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念親恩思全孝(上)

在河岸邊徘徊了一陣,下定決心的韓岡要回到家中繼續讀書,韓雲娘也要跟着回去收拾家務,她便扶着韓岡向村中走去。

兩人剛剛走到村口,這時從下游的渡口處過來一人,看到他,韓岡的腳步不由得停住,小丫頭則不知爲何忽然膽怯地躲到了他的身後。

那人臉皮上盡是疙瘩,雙眼外鼓,大嘴前凸,褐色隱花的綢布直裰蓋不住高高挺起的肚腩。乍一看去,活脫脫一隻秋後將要冬眠的胖蛤蟆。人能長出這副模樣也是難得。韓岡通過前身的記憶認得他,正是不斷攛掇着韓家賣田的李癩子。

李癩子是村裡排第一的大戶,臉上疙疙瘩瘩如同翻轉過來的石榴皮,像個癩蛤蟆一般,所以有了這個雅號,多少年叫下來,連本名都沒幾人知道了。其人在村裡名聲並不好,卻跟縣衙裡的班頭——外號黃大瘤的黃德用結了親家,又通過黃德用結識了在成紀縣衙中、祖孫相繼傳承了三代的押司陳舉!

這陳舉可是關西江湖上有名的奢遮人物,有着仗義疏財的美名——儘管他疏的財全是從成紀縣百姓身上盤剝得來。

陳舉繼承父祖之業,把持成紀縣衙政事三十年,曾經讓兩任知縣、七八個主簿、縣尉灰頭土臉的從成紀縣因罪罷任,其中一個背時的知縣,還被奪了官身,“追毀出身以來文字”——也就是說,這位倒黴知縣身上的官皮給剝了,從官誥院和審官院被除了名,這比奪官去職還讓官員們畏懼,畢竟奪官還有起復的機會。另一個更倒運的主簿,則參加了瓊州【今海南海口】終生遊,再也沒能渡海而回。

自此之後,後任的知縣、主簿等成紀縣官員再沒一個敢招惹陳舉的。而陳舉也識作,只要頭上的官人老老實實,他便不會太過欺凌上官,如此兩下相安。

李癩子攀上了陳舉這尊大神,從四年前開始便當上了下龍灣村裡的里正。他依仗了陳舉和親家,將許多差役賦稅都轉嫁到別人的頭上,禍害了村中不少人家。不過若不是因爲韓家老三重病急需錢,以韓家的家底,本也不會被李癩子欺。

也許是受到身體原主的影響,也許還有這幾天來了解到內情的原因,韓岡對李癩子全無半點好感。爲了一塊土地,恨不得殺人放火,不論前生後世的哪一個時代,總是有這樣的人。如果不是落到自己頭上,韓岡對此本不會在意。可李癩子通過近乎於詐欺的手段,將韓家的田宅一點點地搜刮到自己手中。韓岡已經在心底立誓,日後肯定是要一報還一報的。

在仇人面前,韓岡卻更加斯文有禮,他衝李癩子拱了拱手,行禮問好:“李里正,多日不見,一向可好?”

“韓……韓家三哥啊!好,好,都好。”李癩子有些狼狽地應答道。他的聲音如公鴨一般沙啞難聽,投過來的眼神不知爲何卻甚是怨毒。

李癩子的表情,韓岡看在眼底。他有些納悶,李癩子已經如願以償將家裡的田宅都颳了去,自家恨他理所當然,但他恨自己,卻是從何說起?……難道真的是因爲擔心他家將田地贖回?

韓岡衝着李癩子又正正經經地一拱手,擺出一副真心誠意的模樣:“小侄一病半年,其間家中多蒙里正照拂。等他日有閒,必擺酒致謝。還望屆時里正不要推辭。”

“好說,好說!”李癩子眉頭一皺,韓家的老三原本就是個能文能武的英才,只是有些傲氣,不太愛搭理人。沒想到在外遊學兩載,現在卻變得伶牙俐齒起來。

在他眼中,韓家老三有着久病後的消瘦,一襲青色素布、圓領大袖的襴衫下空空蕩蕩,弱不勝衣。但其寬大的骨架子仍在,六尺高的個頭仍給李癩子很大的壓抑感。膚色是久未見光的蒼白,臉頰幾乎都被病痛消磨盡了,凸出的顴骨在臉頰上投下極深的陰影,唯獨一雙凹陷下去的眼睛被濃黑如墨、修長如刀的雙眉襯着,愈發顯得幽深難測,讓李癩子渾身都不自在。

李癩子不耐煩的樣子韓岡看得分明,能讓仇家不痛快的事他一向很樂意去做,而且還有件事他也想要弄清楚。

“里正,河灣上的那塊菜田……”韓岡開門見山的剛提了個頭,就看到李癩子眼中的兇光頓時狠了三分,他心裡有了數,分明是戳到了癥結上。

“這個過幾日再說!”下龍灣的里正爆發般地吼了一句,扭過頭,轉身就往村中走去。他心中暗恨,這措大病好得這麼快作甚?再病個半月,讓韓家把典地的錢花光,他哪還會需要擔心什麼。

盯着李癩子遠去的背影,韓岡冷哼一聲,李癩子眼中的兇光他也看見了,但自己已經病好,不論李癩子能玩出什麼花樣,他都有能力去應對。

……

到了傍晚,韓岡的父母韓千六和韓阿李【注1】也挑着空籮筐一身疲憊地回來了。韓千六手上提着個罈子,聞着有酒味,但裡面裝的卻是酒糟;韓阿李的籮筐裡則放着半截羊腿,用荷葉包着,進門後就遞給了迎上來的小丫頭下廚料理。聽着從兒子房內穿出來的琅琅書聲,夫妻兩人相視一笑,都覺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韓雲娘晚飯準備得很快,很麻利地處理好羊腿,肉切下來熬粥,骨頭剔出來熬湯。把碗筷一擺,進去叫了韓岡出來,一家人便圍坐到桌邊。

韓千六和韓阿李都是四十多歲的年紀。可能是常年勞作的緣故,兩人看着都有些蒼老,比實際年齡要大上一些。韓千六跟韓岡身高差不多,都是有着六尺上下,在關西也算是高個,相貌輪廓也很是相似,濃眉大眼,方臉剛勁,稱得上相貌堂堂。

相對於韓千六的高大,韓岡的母親就矮了些,相貌並不出衆,不過裡裡外外都是一把好手,也是韓家的主心骨。因爲韓岡的外公曾經做到都頭,他的舅舅如今在百多裡外的鳳翔府也做着都頭,斬過幾十個賊人的大斧常年在家中牆上掛着,武家出身的韓阿李的脾氣,遠比總是笑呵呵的韓千六要硬上許多。她將手中的擀麪杖一舉,下龍灣村沒人敢大喘氣。

韓千六東頭坐着,韓阿李坐對面,韓岡位子在下首,而小丫頭就只能站在一邊服侍,等到大家都吃完後再去廚房填飽肚子。韓家雖是寒門,但一樣守世間的規矩,若是有外人來做客,連韓阿李都得躲到廚房去吃飯。

三人圍坐在大桌旁,顯得空空落落,冷冷清清。本來連着韓岡的大嫂,這是一個是七口之家。在韓岡沒有出外遊學,而他二哥也還在家裡的時候。韓家三子連同父母總共五人擠在一張桌邊,大嫂和韓雲娘則在旁服侍着,一頓飯吃得倒也熱熱鬧鬧。

但自韓岡的大哥、二哥同時戰歿之後,僅僅過了三個月,他的大嫂就被孃家叫了回去,還一起帶走了二十畝的嫁妝田【注2】。依禮制,夫死後當有三年孝期,可在西北邊陲也沒那麼多臭規矩。韓岡只從雲娘那裡聽說,原任大嫂過了年就要再嫁人了。

如果沒有融入原主的記憶,韓岡也許會對此很驚訝,但既然已經把記憶融會貫通,他便只覺得理所當然。理學如今還是提不上臺面的學派,世間更沒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說法。丈夫死後,還在生育年齡的寡婦再嫁極爲常見,就算本人不願,孃家也會逼着走。

若是哪位寡婦能帶着大筆家財出嫁,那追求者甚至能踏破門檻。真宗朝曾有張賢齊和向敏中兩位宰相,爲了爭娶一個有十萬貫嫁資的寡婦,將官司打到了天子面前,鬧得朝堂雞飛狗跳。世風如此,矢志守節那是沒影的事。

韓岡拿起筷子,低頭吃着自己的病號餐,一如往日的羊肉粥和小菜。每天早中晚三餐,花樣都是不變,韓岡也沒有怨言。他知道父母的辛苦,更知道這些來得有多麼不容易。

韓千六、韓阿李吃得比兒子簡單得多。與這個時代的普通農民們一樣,韓家平日裡的菜譜很是樸素單調,滿滿一碗看不到幾滴油腥的素湯餅——其實就是麪條,只不過宋時凡是跟麪食有關的食物都要綴個“餅”字——再加上幾個炊餅。

注1:中國古代的習俗,正經人家的婦人閨名向不公開,外人相稱多是用孃家姓。前面加個阿,或是後面跟個氏,出嫁後再冠上夫姓。一般來說民家用前一種稱呼,而官戶人家則是用後一種。如文中韓岡之母,孃家姓李,夫家姓韓,便喚作韓阿李,等韓岡有了官職,可以封贈父母的時候,就成了韓李氏。再如八仙傳說中的何仙姑,正是北宋時人。當時有一道奏章曾提到她,其中便稱她爲“永州民女阿何”。

注2:在宋代,婦女的財產權受到法律保護,出嫁的嫁妝在離開夫家的時候也能隨身帶走。

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五)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五)第四十二章 望斷南山雁北飛(上)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三)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二)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長風(六)第三百一十九章 無妄(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十)第二百六十七章 長風(四)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五)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九)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七)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四)第一十五章 經濟四方屬真宰(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七)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八)第三十五章 勢頹何來回天力(中)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二)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三)第七十三章 塵囂(四)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九)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八)第六十五章 宴火(七)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四)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一)第一十一章 誅心惑神幻真僞(上)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九)第一十二章 大廈將頹急遣行(下)第二百三十四章 變故(三十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六)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十二)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一)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變故(二十九)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三)第六十五章 宴火(七)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九)第二百零二章 火箭(十)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八)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遠治亂根(上)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七)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九)第一十八章 秉燭待旦已忘眠(上)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三)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六)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二)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三)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絕後患(中)第一百三十八章 梳理(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五)第一百四十一章 梳理(十一)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七)第二章 搖紅燭影憶平生(上)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九)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七)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七)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四)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中)第五十三章 南北(十三)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撲朔(下)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四)第二十二章 鼓角連聲彩雲南(下)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下)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七)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六)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餘恨(下)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七)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七)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上)第一百六十一章 京師(三)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二)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上)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四)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三)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一)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八)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二)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下)第二百一十章 變故(七)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六)第二十六章 西山齊雲古今長(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七)第一十六章 晚來誰復鳴鞭梢(下)第六章 氣貫文武與世爭(下)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九)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一)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三)第七十一章 塵囂(二)
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五)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五)第四十二章 望斷南山雁北飛(上)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三)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二)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長風(六)第三百一十九章 無妄(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十)第二百六十七章 長風(四)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五)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九)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七)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四)第一十五章 經濟四方屬真宰(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七)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八)第三十五章 勢頹何來回天力(中)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二)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三)第七十三章 塵囂(四)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九)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八)第六十五章 宴火(七)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四)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一)第一十一章 誅心惑神幻真僞(上)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九)第一十二章 大廈將頹急遣行(下)第二百三十四章 變故(三十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六)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十二)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一)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變故(二十九)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三)第六十五章 宴火(七)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九)第二百零二章 火箭(十)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八)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遠治亂根(上)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七)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九)第一十八章 秉燭待旦已忘眠(上)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三)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六)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二)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三)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絕後患(中)第一百三十八章 梳理(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五)第一百四十一章 梳理(十一)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七)第二章 搖紅燭影憶平生(上)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九)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七)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七)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四)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中)第五十三章 南北(十三)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撲朔(下)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四)第二十二章 鼓角連聲彩雲南(下)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下)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七)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六)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餘恨(下)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七)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七)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上)第一百六十一章 京師(三)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二)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上)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四)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三)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一)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八)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二)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下)第二百一十章 變故(七)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六)第二十六章 西山齊雲古今長(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七)第一十六章 晚來誰復鳴鞭梢(下)第六章 氣貫文武與世爭(下)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九)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一)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三)第七十一章 塵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