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質子難樓

似乎噩耗在初平三年接踵而至,廣佈中原的間使將孫堅身死的消息帶回遼東後不幾日,裹着毛皮大襖的烏桓騎手告知丘力居的從子蹋頓攜峭王蘇僕延、汗魯王烏延,部落大人骨進與丘力居之子難樓請求拜會。

烏桓國單于丘力居,在不久前離開人世。在他死前因爲難樓年少,遂命從子蹋頓爲代單于,撫養難樓長大。如今漢朝皇帝大權旁落,幽州牧劉虞對烏桓心懷仁慈,只是因爲地緣使得烏桓國夾在勢同水火的遼西遼東兩個郡中間……沒有丘力居,烏桓人必須做出選擇。

是掌控幽東三郡蟄伏於遼東的燕北,還是虎步中原與袁紹對決的公孫瓚。

儘管目下公孫瓚更顯威勢,但烏桓人更願依附燕北。

從薊縣方纔返回沒多久的燕北顯然對這個消息猝不及防,年前統帥兵馬途經屬國時他還與丘力居坐在氈帳篝火旁飲酒,那時候丘力居神色自若,看不到一點久病的模樣。

可若要說丘力居死的蹊蹺,眼下拜謁的五人便是丘力居之下掌管整個烏桓屬國大權的部族首領,還能有什麼蹊蹺的呢?

不過燕北還是要問,他看着端正坐在下首的雄夫蹋頓開口道:“老單于讓你們來見我,與燕某交好,那麼新單于是如何做想?”

蹋頓的名字很像從前鳴鏑弒父的匈奴王者冒頓,而從體態上其人雖驍勇卻不似許多膀大腰圓的武夫,卻與燕北有幾分相似,修長剽悍,同樣是快馬輕刀的路數,似是用頭多過用手的人。

因而讓燕北產生些許不好的聯想。

不過蹋頓的話打消了燕北心底多半疑慮,他拱手道:“叔父箭創復發不治,他一生就只中過一次箭傷,是在管子城下,將軍知曉那場戰事,我烏桓各部於公孫氏不共戴天,對將軍馬首是瞻!”

管子城下,燕北迴憶着那是四年前的事情了,公孫瓚三千騎追亡逐北,嚇得摸不清情況的十萬烏桓兵一路逃至遼西方纔知曉公孫瓚的底細。沒有絲毫意外,輕功冒進的公孫瓚被圍困在管子城上,公孫瓚發動民夫守城之後,只有簡易雲梯的丘力居無法攻下管子城。

而丘力居的箭傷,就是率領部衆強攻城池時留下的。

從那之後,丘力居再沒參與過任何戰事。

現在丘力居死於箭創復發,從子蹋頓統領各部,他們來拜會燕北是個好現象。

“燕某信任老單于的眼光,由你來擔任新單于自然不會差。”燕北對蹋頓的說辭比較滿意,將目光轉向其身後的蘇僕延等人,一一點頭示意,這些人他基本上都見過,峭王蘇僕延還與他交從甚密,唯一沒見過的便是蹋頓身旁的小孩子,他對蹋頓問道:“那便是小單于難樓,你的弟弟?”

“是。”蹋頓拉着不過十一二歲的難樓對燕北見禮,說道:“叔父讓我暫時統領部衆,將來等弟弟長大能夠統帥各部,我便退位輔佐弟弟。”

燕北對蹋頓感官不錯,蹋頓不卑不亢的態度令他欣喜,但畢竟他們不曾共事,燕北還不夠信任蹋頓。而烏桓人,也是他手中主要力量的一支,整個幽州有超過三十萬烏桓人,這些人中能夠上馬控弦者直逼十萬,燕北不能掉以輕心。

正當燕北思慮着對烏桓人的反制手段時,蹋頓拱手說道:“此次前來除了拜會將軍,還有一件關係各部的大事要與將軍參詳……渤海太守袁紹與公孫瓚對決於冀州,前時派遣使者希望我部能相助與他,爲此他打算將侄女嫁給我,以換烏桓兵馬南下進攻公孫氏,將軍意下如何?”

袁紹要與烏桓人聯姻?

燕北當然不樂意了!

即便現在公孫瓚與袁紹對峙,燕北將介入戰爭並與公孫瓚開戰,但這並不耽誤袁紹一樣是燕北的敵人。袁紹拋出來的聯姻更令燕北感到不安。聯姻烏桓單于,便能輕而易舉達到袁紹牽制公孫與燕氏兩家的目的。

可燕北又如何能割肉喂鷹令袁紹如願?

“恐怕現在讓袁氏女子進入幽州並非是好時機,單于蹋頓,我希望你能拒絕袁紹的聯姻。”燕北點着頭考慮着自己的措辭,畢竟下首坐着三十萬烏桓的兩位單于兩個大王,燕北也不希望在言辭上激怒他們,“恰恰相反,我認爲單于應當回去整備兵馬,下個月我們將出兵遼西,今後亦有可能會進入冀州戰場與公孫瓚交戰……作爲回報,願意爲燕某出兵的部落,在這場戰爭結束後,玄菟郡關市的商稅會減少一成。”

幽州如今有兩大關市,一個爲州府設立的上谷郡關市,專於烏桓人與漢人交易貨物;另一個便是燕北設立的玄菟郡關市,用於漢人與烏桓人、扶余人、鮮卑人的交易。

當燕北說出關稅將會對那些願意爲他出兵的部落減少一成時,各部首領心態不一,但無疑都是高興的。他們想的是到時候出兵多少,才能得到這一成的關稅減少。

反正娶到袁氏女人的是蹋頓又不是他們,與袁紹聯姻他們這些大王什麼都得不到不說,還要背上與公孫瓚甚至燕北作戰的奉先……烏桓大王們也不傻,公孫瓚、袁紹、燕北,這三個漢人首領他們只能尋找其中一個追隨,

而顯然,三人當中如今聲勢最爲顯赫的是在冀州進攻袁紹的公孫瓚,聲望最高的是收到圍困的袁紹,兵馬最強盛的是燕北。

他們當然要選擇離得最近的那一個!

“將軍,在下明白了,回去我部便會驅逐袁紹的使者。”蹋頓點頭,比起袁紹拿出一個宗女給烏桓單于不小的面子,他更喜歡燕北開出減少關市稅收的價碼,“出戰時,將軍遣人告知一聲,烏桓數不清的騎手爲將軍枕戈待戰!”

“很好,小單于還沒有開蒙吧?”丘力居時代,烏桓人可以被燕北利誘,但到如今的蹋頓時代,燕北希望與烏桓人產生更深厚的交情,並且換了新單于,又不是蘇僕延這樣的老熟人,畢竟心中還有戒心,燕北看着小單于難樓笑了一下,對蹋頓道:“讓小單于在遼東書院就學開蒙吧……我沒有留人做質子的習慣,何況烏桓是燕某的朋友。”

燕北提出留下小單于難樓在遼東的要求令蹋頓臉色微變,倒是一旁的笑着解圍道:“我同意讓單于在遼東學漢人的本事,不過最多四年,四年後單于要回屬國統帥部衆!將軍是說話算話的。”

“小單于在遼東的安危受燕某保證,爲了不與烏桓人的習慣脫離,你們三部各出五百勇士與他們的家人,再合燕某的一曲漢人軍士,屯於襄平,號爲突騎,爲小單于禁衛。”燕北就是再口口聲聲說沒有留人爲質的習慣,也不能改變他確實是要將難樓當作質子的想法,不過他確實不會害難樓,“爲期四年,小單于學習漢人六藝與烏桓人的習慣,這件事就這麼定下了。”

實際上燕北與他言之鑿鑿的話語恰恰相反,如今他的遼東書院已經有高句麗的世子一名,再加上難樓便有兩個東國繼承人爲質子。

燕北從不說謊,因爲他的謊言連自己都是確信的。

在他心裡,這完全是爲了增進漢與烏桓的友誼,再不久的將來烏桓國與高句麗都將擁有熟悉漢學的統治者,並且……是在燕北的看護與影響下成爲統治者。

比起戰爭,更可怕的應當是華夏入夷狄。

當他們的王、單于,從內心接受漢學,把自己當作漢人……上行下效之後,還會有烏桓,還會有高句麗嗎?

到時便只存在燕北統治下的漢。

留下難樓,也是爲了防止蹋頓的不尊管束,如果在將來蹋頓於燕北離心離德,他可以隨便用什麼方法至蹋頓於死地,推舉烏桓國的合法繼承人難樓上位,無需戰爭仍舊將烏桓國牢牢地綁在燕氏的戰車之上。

沒有給蹋頓拒絕的機會,燕北便定下諸般事宜,隨後自是款待烏桓一行人。

當他們離開,遼東郡進入浩浩蕩蕩的戰前準備,先頭斥候與間使進入遼西郡,各地兵馬在遼水大營集結。

留麴義部於襄平鎮守,繼續操練士卒水性準備今後對高句麗的水戰。剛剛成婚不久的燕北親自掛帥,提領四營兵馬長驅。

趙雲列陣騎、太史慈善射騎、孫輕斥候營、高覽燕趙武士重矛營,整軍列陣,踏上前往遼西的路。

而他們的目的地遼西郡,公孫兄弟顯然也察覺到臨郡宿敵這幾個月不同尋常的兵馬調動,緊急抽調郡中大氏家兵充軍,於秦長城臨渝以東佈置防線,東部乃至整個幽州再度爲戰雲所繚繞,氣氛一片緊張。

公孫兄弟是知兵之人,沒有爲了保全郡境而在陽樂城聚兵,而是放棄相對空曠的遼西郡東部整整六百里土地,依靠長城據守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畏於燕北兵威,打算用數百里道路來使他的兵馬疲憊,進而創造戰機擊敗西征的軍隊。

何況,守備城池越近,後勤輜重的壓力便越小。

只是燕北不會讓他們如願,戰事一觸即發。

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將入相第六十一章 倒行逆施第十三章 聲振屋瓦第三十六章 此爲國事第十三章 燒船奪旗第一百七十六章 真過癮第六十五章 渡河夜戰第二百六十九章 聯合抗敵第九十八章 還師遼東第一百零九章 請君入甕第一百二十四章 劍下留人第八十二章 皇帝詔命第五十九章 俱爲浮萍第八十三章 羨高皇帝第三十章 如坐鍼氈第十八章 勝軍祝酒第四十九章 俘虜一人第一百五十九章 虎豹騎營第一百五十六章 何不速降第一百零五章 送瘟神第一百八十四章 州人不能御第一百六十五章 電光火石第三百零一章 鮮卑末日第九十七章 西州泯滅第六十一章 守備軍都第三十八章 驕陽正烈第三百一十章 足矣第九十五章 馳北道第三十一章 中平五年第六十四章 慾壑難填 七夕快樂第九十四章 狹路相逢第七十六章 涿縣廢墟第五十五章 震天鑼鼓第三章 刺殺陶謙第七十四章 天人交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寺衆郎第二百八十五章 刀俎第六十六章 田豫北走第八十八章 早去早回第三百二十九章 懦弱第十五章 分軍渡河第十一章 且戰且退第二百六十八章 患得患失第一百二十二章 最後一戰第八十四章 人口銳減第六十八章 不必再見第三十八章 以助聲勢第二十二章 無米之炊第四十七章 興平元年第一百九十八章 須臾可破第一百一十章 諸王聯軍第七十六章 君欲何爲第二百一十六章 可有頭緒第七十八章 陳明厲害第一百一十五章 破敵之策第七十八章 張燕遣使第三十一章 大河水戰第五十四章 執念作祟第三十六章 此爲國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將入相第四十章 雲中疫病第八十一章 逼民赴死第八十一章 兄弟鬩牆第二十二章 無米之炊第九十一章 扶漢覆漢第六十四章 堆積如山第一百七十四章 你們第三十九章 將軍出征第一百四十三章 譙縣之戰 終第八十二章 聽天由命第八十章 匈奴王者第十七章 汴水之難第二十五章 聞風色變第二百二十九章 最後一個第一百四十九章 常山火第十二章 徐徐圖之第一百二十八章 想哪去了第十一章 東萊失守 國慶快樂!第五十五章 震天鑼鼓第二十八章 天大喜事第八十章 將帥不和第五十八章 虎傷人意第七十三章 奢靡之人第八十九章 公路來使第一百零四章 兵伏安市第二十四章 以金鋪路第一百九十章 裹席第五十七章 渡河爲戰第六十八章 覆滅王氏第七十二章 夜襲拔寨『訂閱最帥了』第九十五章 抄掠各地第八十四章 人口銳減第四十七章 攻其不備第五十一章 窮寇莫追第五十四章 執念作祟第五十八章 說沒就沒第四十五章 守城之志第十六章 強渡樑水第一百六十章 幽州水師第七十四章 思想念舊
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將入相第六十一章 倒行逆施第十三章 聲振屋瓦第三十六章 此爲國事第十三章 燒船奪旗第一百七十六章 真過癮第六十五章 渡河夜戰第二百六十九章 聯合抗敵第九十八章 還師遼東第一百零九章 請君入甕第一百二十四章 劍下留人第八十二章 皇帝詔命第五十九章 俱爲浮萍第八十三章 羨高皇帝第三十章 如坐鍼氈第十八章 勝軍祝酒第四十九章 俘虜一人第一百五十九章 虎豹騎營第一百五十六章 何不速降第一百零五章 送瘟神第一百八十四章 州人不能御第一百六十五章 電光火石第三百零一章 鮮卑末日第九十七章 西州泯滅第六十一章 守備軍都第三十八章 驕陽正烈第三百一十章 足矣第九十五章 馳北道第三十一章 中平五年第六十四章 慾壑難填 七夕快樂第九十四章 狹路相逢第七十六章 涿縣廢墟第五十五章 震天鑼鼓第三章 刺殺陶謙第七十四章 天人交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寺衆郎第二百八十五章 刀俎第六十六章 田豫北走第八十八章 早去早回第三百二十九章 懦弱第十五章 分軍渡河第十一章 且戰且退第二百六十八章 患得患失第一百二十二章 最後一戰第八十四章 人口銳減第六十八章 不必再見第三十八章 以助聲勢第二十二章 無米之炊第四十七章 興平元年第一百九十八章 須臾可破第一百一十章 諸王聯軍第七十六章 君欲何爲第二百一十六章 可有頭緒第七十八章 陳明厲害第一百一十五章 破敵之策第七十八章 張燕遣使第三十一章 大河水戰第五十四章 執念作祟第三十六章 此爲國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將入相第四十章 雲中疫病第八十一章 逼民赴死第八十一章 兄弟鬩牆第二十二章 無米之炊第九十一章 扶漢覆漢第六十四章 堆積如山第一百七十四章 你們第三十九章 將軍出征第一百四十三章 譙縣之戰 終第八十二章 聽天由命第八十章 匈奴王者第十七章 汴水之難第二十五章 聞風色變第二百二十九章 最後一個第一百四十九章 常山火第十二章 徐徐圖之第一百二十八章 想哪去了第十一章 東萊失守 國慶快樂!第五十五章 震天鑼鼓第二十八章 天大喜事第八十章 將帥不和第五十八章 虎傷人意第七十三章 奢靡之人第八十九章 公路來使第一百零四章 兵伏安市第二十四章 以金鋪路第一百九十章 裹席第五十七章 渡河爲戰第六十八章 覆滅王氏第七十二章 夜襲拔寨『訂閱最帥了』第九十五章 抄掠各地第八十四章 人口銳減第四十七章 攻其不備第五十一章 窮寇莫追第五十四章 執念作祟第五十八章 說沒就沒第四十五章 守城之志第十六章 強渡樑水第一百六十章 幽州水師第七十四章 思想念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