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債卷(下)

“別人不出錢我出不過話說到頭裡到時獲益可別怪我沒知會你們。”在場的衆將除了袁崇煥現在誰沒有置辦一些家業和產業最次也是在一些作坊參股連番大戰下來這些人一個個家底豐厚都想着錢再生錢的辦法。我不得不用這種誘惑式的方法來讓他們就範可是偏偏這次不好使沒人搭那個茬大廳裡依舊是沒人說話。這可是我頭一次看到如此冷場的場面不得不攪盡腦汁想辦法刺激這些人支持我的債卷計劃。

“這次我要行新的債卷和以往的債卷不同這次行的債卷將面向整個朝鮮乃至中原連同債卷行的是遼東土地的認領權和皇太極一戰不可避免現在我們在北大荒還有很多未開墾的土地債卷面額以土地面積折算。舉個例子說假如是一百兩面值的債卷一旦府庫無法償還將以等值的土地進行補償戰爭結束後債卷的所有人可以選擇是認購土地還是償還債卷面值加上利息的銀兩債卷的利息絕對要比現下里錢莊的利息多這樣總可以行了吧!”我靈機一動想到了東北沃野千里的土地這些土地可都是沒主的不以它來抵押可真是虧本了這招果然見效四下裡開始議論紛紛。

中國人的傳統就是很難脫離土地南方之所以商業達而北方次之主要原因在於南方地少人多而北方地廣人稀但是經過上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幾乎是所有人都將土地作爲固定不動資產這次我將東北的土地拋出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根據上一年的經驗來看東北的土地地力肥厚雖然一年只能熟一季可是收穫頗豐。從前這些土地大多無償的分給災民但是這次不同了我需要打仗我需要金錢。

“先生那從山東來的難民今後如何安排?”李復覺問道。一直以來難民的安置工作都是由他負責的。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從前的就那樣了將來通過賦稅來調節從今而後土地和種子以及生產工具作爲官家借貸給他們的他們需要通過交納土地所產來償還這些借貸。頭三年免稅讓他們有喘息之機來償還三年以後開始徵收稅賦另外土地價格不宜過高反正北大荒的土地很多暫時就一頃二兩銀子吧債捲上的抵押金額也等同於此。”

我話音一落再次掀起衆人的議論一頃二兩銀子那麼萬頃良田也不過是2萬多兩銀子對於在座的大多將領來說這不過是個小數目想一想2萬兩銀子就能獲得這麼大的地方這可真是太覈算了。就是對於普通的老百姓以朝鮮目下的經濟狀況置上一兩頃地也都是沒有問題的。

地這種誘惑力實在太大了一旦戰爭債卷和土地捆綁起來它就成了一支潛力股。

“我買先生的戰爭債卷一旦行我肯定地一個買。”李復覺第一個表態。其他衆人也紛紛表態真是太有戲劇性了剛纔誰還都不出聲呢這刻又都這樣踊躍了。

“好了此事就這樣定了。”等現銀一到位就開始定購各種火器這種結果讓很多人都大喜過望。

戰爭債卷的行在朝鮮掛起了一股旋風由於債卷的承擔方是一向口碑不錯的朝鮮政府這使得債卷從一行就受到所有人的追捧價格一路飆升。在我刻意的炒作和操作下本來面值2兩1頃的戰爭債卷市值一路攀升至4兩而且還有大幅提升的可能。

一開始我只是少量的拋出一些債卷同時讓人大作聲勢造成一種輿論形式再命人以高出面值回購這樣就成了一種形式幾個循環下來已經使得債卷有價無市隨後再少量的將債卷分別拋出保持在一個較高的價位。要知道2兩銀子一頃土地實在是太便宜了我可不想讓關外的數千萬頃的良田就這樣便宜的賣掉。

在計劃行1億兩白銀的債卷中我先是拋出一部分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隨後逐漸將價位擡高以此估算五千萬頃的土地(東北有沒有這麼多土地我也不知道全當是期貨了我不知道別人也同樣不知道東北要是不夠還有貝加爾湖呢反正土地還不是有的是)至少可以拿到3億兩的白銀這等於將流落在民間的金屬貨幣重新納入府庫。

在第一批投出一千萬股債卷後我得到了近四千萬兩的白銀這些白銀被集中於府庫隨後以此建立國營的被服廠軍械廠及相關的軍需廠這樣既可以解決一大部分勞力的就業問題又可以減少成本以略高於成本的價格出售給軍需處用來裝備軍隊一舉多得。

隨着這部分資金的滾動以軍需拉動了整個朝鮮的市場從山東來的難民也有相當一部分直接經過簡單的培訓進入國營廠。西方獲得勞動力的方式是靠“羊吃人”這樣的土地兼併來達到而朝鮮則是以國營方式來吸納中原的大量流民。以國家資本來進行一些重點項目的投資和建設使得原本一些私人無法也無力投入的產業得以展。這可以說是我近年來最大的成就吧。

土地債卷持續走高工廠接到的訂單一直排到了年底像李記運河王室製造這樣的軍械工廠也都得到了大量的訂單火炮及一系列裝備被源源不斷地生產並運送到各部隊。儘管是這樣我手裡的銀子還是越來越多現在有一些中原買家已經放棄了經營海上貿易而專門從事債卷的買賣因爲戰爭債卷的行使這些商人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益幾乎不用船隊也不用多少人手就可以通過買賣債捲來獲得鉅額利潤誰不眼饞啊。

於是在朝鮮形成了一個初級的資本市場當然這個市場還是一個雛形很多東西都不完備鉅額利潤吸引了一些冒險者僞造債卷。幸虧我有先見之明畢竟我是現代人假鈔假幣的危害我可是早有預見所以債卷一律採用了由研究院專門研製的帶有水印的卡紙和彩色套版印刷這些先進的技術很難仿造並且規定債卷的交易必須在規定的場所由專門的人員進行交易否則個人受到的損失政府將不予賠償嚴厲打擊一切投機倒把僞造債券的人。

初級資本市場的形成以及債卷在民間的大量流行使我將目光轉向了是否建立國有銀行。一方面現在朝鮮的百姓開始富足手裡有了餘錢民間錢莊開始興起尤其以鄧家的錢莊幾乎分佈各地信譽也是不錯的爲了應付突然的危機和支付軍餉等政府日常的必須府庫也需要儲存大量的白銀這就造成了民間白銀的短缺。此時不論是明朝還是朝鮮單以白銀而論在國際市場上都是出於入的狀態但是根據現代的一些專家研究明末的那場動亂乃是因爲一次大的金融危機。

金銀的流入僅僅對東南沿海的商業展影響很大對其他地區卻無甚觸及況且張居正主政時期將全國的白銀囤積於中央政府不但使白銀失去作爲貨幣促進商業流通的價值反而引了大規模的通貨緊縮全國一些重要商品價格下跌使一度達的經濟墮入低迷。更有一個負面影響不能忽視:當東北地區的女真人與明軍大戰時明廷將大批銀兩調往東北地區西北地區的財政和經濟都遭到打擊李自成能在西北崛起不能說與之無關。

根據現代經濟學原理政府在國庫中儲備大量硬通貨是非常不明智的舉動尤其當硬通貨爲不可製造的貴重金屬時國家每儲備1兩白銀市面上可流通的硬通貨就減少一兩社會商業活動就桎梏一分。由於金融手段的缺失當時確實難以解決這個問題。

而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國家信譽擔保的銀行以國家白銀儲備爲擔保現紙幣當紙幣逐漸信譽足夠時可逐漸減少白銀儲備國家急需用錢時則可以通過適當量行鈔票來解決。這是繁複而耗時長的解決方案。

注:最後兩段完全“抄襲”了網友分析家的觀點實在是分析家的觀點比較專業獸醫不是搞金融的只好厚顏無恥的使用哪拿來主義希望分析家不要說我抄襲或者是侵權。各位網友還有什麼好點子儘管說來獸醫一定會積極採納並且實施的。

第5章 天命所歸第30章 大儒第3章 暗流第5章 潘多拉的盒子第3章 夜襲第26章 徐霞客第3章 夜襲第3章 生動課堂第18章 糧食和土地第2章 地第18章 審問第29章 初春(下)第14章 戰淮海(一)第27章 奇襲第30章 天花第2章 賭注(上)第14章 戰淮海(一)第32章 圍困(下)第23章 漢軍第2章 攻城第10章 光海君第25章 別樣的風情第12章 開學第32章 神效第28章 較量第32章 拍賣第9章 絞殺第23章 鏖戰第8章 先進是塑造的第8章 造反第15章 密謀第16章 醫壇泰斗第20章 水軍第23章 弘光退位第10章 鄭芝龍的麻煩(上)第12章 瞞天過海(上)第23章 驚豔(下)第12章 商品展介第22章 遊說第38章 斷壁殘垣(下)第16章 泊船金陵第18章 軍妓(上)第21章 次品第1章 艱難抉擇第10章 光海君第2章 醫狗第9章 誰讓你清高第5章 天命汗第32章 圍困(下)第7章 疫苗(上)第19章 囤積(下)第25章 別樣的風情第38章 斷壁殘垣(上)第3章 新城(下)第22章 突騎第15章 伊始第12章 瞞天過海(上)第38章 斷壁殘垣(上)第7章 院判第25章 別樣的風情第20章 謠言第24章 堂吉訶德計劃(下)第32章 圍困(上)第18章 糧食和土地第10章 鄭芝龍的麻煩(下)第21章 土地革命(下)第13章 鼓動第14章 戰淮海(一)第13章 秦淮晚風第14章 戰淮海(一)第24章 四正六隅第9章 盤點第31章 開張大吉第8章 城下之盟(三)第14章 瘟疫(一)第13章 落難第23章 鏖戰第14章 反思(下)第30章 早有預謀(下)第19章 心計第12章 未雨綢繆第11章 誘惑第30章 嫌隙第35章 討價還價第27章 接戰第4章 妥協第23章 歷史舞臺第17章 獲益第12章 兵臨城下(上)第23章 驚豔(下)第28章 較量第21章 平等麼第32章 歸途第2章 吃飽的感覺真好第25章 軍事改革(上)第9章 盤點第38章 斷壁殘垣(下)第29章 代理第9章 對馬海戰(一)第8章 軍火買賣(下)
第5章 天命所歸第30章 大儒第3章 暗流第5章 潘多拉的盒子第3章 夜襲第26章 徐霞客第3章 夜襲第3章 生動課堂第18章 糧食和土地第2章 地第18章 審問第29章 初春(下)第14章 戰淮海(一)第27章 奇襲第30章 天花第2章 賭注(上)第14章 戰淮海(一)第32章 圍困(下)第23章 漢軍第2章 攻城第10章 光海君第25章 別樣的風情第12章 開學第32章 神效第28章 較量第32章 拍賣第9章 絞殺第23章 鏖戰第8章 先進是塑造的第8章 造反第15章 密謀第16章 醫壇泰斗第20章 水軍第23章 弘光退位第10章 鄭芝龍的麻煩(上)第12章 瞞天過海(上)第23章 驚豔(下)第12章 商品展介第22章 遊說第38章 斷壁殘垣(下)第16章 泊船金陵第18章 軍妓(上)第21章 次品第1章 艱難抉擇第10章 光海君第2章 醫狗第9章 誰讓你清高第5章 天命汗第32章 圍困(下)第7章 疫苗(上)第19章 囤積(下)第25章 別樣的風情第38章 斷壁殘垣(上)第3章 新城(下)第22章 突騎第15章 伊始第12章 瞞天過海(上)第38章 斷壁殘垣(上)第7章 院判第25章 別樣的風情第20章 謠言第24章 堂吉訶德計劃(下)第32章 圍困(上)第18章 糧食和土地第10章 鄭芝龍的麻煩(下)第21章 土地革命(下)第13章 鼓動第14章 戰淮海(一)第13章 秦淮晚風第14章 戰淮海(一)第24章 四正六隅第9章 盤點第31章 開張大吉第8章 城下之盟(三)第14章 瘟疫(一)第13章 落難第23章 鏖戰第14章 反思(下)第30章 早有預謀(下)第19章 心計第12章 未雨綢繆第11章 誘惑第30章 嫌隙第35章 討價還價第27章 接戰第4章 妥協第23章 歷史舞臺第17章 獲益第12章 兵臨城下(上)第23章 驚豔(下)第28章 較量第21章 平等麼第32章 歸途第2章 吃飽的感覺真好第25章 軍事改革(上)第9章 盤點第38章 斷壁殘垣(下)第29章 代理第9章 對馬海戰(一)第8章 軍火買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