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孩子方面潛移默化的教育,對於成年人方面,趙守宏繼續派出電影放映隊,爲各個少數民族村寨免費放映電影,以加片的形式宣傳大華蘭主義和民族融合共建的理念。同時一些哥老會成員以幫助農業耕作爲由入住少數民族地區,在當地推廣科學耕作模式的同時,實現了各族雜居的局面。
趙守宏藉着猛族人對他好感大生的機會,開始進行民族融合計劃,而吳子玉正帶着三十四協新軍星夜兼程,向着順慶府的方向前進。儘管三十四協作戰勇猛,可是沒有彈藥也不行,之前的作戰已經將隨身彈藥消耗了一半,剩下的根本不夠剿滅秦載庚。爲了保障後續作戰,吳子玉不得不分出兩千人回到蜀都去運送軍火過來。
順慶府地處中川省中部,緊靠潼川府和重山城,隸屬於川北道地區。順慶府雖然地域不大,境內卻有着井鹽和少量煤鐵資源,也算是川中一個相當富庶的地方,這裡靠近重慶運輸頗爲方便,地方也是相當興盛的。
這裡是秦載庚的大本營,也是他能夠擁有二十萬手下,成爲哥老會大佬之一的根本所在。在起義軍一潰千里之後,他的首選逃難地很自然的指向自己的老巢。讓秦載庚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張捷先、侯寶齋等人早已在他手下安插了自己的耳目,秦載庚的去向根本沒有任何秘密可言,因此吳子玉在嚮導的引領下,直接向着此地撲來。
秦載庚帶着熊克武與一批親信急急如喪家之犬,很快逃回了順慶府的地界。到了這裡秦載庚立刻又神氣了起來,他迅速召集幫衆擴充武裝力量,儘管火器沒有多少,但他手下兵員很快達到了上萬人。
熊克武對此也沒有什麼異議,他知道由於侯寶齋的存在,秦載庚與他的關係已經暴露了,現在他們必須搶時間發展壯大自身力量,否則就只能等死了。熊克武與佘英取得了聯繫,並將情況的嚴重性告訴了他,佘英深知侯寶齋的實力不弱,一旦他與官軍聯手,自己插進去也只是送死而已。
一向謹慎的佘英最終決定不摻和進這次起義,就算丟卒保車放棄秦載庚這個棋子,也不能將自己賠進去。當然爲了讓起義軍能夠有更大的力量抵抗,儘量打擊官軍和侯寶齋的勢力,也爲了安撫秦載庚和熊克武的情緒,佘英動用了隱藏在新軍中的力量,從駐守重山城的新軍三十三協弄出來一批武器彈藥,送到了秦載庚手中。
熊克武與秦載庚得到武器大喜,他們立刻裝備起一支千人的步槍隊,作爲起義軍的中堅力量。在自己的地盤上,秦載庚的底氣足了許多,他拼命召集哥老會的人員,希望對抗隨時到來的官軍,果然吳子玉帶領的部隊很快就抵達了。
當吳子玉帶着兩千新軍抵達潼川府的時候,距離不遠的順慶府之中,已經集結起一支超過兩萬人的起義軍隊伍。這支起義軍隊伍都是秦載庚的家底,是他全部的精華力量,可以說一旦損失了這些人,秦載庚在順慶府以及周邊地區的這個哥老會碼頭也可以宣佈解散了,他等於是在最後一搏。
接到吳子玉新軍抵達的消息之後,秦載庚和熊克武立即將大軍分佈在華鎣山區各個要地,準備依靠山區的複雜地形,與新軍決一死戰。吳子玉當然知道對方的想法,所以他並未按照對方的想法,直接衝向華鎣山區,而是在單州地區的雞公嶺和雲門山附近駐紮下來。新軍在在這裡進行休整,大有固守當地等待援軍到來的架勢,同時吳子玉故意向重山城的三十三協協統鍾穎發出剿匪邀請,希望三十三協給予兵力支持。
對於吳子玉的這些動作,自然逃不過哥老會的耳目。聽說吳子玉打算會同鍾穎的三十三協一同剿滅起義軍,熊克武和秦載庚心急如焚,他們知道一旦兩部新軍聯合絞殺,除非佘英打算傾其所有援助,否則他們必死無疑。
爲了爭取戰鬥主動權,熊克武提議全軍出動,在鍾穎部抵達之前,先消滅面前的吳子玉部新軍,否則他們將沒有任何希望。秦載庚也知道自己別無選擇,很快兩萬大軍就開出了華鎣山區,向着雞公嶺和雲門山附近前進。
對於起義軍的動向,吳子玉表面上不爲所動,只是暗中命令雲門山地區的新軍大肆修築工事,準備與對方的大戰,同時派出偵察兵測繪附近地形,並在四面山構築新的陣地。
秦載庚不通軍事,他也根本不理會什麼偵察,直接帶着大軍越過了渠江。單州地區是嘉陵江、培江、渠江的匯聚之處。發源於大巴山的渠江,和發源於岷山雪寶頂的培江是嘉陵江的兩大重要支流,他們經過數百公里的跋涉,在此地匯入嘉陵江之中。因此這裡有着複雜的河流分佈,形成了一個個被河水包圍的三角地帶,而擁有雞公嶺、雲門山和四面山的這一片地域,正是這樣一個被江水分割的三角地帶。
見到對方渡過了渠江,吳子玉派出了一個隊的官兵,在渠江渡口處打了一個伏擊戰,一舉消滅了秦載庚手下三百多人。損失雖然不大但面子要緊,加之探明瞭對方兵力不多,秦載庚感覺到自己受到了侮辱。
暴跳如雷的秦載庚立刻指揮大隊向着雞公嶺的方向衝去,熊克武略通軍事,他感覺到這件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可是自己沒有實際的軍權,更多的只是個客座軍師的身份,儘管他苦勸秦載庚要冷靜對敵小心前進,對方卻置之不理。
秦載庚帶着大軍很快抵達了雞公嶺地區,迎接他們的是密集的彈雨和手榴彈。秦載庚仗着自己有十倍於敵人的的數量,命令起義軍發動進攻。起義軍密集隊形的進攻,被新軍一連打退了數次。高烈度的衝鋒加上長途奔波,秦載庚的手下人困馬乏,那些本就已經趕了幾天路的士兵體力透支,無不怨聲載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