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調整

不過當楊超和李韜指示軍工生產單位和軍方醫療保障單位進行相關工作的時候,這才發現爲軍方服務的這幾個主要部門早就開始了這方面的工作,從戰士在寒帶作戰使用的手套到武器裝備,還有各種凍傷藥物的研究等等,這些同樣也是內務部在關心的事情。當嗅到內務部的氣味後,陸軍高層方面敏銳的感覺到這背後有着譚延闓直接插手的影子,遂直截了當的以國防部的名義起草了一個加強中國陸軍在北方寒帶和南方熱帶地區保障作戰能力的報告,以國防部的名義遞交給國務院。

國防部出臺這樣一份軍隊建設方向性綱要自然是爲譚延闓的真實意圖來打掩護,對國外勢力釋放煙霧彈——隨着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已經藉着世界大戰的機會成爲遠東西太平洋的唯一霸主,並且在歐戰的外交政策上也顯現了其全球戰略佈局的影子,這都引起了歐美強國的注意,對於中國武裝力量的最新變化和方向也是外國間諜所最爲關心的。儘管中國內務部在反間諜工作方面做的十分出色,但這並不能保證中國的機密不被外泄,國防部出臺的這份軍隊建設綱要在某種程度上爲中國真正的戰略佈局所提供掩護,同時也是對歐洲戰場上僵持不下的協約國集團提出警告威脅——中國的南方部隊也是極爲強大的,按照綱要中國的每一支南方部隊都會在海南島、雲南、貴州、廣西這四個省輪流進行適應性訓練,甚至還有四個南方主力師要部署在南洋新佔領土上進行軍事訓練。

當然陸軍方面也針對法國使用汽車承擔後勤運輸任務的做法,從而開始嘗試使用汽車來做爲野戰重炮的牽引力量。經過十五年的建設,中國的公路網顯然沒有鐵路網這麼成熟,尤其是適合牽引重炮行駛的卡車行駛的公路,基本上在中國的各省的幾個重要城市的城市主幹道都已經實現了柏油路面,但是城市之間和省份之間的高等級公路建設明顯滯後。所以在國防部呈送國務院的這份報告中,也建議國務院對城市之間和省份之間的公路主幹道加大投入,至少要在沿海地區完成主幹公路建設,中國海軍世界排名也是非常靠前的,雖然不大可能被外來侵略所擊潰海軍,但是一旦海軍崩潰,中國可以選擇除了鐵路之外用公路來調動重炮羣的方式——從年初譚延闓批准加大海軍投入之後,陸軍方面就嗅到了總統對海軍的信心還並不是很堅定的味道,即便中國擁有目前世界上威力最爲強大的戰列艦也是如此。

陸軍顯然對於譚延闓的海洋政策是不太感冒的,因爲重視海洋政策勢必會削弱陸軍的發展潛力,不過從最近五年來譚延闓對海軍的發展決策上來看,陸軍高層將領還看不出海陸失衡的苗頭來——最近五年來海軍固然有東雲級戰列艦這樣的超級武器服役,但是陸軍方面的發展速度則是建國以來最快的時期,大量的新式武器裝備軍隊,陸軍總體規模比十年前中俄戰爭時期擴充了兩倍,無論是從質還是從量的角度來看,這十年是陸軍發展的黃金時期。

戰爭已經進行了一年多,中美兩個強大的中立國也是這場戰爭中獲利最大的兩個國家,不過現在中國想要繼續從這場戰爭中保持優勢,在譚延闓看來已經不大可能——相對美國而言,中國的基礎無論是工業基礎還是人才儲備方面都落後於美國,如果不是他動手早並且採取了比美國政府更加強硬的政策,中國現在的優勢恐怕早已經消耗殆盡了。

雖然中國工業發展在譚延闓執掌北洋之時便已經開始得到了有效的發展,恭王、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等屬於不同流派的“洋務派”們幾十年的發展成果因爲各種原因一直都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在譚延闓成爲北洋新掌門人之時通過譚方兩家的官場人脈和他的悉心運作,將洋務派們的成果有效的整合起來。建國之後譚延闓獲得了比皇帝還要大的權力,在充足的石油資本的支持下開始了中國工業建設的高潮時期,不過國家的工業實力遠不是短短十幾年便可以發展成爲世界一流水平的,像美國在中國建國之初便已經擁有世界第一流的工業規模。

中美兩國的工業差距只能採取某些手段使中國在起步的時候能夠佔個先手,隨着戰爭時間的延續,工業實力上的差距最終會體現在現實的對交戰國雙方物資供應上來。除了物資供應之外,還有對交戰國雙方的政府貸款等金融手段的運用,中美兩國也是存在了極大的差別——靠着譚延闓對局勢的把握能力,中國的金融資本在以工商銀行爲主導的前提下統一步調集體行動,在外匯市場上狠狠的做了幾筆大買賣,並且在政府的國際外交政策上也是集體行動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興風作浪,但遺憾的是這些都是一榔頭買賣,有一筆就賺上一筆。

美國的金融政策則不然,在開戰之初美國也曾因爲德國陸軍的優異表現曾貸給德國政府一些款項,但是隨着威爾遜總統和美國政府所謂的“中立”姿態越來越傾向於協約國,是以美國政府爲協約國的成員國提供了大量的政府貸款,當然美國既然暗中支持協約國要打這場戰爭,那同樣也就在賭桌上下注離手不再貸款給德國——這是長期的投資,與中國金融財閥們短期的投機有着明顯的區別,至少譚延闓心中很清楚這兩者之間意味着什麼。

之所以在譚延闓的授意下中國金融業沒有向戰爭雙方提供貸款,只做這種獲利非常豐厚的一榔頭買賣,還是在於譚延闓的外交政策和對戰爭結果熟知,況且他也不想背上對“德國盟友不義”的臭名聲——既然中立則雙方都不貸款,只提買賣物資,免得到時候收不回帳來。不過即便如此,中國金融財閥們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果斷狠辣的作風還是給美國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若是論獲利多少中國未必就比美國少,但是論及政治收益那則是沒法比的。

其實這也是譚延闓心中一個不太妙的設想——儘管他不相信協約國集團能夠在大戰之後對中國來個秋後算賬,但是可以的確定是協約國集團肯定在戰後的外交政策上將會聯手美國對中國施壓,若是自己手中的本錢不夠雄厚,那多少還是要會吃虧的。譚延闓必須要爲戰後的中國全球地位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尤其是在戰後德國垮掉到崛起的這段時間,中國只能倚靠自己來解決所有的困難,手中的實力必須要能夠震懾所有對中國不懷好意的敵對勢力。

雖然戰爭尚未結束,甚至在兩大軍事集團的推動下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但譚延闓已經開始準備爲戰後的事務做準備了。這次大戰到現在中國已經獲得了超出想象的“戰爭紅利”,國內工業全面發展,在高收入的誘惑下衆多農民開始走進城市的工廠,爲協約國和同盟國的軍事物資訂單而忙碌——在譚延闓眼中這種“戰爭繁榮”只能是一時的,戰爭不可能永遠打下去,但是戰爭結束之後海外訂單銳減,如果不提前做好相關準備,到時候大量的工人失業、工廠倒閉,這可不是他所願意看到的。

1916年五月,在譚延闓的授意下,中國國務院發佈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計劃,對於接受海外戰爭物資訂單而新設立的工廠或新成立的企業開始施行限制性措施,堅決卡嚴小工廠、小作坊的成立,並且對工業生產加強安全生產措施,對工廠成立工人夜校加強管理,工會組織的日常管理和規章制度的管理,工人的收入和福利待遇政策的探索性試點,施行更加穩健的金融貨幣政策……譚延闓不想爲短時間的巨大利益所衝昏頭腦,在戰爭中獲得好處比不上美國就不去攀比,對於中國來說沒有什麼能夠比國家內部穩定更重要的事情了,戰後一些軍事生產大工廠不可避免的將會成爲社會安定的沉重包袱,大量的產業工人未來的出路必須要提前做好準備,從現在就開始限制農民向產業工人轉化的速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國政府的這一系列主要針對工業的社會政治改革其中很多都是試點性質,畢竟在目前工業發展迅猛的時候如果直接剎車會帶來很多不良的後果,政府方面只能藉此對工商業界稍微澆點涼水,控制過熱的工業發展速度。除此之外,中國國土資源部、交通部、工業部、能源部開始計劃籌建大型水利工程、交通樞紐工程——這些工程計劃的開啓,將會有足夠能力來消化戰後的工業萎縮所帶來的失業人口問題,使中國經濟可以實現更加長久的繁榮。

中國政府的新造艦計劃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美國海軍,美國在六月份宣佈在三個月之後開工建造三艘田納西級戰列艦,其艦載武器爲四座三聯裝三百五十六毫米主炮——美國人依舊沒有把握建造合適的四百零六毫米的主炮,繼續沿用超無畏時代的三百五十六毫米主炮,不過由新墨西哥級戰列艦所使用的四十五倍徑主炮變成現在的五十倍徑的主炮,火力略有提升。

美國人的造艦計劃顯然是和中國針鋒相對的,由於現在戰列巡洋艦在海上的戰績非常好,還沒有發生戰列巡洋艦被戰列艦“虐待”的戰例,任何海軍指揮官都很難忍住不動用戰列巡洋艦來參加戰列艦之間對決的誘惑,畢竟戰列巡洋艦搭載的可是與戰列艦一樣的主炮。所以以現在的標準來看戰列巡洋艦是等同於戰列艦的,美國的造艦計劃對中國並不佔優,不過考慮到美國人不出意外的話最長間隔兩年甚至明年又會開工建造新的戰艦,數量上的差距可以彌補這道鴻溝。

事實上誰也沒有想到中國的這批僅僅三艘主力艦的造艦計劃會持續五年之久,而美國人在戰爭快要結束的時候纔開始開工建造與中國東雲級戰列艦同樣口徑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隨後在1921年北京簽訂的海軍條約和海軍裝備競賽的暫停使得中國和美國是唯一擁有四百零六毫米口徑主炮戰列艦的國家,“海軍假期”的到來終於使得自無畏艦開啓的海軍競賽暫時告一段落。

延長造艦時間也是譚延闓消耗對方實力的一種措施,給對方造成“中國正在計劃建造比東雲級戰列艦更爲強大的戰列艦的假象”——中國是在研製新的戰艦,不過既不是超級戰列艦也不是具有口徑超過十二寸主炮的戰列巡洋艦,而是高航速的重型巡洋艦。

飛機出現到現在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自從意大利在意土戰爭中讓飛機走上戰場以來,各國對於飛機的研發說不上很賣力,但也下了不少功夫,在全球軍事大國中唯獨中國看上去對飛機的投入最少。事實上譚延闓是絕對不會放過飛機這一具有巨大軍事潛力的新型作戰武器的,只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適合飛機使用的發動機研發上來,中國已經造出了目前世界上頂尖的單翼飛機,歐洲雖然也有單翼飛機但是在戰場上飛的都是雙翼甚至是三翼飛機。

歐洲戰場上的飛機已經可以攜帶小型炸彈,甚至這種飛機已經用來和飛艇協同對付德國潛艇,譚延闓雖然不太清楚飛機的發展歷史,但也可以感覺到奪取制空權的時代已經開始。戰後全球主要海軍國家爲了避免爆發一戰這樣的殘酷戰爭,達成海軍裝備限制性條約是勢在必行,只要“海軍假期”到來,就會給飛機爭取到足夠的研發時間,讓飛機能夠掛上對付戰列艦的炸彈和魚雷。

在中國新的造艦計劃中那艘擁有巨大排水量的“輔助艦隻”其實就是中國的航空母艦,在北京、奉天、西安、成都和柳州都有飛機研發中心,當然北京和柳州的飛機研發中心是國有,而其他三處飛機研發中心的背後都是譚系資本在支持。譚延闓相信只要保證足夠的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十年之內讓飛機掛上炸彈和魚雷從航空母艦上起飛去攻擊戰列艦這絕對不是夢想,至於傳說中“四百零六毫米以上的主炮的超無畏艦”就去見鬼吧——超三百零五毫米口徑的戰列艦或是戰列巡洋艦的價格實在是太過昂貴了,火炮身管的加工製造和維護所帶來的成本與其壽命實在是令人難以承受。

東雲級戰列艦所使用的十六寸主炮已經達到了目前中國金屬冶煉和金屬加工的最頂尖水平,再往上提高一個數量級,以現在的科技水平不是達不到,但是要投入實戰再考慮研發製造成本和維護成本,那顯然是極不划算的,尤其是精準度方面幾乎讓人難以忍受,那可真成了農民種地看天吃飯的水平了。從美國新的造艦計劃來看,譚延闓認爲戰列艦到東雲級已經足夠滿足中國國防需要了,放出“超越東雲級”的煙霧彈磨磨嘴皮子是不用花錢的,但是一旦真的投入進去,那可就真成了第一傻蛋了。

雖然中國的造艦計劃規模並不大,但是投入的資金一點也不遜色於前幾個財政年度海軍撥款,其中造艦費用固然佔了很多,但是對於新的動力系統研發投入纔是重頭戲——中國必須要爲未來以航母爲中心的“新海軍”創造條件,要想以後省錢就必須要提升戰艦動力系統水平,使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航速能夠達到二十七節以上,達到爲航母護航的標準。這也是中國將造艦週期拉到五年之久的根本所在,讓新的東雲級戰列艦得到滿足譚延闓需要航速的動力設備研發製造出來,至於新型戰列巡洋艦則依舊採用十二寸主炮,配以更好的動力驅動裝置繼續強調速度優勢。

儘管中國的軍事開支巨大,但是雄厚的國力尤其是歐洲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僅去年一年中國的海外貿易出超就達到了六十億華元,是戰前海外貿易出超的近五倍,而此時華元對美元的比率是0.7:1。

華元在國際貨幣市場上自開戰以來由於中國政府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表現一直堅挺,從而承受了巨大的升值壓力,這也是中國政府在1916年開始新的經濟建設改革的一個重要因素。國內經濟的繁榮是建立在歐洲戰爭的基礎上,而歐洲戰爭的慘烈也開始讓越來越多的中國政府官員相信戰爭雙方的忍耐度愈加接近底線,一旦這場“沒有勝利的戰爭”嘎然而止,那對中國國內經濟的打擊可不是一點半點,這也成爲中國政府第一次對經濟調整形成了如此一致的口徑。

第224章 朦朧第285章 劍拔弩張第65章 理財第66章 不易第164章 擴散第22章 劫富第239章 虎頭蛇尾第265章 脆弱的平衡第345章 投子第68章 造假第380章 開戰第356章 海軍政治第312章 勝利第120章 未來第387章 對峙第302章 你死我活第44章 水霧第311章 兵敗如山倒第319章 四十年第199章 外交第308章 必勝第3章 功課第343章 市場第46章 出兵朝鮮第260章 轉移視線第275章 借雞生蛋第320章 邀請第382章 遠慮第189章 擊沉第219章 交易第105章 北上第216章 空頭支票第57章 入幕第228章 醜聞第152章 軍轉民第17章 排場第194章 廷議第155章 苦澀的國歌第349章 移民第55章 現實第21章 教官第186章 收買第215章 憲政第317章 勢如破竹第271章 交易第391章 釜底抽薪第117章 約定第288章 先手第288章 先手第142章 演習會議第78章 燃燒第370章 輕裝前進第155章 苦澀的國歌第286章 命運第91章 轉折第2章 秀才第142章 演習會議第147章 令人嫉妒的日本第294章 東風第98章 機鋒第345章 投子第272章 生存的權力第356章 海軍政治第186章 收買第231章 玄機第400章 穩若磐石第29章 隱憂第138章 滴水不漏第198章 陷害第297章 得手第62章 誘餌第342章 邁向深淵第292章 演練第50章 苦戰第367章 敲打第30章 告密第一百零三章第197章 設障第301章 圍堵第142章 演習會議第376章 中德走向第343章 市場第145章 優化組合第270章 討價還價第344章 南洋第153章 北洋運動會第7章 賠罪第133章 起步第98章 機鋒第265章 脆弱的平衡第164章 擴散第83章 章京第398章 嘎然而止第254章 最後的表演第251章 意志第74章 審問-第七十五章 恭王第297章 得手第86章 高下第276章 承諾第238章 時代
第224章 朦朧第285章 劍拔弩張第65章 理財第66章 不易第164章 擴散第22章 劫富第239章 虎頭蛇尾第265章 脆弱的平衡第345章 投子第68章 造假第380章 開戰第356章 海軍政治第312章 勝利第120章 未來第387章 對峙第302章 你死我活第44章 水霧第311章 兵敗如山倒第319章 四十年第199章 外交第308章 必勝第3章 功課第343章 市場第46章 出兵朝鮮第260章 轉移視線第275章 借雞生蛋第320章 邀請第382章 遠慮第189章 擊沉第219章 交易第105章 北上第216章 空頭支票第57章 入幕第228章 醜聞第152章 軍轉民第17章 排場第194章 廷議第155章 苦澀的國歌第349章 移民第55章 現實第21章 教官第186章 收買第215章 憲政第317章 勢如破竹第271章 交易第391章 釜底抽薪第117章 約定第288章 先手第288章 先手第142章 演習會議第78章 燃燒第370章 輕裝前進第155章 苦澀的國歌第286章 命運第91章 轉折第2章 秀才第142章 演習會議第147章 令人嫉妒的日本第294章 東風第98章 機鋒第345章 投子第272章 生存的權力第356章 海軍政治第186章 收買第231章 玄機第400章 穩若磐石第29章 隱憂第138章 滴水不漏第198章 陷害第297章 得手第62章 誘餌第342章 邁向深淵第292章 演練第50章 苦戰第367章 敲打第30章 告密第一百零三章第197章 設障第301章 圍堵第142章 演習會議第376章 中德走向第343章 市場第145章 優化組合第270章 討價還價第344章 南洋第153章 北洋運動會第7章 賠罪第133章 起步第98章 機鋒第265章 脆弱的平衡第164章 擴散第83章 章京第398章 嘎然而止第254章 最後的表演第251章 意志第74章 審問-第七十五章 恭王第297章 得手第86章 高下第276章 承諾第238章 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