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親族

京城,禮部衙門。

尊奉聖旨,在禮部設宴,款待進京陛見的孔子第六十七代嫡長孫衍聖公孔毓。曹寅身爲禮部左侍郎,同幾位大學士、禮部其他幾位尚書、侍郎一道陪宴。

孔毓,比曹寅年長一歲,襲封衍聖公已經五十載。

早在康熙二十三年,康熙親臨曲阜時,曹寅與孔毓就見過面。待曹寅到江南外,也曾數次在進京途中取道曲阜,造訪衍聖公府,同孔毓頗有私交。

只是在賜筵上,兩人也沒功夫敘別情;直到筵席完了,才得了功夫閒談。

孔毓陛見完畢,後日動身返回曲阜,明日將在京城別院宴請幾位姻親故舊,曹寅也在宴請之列。

送走孔毓的車駕,陪宴各堂官也相繼回府。

剛到門口,就見大管家曹忠進前稟告,道:“老爺,本家三爺攜三奶奶來請安,因老爺不在,已經給太太請過安。現下,三奶奶叫太太留着說話,三爺在前廳候着老爺多時了。”

曹寅聞言,點了點頭,往前廳那邊去。

進了屋子,曹寅就見一人背門而立,像是在賞鑑廳上屏風上的字畫。聽到腳步聲,那人轉過身來。只見他穿着八成新的常服,容長臉,蓄着短鬚,二十七、八歲的年齡。

十年前,孫太君病故,曹寅扶靈北上時,曾見過曹頎,所以一眼就認了出來。眼前這個看着老實木訥的青年,就是自己的堂侄曹頎。

這須臾功夫。曹頎已經跪拜下去。道:“侄兒見過大伯。給大伯請安。”

曹寅上前。雙手攙起他。上下看了。感概萬千。道:“快起來吧。多咱到地?這一轉眼。十來年沒見。都是至親。實不該如此。”

“昨日下晌到地京城。因有些晚了。怕饒到大伯與大伯母。就沒過來。”曹頎回道。

叔侄兩個。見了禮後。分賓主落座。

“到過內務府了。差事定下沒有?”曹寅開口問道。

曹頎搖了搖頭。道:“去了內務府。只是如今一時半會兒沒有合適地缺。怕還要再等等。”

曹家幾輩子在內務府當差,內務府的那些彎彎道道曹寅豈不曉得。

不是沒缺,怕是尚未疏通到。

雖說曹頎是曹寅堂侄,但是畢竟出京多年。尤其是,曹家只有曹璽這支擡旗,其他人還在旗下爲包衣。

就算要買曹家人情,也得曹寅父子承情才行,其他人真被那些人放在眼裡。

曹寅思量一會兒,道:“你丁憂前在侍衛處當差,如今還想回那邊麼?你二弟現下也在侍衛處,若是你想回侍衛處,明兒我就帶你往侍衛處的幾位大人府裡走一遭。”

侍衛處正白旗內大臣原是輔國公鄂飛與一等功傅爾丹,鄂飛病故後,由鑲黃旗副都統巴渾德補了他的缺。

傅爾丹如今在西北軍中,也不在軍中。

曹頎想要回侍衛處,除了要同正白旗的內大臣打招呼外,還少不得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那邊。

曹寅平素雖不願同這些宗室皇親太過親近,但是畢竟眼前這人不是旁人,是未出五服的堂侄,他也想略盡綿力。

曹頎的神色很淡然,躬身道:“大伯厚愛,侄兒銘記在心。只是因侄兒媳婦身子不好,侄兒不想回侍衛處了,且等等看內務府這邊的缺。”

“身子不好,是水土不服,還是怎麼的?可請了太醫了?”曹寅聞言,帶着幾分擔憂道。

“宿疾,雖沒發病,但是身子有些孱弱。侄兒尋思,過幾日請太醫來給她瞧瞧。

”曹頎回道。

曹寅點了點頭,接着問道:“你們住哪兒?要不然,就住這邊府裡吧,這邊有空院子,正好兩下照應。”

曹頎道:“謝過大伯好意,前門外有處舊宅,如今就住在那頭。若是侄兒媳婦身子康健,侄兒巴不得在大伯這邊侍奉。只是她是個病秧子,盡不上力不說,還要勞煩伯母操心,實太麻煩了。等她身子養好些,我們再過來侍奉。”

曹寅見他說得也在理,便沒有強求,道:“經常到咱們家診治的太醫醫術不錯,明日我使人請他過去給侄媳婦兒好生瞧瞧。”

曹頎聞言大喜,起身躬身道:“若是如此,大伯就是侄兒的大恩人了。”

原本因先輩的隔閡,曹寅同這個侄子往來的少,生疏得緊。如今,經過這番懇談,見他於功名利祿看得寡淡,對髮妻有情有義,曹寅心裡對這個侄兒也親近幾分。

“今晚就在這邊吃,我給桑額接風洗塵。”曹寅臉上帶着笑意,對曹頎說着,隨後又吩咐管家去東府看曹項兄弟下學沒有,若是下學,喚接曹項他們兄弟過來。

曹頎看着,心裡想到那位已任內務府總管大臣的堂弟——和碩額駙曹顒。

早年在孫太君的殯禮上,他曾看過曹顒,唯一的印象,是個相貌清秀的小孩。

沒想到,十年功夫,那個相貌清秀的小孩,風光無限,成爲曹家的頂樑柱。

蘭院,上房。

李氏看着眼前的侄媳婦王氏,臉上添了抹憐惜,道:“我這有兩株老參,待會叫人包了給你,身子這般弱可怎麼好,得好好補補。”

那王氏容顏極美,但是臉色暗淡,脣色慘白,看着沒有半點兒生氣。

王氏柔聲回道:“侄兒媳婦謝過伯母。如今已經好多了,早先走兩步路就暈。”

“除了氣血兩虛,大夫還怎麼說?這丁點兒歲數,可不好久病,總要早些養好纔是。”李氏拉着王氏的手,帶着幾分憂心說道。

王氏輕輕搖搖頭,道:“沒別的,大夫說要靜養,不能操心費神。老宅那邊事多,我們太太又過身了,所以也不得清靜。這次我們爺進京,侄兒媳婦本不想跟着。還是我們爺說京城尋醫便宜,也有靜養,才帶了侄兒媳婦來。”

正說着話,兆佳氏已經帶着靜惠、四姐、五兒到了。

因來了親戚,是李氏使人過東府請的。

兆佳氏尚在孝期,鮮少出門,難得有見客的機會,自是穿戴一新過來。

王氏聽說是長輩,姍姍起身道了萬福,隨即又同靜惠幾個見過。

“嘖嘖,真是跟畫裡的人似的,倒是把咱們家的這幾個比下去了。”兆佳氏

王氏,笑着對李氏道。

有靜惠在跟前,李氏也不好說別的,吩咐丫鬟擡椅子給靜惠,道:“你是雙身子,站不得,快坐下說話。”

靜惠紅着臉,看了眼婆婆,見她點頭,才側身坐了。

“說起來,我沒回過老家,跟侄兒媳婦也是頭一遭見。”說到這裡,兆佳氏轉過頭問李氏道:“嫂子,這大侄子同顒哥兒哪個大?”

李氏笑着說道:“若是我沒記錯,侄兒是屬蛇的,比顒哥兒大五歲。”

兆佳氏笑着說道:“難得,顒哥兒有這些個弟弟,終於來了個哥哥。往後也算有人能治……能幫襯他一把。”

聽着這陰陽怪氣的,李氏心裡有些不舒服,只是懶得同她計較,笑着吩咐人預備席面去了……

安定門外,雍親王府,書房。

四阿哥穿着常服,手上掛着一串佛珠,一邊撥着佛珠,一邊聽戴錦稟告這幾日京城內外消息。

暢春園那邊的消息,月初派往濟南府出差的御前一等侍衛納蘭富森回京了,已經見了御駕。因是私下召見,所談內容不得而知。

五城賑濟粥廠之南城粥廠,有幾個病弱老乞丐暴斃,屍體已經焚化。疑似施的粥有問題所致,卻沒人往順天府衙門報備。

文武大臣中,翰林院掌院學士敘抱病不出,連宴請衍聖公的賜宴都沒去。

曹家前日打發人往熱河送信,曹寅堂侄、原二等侍衛曹頎進京。

雜七雜八的消息,聽得四阿哥直皺眉。

戴錦已經稟告完畢,見四阿哥皺眉,猶疑了一下,說道:“四爺,敘抱病的日子同曹家派人往熱河去是同一日……”

“哦?”四阿哥聽了,擡起頭來,問道:“那萬兩黃金查得怎麼樣了?是敘那邊折騰出來的?”

戴錦搖頭道:“這個還沒查出來,不過根據先前的消息,敘有個心腹管家上個月初出京。”說到這裡,他帶了些許困惑,道:“只是不曉得,敘同曹家有什麼仇恨,若是單說爲九阿哥出頭,也不至於做到這個地步。”

“黃金一萬兩……”四阿哥面沉如水,眼睛裡已盡是怒意:“國之蠹蟲……皇阿瑪還是太寬厚了……”

熱河,淳王府園子。

曹顒看着手中的家書,終於鬆了口氣。濟南的“懸賞”已經取消了,就算路上還有些人往這邊趕,只要再應付半月就差不離。

雖說他原來不愛應酬,但是像現下這樣拘在園子裡,出入帶着兵卒的日子也委實難過。

想着十六阿哥也悶了好些日子,曹顒忙過去,將這消息告之。

十六阿哥聞言大喜,笑着說道:“這下子齊敏也能歇歇了,這些日子把他熬得不行。衙門那邊的監獄,已經關了百十來號了。一場鬧劇,總算要落幕。”

“是啊,真是鬧劇。”曹顒想到父親信中所說,奉旨到濟南府解決此事的是納蘭富森,感動中帶了幾分疑惑。

若是官府出面就能解決,那這所謂江湖“懸賞”的份量也不重。按照常理來說,就算是官府想要插手,不是也應該茫茫然找不到頭緒麼?

納蘭富森奉旨,到濟南還不到一月的功夫,就將“懸賞”的人抓獲,好像太順利了些。

十六阿哥那邊笑完,也察覺出不對,止了笑道:“如此一來,不真能鬧劇了麼?難不成,他們是閒的,拿人開涮?”

開涮不開涮的曹顒不知道,只是好奇那將被押解進京之人到底是什麼來路。

“十六爺,我死了,誰最高興?”曹顒問道。

十六阿哥想也不想,道:“那還用說,自然是九哥。他一個名震京城的‘財神爺’被你這個‘善財童子’擠兌得灰頭土臉,怕是生吃了你的心都有。”

曹顒搖搖頭。道:“八阿哥如今正在困境,九阿哥不會多此一舉,徒生變故。

除了銀子,盼着我死的,還有哪個?”

十六阿哥掰着手指道:“當年貴山因成了瘸子,又失了功名,也算是恨比海深了;那年京城時疫,你同四哥防疫,堵了好幾個貝勒府公府的大門。這些府邸,有死了家人的,不敢遷怒四哥,少不得遷怒到你身上。山東民亂,毀了不少權貴的燒鍋莊子,又使得朝廷整肅了酒令。消息靈通的,自然曉得州沒亂,腦子靈光的,想到你身上也不算什麼……加上這次內務府招投標,有些老戶沒預備那些銀子,失了標,砸了飯碗,不恨你又能恨哪個……”

說到這裡,十六阿哥搖了搖頭,看着曹顒道:“孚若啊,瞧瞧你混的,朋友沒幾個,差不多要八面樹敵了。”

曹顒看着十六阿哥,腦子裡卻出現十五阿哥的模樣。

真是一場不明所謂的鬧劇,還是“一石二鳥”之計?

對於八阿哥,康熙心裡已忌憚頗深。就如同當年的廢太子似的,那麼多罪名,未必件件都是同太子相關,但是康熙已經生疑,所以當然就是“證據確鑿”。

文武百官中,最不缺的,就是揣測聖心之人。

鬧這出懸賞,正好是九阿哥同曹顒內務府角逐失利之時,就算是沒有證據,怕許多人也會想到九阿哥身上。

不管是殺了曹顒,還是嫁禍給九阿哥,二者得其一,也不算白忙活。

只是,前腳十四阿哥還與自己做了“君子之約”,隨後動手腳的會是十五阿哥麼?

別的不說,就算這兩位小阿哥真聯手搗鬼,銀子是哪兒出的?

曹顒正苦想,十六阿哥拍了下他的肩膀,挑了挑眉道:“怎麼不說話,若怕了?”

曹顒笑着搖搖頭,同十六阿哥道:“十六爺,蘇赫巴魯同小二他們在校場,咱們也過去瞧瞧熱鬧。”

“好,爺也呆得身上癢癢了。”十六阿哥笑着應了,兩人一道出去。

蘇州織造府,書房。

李煦站在窗前,看着院子裡的假山發呆,就聽有人進來道:“父親,老太太身上有些不舒坦……太太請父親過去……”

來的,是李煦長子李。

李煦聞言,不由皺眉,轉過身子,道:“怎麼又不舒坦,不是纔好沒幾日麼……”!~!

..

第1235章 兄與弟第866章 初夏第957章 抽身第51章 留宿第210章 靜惠第1167章 爲難第1035章 走親第590章 側目(下)第1071章 辦差不利第38章 暗涌第720章 上壽(中)第689章 依靠第1122章 朱侯(上)第87章 末節第1282章 變局第988章 落日(一)第1191章 除總督第240章 備禮第1170章 人來人往第955章 美人計第334章 壽禮(上)第193章 事成第1115章 官場氣派第990章 日洛(三)第755章 光明第743章 鱖魚第1358章 再聚首第266章 舊相識第585章 兇險(中)第42章 委屈第817章 “家和”第526章 惡言(上)第328 抵京第568章 訕訕第860章 策園第1090章 年熙的八字(上)第338章 賀壽第1264章 醜態第634章 援手第1121章 結親第688章 姦情(下)第123章 珍珠會(中)第1121章 結親第660章 心病第676章 打探第1198章 有情第1133章 黑店第209章 瑣事第489章 綱常第八百零六章第866章 初夏第1233章 臥底生涯第469章 天倫(上)第798章 立秋第901章 祈佛第1048章 新舉人第889章 後續第248章 親家第528章 家教(上)第1236章 春風吹第1297章 “送禮”第959章 惡年第1299章 小定第142章 秘辛第780章 撼天(上)第67章 迴鑾第200章 城裡第212章 新官第496章 團圓宴(下)第1279章 吞金第997章 宮辛(上)第84章 渾水第734章 繁花第1370章 手段第七百十一四章 請託第129章 剿“匪”(上)第1076章 可憐可恨第458章 動靜第276章 年關(四)第1073章 皆大歡喜第400章 連心第1254章 迴歸第773章 宗法(上)第1182章 送子第1107章 項歸第307章 清冷第846章 底細第38章 暗涌第436章 東廂第79章 家書第423章 弄璋第704章 問診第615章 宿命(上)第1254章 迴歸第596章 冬雷(上)第1042章 弘曆的殷勤第512章 凍骨第116章 妾意第412章 御狀(上)第22章 秦淮
第1235章 兄與弟第866章 初夏第957章 抽身第51章 留宿第210章 靜惠第1167章 爲難第1035章 走親第590章 側目(下)第1071章 辦差不利第38章 暗涌第720章 上壽(中)第689章 依靠第1122章 朱侯(上)第87章 末節第1282章 變局第988章 落日(一)第1191章 除總督第240章 備禮第1170章 人來人往第955章 美人計第334章 壽禮(上)第193章 事成第1115章 官場氣派第990章 日洛(三)第755章 光明第743章 鱖魚第1358章 再聚首第266章 舊相識第585章 兇險(中)第42章 委屈第817章 “家和”第526章 惡言(上)第328 抵京第568章 訕訕第860章 策園第1090章 年熙的八字(上)第338章 賀壽第1264章 醜態第634章 援手第1121章 結親第688章 姦情(下)第123章 珍珠會(中)第1121章 結親第660章 心病第676章 打探第1198章 有情第1133章 黑店第209章 瑣事第489章 綱常第八百零六章第866章 初夏第1233章 臥底生涯第469章 天倫(上)第798章 立秋第901章 祈佛第1048章 新舉人第889章 後續第248章 親家第528章 家教(上)第1236章 春風吹第1297章 “送禮”第959章 惡年第1299章 小定第142章 秘辛第780章 撼天(上)第67章 迴鑾第200章 城裡第212章 新官第496章 團圓宴(下)第1279章 吞金第997章 宮辛(上)第84章 渾水第734章 繁花第1370章 手段第七百十一四章 請託第129章 剿“匪”(上)第1076章 可憐可恨第458章 動靜第276章 年關(四)第1073章 皆大歡喜第400章 連心第1254章 迴歸第773章 宗法(上)第1182章 送子第1107章 項歸第307章 清冷第846章 底細第38章 暗涌第436章 東廂第79章 家書第423章 弄璋第704章 問診第615章 宿命(上)第1254章 迴歸第596章 冬雷(上)第1042章 弘曆的殷勤第512章 凍骨第116章 妾意第412章 御狀(上)第22章 秦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