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荊南整軍(2)

建安十四年六月十五日,李晟發佈令書,讓留守荊州的龐統酌情考慮整軍擴兵的事情。六月二十日,龐統收到書信,以主上不在,事有所不可爲由請李晟暫緩整軍事宜。六月二十七日,李晟回書再到長沙,乃不許龐統之再請,而堅決的把整軍擴兵的事情交到了龐統的手中。

沒用還是沒用!面對李晟重新發回來的令書,龐統匆匆的看了一遍,除了苦笑之外便沒有其他可以表示的了。說實話,他不想接這樣的擔子,但眼下主公都已如此下達了死命令,他不接也是不行。

只見那一尺見方的白絹之上,細細密密的寫着幾百個繩頭大的隸字,卻是白底黑字的將事情交代的清清楚楚:君乃吾之肱骨也。吾既以兵事委君,自然信君之能力,荷以留守之重責,任以專權。擴軍整兵之事君自可會同有關將佐地方幕僚爲之,何必非要吾在一旁?有關要求條例,於令上都已經交代的清清楚楚了,君非要吾返回荊州方可爲之,是作態焉,亦或是其他?

文字不多,卻是恩威並施,尤其是到了最後更是字字誅心。雖然龐統並不把這些誅心言語看得很重,但讀到了此處他卻也明白,事情已經到了一個決斷的時候了。除非自己想走人不幹,否則也只有按照主公令書上所說的那樣由自己來負責荊南軍隊的整編了。

算了,做就做罷!其實這也是主公對我的信任呢。龐統小聲的這樣說着,悄悄的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微微的聳了聳肩膀,或許他在放寬心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李晟壓在自己身上的這個擔子的重量了吧。

七月初一,龐統令包括江陵太守趙雲在內的所有將軍除留一名副手與駐地統領兵務之外全部匯聚到長沙城內開始商議整軍事宜。七月初六,衆人到齊,龐統乃於太守府東廳召開會議,商討此事。

就一開始向從各地歸來的將軍們聲明瞭這次整軍的緣由和目的之後,龐統便命人將早就命書辦抄滕了十數份的整軍令書發佈了下去,讓這些將軍們端看,以便聽取他們的意見。雖然在這些將軍之中很有些是大字不識一個之輩,但龐統早就命人各在他們身邊配備了一名文書專門負責向他們解釋令書上總總,務必要讓他們明白這整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李晟的大軍如今擁有十萬之衆,這是算上了作爲俘虜的赤壁降兵在內的數字。考慮到新降之人軍心不穩士氣低落等問題,就一般而言李晟方面是不把這自赤壁之戰中得到的三萬人馬計算在自己軍隊數量之內的。

因此李晟方稱自己的人馬時都說自己有七萬帶甲之衆。這是李晟實實在在的軍事實力,也是李晟賴以在赤壁與曹操交手,並趁機奪了襄陽和江陵的實力所在。就外人而言,他們所探到的軍隊數量也就是這個數在這一點上李晟並不像江東那邊總把自己的兵力藏着掖着,而是明明白白的公開出來。

如果只是單純的整軍,那牽扯到的也就是李晟作爲自己軍事實力所在的七萬人衆。但由於此刻李晟乃是在整軍之上又加了擴軍二字,使得龐統和將軍們都不得不把那在赤壁之戰投降過來的士卒也考慮在了其中。

畢竟,他們原來也都是兵,雖然在忠誠士氣方面龐統這邊還不敢打滿滿的保票,但在身爲士兵的實力和訓練程度上,卻是比那些由平民徵召上來的新兵要好上許多了。與龐統同樣坐着的將軍們似乎更喜歡把這些降兵編入自己的麾下。

這當然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這些降兵擁有的實戰經驗可是李晟軍中的這些士兵所不能比擬的。事實上作爲與孫權、劉備相併立的李晟這一方手中的軍隊幾乎都是青澀的可以的新兵。除了甘寧的水軍之外,在赤壁之戰前李晟軍中的這些人根本就沒有任何大戰的經驗,非但如此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是第一次走上戰場。

若非有李晟、龐統、諸葛亮這三個強人前思後慮的照看着,又有赤壁之戰完全是壓着對方打的順利之戰的緣故,只怕出陣就面臨如此大考驗的李晟軍,在經歷了這麼一場大烽火之後所剩的人數將不到最初征召一半。無論訓練是多麼艱苦,沒有上過戰場的新兵和已然經歷了烽煙的老兵之間的差距永遠都是天和地的分別。即使那天地有時看來也只是一線之隔。

李晟軍的主力,也就是那七萬人主要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作爲李晟長沙太守的長沙城防部隊,人數約有五千;另一個則是李晟成爲長沙太守之後謀求自立而私自徵兆的部分,大約是六萬五千人。

雖然在李晟立軍之初就考慮到了未經戰場的新兵是很難以直接參加大規模戰鬥的事情,並有意讓自己可以名正言順參加剿匪任務的城防部隊與自己的私軍進行一些輪換,以求讓私軍也具備有一定的實戰經驗。

然而那時畢竟還有劉表看着,李晟無論如何也不敢把這樣的舉動做得太大,以致就這麼數量的輪換下來,李晟軍中只經過訓練而沒粘過血腥的人還是佔了三分之一以上,令李晟頗感頭痛。

赤壁之戰雖然過去,自己這邊還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李晟和他的軍師們都明白這勝利是由多方面原因合成的,並不完全是自己這邊單獨努力的結果。知道所謂歷史的李晟明白在赤壁之戰以後已然成功的代替了劉備在荊州之地位的自己所將面臨的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

雖然在這個挑戰剛剛開局的現在他所控制的地盤遠比歷史上劉備所擁有的要強大的多,但與本身已經具備了強大實力的曹操和孫權相比自己這邊還是孱弱的很。爲了能夠迅速的擴張自己的實力,李晟這才決定迅速的奪取交州,充實自己軍中的錢財,並在諸葛亮的提點之下,讓龐統直接進行軍隊的整編和擴充。

李晟軍的整軍方案是在原來李晟私軍編制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新的機構稍加變動而成的,即以:

自李晟以下,設立軍令處和軍政處兩大機構,軍令負責軍隊駐防,戰略戰術的策劃、安排等與作戰有關的事宜,軍政處則負責軍隊糧草銀餉的發放,軍械物資的調用,各監軍的安排及其信息情報的彙總等等。

在編制上,以五人爲伍,包含正副伍長各一名;五伍二十五人爲排,包括正副裨尉一名,排中設直屬伍一,由副裨尉直接統領;六排一百五十人爲一標,設正副偏尉各一名並監軍一名;五標七百五十人爲一曲,設正副裨校各一名並監軍一名;五曲並一加強標四千人爲一營,由偏校領軍,設正副偏校及監軍一名;五營並加強標兩萬一千人爲一軍設正副軍將各一名並監軍一名。

行軍作戰上,以曲作爲基本作戰單位,常設營,而不長設軍。各營平時駐守地方,戰時則由軍令處抽調各營組爲一軍,並委派將軍統領。戰時將軍對各營擁有絕對的管理權,而這個管理權在戰後除了有特殊的必要之外即行解散。

在訓練和裝備的統一上,李晟的整軍計劃中將自己現有的十萬多人整編成二十五個營。其中長槍整編營四個,弓箭整編營四個,騎兵整編營三個,步兵混合營六個,水兵營四個,水兵陸戰營一個,工兵營三個。

所謂長槍整編營則是大盾兵與長槍兵混合的編制:即一伍中有兩名大盾兵、三名長槍手。大盾兵裝備一人半高的巨盾一面,手弩一把,短劍一把,投槍三支,以皮甲爲護具,立於隊伍的最前方,作戰時以巨盾着地,側身以肩抵盾,以投槍及遠,以手弩及近;長槍手根據各自所佔的位置不同裝備一丈到三丈不等的長槍一支,投槍五把,以皮甲爲護具,立於大盾兵之後,以投槍及遠、長槍及近形成槍林之勢,平推應敵。

所謂弓箭整編營則是大盾兵與弓箭手混合的編制:即一伍之中有兩名大盾兵,三名步弓手。大盾兵裝備一人半高的巨盾一面,手弩一把,短劍一把,投槍三支,以皮甲爲護具,立於隊伍的最前方,作戰時以巨盾着地,側身以肩抵盾,以投槍及遠,以手弩及近;步弓手裝備弓一把,矢兩壺,手弩一把,矢二十支,短劍一把,以皮甲爲護具,立於大盾兵之後,以弓箭及遠,手弩及近。

第115章三喜臨門(2)第869章姜維之降(2)第5章初識(1)第851章敗落(2)第591章變局(3)第831章應對(3)第742章局變(1)第359章餘波未了(3)第283章零落(1)第864章北伐(9)第721章祝融(2)第727章更變(1)第179章戰鼓擂(1)第695章徐淮戰起(2)第732章水戰(3)第524章司馬南行(2)第451章窮途(1)第149章間的序曲(9)第511章兵臨城下(1)第485章士燮的心(2)第80章地獄之前(3)第115章三喜臨門(2)第364章洞庭水戰(2)第194章伏兵(1)第863章北伐(8)第702章關羽的輝煌(6)第556章隴西的風(1)第260章奔襲(2)第841章海上大戰(4)第169章月下甘寧(2)第755章驚悉(2)第513章兵臨城下(3)第531章佈局(3)第238章結局(3)第98章逝者如斯(3)第483章荊南整軍(3)第180章戰鼓擂(2)第33章傷逝(3)第136章敵我應對(2)第40章回首往昔(1)第421章形勢(2)第265章恭喜升職(1)第251章總結與展望(2)第644章立法論政(2)第666章時間(3)第446章江陵城外(2)第334章修道太守(2)第175章戰後(3)第68章追擊(2)第847章雁門(1)第45章成長(3)第348章劉備軍(1)第214章談判(3)第318章戰敗(1)第525章司馬南行(3)第718章開戰(2)第336章修道太守(4)第706章後路(1)第526章年末年初(1)第806章反擊(3)第300章鬥將(1)第412章魯肅登場(1)第501章轉進(3)第800章立國(2)第57章初見襄陽(3)第57章初見襄陽(3)第621章追擊與伏擊(3)第65章豫章太守(2)第59章宴會(2)第588章入南鄭(3)第623章陷雒(2)第216章轉向臥牛(2)第361章橫江鐵索(2)第800章立國(2)第69章決勝(1)第389章民心(2)第667章刺(1)第413章魯肅登場(2)第444章無奈的抉擇(3)第57章初見襄陽(3)第842章海上大戰(5)第273章破局(3)第595章涪水之邊(1)第186章特種兵(2)第814章海洋時代的序幕(1)第254章陰謀(2)第535章李晟的局(1)第871章連鎖反應(1)第871章連鎖反應(1)第85章夜之暗襲(2)第468章未盡的烽火(3)第282章解決(3)第562章說服張任(1)第521章杯酒說衆(5)第680章應對(2)第552章獻圖(3)第690章孫權的宣言(3)第400章長阪雄風(7)第373章準備(1)
第115章三喜臨門(2)第869章姜維之降(2)第5章初識(1)第851章敗落(2)第591章變局(3)第831章應對(3)第742章局變(1)第359章餘波未了(3)第283章零落(1)第864章北伐(9)第721章祝融(2)第727章更變(1)第179章戰鼓擂(1)第695章徐淮戰起(2)第732章水戰(3)第524章司馬南行(2)第451章窮途(1)第149章間的序曲(9)第511章兵臨城下(1)第485章士燮的心(2)第80章地獄之前(3)第115章三喜臨門(2)第364章洞庭水戰(2)第194章伏兵(1)第863章北伐(8)第702章關羽的輝煌(6)第556章隴西的風(1)第260章奔襲(2)第841章海上大戰(4)第169章月下甘寧(2)第755章驚悉(2)第513章兵臨城下(3)第531章佈局(3)第238章結局(3)第98章逝者如斯(3)第483章荊南整軍(3)第180章戰鼓擂(2)第33章傷逝(3)第136章敵我應對(2)第40章回首往昔(1)第421章形勢(2)第265章恭喜升職(1)第251章總結與展望(2)第644章立法論政(2)第666章時間(3)第446章江陵城外(2)第334章修道太守(2)第175章戰後(3)第68章追擊(2)第847章雁門(1)第45章成長(3)第348章劉備軍(1)第214章談判(3)第318章戰敗(1)第525章司馬南行(3)第718章開戰(2)第336章修道太守(4)第706章後路(1)第526章年末年初(1)第806章反擊(3)第300章鬥將(1)第412章魯肅登場(1)第501章轉進(3)第800章立國(2)第57章初見襄陽(3)第57章初見襄陽(3)第621章追擊與伏擊(3)第65章豫章太守(2)第59章宴會(2)第588章入南鄭(3)第623章陷雒(2)第216章轉向臥牛(2)第361章橫江鐵索(2)第800章立國(2)第69章決勝(1)第389章民心(2)第667章刺(1)第413章魯肅登場(2)第444章無奈的抉擇(3)第57章初見襄陽(3)第842章海上大戰(5)第273章破局(3)第595章涪水之邊(1)第186章特種兵(2)第814章海洋時代的序幕(1)第254章陰謀(2)第535章李晟的局(1)第871章連鎖反應(1)第871章連鎖反應(1)第85章夜之暗襲(2)第468章未盡的烽火(3)第282章解決(3)第562章說服張任(1)第521章杯酒說衆(5)第680章應對(2)第552章獻圖(3)第690章孫權的宣言(3)第400章長阪雄風(7)第373章準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