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舌戰忽必烈

[======

=====]

第三卷

汴京篇

第九章

舌戰忽必烈

“柳將軍,

伏牛山的位置非常重要,西接秦嶺,東連霍山,北望洛城,南臨漢江,西北靠近熊耳山,是很好的戰略要地,你在這裡好好下點功夫,以伏牛山爲基,打出一個新的局面。

”李雋很是高興地給柳河子佈置任務。

柳河子接到段幹木帶來的命令,和清風子一商議,兩人一致認爲要是能在中原打進一個楔子的話,對南宋有莫大的好處,要是能把這支農民隊伍打造成一支重要的力量,對於即將到來的北伐極爲有利,完全可以從戰略上進行牽制蒙古人。

兩人的意見一致,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多了,就是如何加強這裡的實力問題,清風子提出三條建議:一是馬上派人給解晉送去情報,要求他從漢中開始,加大向東突擊的力度,目的當然是牽制蒙古人的軍事力量,使其不能集中兵力圍剿這支農民隊伍,爲他們的發展壯大爭取到足夠的時間。

二是柳河子馬上趕去伏牛山,接替李雋坐鎮此處,因爲李雋身負極其重要的使命,不可能在伏牛山呆得太久。

在中原打進一個楔子固然是好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比起回到臨安去籌劃北伐大業來說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

再說,李雋是九五之尊,要是在伏牛山呆得太久,消息泄露,蒙古人不計代價向伏牛山發起進攻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象李雋這樣的終極目標,要是給蒙古人知道他就在伏牛山上地話。

不用想都知道蒙古人肯定會調動大軍,對伏牛山大打出手。

那樣的話,李雋就太危險了。

三是柳河子此去要帶上一批軍事經驗極其豐富,絕對忠誠可靠,能夠吃苦耐勞,機變靈活的軍事骨幹。

因爲伏牛上真正經受過戰火洗禮的也就十幾個侍衛而已,對軍事骨幹的需要實在是太迫切了。

之所以要加上吃苦耐勞一條。

那是因爲這裡的鬥爭將會非常難苦,這是在中原活動。

用一個形象的例子來說就是鑽進鐵扇公主地肚子裡去了,艱苦程度可以想象,要是不能吃苦,問題就會很大。

清風子把想法一說,柳河子也是這樣想的,很是贊同,他只補充了一點。

就是他要馬上出發,至於派人給解晉送信,選拔軍事骨幹一事只有交給清風子了。

選拔軍事骨幹可以分批完成,原因非常簡單,因爲即使選出來也不可能集中出發,這要深入中原,是去險地,集中行動地話。

危險會很大,必然要分批出動。

分批出發,當然可以分批選了。

柳河子越快趕到伏牛山越好,他越早趕到,李雋就能越早回臨安。

柳河子稍一收拾,帶上一百多軍官馬上就出發了。

他們隱秘行動。

不引人注意,一路上倒也沒有出什麼麻煩,很快就趕到了伏牛山。

說實在的,李雋進入伏牛山也是迫不得已,要不是李雋不忍心老百姓給蒙古人吊死的話,他完全可以硬着心腸不理,直接回臨安就是了。

他在伏牛山中呆着,無法籌備北伐大業,心中的焦慮非筆墨所能形容。

柳河子一到,李雋馬上就和他交接。

準備回臨安。

去安排相形之下更加重要的事情。

柳河子依然是神采飛揚,並沒有因爲長途跋涉而稍顯疲憊。

信心十足地道:“皇上請放心,臣一定打造出一支精銳部隊,在韃子的胸膛上插上一把利劍。

”正如他所言,要是這事發展得好的話,無異於是在蒙古人地胸膛上捅了一刀。

頓了頓,道:“伏牛山和熊耳山相鄰,更靠近關中,更容易得到關中的支援,臣會相機移師熊耳山。

有了伏牛山和熊耳山爲依託,韃子要想不倒黴都不行。

現在的局面對伏牛山的發展很是有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還沒有引起蒙古高層的注意。

現在的蒙古高層僅僅以爲是一場不太重要的民變,派了幾支爲數不多地軍隊前來進剿,都給李雋打敗。

但是,隨着時間的流失,隨着柳河子他們的打的勝仗越來越多,蒙古高層必然要給驚動,派來的軍隊必然會越來越多,李雋是個什麼事情都想到前面的人,道:“柳將軍,你儘管放心去打就是了。

我會要高達將軍,張世傑,越良淳他們配合你們採取行動。

李雋地意思是說要高達,張世傑,趙良淳他們對蒙古人保持足夠大的軍事壓力,拖住蒙古人更多的軍隊,那樣的話,蒙古人投到伏牛山的軍隊就會少很多,對柳河子的發展就更加有利了。

這的確不愧是一條好計謀,柳河子很是高興地道:“皇上巧妙運籌,臣就好辦了。

皇上,臣別的不敢說,可以向皇上保證,只要朝廷北伐,臣絕對可以給韃子狠狠一刀。

這話說得信心滿滿,讓人聽着就舒服。

柳河子足智多謀,膽識過人,擁有豐富的敵後鬥爭經驗,有他坐鎮自是放心,李雋也是高興地道:“一切就交給將軍了。

我這就啓程回臨安。

“你這妖道,你如此說話,你死定了。

”羣臣心裡如此想。

他們想得沒錯,殺了忽必烈四個愛將不說,居然派人把人頭給送來,也太張狂了,這是實實在在的示威,任何人都難以忍受。

更不用說忽必烈雄材大略,自視極高之人,如此之事他必然要視爲奇恥大辱,一怒之下砍下揚明道長地人頭也是情理中之事。

揚明道長一點畏懼之色也沒有,靜靜地打量着忽必烈,瞧他那模樣好象根本就沒有看見忽必烈虎目中地神光似地。

敢於直視忽必烈這種雄材大略地帝王的人不是沒有,而是少之又少。

揚明道長就是其中的一個,僅此一點就足以流傳千古了。

忽必烈長吸一口氣,虎目中的神光慢慢褪去,很是明顯,他剛纔乍聞是言,也是心神激盪,動過殺卻揚明道長的念頭。

最終還是理智戰勝了情感,對揚明道長道:“趙先生的厚禮。

忽必烈收下了。

請道長轉告趙先生,忽必烈很是感激趙先生地厚意,沒有讓博爾忽,術速忽裡,汪德臣,木札禮他們曝屍荒野,這是無上仁心。

拿起匣子裡的一株草。

道:“這草是鬆藩大草原上地草,博爾忽葬身草地,朕心甚痛!趙先生能夠以草代人,送給朕,朕說不出的感激。

請道長轉告趙先生,有朝一日,朕自當以趙先生今日之事給趙先生送上一份厚禮。

他這話乍聽之下好象是送禮,實際上是說他也會給李雋送上相同的一份禮。

那就是砍下南宋將領的頭顱送給李雋。

在哪種情況下才能砍下南宋將領的頭顱?不用想都知道,答案就很明顯了,那就是蒙古打了勝仗的時候。

說到後來,虎目中流下了淚水,左手擦拭一下,低低地念道:“博爾忽。

術速忽裡,木札禮,汪德臣。

”雖然只是低聲念着四人的名字,其他地話沒有說,其心意非常明白,那就是四員大將戰死讓他很是傷心。

忽必烈這種雄材大略的帝王,意志堅定,心腸剛硬如鐵,不是要說讓他流淚,就是要他嘆息一聲都是難上加難。

更不用說當着羣臣之面。

當着敵國的使者流下眼淚,這種事任誰都難以想象。

然而事實俱在,由不得人們不信。

按照平常的想法,忽必烈如此做爲,必然要得到人們的遣責,會說他無能這類的話,然而金殿上沒有一個人說這種話,羣臣一齊向忽必烈跪下,道:“皇上!”跟着就是啼泣淚下,沾溼衣衫。

忽必烈當着羣臣的面,當着敵國使者的面哭泣,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他真心愛惜他地臣子,把臣子當作手足兄弟親人,而不是僅僅是臣子,更不是供他呼來喚去,供他支使的工具,還有比這更能激動人心的事嗎?

不要說羣臣感動難已,就是揚明道長也很是感動,讚道:“陛下仁德!文王禮賢下士也不過如此!”周文王禮賢下士,《詩》《書》所美,千古共譽,“濟濟多士,爰成大功”讚美的就是周文王的美德。

忽必烈如此關懷臣子,比起周文王一點也不遜色!

“謝謝道長讚譽。

”忽必烈平靜一下心神,問道:“敢問道長,我兒可好?”

真金給許光漢他們誤打誤撞抓住一事,早就報給忽必烈知曉了。

要不是忽必烈現在心神激盪,斷不會在此時問起這事,象他這種人,殺伐決斷無不是一念而決,不要說抓了真金,就是多抓幾個真金,對他的決策影響也不會太大。

影響肯定是有地,只是不會太多。

象漢光武帝劉秀當年的表現,那是給逼得沒有辦法,不得不矯情。

劉秀的哥哥劉寅給殺害之後,他處在危機中,隨時都有可能給人殺害,他無奈之下只好矯情,裝出一副劉寅之死與他無關,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撇清與劉寅的關係。

然而,到了沒人的時候,他就偷着哭,淚水把他的枕巾都給沾溼了。

但是,忽必烈也是人,他也有情感,他也是父親,關心自己的兒子也是人之常情。

要不是萬不得已,他不會表露他對兒子的感情。

“回陛下,殿下既好,也不好。

”揚明道長語含玄機地道。

忽必烈知道他後面還有話要說,道:“道長此話怎講?”

“陛下聖明之君,當知貧道之來意。

貧道此來,非爲送禮,非爲殿下,爲中原百姓而來。

”揚明道長直道來意,道:“要是陛下善待中原百姓,殿下就會非常好。

要是陛下不善待中原百姓,殿下就會很不好。

”忽必烈真情表露,揚明道長也就不兜圈子了。

這話可是十足十的要脅之詞,意思非常明白,那就是說真金會有什麼樣地下場。

那要看忽必烈如何給價了,要是給得不好地話,真金必死無疑。

忽必烈哪有這不懂他話裡意思的道理,濃眉一軒,道:“你這是要脅朕,朕最恨地就是給人要脅。

真金死也罷,活也罷。

都不會動搖朕滅亡南朝的決心。

”這話說得擲地有聲,讓誰聽了都會爲之聳然動容。

他是政治家。

絕不會因爲真金落在南宋手裡就會動搖他的決心,這點李雋早有所料,要不然他就當不起雄材大略四字的讚譽。

“陛下不以親情而危及國本,貧道佩服。

”揚明道長對忽必烈的處置真地是很欽佩,話鋒一轉,道:“陛下就真的忘情,無情?”

忽必烈想了一下。

道:“人非聖賢,孰能無情?朕非草木,豈能忘情?真金是朕地兒子,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是。

”這是一句充滿情感的大實話。

“陛下現在可知失子之痛?”揚明道長不緊不慢地追問下去。

忽必烈眼裡涌着淚水,道:“痛不可擋!剜肉刨心一般。

“陛下既知失子之痛,痛不可擋。

可曾爲了中原百姓想過?他們有多少親人朋友慘死在你們的鐵蹄之下?他們的感受難道就比陛下差一分一毫?難道真金是人子,中原百姓的親朋好友就不是人之子?”揚明道長義正詞嚴地質問道:“難道中原百姓生來就是給你們的鐵蹄踐踏,給你們蹂躪的嗎?”

蒙古人在中原乾地壞事多不勝數,揚明道長深知中原百姓生活之艱難,越說越是激動,虎目中神光閃動。

目光炯炯地看着忽必烈。

直視忽必烈是大罪,羣臣羣情激憤,無不是怒斥起來,道:“住口!”

羣臣正在叫金殿武士把揚明道長拿下,忽必烈卻揮手要他們不要再說,站起身向揚明道長深施一禮,道:“朕謝過道長金玉之言!道長說得對,中原百姓是人,他們應該象人一樣地活着,過人該過的生活。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賓,莫非王臣’。

不論是漢人,還是蒙古人,都是我大元的臣民,都要一視同仁。

面對羣臣道:“傳朕的旨意:凡有再敢無辜殺戮百姓者,輕者流放,重者殺無赦,抄家滅族!”這話說得和他平常下旨沒什麼兩樣,然而揚明道長聽出了他話裡的堅決之意:無可更改!

這道旨意一下,無異於剝奪了蒙古貴族的部分特權,他們不能再肆意妄爲了,羣臣中大多數是蒙古人,很是不情願,但是忽必烈的決心已下,無法更改,只得領旨。

那些終日給蒙古貴族瞧不起,甚至給欺着,給壓着的漢人朝臣卻是很高興,他們受地氣終於可以少許多了。

揚明道長才學非凡,他也沒有想到忽必烈居然如此雷厲風行,馬上就下旨去除這一暴*,轉念一想,又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

忽必烈接着道:“傳朕旨意:兀哈烈的家人、族人,全部充軍。

家產一律抄沒。

兀哈烈是函谷關血案的元兇,他本人已經給柳河子活扒了人皮。

哦,不對,人皮其實沒有扒完就給憤怒的老百姓生吞活吃了。

對於函谷關慘案,忽必烈不會不知道,如此處理,無異於是在向羣臣示威,意思是告訴他們,要是膽敢不遵旨,兀哈烈就是你們的榜樣。

忽必烈如此處置,其實是他地政治理想“以漢法治漢地”的延續,這事在他的推行下,蒙古人在對待中原百姓一事上有所收斂。

因這一旨意而存活的老百姓不知道有多少,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少吃多少苦頭。

這是無上功德的大好事!

對於這事,李雋是這樣說的:“忽必烈這道旨意一下,無異於給中原老百姓一道護身符。

雖然不能百分百有效,也許有效性連百分之三十都不到,畢意能夠保全不少百姓,能夠做到這點,

我派揚明道長出使蒙古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北伐的首要任務並是部署大軍北上,更不是籌謀如何才能打敗蒙古人,而是保民。

蒙古人特別善長破壞,要是他們戰敗之後不顧一切地危害百姓,燒殺搶掠,我們即使收復了中原,恐怕也是一片荒涼景象。

這種代價太大,大到我們無法承受。

最後,李雋以一句富有哲理的話作結:“把希望寄託在敵人身上,是一件愚蠢地事情!保民地事情還是要靠我們自己,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李雋說得沒錯,把如此重要的事情寄託在忽必烈身上,絕對是件愚蠢地事情。

因爲,即使忽必烈無心傷害老百姓,難保他的臣子不會揹着他去幹些傷害百姓的事情?再說,一旦蒙古人在中原大戰中戰敗了,他們的軍紀就會渙散,軍令不存,忽必烈的聖旨必然會給扔到九宵雲外去。

在那種戰敗之時,不要說忽必烈的旨意沒用,就是成吉思汗的命令也是無用。

事實也證明,忽必烈這道旨意在保全中原百姓方面還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因而,李雋的說法是:“只是能夠保全老百姓的事情,我們都應該去做,哪怕是一點點,也不能錯過!”

忽必烈回頭看着揚明道長,眼裡露出詢問之意,意思是說:“如此做,真金能夠安全嗎?”

揚明道長緩緩搖頭,意思是說不夠。

“開出你們的條件。

”忽必烈坐了下來,警告揚明道長道:“胃口不要太大,要懂得適可而止。

”語氣非常不善。

他的意思是說“我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你們不能漫天要價”。

揚明道長不動聲色地道:“這是皇上給陛下的信,還請陛下過目。

”取出一封書信,遞給忽必烈。

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5章 名臣氣節(上)第8章 運籌幃幄(下)第73章 關中父老第12章 新事新氣象(下)第26章 航海時代(上)第21章 絕密武器(中)第48章 各出奇謀第68章 合圍汴京第65章 李雋遇刺第81章 渡河準備第10章 敵後戰場(下)第21章 絕密武器(下)第29章 突破第20章 臨安保衛戰(上)第10章 敵後戰場(上)第34章 戰略轉折第34章 戰略對話(上)第27章 臨安大捷(上)第21章 經濟對策(下)第75章 血洗函谷關第67章 另類研究第3章 力挽狂瀾(上)歷史與小說第24章 揚州解圍(中)第7章 伏兵四起第17章 重建計劃(下)第76章 圍殲旭烈兀(下)第8章 新戰略第7章 貴妃柔情(中)第78章 出兵東瀛第31章 光復蘄黃第31章 新技術(下)第75章 圍殲旭烈兀(下)第71章 關中一道第60章 連環巧計第57章 旭烈兀受挫第49章 戰火重燃第38章 臨安解圍(中)第12章 新事新氣象(下)本書部分書目公告第54章 圍殲博爾忽(上)第24章 揚州解圍(下)第3章 叩闕事件第47章 火燒碭山第18章 城頭罵賊(下)第10章 敵後戰場(下)第64章 渭水軼事第8章 新戰略第19章 戰爭措施(下)第5章 名臣氣節(中)第60章 連環巧計第67章 再戰郭侃第3章 叩闕事件第66章 毒氣戰第70章 光復汴京(中)第17章 初戰告捷(下)第28章 多情皇后(下)第20章 臨安保衛戰(中)第77章 處決旭烈兀第12章 軍事學院第36章 援助非洲第48章 成都戰役(上)第48章 寧波海戰第48章 寧波海戰第40章 釣魚城之戰第53章 黃河上的較量第10章 戰略佈局第60章 連環巧計第3章 叩闕事件第30章 神兵天降第87章 第二戰場第27章 臨安大捷(中)第23章 特種作戰(上)第12章 開發廣州(下)第65章 會師汴京第10章 臨安新貌第23章 漢奸的末日第19章 戰爭措施(下)第30章 神兵天降第69章 光復汴京(上)第24章 亡國之君第17章 戰爭措施(上)第49章 戰火重燃第63章 和尚原誓師第30章 衝冠一怒(下)第29章 新的威脅(下)第45章 揭竿而起第17章 戰爭措施(上)第16章 三千壯士(下)第26章 航海時代(上)第67章 另類研究第31章 新技術(下)第31章 新技術(中)第17章 初戰告捷(上)第9章 權臣伏誅(上)第9章 軍事變革第85章 威震東洋第59章 戲法奪城第17章 戰爭措施(上)
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5章 名臣氣節(上)第8章 運籌幃幄(下)第73章 關中父老第12章 新事新氣象(下)第26章 航海時代(上)第21章 絕密武器(中)第48章 各出奇謀第68章 合圍汴京第65章 李雋遇刺第81章 渡河準備第10章 敵後戰場(下)第21章 絕密武器(下)第29章 突破第20章 臨安保衛戰(上)第10章 敵後戰場(上)第34章 戰略轉折第34章 戰略對話(上)第27章 臨安大捷(上)第21章 經濟對策(下)第75章 血洗函谷關第67章 另類研究第3章 力挽狂瀾(上)歷史與小說第24章 揚州解圍(中)第7章 伏兵四起第17章 重建計劃(下)第76章 圍殲旭烈兀(下)第8章 新戰略第7章 貴妃柔情(中)第78章 出兵東瀛第31章 光復蘄黃第31章 新技術(下)第75章 圍殲旭烈兀(下)第71章 關中一道第60章 連環巧計第57章 旭烈兀受挫第49章 戰火重燃第38章 臨安解圍(中)第12章 新事新氣象(下)本書部分書目公告第54章 圍殲博爾忽(上)第24章 揚州解圍(下)第3章 叩闕事件第47章 火燒碭山第18章 城頭罵賊(下)第10章 敵後戰場(下)第64章 渭水軼事第8章 新戰略第19章 戰爭措施(下)第5章 名臣氣節(中)第60章 連環巧計第67章 再戰郭侃第3章 叩闕事件第66章 毒氣戰第70章 光復汴京(中)第17章 初戰告捷(下)第28章 多情皇后(下)第20章 臨安保衛戰(中)第77章 處決旭烈兀第12章 軍事學院第36章 援助非洲第48章 成都戰役(上)第48章 寧波海戰第48章 寧波海戰第40章 釣魚城之戰第53章 黃河上的較量第10章 戰略佈局第60章 連環巧計第3章 叩闕事件第30章 神兵天降第87章 第二戰場第27章 臨安大捷(中)第23章 特種作戰(上)第12章 開發廣州(下)第65章 會師汴京第10章 臨安新貌第23章 漢奸的末日第19章 戰爭措施(下)第30章 神兵天降第69章 光復汴京(上)第24章 亡國之君第17章 戰爭措施(上)第49章 戰火重燃第63章 和尚原誓師第30章 衝冠一怒(下)第29章 新的威脅(下)第45章 揭竿而起第17章 戰爭措施(上)第16章 三千壯士(下)第26章 航海時代(上)第67章 另類研究第31章 新技術(下)第31章 新技術(中)第17章 初戰告捷(上)第9章 權臣伏誅(上)第9章 軍事變革第85章 威震東洋第59章 戲法奪城第17章 戰爭措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