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綜上而述:中西文明的路徑是地理條件的因素,起初因地理環境因素決定了中國的社會形態。人類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構建了不同的文化環境,自然與社會構成人類生存活動的天地。人類無法脫離他成長生活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人類無不打上各自生存的自然與社會環境的文化印痕。
古希臘建立於商業貿易文明的根基上;而中國古代建立於農耕文明的根基上。這是不同的地理環境條件,在人類文明之初所起的決定作用。這正是西方文化爲何是“突破性”,而中國在古代文化爲何是“連續性”的成因。
“突破性”文化所體現的是批判與創新。
“連續性”文化所體現的是崇拜與迷信。
我們再回過頭來對《周易》一書的認識,不但明白《周易》是什麼,而且也理解《周易》爲何是那樣的,即明白《周易》爲何是詩性智慧的語言與思維;也明白《周易》爲何講“君子”之治的政治學說,並架構出的“民本”理念,而貫穿其後近3000年前後封建時代,併成爲社會政治意識的價值核心。
《周易》不可能脫離西周的社會文化背景,《周易》正是西周血緣宗法制度裡的宗法意識思想的反映。
我們也由此理解張光直先生所指出的中國爲代表的重要特徵,是“連續性”,其中主要延續下來的內容就是人與世界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即與自然關係的緊密的結合。不同於西方是一個“突破式”的,就是在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上,經過技術,貿易等新因素的產生而造成一種對自然生態系統束縛的突破。
也就能理解中國古代文明有着“薩滿文化”的特徵,因爲中國文化特徵是個“連續性”,才導致野蠻社會到文明社會許多文化社會成分延續下來。這“延續”下來的根本因素,不能不認爲與特殊的地理環境有關。
因不同的地理生態環境,對不同的民族生存發展過程所產生的文化在古代社會裡起着的決定作用。
也由此而知《周易》哲學產生的思想性與方法性,無不與其特定的歷史時空有關。
也由此而知中國哲學特性的歷史成因。
也由此而知中國巫術文化延續而不能斷裂的歷史成因。
也由此而知中國製度文化延續,不能突破的歷史成因。
中國必定要走過漫長的歷史遂道,才得見制度文明。
21世紀的中國,迎來了一個轉型的契機,正因內外的動力,無不推動着中國物質文明及城市化的進程。也由此使“三農”現象逐步的消解,也就逐步消溶掉幾千年固守封建意識的最後堡壘。
由於現代高科技的發展,世界已進入“城邦”的世界,每個“城邦”都將融入世界的文化圈,已沒有可設防的“城邦”王國了。
以適應“城邦”世界中的競爭與突圍,由此中國人必將創造出真正代表“世界式”的文化成果。而引領人類與世界的關係、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實現真正的和諧。因爲我們也有理性的傳統,也有理性的哲學,那就是《周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