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周易》第六十三篇《既濟》文講述了什麼?
答:爲君子講述事情成功後,應小心謹慎行事,謹防開始成功而到後來出現變故現象發生的政治道理。
《既濟》原文:
“ ( )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曳其輪,濡其尾,無咎。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繻有衣袽 ,終日戒。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濡其首,厲。”
《既濟》講述的意思是:
“渡河已經成功,亨通;小心謹慎行事有利,謹防開始成功而到後來出現變故現象的發生。
拉着車子過河,浸溼了車尾,沒有害咎。婦女丟失了頭飾,不要尋找,過一段時間就會得到。高宗率兵討伐西北的鬼方,經過三年征戰獲得勝利,而沒有身份的人不被使用。華麗的絲帛綢衣,終會變成破衣敗絮,終日要小心戒備。東臨殷紂殺牛舉行盛大的祭祀,而不如西鄰文王的薄祭,使百姓更能得到福祉。過河浸溼到頭頂,就有了危險。”
“既濟”:《爾雅釋言》“既濟,猶言事情已經成功。”“既”:已,已經。“濟”:過河,渡。“既濟”是指過河已經成功。本篇的立論是“ 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其意是“事情雖然初始成功,亨通;但小心謹慎行事有利,應堅守正道,謹防開始成功而到後來出現變故現象的發生。”
《既濟》一文立論的意思是,成功後要防患於未然,要居安思危,要提防“初吉終亂”的局面發生。這是隱喻着政治上要做好長治久安的打算。
《既濟》內容也就圍繞着事情成功後如何保持長治久安,提防“初吉終亂”而展開的論述。
《既濟》一文通過比喻及引用來說明這一道理。
①“曳其輪,濡其尾,無咎”(“拉着車子過河,浸溼了車尾,沒有害咎”)。
②“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這是用婦女丟失了頭飾,而不要追找,過一段時間就會獲得。這是“七日來複”的認識觀,認爲一些事物會自然而然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③“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本句是引用古代歷史事件來說明事理。爲何不用“小人”呢?因“小人”是百姓,不屬“君子”之列,“小人”是統治的對象,又是“君子”關愛的對象。像政治上的大事,是用有血統身份的“君子”,而不會用沒有血統身份的“小人”。其目的是防止“初吉終亂”的社會局面發生。此處引用殷商王朝的高宗武丁能夠克伐鬼方部落而取得勝利,正是‘親君子遠小人’的結果,其目的是保證分封統治的長久不移。
④“繻有衣袽 ,終日戒。”
這意思是“華麗的絲帛綢衣,終會變成破衣敗絮,終日要小心戒備。”這是比喻,意在說明事物是在不斷的轉變中,如華麗的衣服會變成破衣敗絮那樣,以此提醒統治者時刻要有憂患意識,及戒備的心理,免得“初吉終亂”的局面發生。
⑤“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這還是引用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來說明道理,雖然這裡沒有直接點明東臨與西鄰是誰,但從本段內容來看,這裡的“東臨”應指殷紂王,而“西鄰”是指周族文王。這裡引用的事例是說明誰的政治得民心,誰就能得天下。這裡表明西鄰那種得民心的政治,即使比不上東鄰殷紂王朝的盛大祭祀去討好鬼神,可一樣的獲得成功。得天下不在於祭祀的隆重,而在於政治上百姓是否能得到好處。
《既濟》文章的最後從另一面表進的道理。
最後文章的意思是“過河浸溼到頭頂,就有了危險(“濡其首,厲”)。”
這是比喻政治上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就如同過河水淹過了頭頂,豈不是遇到了滅頂之災。這也寓意開始時是好的局面,而到後來就出現了亂世局面。
《既濟》是講成功後,依然要小心戒備,防止國家走向衰敗。以渡河成功來比喻政治上的事情獲得成功,但成功後更應防備變故出現,即避免“初吉終亂”局面的發生。
《既濟》篇是層層展開來論述“初吉終亂”的政治道理,並引用了歷史事例來說明這個道理,旨在揭示事物發展過程中,不會停留在靜止的層面上,而是在變化中,所以要時刻保持清醒的認識。成功後潛在着變故的因素,安定的背後隱伏着危機。
《既濟》一文裡的憂患意識特強,目的是告誡統治者要居安思危,謹防“初吉終亂”的局面發生。
《大象傳》對《既濟》一文闡釋出“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的道理。其意是“君子由此要懂得思考禍患並要加以防備”的道理。 這《大象傳》所闡釋出的政治道理,完全符合《既濟》文章裡所論述的思想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