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3章
軍備展第二天,北美大區的展位上便多出了兩塊碩大的展板,上面用醒目的標語列出了北美當局爲移民和新兵提供的種種優厚待遇。
這兩塊連夜加急趕工的展板花了不少錢,費用甚至比展會開始前印那兩千張傳單還高出不少,但王安邦認爲這筆錢是必須花的,而且一定會物有所值。
畢竟像軍備展這麼好的宣傳機會,在自己回國期間或許也就只有這麼一次了。
不過王安邦很快發現,來諮詢移民政策的人的確不少,但來了解徵兵信息的就比昨天少了很多。
王安邦瞅空子去展場四下轉了一圈,很快便發現了端倪。
展場內有多個地區設立的徵兵處,但其中最爲熱鬧的,還是要數地主東海大區,裡三層外三層,圍了至少數百人之多。
如果不是“徵兵處”的橫幅支在空中,旁人可能還會以爲那裡是在展覽什麼了不得的稀奇玩意兒。
這種情況當然也不難理解,來這裡諮詢參軍入伍事宜的人,大多都是來自杭州周邊地區,考慮到距離家鄉的遠近,他們當然會更願意加入東海大區本地的部隊服役。
而北美大區雖然爲新兵提供了舉家搬遷的配套服務,但又能有幾個人會爲了當兵,把全家老小遷去大洋彼岸的陌生之地呢?更多的情況是本身就有移民意願的人,纔會考慮選擇到了北美之後去當兵這條出路。
對於東海大區的這種先天主場優勢,王安邦也是無可奈何,他知道這差距並不是多佈置幾塊展板,多印幾張傳單就能趕上的,要想募到更多的兵員,只能從那些對移居北美感興趣的人身上下手。
不過來看展的大多數民衆,他們的好奇心僅僅只針對海漢的武裝力量本身,對於當兵或者移民海外都不感興趣。
親眼看一看海漢軍各種威力強大的武器裝備,瞭解一下海漢軍過去的輝煌戰績,以此來給自己增加一些茶餘飯後的談資,這纔是大多數人來看這個展覽的目的。
而對於官方來說,通過這樣的活動來潛移默化地培養民衆的愛國意識,增大對新朝的接受度,纔是軍備展的意義所在。
至於各個大區各支部隊借這機會大搞徵兵、移民的宣傳,只不過是搭順風車罷了。能從這次展覽中撈到多少收穫,那就各憑本事了。
在此期間,執委會一衆人的考察行程也在緊鑼密鼓地分頭進行中。根據各自分工不同,每個人都有相應的行程安排。
作爲主管海漢科教文衛事務的官員,寧崎的任務是巡視目前杭州地區的數家書院、私塾、詩畫社,以及書店、印坊等文化機構。
寧崎走訪的第一家書院,便是杭州本地小有名氣的萬鬆書院。
這間坐落於西湖南側鳳凰山上的書院,始建於唐朝貞元年間,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杭州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書院。
萬鬆書院上下師生數百人,都提前在書院大門外等候寧崎的到來。
陪同寧崎前來的是幾名東海大區主管文教事務的官員,下車之後,便向寧崎介紹了書院負責人和幾位在書院當講師的知名文人。
在衆人的簇擁之下,寧崎穿過仰聖門進入到書院中。
這萬鬆書院佔地面積頗大,光是在明朝年間就經歷了四五次大規模的擴建工程。歷任地方官對這裡都十分重視,畢竟萬鬆書院是以科舉爲培養方向,從這裡走出去的文人,有不少都入仕做了官,一直以來在朝中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書院院長蘇思孝向寧崎介紹了書院的大體佈局,這裡的主體建築遵循了“左廟右學”的官學形制,中軸線的左邊最主要的建築物便是用於舉辦祭祀活動的孔子殿,右邊則是從事教學活動的明道堂。
在蘇思孝等人的帶領下,寧崎步入孔子殿參觀。
這殿中供着的可不止孔夫子一人,還有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四人的畫像。側牆上還有五幅稍小一些的畫像,分別是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據蘇思孝介紹,這是萬曆年間才增加的祭祀對象。
寧崎雖然是文人出身,但對傳統儒學和程朱學說其實沒有太多的好感,眼見萬鬆書院仍將這些人供在神壇上,不免有些不悅。
不過寧崎也沒什麼說什麼,只在殿中轉了一圈,也沒特地上前參拜孔子殿供奉的這些先人。院方提前準備了香燭和各種祭器,這下是全都沒有派上用場。
蘇思孝也摸不準寧崎的脈,見他對祭拜先賢興趣不大,連忙又帶他去看書院講學的地方。
這講學的明道堂是一個單獨的大院,正房的廳堂便是用於平時上課的幾間教室,左右兩側的廂房則分別是居仁、由義兩個學齋,各有數個房間,供師生自習使用。
寧崎步入正堂的教室中,見書桌上還放着一摞摞書籍,便隨手翻看了幾本。這一看,又讓他看出了毛病。
“書院這邊還沒開始講授新課程嗎?”寧崎有些不悅地發問道。
蘇思孝連忙躬身應道:“回大人,課本是已經送到書院了,只是書院暫時還沒有授課的先生。”
相較於海漢已經深耕多年的海南島,杭州這邊的文化體系顯然更偏向於傳統,幾乎所有的教育機構都仍是沿襲着大明時期的方式,以四書五經爲主要教材。
這倒不是石迪文無心在本地推行海漢式的文教體制,只是接管杭州的時間太短,還難以馬上用海漢的一套東西來替代大明時期的規制。
那些一生都投入到程朱理學中的夫子,很難在短時間內理解和接受海漢要推行的教學內容,自然也沒法將其傳授給學生。
而海漢要想替換掉這些教書先生,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手。就目前來看,海漢自行培養的教育人才幾乎都是在南方就業,東海大區的教師資源長期不足,也就免不了會出現寧崎所看到的狀況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