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城頭罵賊(下)

“你也知道羞恥,還算你有點羞恥之心。”李雋聲色俱厲地數落起來:“呂文煥,你的良心就不會受到遣責嗎?你本該成爲朝庭的忠臣,堅守襄陽五年,其中有多少艱辛,你比誰都清楚,你拒絕了韃子多少次勸告降,你也比任何人都清楚。五年的困難你都挺過來了,爲什麼在最後關頭就服軟了?就變熊了?那是因爲你不想做人,只想當狗。就算你戰死襄陽,你也可以落下一個忠臣的美名,和你兄長文德公一樣千古流芳。你當了狗,不僅僅斷送了自己一世的英名,還連襄陽之事都成了你的忌諱。

“你想過沒有?忽必烈爲什麼封你襄漢大都督一職?你肯定自以爲是忽必烈寵幸你,對你很是依賴,才送了你這麼一個美差。那是你太天真。襄指的是什麼?指的是襄陽。漢指的是漢水。襄漢之地曾經是你主管的地方,他封你爲襄漢大都督,意思是說你是人所不恥的二臣賊子。一聽到你的官職,人們就會想到你曾經以襄漢投降的往事,難道你就不知道這一點?這是險惡的用心,你現在有所體會了,是不是?你經常在沒人的時候會罵忽必烈太陰毒,是不是?”

自從接受襄漢大都督一職以來,蒙古人表面上對自己客客氣氣,禮敬有加,實際上從骨子眼裡看不起,呂文煥能從他們的表現中體會出來,對這個職務是恨不得仍到東海去。李雋所言,正好擊中他的要害,一時間怔在當地,不知道如何說話。

往往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呂文煥就會捫心自問,自己的所作所爲是不是值得?他非常清楚,他錯失了一次成爲千古名臣,流芳百世的良機。他要是象牛富將軍一樣戰死襄陽,史書垂青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他卻投降了,史官也會給他留名,當然是污名了,這點他比誰都清楚。有時候,他還真的後悔,心想要是歷史重演,他不會再選擇這條路,會和牛富將軍一樣戰死在襄陽,省得遭人白眼,受些夾板氣。這種矛盾心情,給李雋一口說中,呂文煥的心裡泛起波濤,心潮起伏,久久難以平靜。(按:呂氏一門公侯,是南宋末年的望族,本該史書留芳,卻因爲呂文煥的關係,《宋史》和《元史》都沒有他們的傳記,他們的事蹟散見於一些史料中。也許,口誅筆伐纔是對他們無恥行徑的最好回報。)

對於呂文煥,伯顏對他是不太瞧得起,要是他不投降,素來敬重英雄好漢的伯顏肯定是尊重有加,就算他投降了,不那麼積極爲元朝賣力,伯顏對他的看法也許會好得多,對他現在的表現壓根就瞧不起,根本就不想爲他解圍,冷眼旁觀。

“你默認了,是吧?”李雋冷笑着道:“你現在境況就好比關在籠子裡的狗,沒有自由,沒有尊嚴,遭人白眼。我送你一詩寫寧願做人,不願做狗的氣節詩:爲人進出的門緊鎖着,爲狗爬出的洞敞開着。一個聲音高叫着‘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裡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這首詩沒有韻角,不講格律,與古詩格格不入,然而,其中的震撼力並不比講究韻角格律的古詩古詞差,相反,有過之而無不及。

文天祥這個詩詞大家先是一愣,一臉的迷茫,嘀咕一句:“有這樣的詩?”細細一品,連聲叫好:“好好好!真是好詩!沒有格律韻角,但字字千鈞,勝卻千篇詩詞。”

高達,趙僉,黃勝材他們這些武將對詩詞雖是不太在行,但於詩中的力度卻明明白白地感受到,忍不住轟然叫好:“好好好,說得好。”高達還大着嗓子解釋起來:“呂文煥,你聽明白了沒有。這人多有氣節,寧願站着死,也不願跟你一個樣,象狗一樣的活着。”

阿剌罕對於宋朝的詩詞很有研究,嘴一撇,不屑一顧地道:“這也算詩?歪詩歪得夠可以,連詩詞的基本常識也沒有。”

“不,這詩雖然沒有格律,沒有韻角,但詩中的力量卻是真實的存在,就是一千篇詩詞也比不過。”伯顏聰明之士,立即悟透詩中的真意:“寫這詩的人肯定是位了不起的大英雄,要是伯顏能夠與他相交,真是人生快事。不好,大都督有難!”

葉挺將軍當然是位大英雄,傑出的才幹,天馬行空般的指揮風格,堪稱中國近代史上的“軍神”。在陳炯明炮轟總統府時掩護國父國母撤退,北伐先鋒,僅僅憑一個獨立團屢建戰功,汀泗橋之戰,賀勝橋之戰,血戰武昌這些經典戰例無一不是出自他的手筆,被譽爲“北伐名將”。國民黨高級高將無不以與他相交,得他讚賞爲榮,他的褒獎,哪怕是隻言片語也能讓國民黨高級將領引以自豪,真的是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了。

呂文煥指着李雋,結結巴巴地說:“你你你居然敢罵我是狗,氣死我了,氣死我了。”一口鮮血象水一樣噴出來,一頭從馬上栽到地上。

伯顏跳下馬背,快步走了過來,只見給士卒抱在懷裡的呂文煥臉色蒼白,猶自指着城頭道:“氣死我了,氣死我了。我的心好痛,我的心好痛。”胸口急劇起伏,鮮血象水一樣不斷地噴出來,氣弱遊絲,嘴脣翕動。伯顏把耳朵湊過去,只聽見呂文煥斷斷續續地道:“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頭一歪,氣絕而逝,雙眼瞪得老大,死不瞑目。

伯顏嘆息一聲,把呂文煥的眼睛合上,站起身來,感慨地道:“好一張刀子嘴,比利劍還要犀利,誅人誅心!真想不到,詩詞的力量居然大到這種程度,可以把人活活罵死。文人,真可怕!”

《大宋武帝詩詞選編》對這首《罵賊詩》褒揚備至,稱其“開了一代新文風,是新文化的開端。”正是從這首詩開始,人們方纔意識到做詩不一定要講究韻角、格律,就是用白話也可以做詩,力度比起律詩絲毫不遜色,而且更加通俗易懂,更易爲人接受。

於是乎,跟風者多不勝數,終於形成一代新文風,與提倡復古的“唐宋八大家”相反,主張白話文,形成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把主張之乎者也的古文,講究格律韻角的古詩古詞封在歷史中。

李雋這個始作俑者給人稱爲“新文化運動的鼻祖”,被人稱爲“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

得知這事後,李雋無奈地苦笑,道:“處在當時的情景,我是有感而發,念出了葉挺將軍的《囚歌》,是警醒呂文煥要堂堂正正地做人,不要苟且偷生。罵死呂文煥,我是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這都是副產品啦。哎,葉挺將軍泉下有知他的《囚歌》居然罵死了呂文煥這個漢奸,也當快慰平生了。我要是成了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那魯訊先生又該是什麼呢?真是亂蓋!”

第13章 會師昆明第71章 關中一道第68章 宮闈秘情第27章 鐵血雄師第8章 運籌幃幄(上)第43章 埃及蘇丹第24章 揚州解圍(上)序言第84章 首戰日本第77章 處決旭烈兀第87章 第二戰場第57章 旭烈兀受挫第18章 重慶戰役第61章 郭侃入關第27章 鐵血雄師第4章 李雋的難題第75章 血洗函谷關第49章 成都戰役(下)第9章 軍事變革第25章 廢除科舉第58章 突出部上架公告第10章 戰略佈局第52章 伏兵四起第7章 伏兵四起第59章 戲法奪城第27章 鐵血雄師第36章 十萬火急第18章 城頭罵賊(下)第75章 血洗函谷關第60章 奇計破城第70章 決戰江南第31章 新技術(中)第66章 毒氣戰第49章 揮師洛陽第81章 舌戰真金第19章 奪氣之戰(中)第31章 細菌戰一些問題的說明第61章 直搗汴京第69章 光復汴京(上)第6章 威壓權臣(下)第56章 困獸之鬥第4章 李雋的難題第58章 突出部第61章 直搗汴京第27章 臨安大捷(中)第83章 渡河之戰第67章 無處可逃第75章 血洗函谷關第21章 經濟對策(下)第13章 會師昆明第21章 議和(上)第3章 叩闕事件第29章 掃蕩淮西第22章 淮西兵變(中)第59章 狡猾似狐第17章 初戰告捷(上)第30章 賊船第52章 伏兵四起第39章 臨安解圍(下)第37章 不期而遇第43章 埃及蘇丹第87章 第二戰場第32章 鄂州惡戰第19章 奪氣之戰(中)歷史與小說第15章 英雄歸來第68章 宮闈秘情第35章 戰略對話(下)第40章 血戰嘉興第24章 揚州解圍(下)第11章 全面改革第56章 圍殲博爾忽(下)第17章 初戰告捷(上)第70章 清風子的手段第52章 阿鼻地獄第26章 天津登陸戰(下)第34章 忽必烈的計謀第13章 會師昆明第66章 王師已定中原第31章 新技術(中)第64章 渭水軼事第3章 悲慘人生第51章 西進北上第25章 臨安血戰(下)第65章 羣星閃耀第13章 佛門弟子(上)第29章 新的危脅(上)第3章 力挽狂瀾(下)第7章 一網打盡第17章 戰爭措施(上)第17章 重建計劃(下)第37章 大都血戰第62章 焦山水戰第24章 揚州解圍(上)第45章 攻打劍門關第59章 長江水道
第13章 會師昆明第71章 關中一道第68章 宮闈秘情第27章 鐵血雄師第8章 運籌幃幄(上)第43章 埃及蘇丹第24章 揚州解圍(上)序言第84章 首戰日本第77章 處決旭烈兀第87章 第二戰場第57章 旭烈兀受挫第18章 重慶戰役第61章 郭侃入關第27章 鐵血雄師第4章 李雋的難題第75章 血洗函谷關第49章 成都戰役(下)第9章 軍事變革第25章 廢除科舉第58章 突出部上架公告第10章 戰略佈局第52章 伏兵四起第7章 伏兵四起第59章 戲法奪城第27章 鐵血雄師第36章 十萬火急第18章 城頭罵賊(下)第75章 血洗函谷關第60章 奇計破城第70章 決戰江南第31章 新技術(中)第66章 毒氣戰第49章 揮師洛陽第81章 舌戰真金第19章 奪氣之戰(中)第31章 細菌戰一些問題的說明第61章 直搗汴京第69章 光復汴京(上)第6章 威壓權臣(下)第56章 困獸之鬥第4章 李雋的難題第58章 突出部第61章 直搗汴京第27章 臨安大捷(中)第83章 渡河之戰第67章 無處可逃第75章 血洗函谷關第21章 經濟對策(下)第13章 會師昆明第21章 議和(上)第3章 叩闕事件第29章 掃蕩淮西第22章 淮西兵變(中)第59章 狡猾似狐第17章 初戰告捷(上)第30章 賊船第52章 伏兵四起第39章 臨安解圍(下)第37章 不期而遇第43章 埃及蘇丹第87章 第二戰場第32章 鄂州惡戰第19章 奪氣之戰(中)歷史與小說第15章 英雄歸來第68章 宮闈秘情第35章 戰略對話(下)第40章 血戰嘉興第24章 揚州解圍(下)第11章 全面改革第56章 圍殲博爾忽(下)第17章 初戰告捷(上)第70章 清風子的手段第52章 阿鼻地獄第26章 天津登陸戰(下)第34章 忽必烈的計謀第13章 會師昆明第66章 王師已定中原第31章 新技術(中)第64章 渭水軼事第3章 悲慘人生第51章 西進北上第25章 臨安血戰(下)第65章 羣星閃耀第13章 佛門弟子(上)第29章 新的危脅(上)第3章 力挽狂瀾(下)第7章 一網打盡第17章 戰爭措施(上)第17章 重建計劃(下)第37章 大都血戰第62章 焦山水戰第24章 揚州解圍(上)第45章 攻打劍門關第59章 長江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