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名臣氣節(上)

有關文天祥的詩,請朋友們看看說明文字再說,不要看了一點就以爲抓住Bug了,其實你什麼都沒有抓住。

(按:文天祥這樣的千古名臣,婦孺皆知,要是在本書中不見他的詩詞和故事,那麼本書將大爲失色,因此我決定在書中適時地介紹他的故事,他的爲人,引用他的詩詞。但是,文天祥一生從事的是抗元大業,詩詞大多在政務的間隙寫出來,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間限制,本書引用他的詩詞會打亂時間限制,也就是說不考慮時間問題,請大家不要責難我連文天祥詩詞創作的時間都不知道。)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裡,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伯顏身穿明亮的金甲,頭戴金盔,腰懸彎刀,威風凜凜,扭頭對阿剌罕道:“你可知道這是誰的詩?”

阿剌罕也是一身戎裝,道:“你要是問其他的詩,我讀書不多,也許回答不出來,這詩嘛,我是耳熟能詳,這是文天祥的詩。文天祥體貌豐美,白皙如玉,秀眉長目,顧盼生輝。從小就有大志向,常說:沒不俎豆其間,非大夫丈夫也。”

伯顏接着說:“二十歲時,對策集英殿,宋理宗欽定第一名。考官王應麟說:是卷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臣敢爲得人賀。其人才情卓,遠勝同儕,更難得的是有氣節。”

阿剌罕接過話頭,道:“他有一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詩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作,自此以後,氣節詩將不會再有名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伯顏一遍又一遍地品味,擊掌讚道:“真名句,大獲我心。不論文天祥的命運如何,就憑這兩句詩,就將成爲千古名臣。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養吾浩然之氣!此人一身正氣,絕無私心,只可惜生不逢時,未遇明主。我毫不懷疑,這次南下,我們一定會滅了南朝,文天祥會成爲亡國之臣,然而,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反而遠遠高過我輩,後人對他悲憫、同情、認同,感同身受。我輩勝利者爲後人認知的程度反倒遠遠不如他。不以成敗論英雄,古人名訓,至理名言,至理名言。”伯顏感慨萬千。

阿剌罕感嘆起來:“這就是漢文化的可怕之處,南朝可以在軍事上一敗塗地,文天祥卻可以憑一詩名垂青史。皇上推行漢法,重用漢人,積極倡導創建我朝文字,遠見卓識之舉。”

伯顏雙手按在帥案上,非常遺憾地說:“這樣的人,不能成爲朋友,成爲知己,卻成爲敵人,還要進行生死之戰,老天爺開的玩笑也太大了。”

“不能與文天祥同殿爲臣,品茗談詩,煮酒論英雄,將成阿剌罕一生中最大的憾事。不過,也不要太過傷感,還可以成爲靈魂知己嘛。”阿剌罕寬慰伯顏,阿剌罕有感而:“江南地靈人傑,歷朝歷代都是人才鼎盛,按理,南朝將是最強大的王朝,事實上恰好相反,是最弱小。究其原因,南朝不會用人,氣節之臣如文天祥之輩不僅沒有給重用,反倒給排擠打壓,流放貶謫;賈似道這種小人反倒在高位,南朝不亡,天理難容。”

“自古以來,南朝都是人才輩出,歷朝歷代都不乏人才,卻弄得天怒人怨,乃至亡國,都是朝庭不會用人。前代之事暫且不說,就說眼前吧,南朝雖弱,人才仍是不少,文天祥,張世傑,張珏自是不用說,還有揚州的李庭芝,文才武略,均是勝人一籌,絕不能小視。”

“皇上雄材偉略,心氣極高之人,很少推崇人。皇上最推崇的兩個南朝名臣,一個是文天祥,一個就是李庭芝,這二人都是人中之龍,要是能與二人論交那該多好。”阿剌罕不無遺憾。

伯顏站起身,道:“李庭芝在揚州,自是無緣相見。文天祥嘛,已經來到大營了,我們這就去迎接。”

阿剌罕和伯顏並肩往外走,道:“這南朝也真是的,都這時節了還夢想着與從前一樣,我們會允他們講和。我們這次南下,不把南朝滅了是不會退兵的。我們兵臨臨安了,南朝離滅亡只有一步之遙,滅了南朝,好處要多少有多少,豈是區區數十萬匹絹帛銀兩所能比,他們連這最淺顯的道理都想不明白,真是糊塗透頂。”

“他們啊,一天到晚就想着美事,做着蠢事,還有更讓人想不通的。居然還升了呂師夔和呂文福的官,妄圖和呂文煥搞好關係,要他念在昔日情份上週旋,達成和議,真是癡心妄想。”伯顏不屑的說。

阿剌罕臉露輕蔑之色,道:“呂文煥堅守襄陽五年,表現得還象個人物。自從投降我朝以來,欣然接受了襄漢大都督一職,表現非常積極,還招降了江防守將,小人一個。”

伯顏看了一眼阿剌罕,道:“可得慎言啊,要慎言。要不是他幫忙,我們也不會如此順利到達臨安,都是呂文煥的功勞。”

“呂氏一門公侯,位極人臣,除了呂文德還算是個人物外,其餘的都品行有虧。呂師夔妄圖給丞相送美女,真不知天高地厚,想用女人消磨我蒙古好男兒的豪情,他做夢。呂文福就更不成話了,從福州經江西逃走,來投降我朝。”阿剌罕有點氣憤地道:“要不是出於國事需要,以我的氣,我會把這兩個小人碎屍萬段。”

伯顏拍着阿剌罕的肩道:“其實,殺人的方式很多,不一定要用刀,用詩也成。文天祥一詩《零丁洋詩》葬送了呂文德,你呀,好好寫一諷刺詩送給這二人,不愁羞不死他。”

阿剌罕緊走兩步,道:“丞相,我從溧水,獨鬆關一路打過來,對文天祥在蘇州贈詩殺呂文德一事還不清楚,你給我說說,讓我也明白明白。”

“文天祥從蘇州撤退之前,寫了一舊作《過零丁洋詩》送給養病在家的呂文德。其詩說‘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好詩,好詩。”伯顏一邊說事,一邊品詩,道:“呂文德的府第是宋理宗賜給他的行宮,算他有良心,沒有出賣南朝。當我們攻破蘇州後,呂文煥和呂師夔去看他,要他投降我朝。呂文德當場斥罵呂文煥,罵得呂文煥羞愧萬分,低着頭逃走了。呂師夔就不走運了,給他的父親呂文德一劍砍掉了一條胳膊,要不是呂文德有病在身,那一劍肯定是要了他的命。”

“痛快,痛快,這種小人死了倒也便宜了他,讓他活着受罪讓人解氣。”阿剌罕大呼過癮。他是直爽漢子,敬的就是英雄好漢,於呂文德的行爲大加讚賞:“我和呂文德雖然處在敵對立場,還是敬佩他是一條好漢子。”

伯顏點頭道:“可不是嘛。呂師夔受傷逃走,呂文德仗劍追到門口,念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漢青’倒在地上死去。我聽說後,到呂文德府上去了一趟,現呂文德的書案上有厚厚一摞紙,上面寫的就是這兩句詩。他把文天祥的詩掛在大堂上,用上好的黃面綢子罩着,下面有一封遺書,是寫給我的,請求我念在他一片忠心的份上,讓文天祥的手書陪他一起入土。”

微一沉吟,道:“文天祥的手書可是寶貝,我真想留下來,終是念在呂文德忠義的份上,不好卻他的情,只好忍痛割愛了,效仿《蘭亭序》陪唐太宗的舊事了。”想到文天祥的手書唾手可得,最終沒有得到,很是遺憾。

第三 卷汴京篇序免費第26章 天津登陸戰(下)第6章 斷然收網第6章 斷然收網第60章 連環巧計第51章 西進北上第17章 戰爭措施(上)第50章 攻佔松江第81章 舌戰真金第15章 新式科技(中)第53章 博爾忽入伏第17章 初戰告捷(中)第63章 和尚原誓師第56章 圍殲博爾忽(下)第35章 皇城激戰第23章 威行列國第37章 不期而遇第58章 突出部第56章 圍殲博爾忽(下)一些問題的說明第82章 北伐序曲第6章 斷然收網第68章 大破郭侃(上)第35章 戰略對話(下)第二 卷巴蜀篇序第55章 圍困郭侃第59章 長江水道第34章 忽必烈的計謀第17章 重建計劃(下)第71章 光復汴京(下)第11章 新事新氣象(上)第66章 王師已定中原第5章 巧妙應對第14章 糧食危機(上)第54章 圍殲博爾忽(上)第47章 駕臨劍閣第65章 羣星閃耀第12章 軍事學院第29章 新的威脅(下)結束感言第19章 皇家科學院第73章 關中父老第4章 李雋的難題第41章 整訓軍隊(上)第21章 議和(上)第45章 喜慶春節(下)第70章 決戰江南第30章 衝冠一怒(下)第26章 航海時代(上)第72章 重拾民心第75章 血洗函谷關第50章 攻佔松江第79章 洛陽流血夜第22章 淮西兵變(上)第34章 戰略對話(上)第54章 圍殲博爾忽(上)第41章 整訓軍隊(上)第20章 臨安保衛戰(下)第19章 奪氣之戰(上)第40章 針鋒相對第24章 全民教育第63章 淮西混戰第20章 經濟對策(上)第81章 舌戰真金第30章 神兵天降第31章 新技術(上)第13章 佛門弟子(下)第62章 世外高人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69章 大破郭侃(下)第27章 意料之外第80章 直奔日本第6章 威壓權臣(下)第65章 李雋遇刺第51章 夜襲江陰第17章 初戰告捷(中)上架公告第7章 貴妃柔情(中)第70章 決戰江南第49章 成都戰役(下)第10章 臨安新貌第6章 斷然收網第45章 喜慶春節(下)第17章 初戰告捷(上)第72章 重拾民心第17章 初戰告捷(上)結束感言第30章 衝冠一怒(中)第51章 殘暴的旭烈兀第7章 伏兵四起第61章 郭侃入關第37章 臨安解圍(上)第54章 危機重重第76章 血債血償第39章 婦女權益第10章 敵後戰場(下)第4章 威懾羣臣(下)第22章 淮西兵變(下)第22章 淮西兵變(中)第64章 渭水軼事
第三 卷汴京篇序免費第26章 天津登陸戰(下)第6章 斷然收網第6章 斷然收網第60章 連環巧計第51章 西進北上第17章 戰爭措施(上)第50章 攻佔松江第81章 舌戰真金第15章 新式科技(中)第53章 博爾忽入伏第17章 初戰告捷(中)第63章 和尚原誓師第56章 圍殲博爾忽(下)第35章 皇城激戰第23章 威行列國第37章 不期而遇第58章 突出部第56章 圍殲博爾忽(下)一些問題的說明第82章 北伐序曲第6章 斷然收網第68章 大破郭侃(上)第35章 戰略對話(下)第二 卷巴蜀篇序第55章 圍困郭侃第59章 長江水道第34章 忽必烈的計謀第17章 重建計劃(下)第71章 光復汴京(下)第11章 新事新氣象(上)第66章 王師已定中原第5章 巧妙應對第14章 糧食危機(上)第54章 圍殲博爾忽(上)第47章 駕臨劍閣第65章 羣星閃耀第12章 軍事學院第29章 新的威脅(下)結束感言第19章 皇家科學院第73章 關中父老第4章 李雋的難題第41章 整訓軍隊(上)第21章 議和(上)第45章 喜慶春節(下)第70章 決戰江南第30章 衝冠一怒(下)第26章 航海時代(上)第72章 重拾民心第75章 血洗函谷關第50章 攻佔松江第79章 洛陽流血夜第22章 淮西兵變(上)第34章 戰略對話(上)第54章 圍殲博爾忽(上)第41章 整訓軍隊(上)第20章 臨安保衛戰(下)第19章 奪氣之戰(上)第40章 針鋒相對第24章 全民教育第63章 淮西混戰第20章 經濟對策(上)第81章 舌戰真金第30章 神兵天降第31章 新技術(上)第13章 佛門弟子(下)第62章 世外高人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69章 大破郭侃(下)第27章 意料之外第80章 直奔日本第6章 威壓權臣(下)第65章 李雋遇刺第51章 夜襲江陰第17章 初戰告捷(中)上架公告第7章 貴妃柔情(中)第70章 決戰江南第49章 成都戰役(下)第10章 臨安新貌第6章 斷然收網第45章 喜慶春節(下)第17章 初戰告捷(上)第72章 重拾民心第17章 初戰告捷(上)結束感言第30章 衝冠一怒(中)第51章 殘暴的旭烈兀第7章 伏兵四起第61章 郭侃入關第37章 臨安解圍(上)第54章 危機重重第76章 血債血償第39章 婦女權益第10章 敵後戰場(下)第4章 威懾羣臣(下)第22章 淮西兵變(下)第22章 淮西兵變(中)第64章 渭水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