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升官與封爵

時至初夏,熱火炙烤着大地,但好在此時朱由校等人是在山野間小憩,也就未未感到半點暑熱之氣,但當朱由校這一聲分貝頗高的“不可以”說出口後卻讓整個空氣爲之一滯。

朱由校左右兩側各有五名錦衣衛持着繡春刀出現在青石板一側,朱由校後面山坡上的十名第五軍中央特戰人員也突然轉身,端起了黑色鋥亮的來複槍,食指放在了扳機上。

王思任嚇得當即臉色由紅傳白,連端茶的手也差點端不穩茶杯,搖搖晃晃的茶水已經灑了出來,滾燙的水燙到了他的老皮,他也渾然不知。

倒是見慣不怪的柳如是猶自淡定地掃風烹茶,神情淡然。

而朱由校此時則將手朝後面一揮,左右兩側錦衣衛猶如一陣風一般頓時推開到十步之外,以免擾了陛下雅興,山坡上的十名第五季中央特種人員也立即遁入草叢之中,來複槍槍口也沒在如此露骨的出現在所有隨扈人員的視野之中。

王思任此時纔不由得鬆了一口氣,很是尷尬地朝朱由校笑了笑,就忙試了試額上汗水。

朱由校此時依舊很平靜地端起茶來,看向對面飛流直下落向無底懸崖峭壁的一川瀑布,只說了一句:“你太老了,朕的宮娥也不是給你撫琴的,要聽琴讓你姬妾給你彈去。”

柳如是聽此言不由得破涕爲笑,對於陛下初時突然一喝:“不可以”的話時的場景讓他現在也還記憶猶新,如今見王思任訕笑的樣子倒也覺得滑稽可笑,便也不由得促狹地道:“久聞王季重先生是江南大名士,琴棋書畫皆爲一時之絕,陛下今日來此,何不聽聽。”

朱由校微微一愣,他知道這柳如是是在報復王思任剛纔要讓她撫琴助興的緣故,但朱由校自己也想以此看看這王思任是否還如以前一般的傲氣不肯屈就自己這位帝王的任何要求,因而朱由校也便就答應了柳如是的提議,點頭道:“說對,王思任,你且彈上一去,這滿樹林嘰嘰喳喳不停的蟬鳴啾啾聲都快讓朕的耳朵聽出繭子來了。”

柳如是聽得朱由校此言不由得噗呲一笑,同時也看向這鬢髮半白的王思任,看他作何回答。

王思任倒也沒想到當今陛下回絕自己有意於柳如是是因爲自己太老的緣故,但這也讓他覺察到自己剛纔實在是也有點膽大妄爲,竟敢對陛下身邊的人有所垂涎,而且明顯看得出來此宮娥不是陛下身邊尋常人,自己已經被陛下在心裡狠狠記了一筆。

“罪臣遵旨,只是此地無琴無箏”,王思任不敢不從,在綏定府這幾年,他早已沒了銳氣,因爲這裡不比江南,官場上陋習陳規與江南比更加繁多,若不會鑽營示弱只怕早已被人丟進了深溝裡屍骨無存,而如今王思任能在這窮山惡水活下來,全賴他一改昔日之銳氣,懂得隨分從時,逢迎之道,才能一直做着教諭,生活也還算優渥,至少不必像祁彪佳還得自己種地維持生活。

“我去拿”,柳如是猶如兔子一般轉眼間就沒了人影,然後又是轉眼間就將一把古琴取了出來,試了試音,就雙手遞給了王思任:“請吧,季重先生。”

“多謝多謝”,王思任忙不迭地表示感謝,並尷尬地笑了笑,先朝朱由校行了一禮:“罪臣技藝生疏,彈琴更是末技,若是污了陛下之耳,還請陛下恕臣狂悖之罪。”

“老貨,你只管彈你的”,朱由校不耐煩地說了一句,而這時候,王思任已退後坐在了一地青草坪上,待一陣清風拂過琴絃後,他才定了定神,氣沉丹田,深呼吸一口氣後其手指纔開始波動了琴絃。

頓時,便是砰然一聲,琴絃動彈了起來,嘈嘈切切之聲猶如水流時而急時而緩一般,滌盪着人的心靈,讓人不由得閉上了眼睛,彷彿世間之美妙亦只有傾耳才能聽得見一般,而目之所視已完全不能代替耳之所聽。

朱由校不得不承認這王思任的確是有才華的人,這琴瑟彈得的確能惹人心醉,當然,能讓王思任撫琴,不僅僅讓朱由校聽得愜意,在心情上也感到愜意,至少說明自己將這些江南文人流放到這等窮山惡水之地,的確還是有人腦子轉過彎來,開始從服在自己這個帝王之下。

“回翰林院做個侍講學士吧,沒必要再留在這綏定府了,不過可不能忘記教書育人之本,另外,念及你離鄉已有數年,朕特許你半年假,當初學生們太鬧,你家祖塋也被動了不少,你回去後找人再重新安葬吧”,王思任的琴聲剛一停下來,朱由校就先站起來,並沒有對王思任所談之琴無半點評價,只是直接說起了對王思任接下來的安排。

而王思任對此卻是受寵如今,他的琴雖已彈完,但手卻依舊還放在琴絃上,忘記收回手來,主要是他也實在沒想到,自己在爲陛下彈琴後竟然會被直接任命爲內閣館臣,這可是作爲晉升內閣的儲相之位,作爲三甲進士出身的他一直以來便只能在地方上任知縣等官,後來因爲與董其昌等人一起反對朝廷對江南士紳集團的打壓而被流放到綏定府東鄉縣,到現在已近十年。

他此生此時本來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得到朝廷允准他還鄉省親,畢竟他在外漂泊了已近十年,而按照朝廷之旨,是不得輕易還鄉的。

王思任卻沒想到此時自己還突然被任命了翰林官,而且還能有半年的機會回鄉,這自然使得他不敢相信這是真實的。

柳如是見這王思任半天沒有主動要奉還皇家古琴的意思,便不得不主動握住了琴的一端,往外直接猛扯了一下道:“呆子,還不趕快向陛下謝恩,還霸佔着陛下的古琴幹什麼。”

王思任一聽柳如是這樣說也纔回過神來,忙不迭地就直接朝朱由校跪了下來:“罪臣陛下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王思任因給陛下彈琴一曲而驟然得到翰林館侍講學士之位之事頓時被流傳於天下,一部分冥頑不化的江南士子聽後依舊對王思任巴結或者只唯當今陛下馬首是瞻的行爲很是不恥,而也有很多江南文人開始因此看透了一些事情,並從王思任此事中領悟到自己爲何會被流放到這裡,等陛下來時,自己又該如何應對才能重回自己以前的光輝生活。

過了綏定府順着渠江南下,進入嘉陵江後再由沱江逆流進入成都府。

俗話說,四川乃天府之國,而真正堪稱富庶事實上指的就是成都府一帶,農耕文化的繁盛還是衰落依賴於水利的發達與否,而都江堰的偉大工程成功使得成都府數千年來不知飢謹爲何物,而如今等等朱由校步入成都府後,便也能看見良田沃地一望無垠,男女老幼生活大都閒適,房屋也多以粉牆黛瓦,即便是鑾儀經過鄉野時,也能看見身穿綢緞的地主老態龍鍾地坐着滑竿四處逛着。

此世的成都府歷經大明兩百年發展後早已是花團錦簇的世界,其繁盛自然要比所謂的糠乾盛世時期繁華十倍不止,而且現在得益於朱由校的到來徹底改變了大明的命運,因而使得所謂的四川大屠殺將不復存在,張獻忠如今是下落不明,也不知道湮沒於那個歷史的角落之中,當年率軍入川的豪格和李國英也都被大明正法。

隨着大明工業化的發展,即便是在成都府這樣的內陸地區,也能看見大量工廠作坊猶如雨後春筍冒了出來,大道上也能看見無數華麗的馬車,而皇家工業公司最新研製的自行車也開始活躍在成都平原之上,細密鐵絲構成的輪子彷如時光軸一般將這天府之國帶人了數百年之後。

叮叮噹噹的鈴聲猶如天籟一般飄蕩在簡陽的天空上,回頭一看卻是來自西域的駱駝馱着貨物正行進在這青山綠水間,而行進中的自行車與馬車所帶來的機械之美則與這來自異族的神秘感相映襯成大明天啓中葉天府之國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

與去江南不同,作爲皇帝他來到這川南之地不是要與兼着商人與地主雙重色彩的士紳鬥法,而是一路看看被自己流放到這裡的江南文人和蠢蠢欲動且不太安分老實的蠻夷之兵,另外也需要藉此來西南之際看看聯絡一下此時的烏斯藏地區,雖然現在大明帝國的重心一直是在南洋與北邊的西伯利亞,但對於世界屋脊的歸屬可是一直也沒忘記。

成都府的重要不僅僅是因爲他富庶,而是因爲他是連接各蠻夷以及烏斯藏與大明中原核心地區的一個重要樞紐,如今商業發達時期,來自於土家、瑤、彝、壯、苗等西南地區的番夷們且活躍在成都府的人並不少,甚至在一些熱鬧的街市還能看見很多的喇嘛,這些喇嘛還能熟練的與當地川民進行交流。

自從藩王被朱由校嚴令回京另謀出路後,這成都府的蜀王素來膽小,不敢與朝廷作對,因而算是比較早的一批進入京城的藩王之一,所謂的蜀王府也就空了下來,如今正好拿來做朱由校的行宮。

四川巡撫和巡按以及布政使按察使等官自然早已候於青白江一帶,對此,朱由校也不理會,他現在只在意的是,秦良玉何時應召能趕來成都府以及其他幾任宣慰使。

如今的四川巡撫正是馬士英,且也是剛剛赴任,現在朱由校幾乎就把這馬士英作爲行政改革的急先鋒,幾乎改革推進到哪裡,這馬士英的官也就當到哪裡,如今在整個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已是迫在眉睫之事,而四川作爲這西南地區第一省,自然是刻不容緩,所以朱由校才決定將馬士英派到四川來做巡撫,同時也還要石柱土司的秦良玉做個表率,只要石柱土司能接受由朝廷直接派流官治理,那奢安的餘孽也才能安分些。

當然,如改土歸流進行的順利,大明在以後進軍烏斯藏以及印度也就毫無後顧之憂,甚至日後還要進軍安南,乃至控制整個東南亞半島與印度半島,西南這個大後方能否成功取得改土歸流且不再發生各種叛亂才顯得尤爲重要。

“微臣見過陛下”,秦良玉已是年過花甲,但一身鎖子甲穿在身上依舊顯得英武不凡,朱由校見她要屈膝行大禮,便忙親自走將過來扶住了秦良玉:“老將軍可使不得,我大明西南全靠您這棵定海神針鎮着,怎敢讓您老行如此大禮”,說着,朱由校見秦良玉身後跟着一年輕後生,心想也或許就是石柱土司馬家的人即這秦良玉的晚輩,便向他問道:“老將軍近來身體如何,能吃多少飯,可還舞得動劍,拉得開弓?”

“回稟陛下,我家祖母如今年歲漸長,發落齒掉,飯量已大不如前,雖尚能對戰一二之兵,但到底是力有所不怠”。

朱由校聽得出來,這年輕後生是這秦良玉的孩子,而且明顯是對自己母親很是孝順,要不然也不會如此據實回答。

倒是秦良玉此時不由得秀眉一瞪:“胡說,你哪隻眼睛看見我發落齒掉,飯量大不如前了,如今讓你來,不是讓你滿口胡言!”

“微臣不敢欺瞞陛下,我家祖母年歲已高,還請陛下看在我們馬家多年爲大明浴血沙場的份上,准予我家祖母告老還鄉,以全微臣孝義!”

這年輕後生說着就跪了下來,頭重重地磕在了地上,而秦良玉則還想說什麼,但也明顯被自己這個孫子爲自己如此懇求皇帝陛下的行爲有所感動,所以也半晌沒說出話來。

朱由校見此不由得笑將起來,他趕忙說道:“不愧是老將軍的孫子,擔得起這仁孝二字,不過你們可都誤會朕了,朕此次召見秦老將軍,可不是要秦老將軍掛帥出征的,而是要封賞犒勞秦老將軍,柳如是,去將朕爲秦老將軍準備好的鬥牛服拿來,李明睿,擬道旨意,着即封秦良玉忠貞侯,世襲罔替,以慰天下良將!”

秦良玉倒是沒想到朱由校會突然直接封自己爲侯,但她卻不知道朱由校這樣做卻只是想借此繼續安穩住其他蠢蠢欲動的土司。

第三百三十八章 海蘭珠面聖第三十四章 誰說我大明科技落後第一百三十六章 全部砍了第四百三十五章 準備對付建奴第五百三十二章 帝王要開宴會第三百四十二章 第一步第四百二十八章 海軍陸戰隊對戰五萬土著第三百五十五章 在大明建立公共衛生和醫療體系第四百五十二章 皇太極被押解進京第三百一十八章 喀爾喀部的反應第兩百六十二章 張岱恨藩王第兩百二十三章 遼東情況第五百七十八章 大敗緬甸第八十八章 袁崇煥第兩百零三章 判處凌遲第五百四十一章 威風八面的南京禮部尚書第四百零一章 對峙第四百三十三章 要對城裡漢人動手第五章 朱由檢最後的請求第一百八十二章 東出山海關第兩百一十五章 大清洗第四百一十七章 不識擡舉第五百一十六章 身首異處 (第三更)第四十四章 封賞第一百一十章 繼續給他升官第兩百七十五章 貌合神離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回澳門居住權第兩百九十章 山呼萬歲第九十七章 劫糧之兇第四十五張 建立科技體系第一百一十八章 炮兵營初試牛刀第二百二十六章 雨中江南第兩百三十一章 活躍資本經濟的阻礙第五百三十一章 爪哇島的皇家度假區第八十六章 一死一割第三百零一章 因材施教第五百二十九章 輕視與重視的不同後果第兩百一十一章 斬殺第兩百六十二章 張岱恨藩王第三百五十八章 殉節第九十三章 會試第一第五百七十七章 科舉改革第三百零一章 因材施教第一百三十九章 朝會(一)第三百七十三章 兵鋒直指澳門第八十二章 逃出軍營與杖斃第四百五十六章 大明政治與基礎教育改革設想第一百七十二章 國子監祭酒劉宗周犯事第八十八章 袁崇煥第兩百七十八章 姻緣卦象第一百九十四章 骯髒的孔府第九十二章 本指揮使看上你了第三百二十五章 化學武器第五百一十二章 李明睿坑秦良玉第四百一十九章 朱由校怒斥錢謙益第兩百九十一章 火燒左良玉第五十五章 軍官生第五十六章 管生活的劉汝愚第五十八章 朕的盼頭第五章 朱由檢最後的請求第兩百零六章 孔聞詩欲留遺言第兩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的與時俱進第一百二十六章 請先生救我第八十八章 袁崇煥第兩百四十九章 衝突第十五章 去江南,那裡是東林黨的老巢第兩百七十二章 廢除徭役第一百三十五章 要債第九十章 火炮第四百五十三章 羞辱皇太極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洋漢人齊呼王師已到第三百一十章 檢閱禁衛軍第四百四十五章 準備總攻第九十六章 生殺予奪一念之間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洋漢人齊呼王師已到第兩百二十九章 留都官員對國家資本的抵制第三百九十二章 震怒第四百八十五章 張煌言去漠北第一百五十五章 第一個百萬產業第兩百八十章 瞻仰徐達與楚王改變主意第五百四十五章 在西洋蓬勃發展的鴉片貿易第四百章 朱由校要當好皇帝第一百七十一章 唱雙簧第四百七十三章 困住多爾袞第三章 朱由校的反擊第三百三十二章 朱由校無視林丹汗第五百九十六章 法蘭西滅亡第一百一十三章 請君入甕第三百五十一章 鄭芝虎被擒第五百零二章 對西伯利亞的強制性文化灌輸第五百三十三章 一夕明月照碧海第兩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的與時俱進第六百零一章 不知道巴結朕第五百九十六章 法蘭西滅亡第兩百七十五章 貌合神離第兩百八十九章 活捉左良玉第三百六十章 讓李永芳首級掛到盛京城樓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韃子要走第三百九十八章 從皇家科學院的書辦開始
第三百三十八章 海蘭珠面聖第三十四章 誰說我大明科技落後第一百三十六章 全部砍了第四百三十五章 準備對付建奴第五百三十二章 帝王要開宴會第三百四十二章 第一步第四百二十八章 海軍陸戰隊對戰五萬土著第三百五十五章 在大明建立公共衛生和醫療體系第四百五十二章 皇太極被押解進京第三百一十八章 喀爾喀部的反應第兩百六十二章 張岱恨藩王第兩百二十三章 遼東情況第五百七十八章 大敗緬甸第八十八章 袁崇煥第兩百零三章 判處凌遲第五百四十一章 威風八面的南京禮部尚書第四百零一章 對峙第四百三十三章 要對城裡漢人動手第五章 朱由檢最後的請求第一百八十二章 東出山海關第兩百一十五章 大清洗第四百一十七章 不識擡舉第五百一十六章 身首異處 (第三更)第四十四章 封賞第一百一十章 繼續給他升官第兩百七十五章 貌合神離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回澳門居住權第兩百九十章 山呼萬歲第九十七章 劫糧之兇第四十五張 建立科技體系第一百一十八章 炮兵營初試牛刀第二百二十六章 雨中江南第兩百三十一章 活躍資本經濟的阻礙第五百三十一章 爪哇島的皇家度假區第八十六章 一死一割第三百零一章 因材施教第五百二十九章 輕視與重視的不同後果第兩百一十一章 斬殺第兩百六十二章 張岱恨藩王第三百五十八章 殉節第九十三章 會試第一第五百七十七章 科舉改革第三百零一章 因材施教第一百三十九章 朝會(一)第三百七十三章 兵鋒直指澳門第八十二章 逃出軍營與杖斃第四百五十六章 大明政治與基礎教育改革設想第一百七十二章 國子監祭酒劉宗周犯事第八十八章 袁崇煥第兩百七十八章 姻緣卦象第一百九十四章 骯髒的孔府第九十二章 本指揮使看上你了第三百二十五章 化學武器第五百一十二章 李明睿坑秦良玉第四百一十九章 朱由校怒斥錢謙益第兩百九十一章 火燒左良玉第五十五章 軍官生第五十六章 管生活的劉汝愚第五十八章 朕的盼頭第五章 朱由檢最後的請求第兩百零六章 孔聞詩欲留遺言第兩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的與時俱進第一百二十六章 請先生救我第八十八章 袁崇煥第兩百四十九章 衝突第十五章 去江南,那裡是東林黨的老巢第兩百七十二章 廢除徭役第一百三十五章 要債第九十章 火炮第四百五十三章 羞辱皇太極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洋漢人齊呼王師已到第三百一十章 檢閱禁衛軍第四百四十五章 準備總攻第九十六章 生殺予奪一念之間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洋漢人齊呼王師已到第兩百二十九章 留都官員對國家資本的抵制第三百九十二章 震怒第四百八十五章 張煌言去漠北第一百五十五章 第一個百萬產業第兩百八十章 瞻仰徐達與楚王改變主意第五百四十五章 在西洋蓬勃發展的鴉片貿易第四百章 朱由校要當好皇帝第一百七十一章 唱雙簧第四百七十三章 困住多爾袞第三章 朱由校的反擊第三百三十二章 朱由校無視林丹汗第五百九十六章 法蘭西滅亡第一百一十三章 請君入甕第三百五十一章 鄭芝虎被擒第五百零二章 對西伯利亞的強制性文化灌輸第五百三十三章 一夕明月照碧海第兩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的與時俱進第六百零一章 不知道巴結朕第五百九十六章 法蘭西滅亡第兩百七十五章 貌合神離第兩百八十九章 活捉左良玉第三百六十章 讓李永芳首級掛到盛京城樓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韃子要走第三百九十八章 從皇家科學院的書辦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