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神的天下

基督教剛興起的時候,基督徒們以爲世界末日馬上就要到來,沒有做長久打算。隨着時間的推移,基督徒們發現世界末日一直沒來,沒準今後的日子還長,他們這纔想到發展的問題。不久,基督徒們成立了教會,蓋起了教堂,也有人開始收集編纂《新約》了。

我們今天總說羅馬教皇、羅馬教廷的,爲什麼教皇一定要待在羅馬啊?就是因爲基督教會是在羅馬帝國時期開始出現的,那時羅馬是帝國首都,是歐洲的文化中心,自然也成了教會活動的中心,教皇從那時起就居住在羅馬。

不過伴隨着基督教傳播的,還有羅馬軍隊的血雨腥風。

從尼祿開始,羅馬帝國就開始斷斷續續地迫害基督徒。他們用刀殺,用火燒,有時直接把基督徒扔到鬥獸場裡喂野獸。然而,相信死後會進入天堂的基督徒們無所畏懼。當他們被判火刑的時候,他們對行刑者說:

“我遭受的火刑不過只燃燒一小時而已,而等待你們的,是永不熄滅的地獄之火。”

有句俗話叫“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其實還可以說一句話叫“用暴力解決的問題都是解決不了的問題”。特別是當強者對弱者使用暴力的時候,正說明強者沒有別的招數了,也就離失敗不遠了。政權屠殺革命者,說明政權快要滅亡。革命者反過來屠殺羣衆,說明革命即將失敗。朱元璋拼命屠殺官員,結果崇禎臨死的時候還是要叫“諸臣誤朕”。

而當羅馬軍隊屠殺基督徒的時候,說明基督教的勢力已經大到可以撼動帝國統治的地步了。

基督教征服羅馬主要有兩個武器:對知識分子,用的是希臘哲學;對下層人民,用的是衆生平等的理念。要知道那時候羅馬還是奴隸制,奴隸生來就是奴隸,永遠是賤民。基督教的博愛精神不歧視任何人,因此尤其受到窮人和奴隸的歡迎。況且基督教爲每一個信教的人準備了死後可以居住的天堂,使得人世間再大的苦難都無法阻止他們的信仰。

再堅持一步,基督徒們只需要再堅持一步。

最嚴酷的迫害來自於一個爲人很有趣的羅馬皇帝,他叫戴克裡先。

首先他的出身很特別,戴克裡先的父母都是奴隸。這身份和皇帝之間的跨度簡直是天壤之別。戴克裡先進入軍隊,從最低層一點一點爬起來,憑着戰功慢慢積累勢力和威望。公元284年,尼祿去世二百多年後,戴克裡先被推舉爲羅馬皇帝。

我們說得輕鬆,但只要想象一下中國歷史上爲了搶皇帝寶座搞出的那些血雨腥風,就知道戴克裡先的崛起過程有多麼艱難了。更可貴的是,他上位靠的不是暴力、政變——這是軍人出身的政治家最常用的招數——而主要是權謀、手腕。他尊重保護敵手的性命和財產。這也使得他的統治能夠更長久一些。

從很早之前的屋大維開始,羅馬就不再行使民主制,而是一人獨裁。尼祿不就可以爲所欲爲嗎?但是在名義上,羅馬此時還叫“共和國”,羅馬皇帝的正式稱呼是“執政官”、“第一公民”,名義上是服從元老會的官員。這種制度有點像戰國時候的日本: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是天皇,但實權掌握在“大將軍”或者“關白”手裡。比如《聰明的一休》裡面那個足利將軍就是名義上的臣子、實際意義上的皇帝。

而戴克裡先徹底終結了這種制度,他用類似秦始皇的氣勢,把羅馬皇帝神聖化了。他以後的羅馬皇帝真正高高在上,屁民就是屁民,見皇帝的時候必須服從一系列嚴格的禮儀,連表面上的民主也沒有了。

我們想,“執政官”的名號不過是一個稱呼而已,實權已經在自己手裡了,名號、禮節有什麼重要的?戴克裡先如此重視皇帝的威嚴問題,說明他一定是個權力慾很強的人。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此時的戴克裡先可以說是整個地球上最有權力的人——這時候的中國剛剛三分歸晉,還沒從戰爭中緩過來呢。對於任何一個獨裁者來說,這都是大展宏圖的好時候。

戴克裡先也在琢磨帝國千年基業的問題。他總結了之前羅馬歷史上的得失,認爲帝國的關鍵問題在於國家太大了,一個皇帝管不過來。

這有幾分道理,因爲當時羅馬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境外蠻族的入侵(和古代中國一樣)。同時帝國疆土太大,有限的帝隊確實防守不過來。

但戴克裡先的解決辦法就沒法恭維了。

他大手一揮,把羅馬分成了東西兩個部分。自己不當整個羅馬的皇帝,只當東羅馬帝國的皇帝,給對面的西羅馬帝國又找了一個新皇帝。而且他覺得光這麼分還不夠,還是守不過來。他又找來了兩個副手皇帝,自己和西羅馬皇帝一人一個,把帝國進一步分成了四份。

他找的這幾個新皇帝全是軍人出身,爲的就是加強軍事力量。這麼安排還解決了權力繼承問題。他規定正皇帝掛了副皇帝繼位,然後再選新的副皇帝,這樣皇帝在位的時候就找繼承人,而且還能考察一段時間,不就不會爲了繼承權打架了嗎?

說實話,這設計實在是不靠譜。

這讓人想起蒙古帝國鼎盛時期的治理方法:國家太大管不過來,乾脆就分份,一個兒子一份,自己管自己的——哥,你費這麼大勁到處征戰不就是爲了統一嗎?你怎麼自己就給自己分裂了?結果是,蒙古帝國很快就分裂滅亡了。

能想出這些招來,只能說明戴克裡先在有的地方很傻很天真。他以爲四個皇帝可以爲了羅馬的利益精誠合作,可以忍得住權力的誘惑,就像他自己那樣。

戴克裡先當了21年羅馬皇帝之後,身體越來越差,於是宣佈退休,跑鄉下種菜去了。與此同時,他還強迫有野心的西羅馬皇帝和他一起退位。後來那個退位的西羅馬皇帝還勸過戴克裡先,讓他重新當帝國的皇帝。戴克裡先回答說:你是沒瞧着我那菜園子,那日子叫一個美啊。你要是看見了,你也不樂意當皇帝。

我猜想那西羅馬皇帝肯定在心裡回答:你以爲我傻啊——

分享權力、主動退位,根據這些事蹟我們可以猜測,戴克裡先並不重視個人權力,而是一心爲了羅馬帝國的延續。一權四分是爲了羅馬,強化皇帝威嚴也是爲了羅馬。

可能迫害基督徒也是。

基督教確實給羅馬帝國帶來了一些威脅。因爲基督徒不信仰羅馬諸神,帝國減少了很多從祭祀而來的收入。基督教鼓勵人人平等,也就破壞了帝國賴以生存的奴隸制度。同時關於基督教的各種惡意的傳言從尼祿時代起就沒有減少過。

早年戴克裡先對基督徒比較寬容,但後來他開始頒佈一系列限制基督徒活動的嚴酷法律。在這期間,戴克裡先的臥室連續兩次失火,這讓他更疑心是基督徒在搗鬼。於是律法越發嚴酷,其中規定凡是拒絕向羅馬諸神獻祭的人都要被燒死。

我們知道,基督教對於崇拜異教神靈最爲敏感。《十誡》第一條就說:“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對基督徒來說,向其他神靈獻祭無異於叛教,更不用說戴克裡先還頒佈了沒收所有教堂財產、燒燬所有《聖經》的命令。所以在這段時期裡,基督徒和羅馬法律產生了嚴重的矛盾,大量基督徒因此被殺。

不過對於基督徒們來說,這是黎明前的黑暗。轉折即將到來。

戴克裡先給羅馬帶來了四個皇帝,他本設想這四個皇帝互相合作、互相制約,要比只有一個皇帝的國家更爲穩固。但這顯然不符合歷史常識。

戴克裡先退位後不久,其他皇帝就打了起來。大浪淘沙,西羅馬最後剩下兩個主力,他們分別是西羅馬正副皇帝的兒子。正皇帝的兒子叫馬克森提烏斯——他爸爸就是勸戴克裡先復出的那個,副皇帝的兒子叫君士坦丁。

和其他競爭者相比,君士坦丁對基督教更寬容,也更會打仗。馬克森提烏斯一看硬的不行就玩起了計謀。他先是假意修好,然後趁君士坦丁外出征戰的時候在羅馬兵變,奪得了王位。

君士坦丁聞訊立刻千里回師。公元312年10月底,他已經打到了羅馬城下。

這是決定誰是西羅馬帝國主人的最後一戰。然而羅馬是經營了數百年的帝國首都,城牆堅固,如何拿下這場戰鬥,君士坦丁並沒有信心。

這時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

傳說有一天,君士坦丁突然見到天空中出現一個巨大的閃着光芒的十字架,還有一行大意爲“追隨此符,百戰百勝”的文字。這天夜裡,君士坦丁夢見基督要他把十字架的符號放到軍旗上。於是君士坦丁照做了。

與此同時,羅馬城裡的馬克森提烏斯也在向神靈求助。古羅馬人很相信先知、預言一類的東西,有不少預言被集結成書,類似咱們的《推背圖》、《燒餅歌》。躲在城裡的馬克森提烏斯就翻閱了一本預言書《西卜林書》。書裡說,“10月28日,羅馬的敵人會毀滅”。正好馬克森提烏斯第一次登基當皇帝是在六年前的10月28日。馬克森提烏斯就相信了書裡所說,於10月28日主動放棄羅馬的防禦優勢,打開羅馬城門,迎戰君士坦丁。

由於馬克森提烏斯倉促出戰,他在戰鬥中大敗,最終和衆多部隊淹死在河裡。

有趣的是,站在君士坦丁的角度看,《西卜林書》裡說的沒錯。10月28日這天,確實是“羅馬的敵人”馬克森提烏斯毀滅了。

這戰以後,君士坦丁當上了羅馬皇帝,由於基督在關鍵一戰中的啓示,君士坦丁開始信仰基督教。第二年,君士坦丁頒佈了著名的《米蘭赦令》。這條命令保護基督徒不再受到迫害,並且鼓勵基督教的發展。

當然,就像歷史上其他極具戲劇性的事件一樣,對於君士坦丁見到十字架這件事,歷史學家們有很大爭議。有的人認爲基督教的符號被印在盾牌上而不是旗子上,而且也不是十字架,而是由希臘文“基督”的前兩個字母組成的十字架圖案。有的人認爲並未天現異象,一切啓示都在夢中。更有一些歷史學家認爲這純粹就是後人的杜撰。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君士坦丁在政治上沒有必要完全傾向於基督徒。所以有人猜測,可能君士坦丁的確見到了異象(也可以解釋成幻覺),但是經過隨軍的基督主教的影響,讓君士坦丁相信了那是來自基督的啓示。

無論細節如何,即便這次事件屬於偶然,基督教在歐洲人民中不斷增加的影響卻無疑是歷史的大趨勢。以《米蘭赦令》爲標誌,基督教開始擺脫被迫害的時代。此後君士坦丁又打敗了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成爲整個羅馬唯一的統治者。《米蘭赦令》也得以在整個帝國實施。

不久以後,基督教正式成爲羅馬的國教。新的羅馬皇帝下令關閉全國除基督教以外的宗教神廟,禁止異教崇拜和祭祀。

從此,羅馬軍隊不再是基督徒的敵人,而成了他們的朋友。基督教將會更好地展示它的博愛精神——但僅限教友,教外人士不算。

基督教曾經受到的迫害,如今將要加諸到異教徒身上。

也包括哲學。

第26章 他!救世主 (2)第26章 他!救世主 (2)第34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1)第49章 主觀真理 (1)第36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3)第28章 康德的現實意義 (2)第12章 理性主義 (1)第50章 主觀真理 (2)第27章 康德的現實意義 (1)第39章 生活在別處 (1)第51章 暫時的結論 (1)第22章 哲學怪獸 (2)第18章 曠世天才 (2)第15章 二虎相爭 (1)第31章 評價叔本華第48章 實用主義的科學意味着什麼 (2)第33章 瞧!這個人 (2)第40章 生活在別處 (2)第4章 神的天下第17章 曠世天才 (1)第21章 哲學怪獸 (1)第29章 傲慢與偏見 (1)第32章 瞧!這個人 (1)第7章 天國王朝 (1)第51章 暫時的結論 (1)第38章 進化論的影響 (2)第28章 康德的現實意義 (2)第42章 邏輯實證主義 (2)第47章 實用主義的科學意味着什麼 (1)第3章 護教先鋒第42章 邏輯實證主義 (2)第27章 康德的現實意義 (1)第38章 進化論的影響 (2)第20章 決定論 (2)第29章 傲慢與偏見 (1)第16章 二虎相爭 (2)第43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1)第43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1)第17章 曠世天才 (1)第19章 決定論 (1)第12章 理性主義 (1)第51章 暫時的結論 (1)第49章 主觀真理 (1)第38章 進化論的影響 (2)第18章 曠世天才 (2)第40章 生活在別處 (2)第47章 實用主義的科學意味着什麼 (1)第25章 他!救世主 (1)第17章 曠世天才 (1)第4章 神的天下第35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2)第35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2)第31章 評價叔本華第47章 實用主義的科學意味着什麼 (1)第49章 主觀真理 (1)第21章 哲學怪獸 (1)第24章 還忘了一件事 (2)第8章 天國王朝 (2)第2章 征服者第40章 生活在別處 (2)第43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1)第38章 進化論的影響 (2)第13章 理性主義 (2)第27章 康德的現實意義 (1)第22章 哲學怪獸 (2)第26章 他!救世主 (2)第19章 決定論 (1)第22章 哲學怪獸 (2)第22章 哲學怪獸 (2)第28章 康德的現實意義 (2)第1章 招人討厭的哲學第31章 評價叔本華第42章 邏輯實證主義 (2)第39章 生活在別處 (1)第44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2)第31章 評價叔本華第41章 邏輯實證主義 (1)第30章 傲慢與偏見 (2)第45章 科學說:我自己也不靠譜 (1)第39章 生活在別處 (1)第40章 生活在別處 (2)第4章 神的天下第13章 理性主義 (2)第10章 奇怪的論調 (1)第51章 暫時的結論 (1)第26章 他!救世主 (2)第23章 還忘了一件事 (1)第8章 天國王朝 (2)第45章 科學說:我自己也不靠譜 (1)第35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2)第50章 主觀真理 (2)第46章 科學說:我自己也不靠譜 (2)第19章 決定論 (1)第3章 護教先鋒第16章 二虎相爭 (2)第20章 決定論 (2)第15章 二虎相爭 (1)
第26章 他!救世主 (2)第26章 他!救世主 (2)第34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1)第49章 主觀真理 (1)第36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3)第28章 康德的現實意義 (2)第12章 理性主義 (1)第50章 主觀真理 (2)第27章 康德的現實意義 (1)第39章 生活在別處 (1)第51章 暫時的結論 (1)第22章 哲學怪獸 (2)第18章 曠世天才 (2)第15章 二虎相爭 (1)第31章 評價叔本華第48章 實用主義的科學意味着什麼 (2)第33章 瞧!這個人 (2)第40章 生活在別處 (2)第4章 神的天下第17章 曠世天才 (1)第21章 哲學怪獸 (1)第29章 傲慢與偏見 (1)第32章 瞧!這個人 (1)第7章 天國王朝 (1)第51章 暫時的結論 (1)第38章 進化論的影響 (2)第28章 康德的現實意義 (2)第42章 邏輯實證主義 (2)第47章 實用主義的科學意味着什麼 (1)第3章 護教先鋒第42章 邏輯實證主義 (2)第27章 康德的現實意義 (1)第38章 進化論的影響 (2)第20章 決定論 (2)第29章 傲慢與偏見 (1)第16章 二虎相爭 (2)第43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1)第43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1)第17章 曠世天才 (1)第19章 決定論 (1)第12章 理性主義 (1)第51章 暫時的結論 (1)第49章 主觀真理 (1)第38章 進化論的影響 (2)第18章 曠世天才 (2)第40章 生活在別處 (2)第47章 實用主義的科學意味着什麼 (1)第25章 他!救世主 (1)第17章 曠世天才 (1)第4章 神的天下第35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2)第35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2)第31章 評價叔本華第47章 實用主義的科學意味着什麼 (1)第49章 主觀真理 (1)第21章 哲學怪獸 (1)第24章 還忘了一件事 (2)第8章 天國王朝 (2)第2章 征服者第40章 生活在別處 (2)第43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1)第38章 進化論的影響 (2)第13章 理性主義 (2)第27章 康德的現實意義 (1)第22章 哲學怪獸 (2)第26章 他!救世主 (2)第19章 決定論 (1)第22章 哲學怪獸 (2)第22章 哲學怪獸 (2)第28章 康德的現實意義 (2)第1章 招人討厭的哲學第31章 評價叔本華第42章 邏輯實證主義 (2)第39章 生活在別處 (1)第44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2)第31章 評價叔本華第41章 邏輯實證主義 (1)第30章 傲慢與偏見 (2)第45章 科學說:我自己也不靠譜 (1)第39章 生活在別處 (1)第40章 生活在別處 (2)第4章 神的天下第13章 理性主義 (2)第10章 奇怪的論調 (1)第51章 暫時的結論 (1)第26章 他!救世主 (2)第23章 還忘了一件事 (1)第8章 天國王朝 (2)第45章 科學說:我自己也不靠譜 (1)第35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2)第50章 主觀真理 (2)第46章 科學說:我自己也不靠譜 (2)第19章 決定論 (1)第3章 護教先鋒第16章 二虎相爭 (2)第20章 決定論 (2)第15章 二虎相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