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暫時的結論 (2)

換一種可能,假如我信仰了某個宗教,那麼我這一生就可以過得特別平靜安樂,不懼怕任何傷痛,臨死的時候還相信死後會有更美好的世界。等到真的死亡以後呢,最好的情況是我信奉的那個宗教真的存在,那麼我就得到了極大的報償。假如世界是唯物的,沒有神靈呢,那麼我就什麼也不知道了,但是我生前過得幸福,死後也不會對信仰的破滅感到失望。而最壞的結局,那就是死後發現確實有神靈,但卻和我信仰的神靈不同,那麼也可能遭到懲罰,但總比無神論者遭到懲罰的概率要小。

這樣看來,從功利的角度講,信仰宗教真是一件很棒的事。但我們一直沒說到關鍵的地方。

關鍵是,你得真誠地信仰呀。

我們前面這番論述,全部都是理性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假如我們帶着這樣的思維去信仰宗教,比如琢磨琢磨,嗯,信這個宗教的好處最多,然後你就參加各種儀式,你就信了。首先對該宗教來說,我想這應該是一種不敬;其次,我覺得不真誠的信仰並不會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安慰,大概和一個無神論者從心理醫生那裡獲得的安慰差不多。

那個用概率去思考宗教問題的帕斯卡,後來也信仰了宗教。

帕斯卡是個極有天分的數學家和科學家,但是24歲以後他身體情況越來越差。30歲時的一天晚上,他乘坐的馬車突然失控。就在馬車要衝進河裡的時候,竟然奇蹟般地停住了。帕斯卡認爲這是一個神諭,從此扔掉了數學和科學研究,信仰了基督教並投身於神學。

換句話說,帕斯卡可以靠理性去判斷信仰宗教的優劣,但是最終真正的信仰,卻不能靠理性。

理性和信仰是不相關的兩件事,這是我們用理性去評判信仰最尷尬的地方。

如果我們自己原本就信仰宗教,那我們繼續信仰就是了,根本用不着在這裡討論;如果我們不信仰,那麼像前面那樣討論出再多的內容來也沒用。

所以我以爲,只通過理性的思考,不存在“我‘決定’信仰宗教”這麼個結果,只存在“我認爲宗教是不可信的”或者“信仰宗教是一件好事,我願意多瞭解宗教,我不拒絕它”這麼兩個選擇。也就是說,只能淺淺地討論信仰,無法真正解決信仰宗教的問題。

最後,假設我們並不是爲了個人幸福,只是爲了追求真理而考慮信仰宗教,那麼還有一個小問題。

信仰這件事,我以爲,由不信到信難,由信再到不信也不容易。所以信仰宗教可能是要牽涉一生的事。懷疑和信仰本身就是相悖的,而且宗教的說服力要比一般的信奉主觀真理的哲學要強,那麼當我們信仰了宗教之後,還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去質疑信仰並脫身而出呢?所以我覺得單就追求真理而言,信仰宗教和實踐中國哲學都是一個成本比較大的嘗試,可能要窮盡一生才能知道選擇的結果。假如我們對自己追求到的真理不滿意,也沒有補救的機會了。

克爾凱郭爾說人生就是一場冒險,這話用在信仰問題上正合適。

對於信仰宗教問題,說到這裡已經差不多了。不過既然科學和宗教的矛盾由來已久,那我針對科學和宗教之間的問題,想再多說幾句。

站在科學的角度,我們會發現宗教一點都不神秘,一切宗教現象都可以用科學來解釋。

對於人類學,一切宗教都源自原始巫術。原始巫術是所有人類社會都曾有過的共有現象,在主流宗教中也經常可以見到它們的影響。

對於社會學,宗教源自社會和個人的種種需要:社會用宗教束縛個人,比用暴力高效得多;個人則可以從宗教信仰中獲得巨大的精神力量。

對於心理學,信仰宗教不過是人類共有的心理需要,種種宗教神蹟也不過是常見的心理幻覺。

在馬克思的眼中,宗教只是統治階級爲了階級利益,用來麻痹勞動人民的精神鴉片,只是謊言。

對於文化傳播學,宗教的傳播完全符合其規律:各派宗教的傳播、發展和變化都和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分不開。比如我們說過,基督教在羅馬時代獲勝的原因之一是對教徒一視同仁,因而在奴隸時代獲得大量人民的支持。比如佛教在中國最流行的,是念佛號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的淨土宗,而不是要求人一生苦行的宗派①。換句話說,當今最流行、信衆最多的教派,常常是對信徒的行爲要求最少、“好處”最多的那派。而我們信仰某個宗教,不信另一個,又常是因爲該宗教在我們生活中的影響力最大,我們親友中信奉該宗教的人最多。因此信仰何種宗教這種大問題,有可能是由該教派“好處”多寡這一點來決定的,這未免讓人覺得有些兒戲。總而言之,宗教的各種特徵都沒有逃得過科學的描述。當然,與此同時,站在宗教的角度,一切科學奇蹟也都可以解釋。

對基督教來說,那些值得稱讚的科學成就是上帝對人類的恩賜,有些科學家之所以擁有常人無法想象的天才頭腦,是因爲他們得到了上帝的眷顧。

而那些和教義矛盾的科學結論,比如進化論呢?那是上帝爲信衆製造的考驗而已。而且一切科學理論的最後,還有“正因爲荒謬,我才相信”的信條。

對佛教來說,解釋科學更簡單了,一切都是因果。而且塵世種種不值得留戀,科學再發達也就那麼回事兒,無關我們的個人修行。

所以,只要宗教教義不在經驗世界的領域內和科學有明顯矛盾的說法(比如認爲進化論的證據全部都是僞造的),那麼一切科學研究的成果也不會動搖宗教的合理性。兩者都是無敵的。

我暫時不信宗教,我該做什麼?

我覺得,第一是不要忽視自己總有一天會死這件事。不僅不能忽視,而且要年年想,月月想,天天想。這既是因爲死亡是我們終究要面對的事情,也是因爲死亡會成爲我們思考哲學問題的動力。

有時我們會見到這樣的感嘆:有的人平時忙於生活,突然有一天看到父母老了,意識到人生滄桑,意識到父母有一天要走向人生盡頭,然後感嘆說,和親人平淡生活纔是人生真諦啊。這時候就看開功利了,就覺得追名逐利沒意思了,就領悟人生了,人生觀就上層次了。

這的確不錯。但是大哥,你也總有一天會死的啊。

最起碼,當你在世俗生活中暈頭轉向的時候,遺忘自己總有一天會死,總比遺忘父母終有這一天要更難吧(孩子總是白眼狼是吧)。

然後,當你意識到自己終會死亡的時候,你可以設身處地去想象父母的處境,而不是像一個旁觀者,僅僅出於親情產生的同情憐憫之心。對於父母的死亡恐懼,你還有可以解脫逃避的港灣,你可以讓自己對父母更好點,你可以想象父母去世之後你的感受,想想那時候的藍天,想想那之後的生活。但要是你自己死了呢?什麼東西都沒有。

這樣,你才能和父母感同身受。僅僅從孝順的角度講,這也比你以超然世外的狀態安慰老去的親人,說堅強點、生活多美好之類的話更真誠、更體貼。我知道你是真心孝順,可你如果總是這麼不疼不癢地安慰人,我要是你親人,準反問一句:你來試一試?

生活多美好。你說的是你將來還能發財,還能吃喝,還能看電視的生活美好,你說的不是一個將死之人能體驗到的美好。

從專心和生活搏鬥到意識到父母老去,這過程中我們似乎感覺到了生活的真實面目,但這遠比不上意識到自己將死所得更多。前者的你不過是一時感嘆,轉身又回到了日常生活中。只有後者才能讓這新領悟的生活形態時時包圍着你。

時刻想着死亡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恐懼,會在我們娛樂時破壞氣氛,但也會帶來一些好處。

首先,我們會更節約自己的生命,會在進行人生選擇的時候看得更遠一些,會多考慮將來某一天自己臨終時的心情,而不僅僅是眼前的得失。

其次,死亡的空虛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解脫。在死亡這個最大的恐懼面前,沒有什麼痛苦能與之相比了。既然人人都會不可避免地走向終點,那生活中還有什麼痛苦可怕呢?如果更進一步,你能戰勝死亡的恐懼,那你就更無敵了。所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按照郭德綱的話說:法律都管不了你了,那你還怕什麼?

最後,帶着這種狀態的你,可能會在和朋友縱情娛樂的時候突然落寞輕嘆一口氣,讓朋友覺得你是神經病。但是,當朋友剛從葬禮上回來感嘆人生的時候,你也可以笑而不語。

怕死還意味着我們要珍惜生命。

要珍惜生命的理由是,經驗世界不能告訴我們死後還有沒有意識。而主觀真理,包括宗教對人死後意識是否還存在的結論,是無法驗證的,是有可能錯的。再者,就算人死後意識還在延續,我們也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情況,會不會就在黑暗中永遠飄蕩?或者像中國傳統觀念裡,人死後要喝遺忘一切的“孟婆湯”,失掉了全部的記憶,這和意識消失也沒什麼區別了吧?

而且以我們的經驗而言,這世上從來沒出現任何人死後意識還能復生的確證,因此死亡對我們來說肯定是一個不可逆的事情。即便死後還有意識,我們也不可能回到原先的世界裡了。

如果死亡確實如唯物主義所說,是意識的永遠終結,那麼就意味着我們失去了一切探索世界的機會。我們甚至可以感性地說,那就意味着我們自願放棄了這世界給我們最大的恩賜,而這恩賜很可能只有這一次,放棄了就沒有了。

我們在討論主觀真理的時候,連這真理要求的探索時間太長,我們都會覺得這是一次冒險,都需要多考慮考慮再選擇。那更何況一旦判斷錯誤,就可能永遠沒有彌補機會的死亡問題呢?

所以我認爲,雖然主觀真理不限制任何答案,但是保存自己的生命,並且儘量延長生命,當然也包括同樣尊重別人的生命,這都是不言而喻正確的。這是我們探索真理的底線之一。

除了關注死亡之外,還一個可以做的事是嘗試放棄物質享樂。

我們說過物質享樂並不重要,給人帶來的痛苦未必比享樂少。但是物質享樂是每個人都難以放棄的,也是普通人要花費最大精力應付的事,是生活壓力的主要來源。基本上每一個宗教,也都把剋制物質當做一項核心要求。

所以解決對物質的追求這件事很難又很重要。

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我們不需要去過苦行僧的生活,但可以通過其他一些方法來改變自己對物質的看法。

我們可以找一些自己平時特別喜好,但是從理性上又認爲沒什麼益處的物質享樂,嘗試剋制一段時間。比如一個月不許吃肉。

在剋制期間,我們要做的,是不斷觀察自己的心理反應,觀察禁慾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比如,是不是隨着時間的延長,禁慾這件事變得麻木了?比如,是不是當我們對粗茶淡飯難以下嚥的時候,只要憑着理性命令自己吞嚥,這一關就很容易克服了?比如,當我們遇到痛苦的時候,是不是需要什麼精神力量的支持?比如,禁慾的痛苦是不是比想象的少?

如果你因此覺得禁慾不難,那麼你就擺脫掉了部分物質的束縛,未來會更加輕鬆;如果你覺得禁慾難以做到,那麼物質不重要就是一句空話,不能當做思考的前提。

當我們有了探索真理的動力,當我們瞭解了哲學史上主流學派的各種說法,讓我們掌握瞭如何對抗獨斷論,那麼剩下的事情,就是自己探索主觀真理了。

我們說,對主觀真理的把握要靠信仰,理性對真理的評價能力也有限。那是不是就是說,我們可以不去思考學習,用不着自己去追求真理,只要挑一個感覺正確的理論去信仰就夠了呢?

我不這麼認爲。

因爲必須信仰。

信仰是什麼?信仰不是買白菜,僅僅對某個理論喜歡、感興趣我就信它,這不能叫做信仰。

主觀真理能對我們有巨大的意義,可以指導我們生活,前提是我們必須發自內心認爲它是正確的。假如你是一個糊塗蛋這倒好辦,隨便信一個也就是了。但既然你讀這本書都讀到了這裡,你一定和我一樣喜歡思考,喜歡懷疑,不喜歡循規蹈矩。那麼,一個理論要是沒能經過你充分的思考和懷疑,不是經過你費力追求而來,你就不可能真正信仰,這理論對你來說也就沒有用了。

所以《西遊記》裡,唐僧必須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能獲得真理。

再說點別的。

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說:“人生問題的解答在於這個問題的消除。”我們在道家、佛家的哲學理論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觀點。這個道理體現在生活中,就相當於人小的時候要問“人爲什麼活着?”大了不問了,不一定是因爲知道答案了,而可能是因爲某些原因,不需要再問這個問題了。

這可以成爲我們檢驗自己工作的標準。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6章 神們自己第24章 還忘了一件事 (2)第43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1)第12章 理性主義 (1)第32章 瞧!這個人 (1)第25章 他!救世主 (1)第23章 還忘了一件事 (1)第12章 理性主義 (1)第32章 瞧!這個人 (1)第12章 理性主義 (1)第44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2)第7章 天國王朝 (1)第40章 生活在別處 (2)第32章 瞧!這個人 (1)第24章 還忘了一件事 (2)第46章 科學說:我自己也不靠譜 (2)第40章 生活在別處 (2)第7章 天國王朝 (1)第26章 他!救世主 (2)第4章 神的天下第24章 還忘了一件事 (2)第17章 曠世天才 (1)第31章 評價叔本華第12章 理性主義 (1)第14章 寒冬夜行人第45章 科學說:我自己也不靠譜 (1)第42章 邏輯實證主義 (2)第8章 天國王朝 (2)第51章 暫時的結論 (1)第4章 神的天下第12章 理性主義 (1)第6章 神們自己第35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2)第43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1)第34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1)第3章 護教先鋒第4章 神的天下第33章 瞧!這個人 (2)第42章 邏輯實證主義 (2)第2章 征服者第47章 實用主義的科學意味着什麼 (1)第15章 二虎相爭 (1)第32章 瞧!這個人 (1)第39章 生活在別處 (1)第48章 實用主義的科學意味着什麼 (2)第1章 招人討厭的哲學第43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1)第17章 曠世天才 (1)第51章 暫時的結論 (1)第31章 評價叔本華第42章 邏輯實證主義 (2)第16章 二虎相爭 (2)第49章 主觀真理 (1)第39章 生活在別處 (1)第29章 傲慢與偏見 (1)第44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2)第40章 生活在別處 (2)第37章 進化論的影響 (1)第35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2)第15章 二虎相爭 (1)第50章 主觀真理 (2)第38章 進化論的影響 (2)第37章 進化論的影響 (1)第26章 他!救世主 (2)第47章 實用主義的科學意味着什麼 (1)第26章 他!救世主 (2)第12章 理性主義 (1)第7章 天國王朝 (1)第46章 科學說:我自己也不靠譜 (2)第5章 異教徒們第32章 瞧!這個人 (1)第24章 還忘了一件事 (2)第27章 康德的現實意義 (1)第43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1)第26章 他!救世主 (2)第5章 異教徒們第5章 異教徒們第9章 天國王朝 (3)第11章 奇怪的論調 (2)第26章 他!救世主 (2)第31章 評價叔本華第16章 二虎相爭 (2)第6章 神們自己第36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3)第19章 決定論 (1)第44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2)第3章 護教先鋒第17章 曠世天才 (1)第39章 生活在別處 (1)第24章 還忘了一件事 (2)第16章 二虎相爭 (2)第38章 進化論的影響 (2)第42章 邏輯實證主義 (2)第10章 奇怪的論調 (1)第36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3)第51章 暫時的結論 (1)
第6章 神們自己第24章 還忘了一件事 (2)第43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1)第12章 理性主義 (1)第32章 瞧!這個人 (1)第25章 他!救世主 (1)第23章 還忘了一件事 (1)第12章 理性主義 (1)第32章 瞧!這個人 (1)第12章 理性主義 (1)第44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2)第7章 天國王朝 (1)第40章 生活在別處 (2)第32章 瞧!這個人 (1)第24章 還忘了一件事 (2)第46章 科學說:我自己也不靠譜 (2)第40章 生活在別處 (2)第7章 天國王朝 (1)第26章 他!救世主 (2)第4章 神的天下第24章 還忘了一件事 (2)第17章 曠世天才 (1)第31章 評價叔本華第12章 理性主義 (1)第14章 寒冬夜行人第45章 科學說:我自己也不靠譜 (1)第42章 邏輯實證主義 (2)第8章 天國王朝 (2)第51章 暫時的結論 (1)第4章 神的天下第12章 理性主義 (1)第6章 神們自己第35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2)第43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1)第34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1)第3章 護教先鋒第4章 神的天下第33章 瞧!這個人 (2)第42章 邏輯實證主義 (2)第2章 征服者第47章 實用主義的科學意味着什麼 (1)第15章 二虎相爭 (1)第32章 瞧!這個人 (1)第39章 生活在別處 (1)第48章 實用主義的科學意味着什麼 (2)第1章 招人討厭的哲學第43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1)第17章 曠世天才 (1)第51章 暫時的結論 (1)第31章 評價叔本華第42章 邏輯實證主義 (2)第16章 二虎相爭 (2)第49章 主觀真理 (1)第39章 生活在別處 (1)第29章 傲慢與偏見 (1)第44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2)第40章 生活在別處 (2)第37章 進化論的影響 (1)第35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2)第15章 二虎相爭 (1)第50章 主觀真理 (2)第38章 進化論的影響 (2)第37章 進化論的影響 (1)第26章 他!救世主 (2)第47章 實用主義的科學意味着什麼 (1)第26章 他!救世主 (2)第12章 理性主義 (1)第7章 天國王朝 (1)第46章 科學說:我自己也不靠譜 (2)第5章 異教徒們第32章 瞧!這個人 (1)第24章 還忘了一件事 (2)第27章 康德的現實意義 (1)第43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1)第26章 他!救世主 (2)第5章 異教徒們第5章 異教徒們第9章 天國王朝 (3)第11章 奇怪的論調 (2)第26章 他!救世主 (2)第31章 評價叔本華第16章 二虎相爭 (2)第6章 神們自己第36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3)第19章 決定論 (1)第44章 科學說:我不信先驗理性 (2)第3章 護教先鋒第17章 曠世天才 (1)第39章 生活在別處 (1)第24章 還忘了一件事 (2)第16章 二虎相爭 (2)第38章 進化論的影響 (2)第42章 邏輯實證主義 (2)第10章 奇怪的論調 (1)第36章 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 (3)第51章 暫時的結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