邊的侍從宮人也都被這生離死別和父子真情感動,失聲痛哭。最後還是朱由檢咬咬牙,命人將三個兒子強行拉走,送往宮外,讓他們各自逃難去吧。

痛別愛子後,朱由檢先找來周皇后,讓妻子自殺。周皇后自殺後,朱由檢又去見自己的嫂子、明熹宗的張皇后,也讓她自殺。張皇后隔着簾子和朱由檢拜別後,自殺了。逼死親人後,朱由檢大受刺激,精神有些失常。他找到平日最疼愛的十五歲的長平公主,喃喃自語道:“你爲什麼要當我的女兒啊?”說着,他突然拔劍砍向女兒。長平公主趕緊用手臂遮擋,結果被砍斷了一條胳膊,頓時暈厥了過去。發了瘋的朱由檢以爲女兒死了,持劍闖入後宮,手刃袁貴妃、樂安公主、昭仁公主和太監宮女等多人。宮中的太監和宮女們四散逃命,最後後宮空蕩蕩地只剩下沾滿鮮血的朱由檢。

這時,農民軍已經攻入了紫禁城。深宮中到處都是喊殺聲。朱由檢在大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踉踉蹌蹌地登上煤山(現在故宮後的景山),在壽皇亭旁上吊自殺,時年三十五歲。王承恩也吊死在他對面。

1644年3月,統治江山276年的大明王朝結束了。

僥倖逃出紫禁城的三個孩子,從此再也沒有踏進紫禁城半步。

這三個皇子,分別是:皇長子、太子朱慈烺;三子、永王朱慈炯;四子、定王朱慈炤。崇禎皇帝朱由檢一共生有七個皇子,但活下來的只有這三個。皇子是皇帝的候選人,是王朝的希望所在。現在朱由檢死了,明朝在法律意義上也滅亡了,但是隻要朱由檢的兒子還在,明朝就還有復興的可能,在理論上就可以延續王朝的血脈。朱由檢可以自盡,可以殉國,可以拒絕突圍南逃,可就是要讓所有的兒子安全地逃出紫禁城去,爲王朝復興留下希望。多逃出一個兒子,就多一份復辟明朝的希望。

三個皇子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太子朱慈烺。朱慈烺生於崇禎二年(1629年),生母是崇禎的周皇后,因此是崇禎的嫡長子。崇禎三年(1630年),朱慈烺剛滿週歲就被立爲皇太子。他從此在宮中接受系統的貴族教育,爲將來登基當皇帝做準備。朝野上下一致把朱慈烺當做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

太子朱慈烺被太監護衛着,衝出皇宮後,躲避在京城某處。他的兩個弟弟定王和永王衝出紫禁城後,舉目無親,見滿大街都是農民起義軍,只好去投奔周皇后的父親、嘉定侯周奎。周奎雖然是說皇帝至親,卻對明朝命運一點都不負責任。崇禎皇帝內憂外患的時候,號召貴戚大臣捐款充入國庫。周奎非但一毛不拔,還趕緊轉移財產。現在,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成了北京城的新主人,開始搜索前明的宗室,重點是搜捕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周奎這樣的人渣,怕惹火上身,竟然主動將定王、永王兩個孩子交給了農民軍。太子朱慈烺也被農民軍給搜索到了,逮捕起來。

李自成正忙着在北京建立王朝坐天下,還需要朱慈烺兄弟幾個裝點門面。於是,朱慈烺被封爲宋王,交由劉宗敏看管。他的兩個兄弟也被留在農民軍中,好生看管起來。小兄弟幾個的生命暫時沒有什麼危險了,前途又將會怎麼樣呢?

北京淪陷後,明朝在東北長城沿線還保存着相當的軍隊力量。吳三桂統率着強大的軍隊,抵禦滿清軍隊的進攻,對農民軍持觀望態度。李自成招降了吳三桂。吳三桂都已經承認李自成是“新主”了,又因爲著名的“陳圓圓緋聞事件”,降而復叛,向關外的滿清政權投降了。李自成率領大軍東征吳三桂。朱慈烺兄弟三人也被帶着,一起去打吳三桂。三位皇子哪裡能打仗啊,帶在軍中無非是作爲招撫、壓制吳三桂的砝碼。可吳三桂一點都不給朱慈烺三兄弟面子,對李自成的農民軍照打不誤,還引進清軍,大敗農民軍。

李自成一度和吳三桂議和。吳三桂的議和條件之一就是要求農民軍歸還太子朱慈烺和兩位小王爺。李自成沒答應。後來,李自成在吳三桂和滿清的雙重打擊下,節節敗退,放棄了北京城。西撤時,農民軍還裹挾着太子朱慈烺及兩個皇子。途中,農民軍在追兵和各地明朝殘餘的打擊下,分崩瓦解,自顧不暇,對朱慈烺等三人自然也管不了了。此後,朱慈烺三人下落不明。

也就是說,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人的確切歷史到此爲此,以後發生的一切都沒有正史的記錄。

朱慈烺三人雖然下落不明,但他們身上蘊含的巨大政治價值不會因此減弱。那邊,滿清入關後裝模作樣地埋葬崇禎皇帝、周皇后,追諡崇禎帝爲“懷宗端皇帝”。清朝建立後,宣稱自己入關是“爲明覆仇”,宣傳清朝的天下不是霸佔明朝的天下,而是從李自成農民軍手裡奪來的。清朝依然奉明朝爲正統王朝,不以明朝爲敵,明朝的藩王在北京受到善待。當然了,清朝所作的一切無非是要減輕明朝殘餘和漢族人的牴觸情緒,便於鞏固統治。但在這樣的邏輯下,朱慈烺依然是明朝太子,他的兩個弟弟依然是明朝的王爺。如果朱慈烺跳出來,向清朝要回明朝的江山,清朝在理論上是不能拒絕的。

落入凡塵起波瀾

事情也真是不湊巧,就在清朝大張旗鼓地埋葬崇禎夫婦,要爲明朝“報仇”的時候,太子朱慈烺突然回到了北京城!

順治元年、崇禎十七年(1644年)十一月,曾在宮中伺候過太子朱慈烺的前明朝太監常公公正躲在家裡“夾着尾巴做人”,突然有個年輕人來投靠自己。常公公一看,這不是太子爺嗎?原來,太子朱慈烺雖然在深宮生活,但曾經出宮“駕幸”過常公公家,記得常府的位置,所以就在亂軍中找來了。在明朝的時候,太子“駕幸”茅舍,絕對是祖墳冒青煙的大好事。但現在是清朝了,太子“駕幸”茅舍,可是天大的禍事,說不定要招來殺身之禍。常公公哪裡敢收留朱慈烺,忙對太子爺說:“長平公主(當日被崇禎砍掉了一隻胳膊,沒有死,甦醒後逃出了紫禁城)正在您姥爺家裡休養,奴才帶太子爺去周家吧。”

常公公也不管朱慈烺願意不願意,拉着朱慈烺就到了他的外祖父嘉定侯周奎府中。

老壞蛋周奎見外孫來了,大呼:“這孩子是誰啊?怎麼亂往別人家裡跑。”

正在周家養傷的長平公主聽到喊聲,出來看看情況,見是自己弟弟,上來就抱住大哭。這下子,周奎一家人沒辦法,只好跪下對太子朱慈烺行君臣大禮。

朱慈烺在周家待到晚上,長平公主把他拉到一邊,把一件錦袍送給弟弟,囑咐他說:“周家人不可靠,弟弟以後不要再來這裡了,快快逃命去吧。”姐弟倆淚眼汪汪地分別了。

可朱慈烺是從小在紫禁城裡嬌生慣養的皇子。他孤身一人,怎麼在兵荒馬亂的北京城生活啊?朱慈烺飢寒交迫,在北京城裡流浪了幾天後,實在熬不下去,不顧姐姐的警告,一天夜裡再次來到周家,要吃要喝,想在周家常住下來。周奎惹禍上身,就要朱慈烺對人自稱姓劉,是投靠周家求學的書生。朱慈烺從小錦衣玉食、前呼後擁慣了,不願意降低身份,過清貧的書生生活,斷然拒絕,依然大呼小叫,說自己就是太子。周奎堵不住朱慈烺的嘴,只好讓下人連夜將這個“不知道哪裡來的野孩子”趕出門去。朱慈烺氣極了,站在周府大門口破口大罵;周家的人也缺乏涵養,隔着大門和朱慈烺對罵。結果,雙方把巡夜的滿清官兵給招來了。一聽有人自稱明朝太子,官兵連忙將朱慈烺押送刑部。

負責審訊的刑部主事錢鳳覽認定抓到的就是真太子,如實上報。周奎又急又怕,連夜奮筆疾書,向滿清攝政王多爾袞上書,信誓旦旦地說被捕的不是真太子。

“太子案”就此發生。

多爾袞找來一批前明朝的太監,去刑部辨認。所有太監都回報說是真太子;多爾袞又把朱慈烺接入宮中辨認宮中事物,結果確認無誤;多爾袞還讓十個侍衛太子的前明朝錦衣衛辨認來人,結果十個人都一齊對朱慈烺跪下,擔保這是真太子。

多爾袞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這太子出現得真不是時候啊。滿清剛剛進入北京,屁股還沒有坐熱,原來主人家的繼承人就回來了。你讓滿清王朝怎麼辦?如果讓天下的明朝殘餘、地方文武官吏和百姓們知道崇禎的太子就在北京城裡,他們要求擁立太子登基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滿清在關內立足未穩,崇禎太子的出現說不定能讓滿清重新退回關外去。多爾袞在心裡暗暗發狠:“這個太子必須是假的!”但是多爾袞又不能自己說抓到的朱慈烺是假冒的,而需要通過其他人的嘴說出來。因此,他導演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太子真僞辨認”的鬧劇來。

首先讓親屬、宮人來辨認。皇家的長輩周奎一口咬定朱慈烺是假的;長平公主先說是真的,捱了周奎的一記耳光後不敢吱聲了;明朝宗室晉王在辨認太子的時候,說自己沒見過太子,不能確定真假;第一批辨認太子、說朱慈烺是真太子的太監全部被處死,第二批派來辨認太子的太監異口同聲地“認定”朱慈烺是假太子。

其次發動前明朝官員來辨認。官員們的心思比太監、錦衣衛要嚴密複雜的多了,都揣摩到了新主人多爾袞的真實意圖,爲了保全榮華富貴,紛紛照着多爾袞的意思來“證明”此朱慈烺非彼朱慈烺。有的人圍着朱慈烺裝模作樣地看了好半天,言之鑿鑿地說:“這是假的!”有的人笑容可掬地問朱慈烺:“年輕人,崇禎十年直隸一省人口多少啊?”朱慈烺哪裡知道這種事情,於是發問的人就“確認”這是個假太子。清朝的內閣學士、曾任明朝太子教師的謝升也被安排來辨認太子。謝升也指認朱慈烺是假太子。朱慈烺急了,衝着謝升大喊:“謝先生,京城淪陷前您還教導我‘臨危授命’一課,難道您忘記了嗎?”謝升無言以對,只好對着朱慈烺深深作揖,默默地退了出去。

負責審理“太子案”的錢鳳覽全程見證了辨認過程。他雖然是關外漢八旗人,但也很爲朱慈烺的境遇抱不平,對晉王和謝升等人的忘恩負義看不下去。錢鳳覽不禁怒斥這些前明朝官員無恥,當週奎的侄子來指認朱慈烺是假太子時還狠狠地打了他一頓。他向多爾袞報告,認爲朱慈烺是真太子。多爾袞勃然大怒,將錢鳳覽送上了絞刑架。

對朱慈烺一案的長期審理,引起了京城附近的騷動。百姓們普遍認爲刑部抓住的太子就是真的崇禎太子。宛平人楊時茂上書,譴責前明官員“逆臣無道,蔽主求榮”。順天府楊博等人上書,直接斥責周奎、謝升等人賣國求榮。他們還幻想滿清王朝能夠像宣傳的那樣,是來爲明朝復仇的,希望滿清也讓崇禎太子繼續當漢人的皇帝。而一些百姓則直接以太子朱慈烺的旗號爲號召造反。山東東阿祁八、楊鳳鳴拉起武裝力量,發文給清朝官員要求放還太子,不然就發兵“勤王”。多爾袞更加緊張了,忙派兵鎮壓各地騷亂,匆匆給“太子案”結案,認爲朱慈烺是假太子。在公佈的“證人”中除了宗室晉王外,竟然還有已被崇禎殺氣的袁貴妃的名字,更加讓人不相信審理的結果。第二年(1645年)四月,獄中的“太子”已被處死。轟動一時的太子案就此結束了。

殺死朱慈烺後,滿清朝廷還傳諭內外:“如果有人報告真太子的行跡,朝廷必加恩養。報告之人必給重賞。”可當滿清鎮壓了各地的明朝殘餘,坐穩江山後,將原先“恩養”在北京的十幾個明朝藩王全部殘殺(包括“太子案”的重要證人晉王)。清朝對明朝皇室進行了“大清洗”,也就沒有人相信朝廷所謂“恩養太子”的承諾了。

在北京處理太子案的同時,偏安東南的南明王朝也出現了“太子案”。

南明王朝是在北京淪陷後,南方的明朝殘餘勢力擁戴藩王福王朱由淞建立的王朝,年號弘光,定都“陪都”南京。福藩出自明神宗朱翊鈞一系。第一代福王是爭奪太子地位失敗的朱常洵,朱由淞是第二代福王,是崇禎的堂兄弟、朱慈烺的堂叔伯。當初明朝殘餘擁立朱由淞,就是因爲找不到朱慈烺,而選擇了在血緣上與崇禎最近的福王。

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18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2)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18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
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18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2)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18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