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君子之治一寶典
第一講:《周易》構建的"君子"之治政治理念
第五節:(續)《周易》一書裡"君子"之治的政治方略
16、“明夷,利堅貞”君子化險爲夷的政治謀略
《周易·明夷》篇講述的是君子受到主人的傷害時,應學“箕子”(紂王的叔父)那樣離開那個危險之國,出走到別國去,這是化險爲夷的一種政治謀略。《明夷》篇中另一面也爲“君子”講述了一個歷史經驗教訓,告誡君子要重視人才,否則就是“不明悔,初登於天,後入於地”的結局。君子不被傷害,君子得到尊重與重用,是君子治國上的相輔相成的關係。
17、“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即君子對客觀事物應有深刻的認識,堅定戰勝困難的信心)的政治信念
《周易》一書中的《賽》篇,闡述了困難艱險所發生的客觀因素。“王臣賽賽,匪躬之故”,這是說“君臣屢遭困難艱險,並非是自身的緣故”。“往賽來碩,吉,利見大人。”這是說:“經過了往來的困難,就會有大的經驗收穫,是好事情,就造就偉大人物的出現”。
《賽》篇是通過對不斷出現艱難現象的闡述,教育“君子”要面對不斷出現的困難應有充分的認識,才能面對困難,克服困難,使逆境轉變爲順境,發揚積極進取的精神。
《賽》篇中所論述的現實中出現的一些困難問題,並不是人與神的意志而產生,是有客觀因素所造成的。在面對不斷出現的困難面前(往賽來反,往賽來連)要正視客觀現狀。只有認識到客觀現實裡存在的問題,就能明智的去對待和解決。也就能夠從不斷面對困難的實踐中得到認識客觀現實中的經驗與客觀規律,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去戰勝困難,不被困難所壓倒。
“君子”在面對困難險境,要保持清醒的認識頭腦,應對現實的困難問題有個理性的認識。正視客觀現狀,才能堅定戰勝困難的信心。故“君子”應面對客觀規律事物所造成的艱難局面,要堅定戰勝的信心,無疑是一項應遵循的行爲原則。
18、“君子惟有解,吉,有孚於小人”的治國原則
“君子惟有解,吉,有孚於小人”是《周易·解》篇裡的內容,其意是“君子唯有遵循和解之道,才能更好的去愛護體恤百姓”。
現代中國社會的立國之本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而《周易》這部政治哲學爲“君子”治國同樣制定了很多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而最根本的一項基本原則就是“有孚於小人”,“君子”懂的和解也是應遵循的一項治國原則。“君子”懂的和解也是“有孚”思想的具體體現。解:指和解。《解》篇裡講述的是和解的道理,爲君子提供治國方法策略。君子在治國上應從和解,和諧上出發。應建立在上體恤愛護下,即“君子唯有解,吉,有孚於小人”的理想之治。“有孚”本是《周易》建構的一個重要的政治理念。是統治者主體(君子)通過愛護體恤百姓(有孚),實現社會和諧,而達到“天下”太平的一條政治途徑。“有孚”理念我們將有專節論述。故君子懂得和解,更能體現對百姓的愛護,無疑是一項應該遵循的政治原則。
19、“弗損益之”的經濟原則
“弗損益之”其意是減少損失,增加收益,這是《周易》裡的《損》、《益》兩篇文章對比進行了闡述。
《損》篇揭示了當損則損的道理,而減損的目的是爲了關心愛護百姓,這是所提倡而應當減損的行爲。如現在中央一再提倡的惠農政策,中央加大對農村貧困地區的扶持,中央的財政減少了,但爲的是惠農。《損》裡論述的減損是爲了關愛撫卹百姓,也是這個道理。而在祭祀與戰爭上造成的減損則應當是反對的。“損,有孚,元吉”,這是說“減損是關愛撫卹百姓,正確”。“曷之用二簋可用亨”,這就是說:“何不用兩種簡單的器具裝用糧食,可用於祭祀”。這是強調在祭祀上用最簡單的東西,而不造成損失浪費。“利貞,徵兇,弗損,益之”,這是說“利於守正,沒有戰爭,不減損,而增加財富”。這是倡導要守正道,而反對戰爭。有了守正,而不發戰爭,自然不但不減少財富,而是增加財富。“弗損益之,無咎”。這就是說“不減損而增加財富,沒有害處。”這是《損》篇講述的“損”、“益”上的辯論道理。
而《益》篇強調增益的道理,國家積累了財富,有了經濟實力,就是“利有攸往,利涉大川”的好事情。這裡也是在倡導發展經濟纔是硬道理。“益之用凶事,無咎”,這是說“收益用在收成不好的凶年,沒有害處。”
《益》篇講述的增益是一種政治道理,增益不單單是財富上的積累,而是包含着愛心的積累。財富收益的積累是爲了荒災之年的救濟,而“愛”(孚)的積累是爲了民心所向。這就是“有孚,惠我德”。總之,“弗損益之”是讓“君子”在治國安邦上應遵循的一項政治原則。
20、“夬,揚於王庭”,即言路無阻的政治原則
《夬》篇講述的是政治上的視聽言路渠道不可阻塞,應當暢通無阻。言路暢通,應是政治上發揚光大的事情,才能夠對國情民意有真實的瞭解,才能更好的治國理政,否則政治言路的渠道不暢,矇蔽視聽,自然會“終有兇”的結束。要時刻警惕不利因素的發生,工作做細,防備做好,反對興兵,反對獨斷專行,倡導廣開言路,就能聽到下面上報的真實情況。相反則就沒有了“警號聲”,也就是“無號終有兇”的結局發生。這就是《夬》篇中講述的“夬,揚於王庭”的道理,應是“君子”在治國安邦上應遵循的一項政治原則。
21、“萃有位”,即在位應勞苦憂思的工作原則
《萃》篇講述了在位者應勞苦用心的去治國行政。“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吉,悔亡”。這是說“在位者能勞苦憂心,沒有害咎。不失掉愛心,自始至終,災禍就不會發生。”
“君子”是在位者,是治國安邦者的行爲主體。“君子”在位就應勞苦用心的爲民做事情,如同現代所講述的“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一個道理。在位者勞苦工作是一個方面,而另一個方面應時刻憂思考慮如何把工作做好,這是“萃”的內涵。“君子”在位應勞苦憂思的去工作,無疑也是一項應遵循的工作原則。
22、“升虛邑”,發展纔是硬道理
《萃》後是《升》,“君子”勞苦用心的目的是要使社會發展上升起來。《周易》裡的《升》篇就是闡述社會上升發展的道理。“升”是《升》篇的句首字。“升”的意思是上升,發展。全篇的內容就是講如何使國家不斷上升、發展強盛的道理。“升虛邑”,就是說“使那些空虛落後的地區發展上升起來”。如何讓發展上升,即實施的方針措施是什麼:要向南方開發(“南征吉”)。
公允合理的發展上升(“允升”)。
關愛百姓,同時要利用好禮樂教化(“孚乃利用禴,無咎”)。
優先發展那些不發達的落後地區(“升虛邑”)。
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的發展上升(“貞吉,升階”)。
要做發展規劃,有利於實施長期的發展目標(“冥升,利於不息之貞”)。
這是《升》篇所講的發展上升道理。“升虛邑”,是把那些不發達落後的地區發展起來,社會發展纔是硬道理。故社會發展是“君子”應遵循的一項政治措施。
23、井,養民之道,纔是君子之治的英明策略
《井》作爲《周易》裡的一篇文章,具體描述了井的屬性功用、汲水之道以及對於水井失修廢棄的態度及其修治方法等。《周易》作者以水井寓意養民的政治道理。《周易》對水井解釋和闡發,通過水井的道理,使“君子”爲政懂得恤民之道,濟民以水,養民以惠,纔是安身立命及立國之本。
《井》篇還通過講述“水井”失修到復修比喻政治上失民心到得民心道理。用“水井”來象徵國家政治上養民愛民的道理,政治就像水井那樣若失修,就會失去養民的根本。政治失修,也就失去民心。這是讓“君子”堅守王制里民本思想,“君子”懂得井水養民的道理,才能在治國理政上,遵循愛民這一根本原則。
24、《革》與《鼎》:革故鼎新的政治革命
《周易》裡講的“革”是政治上革命,而不是改良,即不是把事物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來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而是一場革命。《革》裡所講的是在“大人”領導下的革命,不是“小人”進行的革命。“大人虎變,未佔有孚”改革是在強有力的精英領導推行下進行,而不是在“王”或“天子”領導下。這裡的“大人”猶如精英人物。
“有孚,改命吉”,這裡講的根本問題還是“執政爲民”(“有孚”),改變舊秩序,吉祥。這裡的“命”就是指根本的東西。
《周易》裡的“鼎”,講的鼎新。即解除舊制度,創立新制度。這裡是借“鼎”寓意改革後進一步鞏固改革成果。《革》是將進行社會變革,而《鼎》是將變革後的成果進一步的鞏固。
《周易》裡有幾處出現“大人”一詞,多以“利見大人”一詞出現。那麼“大人”是否是“君主”、“王”、“天子”代稱呢?顯然不是。“大人”是高於“君子”,又不同於“王”的身份。“大人”是《周易》預設的精英政治人物。《革》中的“大人虎變,未佔有孚”。這“大人” 是一位能使人民值得信賴的人。“大人”是革命的領導或發動者。從《鼎》中的“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來看,“鼎顛趾”雖是比喻。“鼎”本身是王者的象徵,是王家的重要禮器。“鼎顛趾”就是鼎顛了個頭朝下,腳朝上。這象徵大變改,唯把舊秩序舊東西換掉,不足於稱“鼎顛趾”。“利出否”是指有利於消除沉積的廢物。這還是比喻,即把舊有的秩序打破,才能換成新的東西。“得妾以其子”,這還是比喻,看來妻子沒有生育,要納妾來生子。這還是說把先前舊有的東西排除去,用新的來佔有。這些不能不認爲,作者希望的是進行一場革命,而不是修修補補的改良運動。故“革故鼎新”,依然是讓“君子”明白這些政治道理。
25、“震來虩虩”,“震蘇蘇”萬象更新的政治風暴及君子恐懼修省的安身之道
《周易》裡的《震》是用雷震來比喻政治風暴,或叫形勢逼人。如政治風暴來臨時像驚雷震動使人恐懼,但對於做好準備迎接政治形勢的人來說就沒有什麼。而“震蘇蘇”是用雷震使萬物復甦的現象來比喻政治形式能使萬象更新。政治風暴也是一種政治手段。《震》是《革》與《鼎》之後的文章。《震》是用雷震比喻社會大變故下形勢所趨的政治威勢。而“君子”爲何要“觀象進德,恐懼修省”呢?因“君子”是在位者,是有國有家者,是掌握一定權位的貴族。“君子”要立足於競爭激烈的生死存亡邦國林立之中,能不恐懼憂患麼? 《大象傳》在解讀《震》文時說“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這是君子觀到雷聲震震之象,當懷警惕,憂患之心反身檢省,以去惡從善,避凶趨吉。《大象傳》的解讀不無正確。《震》篇卻是讓君子面對政治風暴戒懼修省,提防災禍臨頭。
《小象傳》裡說“驚遠而懼爾”。正因爲君子能“驚遠懼邇”的恐懼修省,纔是一條異常重要的防患避禍的原則和方法,故“恐懼修省”無疑是“君子”之治上的行爲準則。君子常懷恐懼修省,才能安身立命。
26、“兌,亨利貞”:君子所遵循的言論準則
《周易》裡“兌”篇是針對言論而爲“君子”講述的政治道理。言論是思想意識形態範疇,如何言論是關係到政治上的策略,方法與原則。《周易》裡的《兌》篇則對言論作了如下的論述:
在言論上應講和諧的話(“和兌,吉”)。
講愛民的話(“孚兌”)。
還應協商斟酌的去言論(“商兌”)。
應反對的是道聽途說的言論(“來兌,兇”)。
反對不利於愛民言論(“孚於剝,有厲)。
言論的關鍵是要靠引導(引兌)。
這裡的言論如同現在的輿論與宣傳,這無疑是關乎着政治問題。故言論也是“君子”應掌握的一種政治策略。
27、薄祭厚民的政治原則
《周易》裡的《既濟》篇中說“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這是說:“東邊殷紂殺牛舉行盛大的祭祀祈神活動,不如西邊文王的薄祭,而使百姓更能得到福祉”。
《損》篇裡講“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亨。這是說“減損的目的是爲了愛護百姓,是極好的事情,而對於祭祀上,可用最簡單不過的東西替代就可以了”。
這無疑倡導是薄祭厚民的政治原則。
28、“輕徭薄賦”的方針原則
《屯》裡說“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這裡說:“積累財富,輕徭薄賦是正道;橫徵暴斂,就是走向滅亡”。
《頤》裡說:“顛頤,弗徑於丘,頤徵兇”。這是說:“若背離了休養生息,在貧瘠的地方徵收賦稅,是錯誤的”。
《小畜》:“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徵兇”。這裡是反對統治者(君子)徵召勞役。這以上無疑是讓“君子”安邦治國上施行輕徭薄賦的方針政策。
29、“王假有廟”:禮樂教化之道
《周易》“萃”篇中說:“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這裡是說:“勞苦用心,通達順利,君子憑藉宗廟禮樂教化,利於出現大德之人。亨通,利於守正,用牛做祭品,吉祥,有利向前發展。”
宗廟祭禮,是西周重要的祭祖禮儀活動。這種祭祀祖先的活動,是一種國家禮教活動,也是儒家學說的核心。
《周禮·春官·小宗伯》裡說“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宗廟”活動,實際是一種宗教禮儀。所以“王假有廟”,即君主要利用好宗廟這一禮儀活動,是作爲一種禮樂教化的政治手段。西周祭祖禮儀非常隆重,場面盛大。《詩》裡的“周頌”多數就是宗廟祭祀祖先的樂歌。這種宗廟禮儀動力,是西周王室的一項政治活動內容。如同現在看到的“黃帝陵”及山東孔廟的祭祀活動的場面,這就可以聯想到西周的王室祭祖的活動場面。
《渙》裡說“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這是說:“如水流散四方滋潤萬物那樣,通達順利。君王憑此宗廟禮教,纔有利於擁有這大地山川,也有利於未來”。
這同樣是講君王利用好宗廟禮樂教化手段。故“王假有廟”也是君子應掌握的一種教化政治策略。
30、培養兒童獨立思考及愛國主義的啓蒙教育方針
《周易》裡的《蒙》篇講:“蒙,亨。匪我求童蒙,初筮告,再三瀆,瀆再不告,利貞。”這是說:“對兒童進行啓蒙教育,亨通,不是師長求教於蒙童,而是蒙童求教於師長。如同卜筮上說的,第一次請教,理應回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沒有禮貌,不恭敬的尋問,就不予回答。這是有利於培養兒童獨立思考的正確教育方法”。
這裡的“筮”是借來比喻事理的,並不是講卜筮的,是比喻重視培養兒童的獨立思考能力。
《蒙》篇說:“困蒙,吝;童蒙,吉”。這是說:“受困於矇昧無知,就會有恥辱;故應從兒童開始啓蒙教育,纔是正確的教育方針”。
《蒙》篇裡最後講:“擊蒙,不利爲寇,利禦寇”。這是說:“讓兒童披上皮甲,擊打鍛鍊,目的不是爲寇,而是禦寇,保家衛國。”這纔是體現的教育目的與意義。沒有知識就會愚昧無知,就會恥辱,從兒童開始抓起,並培養其愛國主義精神。
31、節制、節儉的原則
《周易·節》篇是圍繞着節制、節儉而論,即爲君子講述節制、節儉的道理。
《節》篇所講的節制,應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節儉;二是剋制。生活行爲上不但節儉,而且還要剋制自己的行爲不能越軌。
節制、節儉,這無疑是"君子之治"應牢記的原則。
後封建時期更是把節儉上升到家國的成敗高度來看待,如: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32、樹立忠勇,純潔奉公的衛士精神
《周易》裡的《賁》篇全文:“賁,亨,小利有攸往。賁其趾。賁其須。賁如濡如,永貞吉。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賁於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白賁,無咎”。
這一篇文章是歌頌勇士忠勇純潔的精神。這種精神無疑是政治上應大力宣揚的。
32、“君子”應長存憂國憂民的政治憂患意識
《繫辭》裡說“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周易》所體現在政治上的憂患是憂國憂民的意識。
《否》裡說:“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於苞桑。”這是說:“停止蔽塞不通的局面,大人就吉祥。警惕呀,警惕,要把國家前途命運維繫在牢固的基礎之上”。
《隨》裡說:“有孚在道,以明何咎。”這是說:“把仁愛作爲遵循的政治根本,光明正大,還有什麼災禍呢?”這就是政治憂患。
《剝》裡說:“顧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這是說:“豐碩的果實,勞動者得不到,被統治者獲得佔有,而勞動的百姓被侵害得已沒有了存身之處”。這就是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
《頤》裡說:“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兇。顛頤,拂經於丘。頤徵,兇。拂頤,貞兇。十年勿用。無攸利。”這就是說:“放棄掉你們那些所謂的神靈占卜兆示,應觀察我們的口食生計到了危險的地步。若違背了休養的自然規律,在貧瘠的地方徵收賦稅,只能是災禍。違背生養的自然規律,後果有兇險,長期都不要這樣做,沒有任何好處。”這又是一種政治上的憂患意識。
《離》裡說:“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耊之嗟,兇。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出涕沱如,戚嗟若,吉。王用出徵,有嘉折首,獲匪其醜,無咎。”
這是說:“依附着國家,才能大吉大利。太陽西斜離去的時候,不敲擊瓦罄而歌,會使老人們擔憂嘆息,就會有危險發生。突如其來的襲擊,焚燒殺戮,一遍狼藉,劫後痛哭流涕,愁苦不展,唉聲嘆氣,痛悔莫及。因此教訓,好的形勢出現了,君王出師進行了討伐,又嘉獎了除去首惡的立功者,並捕獲了那些不正和醜惡者,消除了災患”。這又是一種政治憂患。
《履》裡說:“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爲大君。履虎尾,愬愬,終吉。”
這是說:“瞎了一隻眼還能看視。瘸了一條腿還要走路,踩着了老虎尾巴,被老虎咬了,豈不兇險。那些是靠武力取得的君位,就彷彿是跟隨在老虎的後面,但能恐懼警惕,最終是吉利的,不會受到傷害”。這又是一種政治憂患。
《井》裡說:“井渫不食,爲我心惻。”這是說:“水井不掏去污泥,而不能食用,爲此我感到難過。”
這是對政治失修,將會失去民心的一種政治憂患。
《歸妹》裡說:“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
這是對不修德政,而單靠聯姻也保不住國破家亡的政治憂患。
《豐》:“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闃其無人,三年不覿,兇。”這是說:“豐大的屋宇,遮蔽了家庭,窺視那些住戶,寂靜無人,看來多年沒有人住,這就是國家走向衰敗的景象”。這又是一種政治憂患。
《既濟》裡說:“繻有衣袽,終日戒。東鄰殺牛,不如西郊之禴祭,實受其福,濡其首,厲。”
這裡是說:“華麗的絲綿美服,終會變成破衣敗絮,終日要小心戒備。東臨(殷紂王)殺牛舉行盛大的祭祀,而不如西鄰(周文王)的薄祭,使百姓更能得到福祉。如同過河水沒過了頭頂,就有了危險”。
這是一種居安思危的政治憂患。
當然《周易》裡還有不少的政治憂患,也就不一一列舉了。
以上我們所粗略列舉出《周易》一書中的一些政治原則,即“君子”治國安邦上應掌握的政治方法與策略。
“《易》爲君子謀”。《周易》真乃是爲王權家長分封制裡的“君子”(有國、有家、有封地的統治者)們提供的一部治國寶典。
《周易》是爲“君子”講述的治國方略,《周易》一書是君子之治一寶典。
雖然《周易》爲“君子”講述了治國安邦上的一系列政治方略,但“君子”之治的核心體現是愛民政治準則,即“有孚”理念,也是《周易》所構建的一個全新的政治理念。“有孚”是先儒以愛治國的核心體現。所以以下我們把《周易》裡的“有孚”(民本)理念做爲單列一章來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