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公車

驚訝歸驚訝,這幾年來譚延闓已經給譚鍾麟太多的驚訝了,再多上一兩條也不足爲怪譚鍾麟並不是那種將孩子捆在褲腰帶上的父親,只要不造反他都可以忍受,況且孩子的本事越大就讓他越高興——官宦家的子弟自幼養尊處優,有幾個能夠獨立門戶幹出一番事業的?現在看來已往同僚口中的那些年輕有爲的官宦子弟跟自己的兒子相比起來,就猶如草包一般。至於造反,譚鍾麟是不會相信自己兒子會造反的,譚延闓的一舉一動都在他的眼皮底下,雖然有些產業操作上的事情他是不願意過問的,但兒子除了開始籌謀之外,後續都是交給有相應能力的人去實際操作,這點很讓譚鍾麟滿意。

譚鍾麟漫不經心的問道:“組安,你難道還要打洋人的主意麼?在海外什麼買賣居然能夠獲利這麼多?”

譚延闓笑着說道:“父親你還記得抵羊紡織廠的股東中有個伍軒仁麼?他就是當年廣東十三行中排行第一的怡和行伍家的後人,現在在美國發達了,孩兒就是想要藉着他們伍家的力量在美國開展一些產業……我們不圖他伍家的產業,也不佔他們的便宜,而是平等的合作,我需要他們伍家在美國的力量來保證買賣的順利進行,他們則和孩兒一起分享買賣帶來的利潤,雙方各取所需。至於什麼買賣這麼有賺頭,呵呵,說起來這東西父親可能不太瞭解。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經描述過一種從地底下冒出來的黑油。可以燃燒,取名爲石油,孩兒要做的買賣便是石油生意!”

“什麼生意不重要。只要是正經生意就行了,這些你自己看着辦,爲父也相信你自己有分寸……”譚鍾麟似乎有些累了,懶洋洋地說道:“不過你要切記,現在因爲李鴻章月前弄得那個《上海條約》,京師這段時間非常不太平。加上眼前正是各地士子進京會試之期,半個月前有些士子集合起來弄了一個公車上書,動靜挺大地,很多士子都簽了自己的名字……”

“嗯?公車上書?!”譚延闓的注意力立刻被譚鍾麟所說地話給吸引過去了。

“都察院沒有理會,說是公車上書,其實也不算是,他們只是簡單寫了幾個反對簽約的條陳,然後後面落上了幾十個士子的名字。後來又有不少士子到處聯絡,增加了一些,但相對於聚集在北京等着會試的舉子數量來說還是比較少的。呵呵,湖南的舉子也都找上門來了。來得是一個叫任錫純地舉人,說話舉止都挺得體的。可惜!可惜……”譚鍾麟說着就嘆息起來了。

“是可惜了!他們都是讀書人的種子,可惜是不辨形勢,不明內裡,不僅於事無補還將自己的前途也賠了進去……”譚延闓也嘆了口氣。他之所以一拖再拖,在廣東磨蹭夠了還去了武昌,在會試之前不到十天才到北京就是不願意碰上公車上書。

譚延闓原以爲半路上也沒有聽到什麼風吹草動,還以爲歷史上康有爲和梁啓超所發起的“公車上書”沒影了,但沒有想到這件事還是發生,不過好像規模比歷史上的要小得多。聽譚鍾麟這語氣,公車上書的參與人數不過才一兩百人,這相對於上千準備考會試的舉人數量而言,好像少了不少,歷史上地數據好像是一千多人的。

“那個任錫純倒是個人才,見你不在便對爲父說了很多……很在理,不過連都察院的翟鴻禨這樣的清流都對此退避三舍,爲父又豈會有所言語?若是放在四十年前碰上了這些事,說不得爲父也會隨他們到都察院請願,可惜現在什麼都晚了!”譚鍾麟有些嘆息地說道。

“這次會試主考是裕德和張百熙之流,並非徐桐等迂腐之輩,對於這些學子會試應該不會太大影響的,只是怕在殿試上碰到一些人,不過好歹只要合格也是點了進士拿不拿狀元也就無所謂了……”譚延闓見老頭子頗有些傷感,便出言安慰道。

wWW ▪Tтkд n ▪¢○

“組安,這《上海和約》到底還是皇帝沒有用璽,朝廷內外也都爭執頗多,合肥回來後是在西暖閣跪了半天,只是力勸用璽將和約生效,軍機處諸人除了翁同龢與李鴻藻之外,皆都請用御璽……你說句實話,這和約是非簽不可麼?”譚鍾麟有些期盼地說道。

譚鍾麟雖然沒有像譚延闓這樣在甲午戰爭中參與的多,但是他也曾是清流出身。說起來真正的清流官員身上有一種特別的固執,不過譚延闓可以理解清流官員,儘管在某種角度而言清流官員是他在政治上的潛在敵人,不過就他所接觸的王懿榮這種非常純粹的清流官員,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好感——他們是一

的知識分子,就是在某些時候看不清形勢而已。

父親的問題讓譚延闓沉思良久,最終譚延闓還是搖搖頭說道:“其實這是日本最大的讓步了,與其說是那四艘戰艦帶給他們的壓力,倒不如說是列強對他們有着現實的威脅!精明的日本人應該可以看得出,北洋水師經過三次大戰之後,水師最優秀的海軍將領,尤其是那些‘遠’字號戰艦上的管帶,除了葉祖珪、林泰曾、鄧世昌還活着,方伯謙瘋了之外,其餘全部陣亡,戰艦現在還開得動的就剩下靖遠一艘。戰艦到還是小事,關鍵是缺乏高級將領還有合格的水兵,北洋水師倖存下來的水兵也可以,但是操縱像白朗古這樣的戰艦他們還很欠缺,要知道以前一些重要位置還都是洋員來操作……反觀日本他們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雖然他們戰死的高級將領也不少,但是他們有着比北洋水師更加完備的軍官培養流程,除了原本地二線戰艦軍官可以補充到一線來之外。他們還有大量地後備軍官。若是白朗古這樣的戰艦被日本買去了,他們有着操作此類新型戰艦的豐富經驗,可以立刻上手形成戰鬥力。而北洋……半年之內不可能對日本怎麼樣地,反而還要防備日本戰艦的襲擊……”

譚鍾麟點點頭,兒子說的這些他是不太懂的,不過他知道北洋水師裡面確實有不少洋人來操縱戰艦,而日本的戰艦大多比北洋水師的戰艦要新,像白朗古幾乎就是日本吉野地翻版。白朗古對於日本人來說不過是另外一艘吉野罷了,可是對於北洋水師來說可是全新的戰艦。

“組安,你說日本人怕列強爲父是信的,列強不都是保守中立麼?”

“哼哼,它們會保持中立?也許會吧,不過日本人是不會將自己的國運押在這種模棱兩可之間的猜測上,陸奧宗光和伊藤博文對於那四艘戰艦倒不怎麼擔心,對於鴨綠江的劉銘傳更不會在意。他們最擔心的便是遭到列強的軍事幹預!湘淮兩軍怎麼樣,恐怕日本人比李合肥自己都要清楚,日本在戰前在中國散佈了大量地間諜,就連天津機器局總辦明知道日本是北洋大敵還照樣走私軍火給日本。再加上朝鮮淮軍土崩瓦解,若不是劉銘傳到的及時。恐怕盛京都給弄丟了……”

譚延闓不屑的說着,不過半天發現自己走題了便思索了一番繼續說道:“在上海和談之時,李經方曾經發來電報說陸奧宗光拒絕了俄國喀希尼提出的要保證‘俄國在朝利益不受損失’……俄國在朝鮮哪裡有什麼‘利益’,不過是戰爭之時孩兒建議用朝鮮地一個出海口換取俄國人的幫助,俄國人爲正在修建地西伯利亞大鐵路想這個出海口都快要想瘋了,大清在朝鮮一敗塗地讓俄國人的出海口也成了泡影,俄國人便想着法去賴日本人去了,正所謂惡人自有惡人磨!陸奧宗光並不知道那個時候李鴻章和俄國人私下裡達成的口頭協議,不過俄國人突然出手讓日本人一日三驚,擔心如果再這麼下去會惹怒列強、至少是俄國出兵的危險。正好在這個節骨眼上英國公使金登幹好像無心的提出了關於英國認購日本戰爭債券償還方式的問題,金日元因爲中日兩國海戰和朝鮮戰局的緣故,與白銀兌換的價格從一點五降到了將近二點五的水平,英國人怕吃虧纔會有此一問……”

“父親,是孩兒建議李經方帶陸奧宗光上艦參觀,以增大日本的壓力,不過陸奧宗光卻藉着這個機會將賠款從五千萬兩調低到了三千五百萬兩,這不過是借坡下驢而已。列強到底會不會出兵干涉,孩兒無法估計,但是在上海陸奧宗光和隨後到來的伊藤博文確實是受到了列強似有似無的壓力,再加上列強在這個時候不斷的向遠東增派戰艦,尤其是俄國派出的戰艦數量幾乎是戰前的一倍還多,現在飄在遠東海面上的俄國主力戰艦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已經超過了英國。日本和俄國在朝鮮問題上形成爭執,日本人不願意將到嘴的肉吐出來和俄國人分享,這就更加加劇了兩國之間的敵意,所以日本以舉國之力發動戰爭最終以儘快達成和約爲主結束了戰爭。”

在甲午戰爭爆發後,列強的目光一下子都聚焦到了遠東,其中反應最爲激烈的便是俄國和英國。在戰爭前俄國在遠東的艦隊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噸位上都遠遜於英國,可是在短短的時間內,儘管英國派出了六艘戰艦組成的艦隊開往遠東,但俄國則是大舉增兵遠東——主力戰艦數量增加一倍,而噸位平添三倍有餘,這兩個數字之間的不同說明俄國人派來的艦隊毫無疑問都是質量非常高的戰艦,尤其是那艘排水量達到一

一等鐵甲艦,這是中日兩國主力戰艦都望塵莫及的。的貪婪,日本人雖然拒絕了俄國的要求,但是依舊心理上退縮了……

譚鍾麟點點頭,聽了他兒子的解釋後,總比聽那些大臣人云亦云要好得多,畢竟兒子在這次戰爭中參與的事情實在是太多,知道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所以評判起來更加令人信服。

譚鍾麟苦笑的說道:“組安。最近很多大臣都在上書反對在《上海和約》上用御璽。希望能夠繼續與倭人作戰到底,也有不少大臣到爲父這裡來,希望能夠聯名上書……爲父在這個時候接替李鴻章成爲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現在看來似乎有些不是時候啊!”

“至於皇帝籤不籤《上海和約》,這恐怕裡面會涉及到宮闈內事……清楚形勢是一回事,面對現實是另外一回事,國人憤慨固然是大勢所趨,不過掌握御璽地卻不一定是皇帝……”譚延闓冷冷地笑道。

譚鍾麟聽後沉默了,說道:“組安。你遲遲不回京師逗留廣東、武昌,也是爲了躲開任錫純這樣的人吧?!”

“《上海條約》適逢京師會試,面對這樣一個空前恥辱的條約,讀書人若不有所舉動是不可能地。孩兒從不認爲自己是一個正統的讀書人,事有經權通變,對此也就有了合肥和常熟之別。合肥固然有錯,但常熟豈能無過?!更何況合肥、常熟不過是棋局中的兩枚棋子罷了,何去何從依舊操於對弈者之手。孩兒不願面對任錫純等人,不過是不想做這棋子任人擺佈罷了!”譚延闓說道。

譚鍾麟點點頭說道:“你還可以躲,但爲父是怎麼也躲不掉的,這個棋子爲父是想當也得當。不想當也要當!”

“沈文定公曾有句話:‘仗總是要打完的!’,不過在孩兒看來這句話並不正確。同治三年合肥曾書信於恭邸和文祥:‘鴻章竊以爲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鴻章以爲中國欲自強則莫若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若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甲午戰爭已經結束了,我們輸了,但我們必須準備好下一次,下一次我們要把國運搶回來!”譚延闓雙眼堅定的說道。

譚鍾麟聽後想了半天嘆了口氣說道:“是爲父已經老了!合肥此言勝爲父多多,組安此言勝合肥多多。爲父此生縱然比不得南皮、合肥,空座這直隸總督,但終歸有個兒子能夠勝過他們,爲父也就知足了!”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三日,紫禁城內年輕地光緒皇帝在歇斯底里的發泄了數天之後,最終在羣臣的催促之下,幾次哭鬧還是在《上海和約》上加蓋了御璽,至此《上海和約》正式生效,甲午戰爭算是花上了一個句號。

就在《上海和約》加蓋御璽的第二天,直隸一帶狂風暴雨傾瀉了三天三夜,無數樹木被連根拔起,電線杆被吹倒,農田屋舍損毀嚴重……突如其來的暴雨所造成的種種災害結果陸續被傳進了紫禁城,滿朝文武皆無人色……

三月十日,就在會試大比的前兩天,四百五十七名來京參加科舉會試的各省舉子再一次聯名上書,康有爲主筆洋洋兩萬餘字《上今上皇帝書》被遞到了都察院,要求毀約集全國之力與倭寇周旋到底。在京師地大街上只要有官員的馬車轎子經過,便會有衆多舉子圍上去垂泣請命,力拒《上海和約》,惹得街市上衆多百姓圍觀,以至大街小巷皆不能行。

這些舉子們現在仍然不知道光緒皇帝已經在和約上簽字蓋璽,軍機大臣孫毓汶、剛毅和徐用儀在得知舉子們再一次發動了聲勢更加浩大的公車上書之後,立刻派官員前往都察院,嚴禁接受上書。孫毓汶等舉動被舉子得知後,立刻號召起來要大鬧孫毓汶等官員的府邸,嚇得都察院官員連忙勸阻,以和約簽字用寶爲由,好歹勸阻了舉子們地過激行爲。至於孫毓汶在得知情況後,嚇得立刻稱病緊閉宅門自此不再上朝。

因爲譚延闓的特殊地位,聯名上書地舉子第二次找上了譚氏在京城的住宅,希望能夠請到譚延闓這樣曾經深受太后和皇帝共同讚賞過的舉子一起來聯名上書,以此增強號召其他舉子的聲勢。不過此時的譚延闓已經住到了城外的靈寄寺去了——“我沒有勇氣去面對這些士子,他們是對的,而我也是對的,在這件事上沒有對錯之分,只怪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我更多要爲以後去努力……”譚延闓落寞的對着方榕卿說道,而妻子緊緊攥着他的手……(

第200章 協議第16章 計較第57章 入幕第300章 外圍第313章 擡槓第125章 彩雲第10章 武力第355章 戰艦回購第227章 把戲第150章 別無選擇第301章 圍堵第83章 章京第111章 危機第289章 最後的晚餐第66章 不易第321章 無言的教育第175章 敲詐第158章 人才第191章 綁架第40章 盤根錯節第160章 割肉者第245章 選擇第308章 必勝第363章 警報第15章 婚事第358章 震懾第99章 壓力第290章 攻城利器第209章 先兆第195章 策略第265章 脆弱的平衡第384章 人道行動第27章 鴻銘第44章 水霧第65章 理財第300章 外圍第174章 驕傲第329章 清洗第66章 不易第336章 先發制人第63章 宣戰第373章 新裝備第135章 心中的辮子第104章 明爭暗鬥第49章 開炮第155章 苦澀的國歌第299章 炮擊第13章 中體西用第108章 會試第68章 造假第341章 軍區司令第376章 中德走向第48章 遇敵第186章 收買第364章 心理暗示第301章 圍堵第341章 軍區司令第170章 嚴幾道第104章 明爭暗鬥第358章 震懾第213章 皇權第196章 拜神第153章 北洋運動會第2章 秀才第93章 議和第336章 先發制人第113章 內外第364章 心理暗示第87章 震懾第152章 軍轉民第270章 討價還價第265章 脆弱的平衡第339章 棋子第26章 往事第229章 雄兵第379章 焦點第164章 擴散第156章 留學生第292章 演練第266章 建國第337章 監察第41章 完婚第39章 國貨第222章 坐莊第183章 回報第292章 演練第3章 功課第212章 對峙第331章 希望第237章 意外第34章 會面第118章 暗流第52章 生路第207章 底線第33章 拆補第5章 戒毒第303章 意外第337章 監察第106章 公車第245章 選擇
第200章 協議第16章 計較第57章 入幕第300章 外圍第313章 擡槓第125章 彩雲第10章 武力第355章 戰艦回購第227章 把戲第150章 別無選擇第301章 圍堵第83章 章京第111章 危機第289章 最後的晚餐第66章 不易第321章 無言的教育第175章 敲詐第158章 人才第191章 綁架第40章 盤根錯節第160章 割肉者第245章 選擇第308章 必勝第363章 警報第15章 婚事第358章 震懾第99章 壓力第290章 攻城利器第209章 先兆第195章 策略第265章 脆弱的平衡第384章 人道行動第27章 鴻銘第44章 水霧第65章 理財第300章 外圍第174章 驕傲第329章 清洗第66章 不易第336章 先發制人第63章 宣戰第373章 新裝備第135章 心中的辮子第104章 明爭暗鬥第49章 開炮第155章 苦澀的國歌第299章 炮擊第13章 中體西用第108章 會試第68章 造假第341章 軍區司令第376章 中德走向第48章 遇敵第186章 收買第364章 心理暗示第301章 圍堵第341章 軍區司令第170章 嚴幾道第104章 明爭暗鬥第358章 震懾第213章 皇權第196章 拜神第153章 北洋運動會第2章 秀才第93章 議和第336章 先發制人第113章 內外第364章 心理暗示第87章 震懾第152章 軍轉民第270章 討價還價第265章 脆弱的平衡第339章 棋子第26章 往事第229章 雄兵第379章 焦點第164章 擴散第156章 留學生第292章 演練第266章 建國第337章 監察第41章 完婚第39章 國貨第222章 坐莊第183章 回報第292章 演練第3章 功課第212章 對峙第331章 希望第237章 意外第34章 會面第118章 暗流第52章 生路第207章 底線第33章 拆補第5章 戒毒第303章 意外第337章 監察第106章 公車第245章 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