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周易》哲學的思維方式
1
《周易》哲學思維方法的特徵——比喻說理
《周易》一書共六十四篇文章,幾乎全部是在運用比喻說理的方法。而一些篇章還是整篇運用比喻來寓意所闡述的道理。這種運用比喻手法,與《詩》裡的詩歌寫作手法非常相似,甚至包括體載,即文體格式都非常接近。爲何《周易》作者用《詩》裡的詩歌寫作的那種比類(比、興)思維方法來闡明事理呢?是否找不到更何適的推明事理的方法麼?而承繼了傳統的“詩性思維”方式呢?《周易》的哲學思想實現了突破,而《周易》的思維方式爲何沒有實現突破呢?也許是受到“詩”的廣爲流行的影響,才運用了比喻的方法而推明事理,這也許正是東方民族沒有中斷原始思維所造成的現象。東方的古典哲學家們(即先秦諸子),不但沒有批判“詩性思維”方法,而且繼承發展了“詩性思維”。
我們先從《周易》一書裡,看有多少是運用比喻來說理的。
《周易》第一篇文章爲《乾》,通篇內容若按四言一句來分,可分十一個段落。其格式似乎與詩的格式沒有區別,若說區別就在於《周易》如詩的句子裡出現(增加)了“判詞”。這樣《周易》把如詩的語言及格式變成了陳述事理的文章了,即把詩體變成了文論之體了。
如這《乾》篇去掉“判詞”與《詩》裡的詩歌體裁沒有什麼兩樣:
《乾》
元亨利貞
潛龍勿用
見龍在田
利見大人
(君子)
終日乾乾
夕惕若厲 (無咎)
或躍在淵 (無咎)
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
亢龍有悔
(見)
羣龍無首 (吉)
我們知道《詩》裡的詩歌,多是四言一句,而《周易》的行文也多是四言一句。《周易》裡的行文及手法同樣如“詩”之“比興”。如這第一篇《乾》裡除一句“君子終日乾乾,夕陽若厲,無咎”的陳述句外,其它都是比喻句子,皆以“龍”來比喻事理。以“龍”來隱喻君子安身立命,執政處事的道理。即學“龍”的那樣替藏,變化,升騰的本領。這是象徵,隱喻手法使人一看就明白無誤的認識到作者所比喻,所象徵的含義。本篇的末句更有一凡象徵的深意,“見羣龍無首吉”。總之,《乾》文通篇就是以“龍”來比喻“君子”安身立命,執政處事的道理。
《周易》第二篇爲《坤》,我們也將《坤》文按詩體形式恢復,來看其詩歌形式與詩歌語言:
坤元亨
利牝馬之貞
君子有攸往
先迷後得主
利西南得朋
東北喪朋
安貞吉
履霜堅冰至
直方大
不習無不利
含章可貞
或從王事
無成有終
括囊
無咎無譽
黃裳元吉
龍戰於野
其血玄黃
利永貞
由此使我們看到《坤》文形式整齊,節奏鮮明,韻律朗朗上口。尤其是文中所用“霜、方、章、囊、裳、黃”之字非常押韻。
《周易》雖有詩之體,詩之語,詩之韻,但《周易》畢竟不是詩歌的彙集,而是文,即是論說文。可《周易》在闡明事理時,並不是以準確的概念和判斷、嚴密的邏輯推理來呈現,而是運用比喻說理的方式。
我們且看《坤》篇裡運用了那些比喻:
“利牝馬之貞”、“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履霜,堅冰至”、“直、方、大”、“含章”、“括囊”、“黃裳”、“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坤》篇題目中的“利牝馬之貞”,是比喻,而不是被一些學者認爲的是“爲母馬占卜”。跟着的“利亞南得朋,東北喪朋”也是比喻,隱喻着作者要表述的某種政治道理。
而“履霜,堅冰至”,雖是通過生活中直觀的認識,但已上升到理性高度。這一句不能不認爲是抽象思維的結果,已寓含着一種哲理。人們對這種比喻句子,不難理解,一看就感到了生活裡無法用言語表述的道理,而運用比喻,就會意會和理解,不過這種理解往往是在展開聯想上的理解。
比喻是經驗中的智慧結果。而“經驗”是時光老人給人類留下巨大的精神財富。《周易》裡的比喻無不是從經驗中所得。《周易》作者講述是政治經驗,是從歷史和社會現實中吸取的政治經驗,講述給君子們聽的。不過《周易》作者在闡述他的政治學卻採用的是比喻說理的方式,這種思維還是處於經驗的思維。
《坤》篇裡的“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同樣是比喻。那麼這象徵什麼呢,就不好理解了。運用比喻而不是直接闡明事物的道理,因沒有明晰的概念及邏輯判斷,而是隱喻着某種道理,往往要靠讀者去體味,去聯想,去領會,就會因不同的認識水平,會出現不同的理解與解釋。
用比喻說理,似乎是人類不成熟的一種思維,應是人類早期的思維。用比喻來說理,是因邏輯思維推理能力的欠缺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