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劉諶和劉胤是秉燭夜談,一夜無眠。
談論的最多的,卻並不是冀州的軍務,對於行軍打仗,劉諶並不在行,雖然他當年以監軍的身份跟隨劉胤出征北伐,但更多的時候,他是做爲後勤部長這個角色來輔佐劉胤的。
此番冀州的軍務,劉諶自然是全權交給劉胤來處置的,他插不上,也無須插手,交給劉胤去辦,他一百二十個放心。
他們一君一臣,討論最多的,是南線討吳的事宜。
劉胤在淮北,立下了三年伐吳的大計,這個計劃壓根還沒有來得及實施,劉諶急召他回師的聖旨就到了,劉胤只能是放下手頭的事,倉促北行。
現在劉胤又即將北征鮮卑,而這一去,又不知道得需要多長的時間,如果劉胤不把伐吳的準備事宜做好的話,那麼三年伐吳,到頭來,只會是一句空話。
所以,劉胤和劉諶討論最多,便是這件事。
此次北征,劉胤計劃動用中軍團和右軍團的全部兵力和左軍團的無當飛軍、陽安軍以及本來就在冀州的關中軍,以及蔣斌軍團的一部分兵力,而蔣斌也將擔任新的左軍都督一職,王舍爲左軍副都督。
而先前擔任左軍都督的驃騎將軍傅僉此番將不再擔任這一職務,而轉任平南大都督,全面負責伐吳的準備及南線防禦的事務。
對此劉諶沒有任何的異議,劉胤北征之後,南線也確實需要一位重量級的將領來坐鎮,傅僉無疑是最爲合適的人選。
儘管現在吳國大都督陸抗病故,吳國將星殞落,人才是青黃不接,但吳國再怎麼說也是擁有着二十多萬常備軍的國家,軍事實力不容小覷,如果南線沒有一位重量級的大將坐鎮的話,是很難壓得住吳人蠢蠢欲動的心思。
不過劉胤將傅僉留在南線,更重要的不是鎮守,而是籌劃伐吳的大計,想要伐吳,漢軍就必須得擁有一支可以和吳國相匹敵的水軍力量,而現在,漢軍的水上力量,幾乎還是一個空白,三年之內打造一支規模可觀的水軍,對傅僉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不過劉胤卻給傅僉找了一個好幫手。
“王濬?”劉諶聽到這麼一個陌生的名字,不禁是一頭霧水。
儘管王濬剛剛升任汝南太守,也算是躋身二千石官員的行列了,但天底下的太守多如牛毛,劉諶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太守名字都記下來,所以聽到劉胤舉薦此人,劉諶感到極是陌生。
“王濬,字士治,司隸弘農人,初舉孝廉,任河東從事,後轉任徵南將軍參軍,得到過羊祜的賞識,晉亡之時,擔任車騎將軍從事中郎一職,日前出任汝南太守。”劉胤簡短地將王濬的履歷說給了劉諶。
“王濬爲人嚴正清峻,曉暢典籍,恢宏有志,臣在汝南之時,與之有過接觸,他所提出的伐吳方略,深得我心,臣擬薦王濬擔任益州刺史一職,並授龍驤將軍封號,令其在益州打造戰船,籌建水軍。”
“益州刺史?”劉諶的眉頭不禁微微一皺,益州不同於別的州,乃是季漢的起家之地,幾十年來,季漢朝廷只擁有一個州,那就益州,而擔任益州牧益州刺史的,皆是如諸葛亮蔣琬這樣的首輔,如今讓一個前晉的降臣去擔任益州刺史,劉諶表示有些擔憂,如果換作是其他的州,劉諶倒是不會這麼考慮的。
劉胤呵呵一笑,在蜀人的心目之中,益州自然是最大的,但現在蜀人得了天下,所佔據的地盤已豈是益州一州之地,現在遷都於洛陽,益州的重要性已經是下降了很多。
劉胤擬讓王濬出任益州刺史,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益州處於長江的上游,歷史上西晉滅吳,雖然出動了六路大軍,但真正起到關鍵作用的,卻是益州刺史王濬的水軍,他兵出三峽,一路勢如破竹,沿江而下,直抵建業,逼着東吳投降。唐代詩人劉禹錫還曾專門賦詩一首:“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起用王濬,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考慮,現在漢軍在治理水軍方面,確實存在短板,就算是傅僉羅憲這樣的名將,精通陸戰,對水戰卻是一無所知,讓傅僉但任平南大都督,也純粹是來主持大局的,具體籌建水軍打造戰船的事宜,由他來做,顯然並不合適。
而王濬卻是精於此道,他主持打造的樓船,比號稱天下第一水軍的吳國一點也不遜色,所以才能在伐吳之戰,勢如破竹,橫行無敵。
“陛下,益州如今地位等同於豫州荊州,皆爲大漢之土,王濬亦爲大漢臣子,臣認爲,於國有利者,誰來當這個益州刺史亦無不可,王濬善造船治水軍,臣用其爲益州刺史,即便令其有調動物資,便宜行事之權,三年之後,若水軍成,伐吳大計可行也。”
劉胤堅持任用王濬,劉諶也就釋然了,正如劉胤所言的,現在天下的格局早變,益州已早不再是當年的益州,如今的益州,和荊州豫州等諸州並無多大的區別,如果一定要說不一樣的話,也僅僅是蜀人的情結罷了。
隨後,劉胤又推薦孫秀擔任王濬的副職,授其爲虎翼將軍之職,協助王濬治理水軍。
這位出身於江東的孫氏宗室將領,降漢之後,一直閒賦。而劉胤知道,孫秀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水軍將領,經驗豐富,在漢軍水軍將領缺乏之時,孫秀無疑是一個比較合適的人選。
劉胤的用人原則就是不拘一格,王濬、孫秀有能力,他就會毫不猶豫予以提撥,而從沒有擔心過他們是否忠誠,是否能放心。現在他們投降季漢,就已經是季漢朝廷的一份子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是劉胤的用人原則,既然選定了他們,自然會賦予他們權力,儘可能地發揮出他們的水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