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渡河準備

[======

=====]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八十一章

渡河準備

“都來了,都來了就好,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會師,完美無缺。

”李雋環視衆人一眼,很是欣慰地道。

李雋說得沒錯,歷來征戰兇險,不僅士卒有很多要埋骨疆場,就是將領也是難以避免,馬革裹屍也是很正常的。

象中原決戰這樣規模宏大的戰爭,損失將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這一仗並非沒有將領的損失,讓李雋欣慰的是,主要將領沒有損失,這已經很不錯了。

這是一種關懷,也是愛惜,廖勝功、杜大用、趙良淳、張世傑、張珏、高達、柳河子、解晉、歐軍行、代遠軍、許光漢、黃漢、朱瑞祥、趙僉、陳興道他們是感動無已,眼裡滿含熱淚道:“皇上!”激動難言了。

“你們每一個都是朝廷的寶貝,應該要保護好自己。

勇敢並不是說不保護自己,朝廷無法承受損失重將的損失。

”李雋擺擺手,話鋒一轉,道:“除了鄭靜和,你們全到了,真的當得起王羲之的名言‘羣賢畢集’(按:《蘭亭序》語),朕心甚慰!趁你們都聚在一起的時機,我們好好研究一下我軍下一步的行動。

“在正式研究之前,我給你們通報一個情況,那就是鄭靜和將軍已經率領海軍去了東瀛。

東瀛無道,殘殺我商人,擄掠我財物,朕以爲此風不可長,若是朝廷不能討回公道,以後朝廷的商人還怎麼能夠行商遍天下?還不給他們殘殺光了。

對於這事,將領們多有知聞。

很是氣憤地道:“鬼子無道,不懲不足以揚我華夏聲威。

廖勝功分析道:“從眼前的形勢來看,兩線作戰,朝廷已經具備了這種實力。

中原收復,韃子敗退至黃河以北,看上去仍是佔有很廣闊地土地,實力仍是不容小覷。

但是臣以爲中原一戰韃子主力損失殆盡,就是五衛禁軍和怯薛軍才也是全軍覆沒。

韃子就算是搜兵簡卒也難以和朝廷對抗。

若朝廷顧忌燕雲未定而隱忍不言,臣以爲不合時宜。

皇上斷然起兵,伸張正義,臣以爲是聖明之舉。

他之所以能夠成爲軍中第一人,並不完全是他足智多謀,還在於他的每一句話都是經過了深思熟虛,他如此說話。

必然是早就考慮了很多次,衆人點頭附和道:“廖將軍所言有理。

“朕也是如此考慮,才斷然派兵。

”李雋很是感嘆道:“財物是好,可是有人就是見錢眼開,不計後果,對於這種人不得不懲處。

要是不懲,此風一開,西漢時期西域諸國遮殺漢使。

劫掠其財物之事就會重演,朕這是不得不爲。

漢武帝派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翦除了匈奴右翼,使得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貿易暢通無阻,中原的貨賂到達西域,再通往中東羅馬之地。

這固然是好事。

但也有壞事,那就是西域小國眼紅漢人的財物,殺人越貨不說,最後把黑手公然伸向了西漢朝廷的使節,這讓漢武大帝很惱火。

最後不得不發大軍西征,這就是二師將軍李廣利遠征二師城的起因。

後人多有人以漢武大帝派了兩個相馬師跟隨出征,就得出結論說漢武帝地這次遠征是窮兵黷武,就是爲了得到二師城的良馬。

平心而論,漢武大帝這樣地聖明之君,他喜歡寶馬很正常。

趁出兵之機派兩人順帶弄點好馬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用驚奇,但是要說他就因此而興兵。

那就荒天下之謬,書呆子之言爾!

這次遠征對後世的影響非常之大,正是這次遠征促成了中國把西域諸國收歸版圖,因而可以說這次遠征具有非常深遠的戰略意義。

對於這一戰,後人是遣責者多,贊成者少,就連《史記》都是頗有微詞。

這一戰之後,“西域震恐”,再也不敢猖狂地遮殺漢使,效果已經達到。

雖然還有很多地方沒有拿回來,但是可以預期的是,南宋拿回這些地方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一旦南宋光復了唐朝時期的所有領土,對外貿易必然是仗打完之後的一個重要任務,要是不樹立規則、不樹立威權,難保不出現漢武帝當年面臨地難堪局面。

正是基於此點考慮,李雋才決定對日本大舉用兵,讓周邊國家知道正常的合法貿易而不是劫掠纔是他們致富的正確途徑。

當然,從戰略角度來說,此時出兵日本是有點不合時宜,但是歷史是在並沒有讓你準備好了再來發展,而是在邊準備邊發展中前進。

要是現在不出兵,等到北伐全面結束再出兵,不知道塗毒會有多烈,受害的商人不知道有多少。

“皇上能必多慮,出兵東瀛對於此時的朝廷來說不過是一件小事,正如廖將軍所說朝廷已經具備了兩線作戰的實力。

”清風子分析道:“貧道以爲,朝廷的當務之急有兩件。

“一是朝廷大軍應該趁韃子沒有恢復過來之前渡過黃河,追亡逐北,趁韃子虛弱之機一舉收復燕雲之地。

渡過黃河北上之事已是共識,沒有人會有異言,衆人點頭贊同道:“道長所言極是。

清風子接着道:“這第二件事就是朝廷應該馬上投入到對中原的治理中去。

中原,經過將士們地浴血奮戰,終於回到朝廷的手中了,這都是皇上聖明纔有今日之盛。

李雋笑着道:“道長,你也學得很世俗了,你這個出家人,要你分析當今急務,你卻拍起我的馬屁了。

拍馬屁可不是急務哦。

”說到後來,已經在開玩笑了。

清風子摸摸白鬍子,笑道:“皇上,貧道不是拍馬屁,而是有感而發。

光復中原之事。

並非沒有人想過、做過,就是沒有成功過!”

他的話馬上就得到衆人贊同,道:“是啊,皇上。

“打住,打住。

”李雋揮手道:“道長,還是說急務吧。

清風子接着道:“得其地可以耕,得其民可以戰。

纔是越戰越強之道。

朝廷光復中原固然是喜事,不過貧道以爲這纔是千里之行邁出第一步。

要把中原治理好,讓中原地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讓中原成爲朝廷重要的一部分纔是最終地目的。

李雋撫掌稱妙道:“道長之言,深謀遠慮之言,朕之得道長,猶如文王之得太公。

光復國土僅僅是第一步,治理好。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纔是真正的帝王之業。

只有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民富兵強。

清風子那句“得其地可以耕,得其民可以戰,纔是越戰越強之道”堪稱千古至理。

在這點上做得很成功的可能要推戰國時的秦國。

一開始,秦國很弱小,商鞅變法之後。

秦國才越來越強大,最後統一了中國。

人們認爲商鞅變法僅僅是推行了新法,那就大謬特謬了,我們地歷史教科書上也僅僅是說商鞅變法秦國就強大了,實在是讓人無語。

商鞅改革了秦國的法制,這點沒錯。

更重要地是。

商鞅還給秦國制訂了一個完整的戰略,這纔是秦國真正變強的原因。

商鞅地戰略很簡單,就是向東防禦,向西發展,兼併西方那邊爲數衆多地小國,得其地可以耕,得其民可以戰,秦國的實力在短時間急劇增強,很快就具備了與山東六國爭奪霸權地實力。

現代社會一個有名地舉措“以戰養戰”與秦國的做法比起來,只能是下下之策。

“得其地可以耕。

得其民可以戰。

纔是越戰越強之道。

”李雋感嘆道:“不僅僅中原,所有的國土光復之後都要治理好。

使其成爲朝廷重要的一部分,而不是擺設。

道長的兩點看法,朕完全同意。

我們就來好好研究一下,如何處理這兩點。

也許是氣氛熱烈,一向最後發言的杜大用忍不住了,發表看法道:“皇上,臣以爲道長說的渡河爲急務再正確也不過了。

不過,臣以爲就目前態勢來看,韃子損兵折將之後,實力大損,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無法與朝庭抗衡。

這是顯而易的事情,衆人點頭贊同。

“因而,臣以爲渡河北伐之戰,朝廷完全可以把網撒得更大些,再做一個囚籠,把韃子在燕雲之地地軍隊一舉殲滅。

”杜大用信心十足地道。

張珏脫口問出了衆人心中的想法,道:“請問杜將軍,這個囚籠怎麼做?”

衆人知道,杜大用如此有信心,必然是成竹在胸了,很是期待地看着他。

杜大用走到地圖前,指着大都道:“皇上,臣以爲接下來的戰事,韃子必然是集中有限的兵力防守大都,激戰必然是在大都附近展開,朝廷正好利用韃子這種心理做一篇大文章。

大都,朝廷依然採取視而不打的做法,大規模的兵力向大都運動,但是不要急着攻下來,以免韃子逃躥。

他地話立即引起了衆人的興趣,廖勝功很感興趣地問道:“請問將軍,要如何才能圍殲韃子的軍隊?”

杜大用右手重重一下按在長城上,道:“這裡,朝廷先拿下長城,先做成囚籠,關門打狗。

若如此,韃子投在燕雲之地的軍隊必然是全軍覆滅,這對以後的戰爭有很大的好處。

李雋說出杜大用含糊其詞的話:“杜將軍用意很大膽,不過,可行。

若是把韃子投在燕雲之地的軍隊被全殲的話,以後進行的戰略追擊面臨地阻力就會減小很多。

以朕看,對於大都一戰,可以實施視而不打地做法,以此把韃子部署在草原上的軍隊也吸引過來,一舉收拾掉最好。

朕相信,爲了保住大都,韃子會不計一切代價,這是一個很好地餌,要好好用用。

“皇上聖明。

”衆人齊聲贊同。

李雋的眼光放得很深遠,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們肯定知道。

大草原一直是困擾中國兩千多年地一大軍事難題,歷朝歷代都很頭疼。

要是蒙古人在大草原上部署足夠多的軍隊,那麼接下來的戰略追擊,進攻大草原的壓力會大得多。

把蒙古人在草原上的有生力量調出來,一舉殲滅,對戰略追擊的好處會有多少,在座之人不會不明白。

還有不齊聲叫好的道理。

“皇上,做囚籠這事。

臣倒是有一點謬見。

”張世傑走到地圖前,指着地圖道:“朝廷大軍兵分兩路,一路從汴京出發,渡過黃河,直取大都,以此來吸引韃子地主力。

另一路,從洛陽過河。

從三晉之地北上,直去長城。

攻下長城,扼守住韃子北躥的通路,韃子插翅難逃。

他地話立即引來一片叫好聲,道:“張將軍此計大妙。

清風子摸着鬍子,道:“張將軍此計不錯。

不過,還不夠完美。

他的話立即引來一片詢問聲,道:“道長之意是……”

李雋笑着代清風子解答。

道:“道長的意思是說,兩路出兵只能切斷韃子西躥北逃的道路,還有一條道路沒有切斷。

再說了,一路大軍直取長城,壓力太大,不如兩路有效。

得到李雋提點的衆人恍然大悟。

道:“對,還有東面沒有切斷。

李雋走到地圖前,指着東北道:“你們都是身經百戰的名將,對於戰略的分析不會外行。

乍一看之下,東北和燕雲似乎沒有什麼聯繫,其實不然,是脣齒關係。

東北實爲燕雲地後援,成吉思汗當年爲了攻打大都,先派木華黎攻下了東北,其目的就是避免到時東北掣他的肘。

要是朝廷不把東面的通路也切斷的話。

韃子一則可以從東北獲得援軍。

二則可以向東面逃躥,爲以後進軍東北增添很多困難。

如此一說。

問題再也清晰不過了,衆人眼睛放光。

解晉一下子站起來,道:“皇上,臣以爲就燕雲之地的地勢看,從中原出發,朝廷以兩路進攻爲宜。

等到時機成熟,朝廷可以在這裡登陸。

”他手指按着的地方就是現在的秦皇島。

“這裡離大都近,朝廷在這裡登陸,韃子必然以爲朝廷是在開闢第二戰場,不會引起韃子地注意。

”解晉很是振奮地道:“我軍就可以在毫無阻力的情況,快速北上,直撲長城,與西路軍會師長城。

這是一幅非常美好的圖畫,讓人熱血如沸,齊皆道:“此議甚好。

“都沒意見?”李雋問衆人,道:“都沒意見,就這麼定了。

朕決定,西路軍由張珏爲主將,柳河子,黃漢,陳興道爲副將,兵出洛陽,直取長城。

“遵旨。

”張珏他們命令。

李雋接着道:“這中路仍由張世傑爲主將,高達爲副,朕跟隨前進。

從汴京出發,直取大都。

“遵旨。

”張世傑領命。

李雋看着廖勝功,道:“這登陸一事,就由廖將軍負責籌劃,也由你指揮東路軍。

解晉,趙良淳隨你出征。

“遵旨。

”廖勝功他們領旨。

李雋分析着道:“東西兩路都需要突擊力量,東路軍由解晉擔任,西路由玄甲騎兵出任。

“遵旨。

”趙僉領命。

李雋看着清風子,道:“中原之事主要是收編義軍,圍剿殘敵,恢復社會治安,招攬人才,組建政府班子並使其有效地運作起來,儘快恢復生產與建設。

這需要大量的人才和資金,設備和技術,祥甫會提供必要的幫助。

這事,我想只有請道長勉爲其難了。

一句話,要恢復中原的生產與建設,需要一個文武全才地人來坐鎮,這個人最好是李雋,但是李雋要隨軍出征,再說了他要處理的事務不會僅僅只限於中原,還有其他的大量事務,清風子就成了除李雋之外最合適的人選了。

清風子自然明白這個道理,也不謙辭,欣然領命,道:“皇上請放心,貧道一定盡力。

“道長,由於目前朝廷的局勢,祥甫給你的幫助有限,主要還是要靠你自力更生了。

”李雋笑着提醒清風子。

戰爭還在繼續,大量的國土在光復,需要大量的資金人手,李庭芝能幫的忙也不會太多。

清風子信心十足地道:“皇上請放心,貧道明白。

“中原是北伐的基地,大軍出征後,糧秣主要還要得依靠中原,杜將軍就留下來,與道長一道,爲大軍北征準備後勤。

”李雋提醒道:“大軍一旦過了黃河,必然會縱橫在廣袤地北方領土上,需要地物資和兵員會很多,你們二位的擔子很重,望你們二位明白。

這話乍聽之下有點含糊,清風子他們哪會不明白話裡地意思,李雋已經是打算燕雲一光復,立即分兵趁機收回東北、西北、西域、西藏這些地方,還會進軍大草原,直搗蒙古老巢。

一句話:戰爭還有得打,消耗還會很大,他們的擔子會很重。

這擔子雖然很沉重,但是卻讓人興奮,清風子和杜大用齊道:“皇上放心,絕不辱使命。

李雋很是放心地道:“有了你們這話,朕就放心了。

有道是英雄所見皆同,我們今天商量的事情,有一個人已經給朕提出過了。

朕知道你們很想知道這人是誰?這人就是郭侃。

”李雋掏出郭侃寫給他的信,晃着道:“他在信裡給朕提出了一個經略北方諸地的方略,就是我們商討的事情。

衆人是萬未想到郭侃這樣的漢奸居然會給李雋出這樣的主意,很是驚奇地問道:“他這是爲什麼?”

第76章 血債血償第2章 幕後主使第48章 各出奇謀第81章 渡河準備第15章 新式科技(下)第36章 援助非洲第27章 意料之外第41章 新戰術體系第4章 李雋的難題第65章 李雋遇刺序言第62章 大獲全勝第28章 多情皇后(下)第53章 壯哉!柳河子第47章 駕臨劍閣第51章 夜襲江陰第三 卷汴京篇序免費第35章 戰略對話(下)第6章 大戰伏牛山第15章 新式科技(下)第7章 貴妃柔情(下)第28章 連環計第66 古剎梵聲第5章 名臣氣節(中)第57章 郭侃受命第46章 郭侃之謀第76章 圍殲旭烈兀(下)第74章 屠城慘劇第18章 重慶戰役第39章 壯懷激烈第74章 圍殲郭侃(下)第88章 忽必烈的末日第15章 新式科技(下)第31章 新技術(中)第49章 戰火重燃第79章 洛陽流血夜第24章 揚州解圍(下)第19章 奪氣之戰(上)第19章 皇家科學院第78章 出兵東瀛第3章 叩闕事件第13章 增兵四川第76章 血債血償第30章 衝冠一怒(中)第40章 釣魚城之戰第29章 新的威脅(下)第72章 逼降漢軍第33章 計中計第8章 運籌幃幄(下)第19章 奪氣之戰(中)第11章 百姓擁戴(上)第61章 直搗汴京第12章 新事新氣象(下)第13章 會師昆明第51章 殘暴的旭烈兀第3章 力挽狂瀾(上)第72章 重拾民心第34章 戰略轉折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13章 增兵四川第22章 連戰皆捷第23章 威行列國第24章 全民教育第52章 伏兵四起第13章 會師昆明第41章 新戰術體系第4章 威懾羣臣(上)第2章 威振異域第20章 經濟對策(上)第三卷汴京篇二十五章 天津登陸戰上第82章 北伐燕雲第74章 圍殲旭烈兀(中)第50章 懲漢奸詔第19章 皇家科學院第22章 淮西兵變(下)第27章 臨安大捷(中)第30章 衝冠一怒(上)第33章 大都風雲(下)第27章 鐵血雄師本書部分書目公告第43章 埃及蘇丹第29章 新的危脅(上)第15章 新式科技(上)第6章 斷然收網第77章 復仇火焰上架公告第89章 光復大都第55章 僱傭軍第14章 大軍入川第61章 郭侃入關第4章 賢德皇后第78章 出兵東瀛第17章 初戰告捷(中)第10章 敵後戰場(上)第74章 圍殲旭烈兀(中)第9章 軍事變革第23章 威行列國第15章 新式科技(下)第12章 新事新氣象(下)第64章 渭水軼事
第76章 血債血償第2章 幕後主使第48章 各出奇謀第81章 渡河準備第15章 新式科技(下)第36章 援助非洲第27章 意料之外第41章 新戰術體系第4章 李雋的難題第65章 李雋遇刺序言第62章 大獲全勝第28章 多情皇后(下)第53章 壯哉!柳河子第47章 駕臨劍閣第51章 夜襲江陰第三 卷汴京篇序免費第35章 戰略對話(下)第6章 大戰伏牛山第15章 新式科技(下)第7章 貴妃柔情(下)第28章 連環計第66 古剎梵聲第5章 名臣氣節(中)第57章 郭侃受命第46章 郭侃之謀第76章 圍殲旭烈兀(下)第74章 屠城慘劇第18章 重慶戰役第39章 壯懷激烈第74章 圍殲郭侃(下)第88章 忽必烈的末日第15章 新式科技(下)第31章 新技術(中)第49章 戰火重燃第79章 洛陽流血夜第24章 揚州解圍(下)第19章 奪氣之戰(上)第19章 皇家科學院第78章 出兵東瀛第3章 叩闕事件第13章 增兵四川第76章 血債血償第30章 衝冠一怒(中)第40章 釣魚城之戰第29章 新的威脅(下)第72章 逼降漢軍第33章 計中計第8章 運籌幃幄(下)第19章 奪氣之戰(中)第11章 百姓擁戴(上)第61章 直搗汴京第12章 新事新氣象(下)第13章 會師昆明第51章 殘暴的旭烈兀第3章 力挽狂瀾(上)第72章 重拾民心第34章 戰略轉折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13章 增兵四川第22章 連戰皆捷第23章 威行列國第24章 全民教育第52章 伏兵四起第13章 會師昆明第41章 新戰術體系第4章 威懾羣臣(上)第2章 威振異域第20章 經濟對策(上)第三卷汴京篇二十五章 天津登陸戰上第82章 北伐燕雲第74章 圍殲旭烈兀(中)第50章 懲漢奸詔第19章 皇家科學院第22章 淮西兵變(下)第27章 臨安大捷(中)第30章 衝冠一怒(上)第33章 大都風雲(下)第27章 鐵血雄師本書部分書目公告第43章 埃及蘇丹第29章 新的危脅(上)第15章 新式科技(上)第6章 斷然收網第77章 復仇火焰上架公告第89章 光復大都第55章 僱傭軍第14章 大軍入川第61章 郭侃入關第4章 賢德皇后第78章 出兵東瀛第17章 初戰告捷(中)第10章 敵後戰場(上)第74章 圍殲旭烈兀(中)第9章 軍事變革第23章 威行列國第15章 新式科技(下)第12章 新事新氣象(下)第64章 渭水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