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同樣皇帝的寶座也不是輕易能坐得了的的。什麼人能坐皇帝的位置,什麼時候能坐,應該怎麼坐,坐之前需要做些什麼準備,這一切都是有明確而又嚴格的規定的。它們構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皇太子制度,衍化出了形形色色的“皇太子政治現象”。而參與其中的主角是一羣邂逅皇位的、既幸運又不幸的孩子們。

皇太子制度

何謂皇太子?

皇太子是皇位的法定繼承人,一般是現任皇帝的兒子。

秦始皇確立了皇帝制度後,自稱“始皇帝”,子孫後代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到千萬世。這個皇帝制度就是“家天下”的世襲制度,子承父業。歷代皇帝一般都在生前就冊立皇太子,給自己預留一手,免得萬一哪天自己“嘎嘣”一下昇天了,朝廷不至於羣龍無首、四分五裂。其實在秦朝統一之前,周朝和列國都有預立儲君的傳統。只是當時稱爲“太子”,而不叫“皇太子”而已。除了秦朝因爲短命沒來得及正式確立太子、清朝雍正皇帝以後採取秘密建儲制之外,其他王朝中國歷史上其他時期都冊立過皇太子。

既然皇太子是未來的皇帝,國家的儲君,那麼冊立皇太子要舉行盛大的典禮,經過嚴格複雜的儀式才能最終確定。典禮和儀式結束以後,朝廷建立專門的太子官署就,開始負責起皇太子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出巡、交際等事務來。皇帝一般都會延請貴戚重臣作爲皇太子象徵性的師傅,同時選擇名師大儒執掌皇太子的讀書、習藝及生活起居。而一些年紀輕,但有政治潛力的人會成爲太子的賓客或者侍從,與太子相處,爲以後太子登基用人做好人才儲備。因爲太子一般被安置在皇宮內的東宮生活學習,“東宮”也就成爲皇太子的代名詞。

皇太子確立後,只要皇帝沒有“駕鶴西去”,就一直是皇太子。所以我們會看到許多皇太子的年紀都很大了,甚至年過四旬。這樣的成年皇太子,當然不能讓他在東宮悠閒的地學習,無所事事,而要及時出來現參與複雜繁重的政治事件事務。成年的皇太子都要跟隨父皇參預朝政,處理父皇交待的各項事務。皇帝出巡或因它事離京時,常留皇太子在京主持朝政,“代理”皇帝職務。

當然了,皇位的繼承人不一定是現任皇帝的兒子輩,也而可能是皇帝的同輩或者孫子輩(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父輩繼承兒子皇位的情況)。因此就出現了“皇太弟”和“皇太孫”。皇太弟指的是皇帝的弟弟被指定爲皇位繼承人。比如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就是以皇太弟的身份繼承哥哥、明熹宗朱由校的皇位的。皇太孫指的是孫子繼承皇帝爺爺的皇位。最典型的是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早死,朱元璋於是選立朱標的兒子、嫡長孫朱允炆爲法定繼承人。此外,一些野心勃勃的女人,老是想相當武則天,常常慫恿窩囊父皇立自己爲接班人,稱爲“皇太女”。他們本質上還是“皇太子”。

這最後三種情況都比較少見,我們依然可以通用“皇太子”來指代所有的皇位繼承人。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太子是誰呢?

太子的稱謂在春秋戰國時就出現了,比如燕王喜的接班人就被稱爲“太子”丹。但是“皇帝”稱謂和皇帝制度都是秦朝建立後,由秦始皇確立的,所以說秦朝之前的各種太子其實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皇太子”。我們只能從秦朝開始慢慢梳理每一場皇權交接,去尋找獲得“第一”桂冠的皇子。

秦始皇的嫡長子扶蘇最有希望成爲中國的第一位皇太子。他在事實上也被秦始皇看作是自己的接班人。萬分可惜的是,秦始皇生前沒有明確、正式地冊立扶蘇爲皇太子。臨終的時候,秦始皇留下詔書,傳位給扶蘇。但是詔書被趙高截住後,之後沙丘政變就發生了。,扶蘇被迫自殺了,胡亥繼承了皇位,奪走了大哥的“秦二世”寶座。

秦朝在胡亥手裡敗亡了,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劉邦當上漢王的第二年,立6歲的嫡長子劉盈爲漢王太子。公元前206年,劉邦正式登基做了皇帝。在隆重的登基典禮上,劉邦公開、正式地升王太子劉盈爲皇太子。劉盈就是日後的漢惠帝。他性格懦弱,受制於幕後呂氏,過得很不如意,年紀輕輕就死了。但“中國第一位皇太子”的殊榮劉盈是當之無愧的。

中國古代最後一位皇太子是誰呢?

我們需要去清朝歷史中尋找答案。清朝只有在康熙一代立過皇太子。之前,清朝沒有皇太子制度;之後,雍正皇帝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將接班人名字寫在小紙條上,只在改最後時刻公佈,避免內部紛爭。所以,康熙朝立的皇太子就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皇太子。康熙立過兩次太子,但都是同一個人。那就是康熙次子胤礽。因此,胤礽是中國古代最後一位皇太子。

除了都必須是皇子外,皇太子的選擇標準是什麼?

皇太子的選擇標準早在西周確定禮儀的時候似乎就已經明確了。後來儒家綜合周禮和歷史教訓,提出了一整套完備的繼嗣理論,其核心便是“嫡長子繼承製”。《春秋公羊傳》說:“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子以母貴,母資子貴。”

我們可以抽出兩條具體的標準來。首先是:嫡先庶後。

君主們都有許多老婆,明媒正娶的大老婆(皇后)就是“嫡”,她生的兒子就是“嫡子”。而君主們的其他老婆再漂亮,再受寵愛也是“庶”,所生的兒子就是“庶子”。挑選皇太子的時候,嫡子優先。如果沒有嫡子,才輪到庶子。嫡子優先原則本身也就是一個“優先排他原則”。如果某個君主只有一個嫡子,無數庶子,那麼無數個庶子也只能排在嫡子的後面。因此,歷朝歷代都很重視皇后的生育問題,重視嫡子的教育問題。康熙皇帝早年鍾愛太子胤礽。胤礽雖然是皇次子,卻是皇后嫡子。皇后赫舍裡在生胤礽的時候難產死了,之後康熙立過兩個皇后,都沒有生育。後來,康熙爲了鞏固胤礽的太子地位,不再冊立皇后,目的就是爲了造成胤礽是唯一嫡子的優越地位。

皇太子選擇的第二條標準是:長先幼後。

如果有很多個嫡子,選擇哪個嫡子爲皇太子呢?或者如果沒有嫡子,很多個庶子爭位,又那麼怎麼抉擇呢?很簡單,看誰的年紀大。在同等條件下(同是嫡子或者同是庶子),誰早跳出孃胎,哪怕是早一分鐘,誰就具有優先繼承的權力。在實踐中,君主只有一位嫡子的情況很少出現。人們常常需要用到這第二條原則,逐漸演化出了“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的連貫標準了。一些思想傳統的大臣們將它上升到保持王朝政治長治久安的高度,堅決反對任何“廢長立幼”的企圖和行爲。越到王朝政治成熟的後期,越到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人們對尊嫡尊長的原則就越堅持。

如果一位皇子是“嫡長子”(既是嫡子,又是長子),那他的出身就是一張政治角逐的王牌。

可見,皇太子的選擇標準,在根本上是由一個人的出身決定的。至於健康狀況、政治能力、朝野聲望等在政治實踐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在理論上不能成爲選擇皇太子的標準。

皇太子地位的確定與否,能夠改變一幫兄弟們的命運。

一個皇子被確立爲皇太子後,就要按照皇帝的標準要供養,同時享有僅次於皇帝的權力。整個帝國都把他當作未來的皇帝來呵護、關注。而其他皇子則被封爲諸王,終身爲臣。頃刻間,兄弟情分變成了君臣大義。

皇子封王開始於西漢劉邦時期,以後世代相沿。諸王的地位極高,遠高於公爵和侯爵,衣、食、住、行、器物、禮儀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他人不得僭越,王爺們也不能僭越,能夠享受的權利和待遇都是嚴格限定的。現存在國家博物館的金縷玉衣就是西漢中山王劉勝的葬衣,看起來很好,很讓人爲劉勝的待遇羨慕。實際上,裡面的玉器數量、金絲密度都按照嚴格的標準執行,稍有違反就是大逆之罪。漢武帝爲了削藩,就主要抓住諸王在禮制上的僭越把柄,大開殺戒的。歸根結底,皇帝手收裡握着王爺們生殺予奪的大權。

即使如此,這一時期(漢朝、南北朝)還是皇子們地位最高的時期。他們被封爲王爺後,往往能有實質的封地,在西漢的時候甚至還擁有自己的政權和軍隊。隨着中央集權的加強,諸王的實權越來越小,最後到唐宋以後弱化成了一個榮譽稱號而已。唐宋以後的諸位皇子受封的王爵,類似於“領高薪不幹活”的金飯碗而已,要說政治權力,少得可憐。

就是這樣的虛職,也不見得每個皇子都有份。爲了控制王爺的數量,朝廷不會給每個皇子都封爲親王。許多皇子只能受封普通的爵位,幾代後就默默無聞了。即使是那些受封爲王爺的皇子們也分三六九等。比如明朝規定,一字王最大(燕王、福王、信王等),二字王次之。其中靖江王因爲是朱元璋哥哥後代的封爵,情況特殊,介於兩種王之間。又比如,清朝的時候,王爺也封鐵帽子王、親王和郡王多種級別;而且。除了鐵帽子王以外,親王和郡王都不是世襲的。

原本是一起在地上爬的親兄弟,現在一個成爲皇太子,準備日後接班,其他的人卻要開始爲地位和將來着急奮鬥。奮鬥得好了,其他皇子能夠取得王爺的封號,子孫後代能夠按期領到一份能夠勉強過活的俸祿。而皇太子的子孫後代,可能還是世代貴胄。這事如果攤在讀者您頭上,您也要去爭爭那太子的位置——因爲其中的待遇和命運差別實在是太過懸殊了。

萬惡源於一個“權貪”字。做皇太子的好處太多了,太令人垂涎了,自然縈繞在它之上的貪念和惡行也少不了。

對於朝廷來說,在選擇皇太子問題上必須要堅持“嫡庶分別,長幼有序”。

皇太子的確立關係到巨大的利益,最怕引起羣子爭立,乃至骨肉相殘的悲劇。因此,對於宏觀的朝廷政來講,在選擇皇太子問題上要求穩,務必不能出亂子。既然務求穩重,就要按照嚴格的標準來執行:“嫡庶分別,長幼有序”,不能抹煞了某些人的正當權益,也不能助長某些人的不正當想法。

三國後期,東吳大臣諸葛恪輔助孫亮的時候,孫亮的弟弟孫奮常常有意無意地表現自己,在朝堂上滔滔不絕,而且器物用品都和身爲皇帝的孫亮攀比。諸葛恪覺得這是一個危險的苗頭,勸諫孫奮說:“之前袁紹、劉表等人各自割據國土,土地廣闊,軍隊衆多,但就是因爲在子嗣問題上嫡庶不分,最終導致了政權失敗,家族服滅。天下人都對他們的失敗感到痛心。……大王應該深以魯王(孫霸,具體事情見孫權一章)爲戒,改易其行,戰戰兢兢,盡敬朝廷,如此才能保全自己。……這是古今正義,大王應該記住。……如果之前魯王能夠早納忠直之言,心懷驚懼,完全可以好好享福,哪裡會自取滅亡之禍啊?”諸葛恪以大臣身份呢,引經據典,訓戒孫奮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不能僭越。

的確,如果在權力場上人人都安分守己,各司其責,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紛爭仇殺了。

對於羣臣來說,輕易不要拿皇太子制度做文章,小心引火上身,粉身碎骨。

一些自作聰明的大臣,喜歡拿廢立太子這樣的大事來做爲謀取晉升或者打擊政敵的手段。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立誰爲太子,什麼時候立爲太子,是皇帝說了算的事情。一個大臣跳出來指手畫腳,畫對了也會討人嫌。歷史上的確有一些人,因爲在關鍵時刻揣摩皇帝的意思,發表“正確的”意見,受到嘉獎。但是多數人因爲盲目參與廢立太子一事,身敗名裂,甚至滿門抄斬。

清朝康熙皇帝想第二次立胤礽爲太子的時候,曾找大臣李光地“無意”談到胤礽的“病情恢復”情況。沒多久,康熙皇帝下令羣臣推舉太子人選,李光地沒有反應過來,沒有上表推薦胤礽,結果事後遭到康熙的訓斥。幾年後,康熙第二度廢黜胤礽,對衆位皇子爭權奪利,緊盯太子之位的行爲非常反感。他下令今後不再冊立太子。可還是有一些人上書議論皇太子廢立的事情,要麼向某位皇子邀功套近乎,要麼向康熙皇帝表達忠心,或者乾脆用議論國家儲君的事博取空幻的虛名。這些人沒有一個人得到好下場,砍頭的砍頭,抄家的抄家。康熙皇帝還算是個仁慈的皇帝,可在這個事情上嚴辦了許多上書的人。

對於皇室皇帝來說,一定要及時確定皇太子人選。

皇太子的確定可以杜絕皇室內部的“非分之想”。如果沒有及時確定皇太子,不僅非分之想會瘋狂膨脹,而且可能錯過可以平穩冊立太子的時機。我們又要說到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晚年不立皇太子,表面上平安無事,暗地裡波濤洶涌,兒子們鬥得你死我活。還有一些皇帝,遲遲不立皇太子,直到死了也沒有制定繼承人。好在還有老太后在,遇到太子出缺、無人繼位的情況,一般由太后出面召集羣臣推舉新皇帝。比如晉穆帝死後,皇太后下詔立司馬丕爲帝;宋哲宗死後,向太后主持立端王趙佶爲宋徽宗。

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18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18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2)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
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18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18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2)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20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