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漳泉史事(中)

然而,福州的李弘義雖然名義上雖已屬南唐,但實際仍然獨立,我行我素,並在南唐與吳越之間投機取巧,南唐引誘脅迫李弘義入朝覲見不成,就集中建州、汀州以及江西撫州,信州兵力合攻福州,李弘義遂宣告與南唐決裂,再改名爲李達,向吳越稱臣乞師,吳越趁機出兵救援福州,與南唐爭奪福建。。

這年十月,漳州發生林贊堯叛亂,泉州留從效令其裨將董思安出兵佔領漳州,南唐遂任命董思安爲漳州刺史,並將漳州改名南州。從此留從效勢力擴展爲泉漳兩州。

隨後留從效受南唐之命,也出兵到福州參戰,於是南唐、吳越、李達和留從效兩國四方,在福州展開了福建五代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

這是五代泉州捲入的第四次戰爭,前期南唐大佔優勢,攻破福州外城,後吳越增援,守城方與攻城方漸成膠着,吳越又增水軍三萬,城南白虲埔登陸戰,唐軍失利,但大體上唐軍仍有破城之力。

就在這時,留從效產生了強烈的厭戰心理,認爲福建人不打福建人,決心從大國爭戰中抽身,《資治通鑑》明確記載“留從效不欲福州之平”,趁唐軍一時失利,“是夕,燒營而遁”,於是南唐兵敗,福州從此由吳越佔領。

李達歸附吳越後又改了名字叫李孺贇,後因謀求自治不成,爲吳越所殺。以後多年,吳越與南唐還在福州屢有交戰。?《資治通鑑》載留從效從福州引兵回泉州後,對南唐戍將說:“泉州與福州世爲仇敵,南接嶺海瘴癘之鄉,地險土瘠。

比年軍旅屢興,農桑廢業,冬徵夏斂,僅能自贍,豈勞大軍久戍於此!”表示願意隸屬南唐但要保持自治,置酒強爲南唐在泉州的戍將送行,唐將不得已引兵離去,南唐已在福州之戰中國力大傷,不敢逼人太甚,對此只能默認,還加封留從效爲檢校太傅。

留從效從戰爭中抽身,對泉漳兩州實行自治,反映了泉州人民厭惡戰爭,要求和平的強烈願望,從此以後,留從效和他的同事陳洪進、張漢思等集中精力實行保境安民,發展經濟的政策,泉漳兩州在王審知時代已有發展的基礎上,又進入了一個長期穩定發展的歷史黃金時期。

從公元946年至962年,留從效治理泉漳兩州達17年,得到兩州人民的衷心擁載,《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宋史》、《十國春秋》、《泉州府志》(前身爲《清源志》)以及《楓亭志》等各種史志,對此都加於肯定,《留氏族譜》中《鄂國公傳》對此描述較爲具體,抄錄如下:

“在郡孜孜爲治理,視民疾若已痾癢,異時津樑有徵,並市有稅,屯田極租,監榷擅利,苛虐之政,刻剝是務,公獨一切蠲除。

泉州城市舊狹窄,至是擴爲仁風通準等數門;教民間開通忂,廣構雲屋;間有土田不盡墾者,悉令耕種;儲積歲豐,聽買賣,平市價;陶器、銅鐵泛於海,悉固取金貝而還,民甚稱便;建寺捨田,養流遺,鰥寡窮獨之人,死喪無主,手足不斂,買棺以埋之。而自奉節儉,恆衣布素,置公服於中門之側,出則衣之;每歲取進士明經,謂之秋堂,歲薦即署官令。王氏有二女嫁爲人妻,公追念舊恩,資給豐厚。”

《楓亭志》還記留從效“嘗言我世貧賤,不可捐本,郡人愛之,部內安治。”

難能可貴的是留從效等人對天下分久必合,走向統一的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有清醒的認識。

留從效刈據泉漳的早期,公元944年至951年,首都設在開封名義上的中央政權後進和後漢,未能表現出一統天下的實力,當時首都設在金陵的南唐政權,一時強大,似有爭雄天下之勢;而到了後周太祖郭威和後周世宗柴榮時,開封的中央政權已強大到可以大力進行了統一戰爭,於是後周顯德三至六年(957至960年),後周與南唐之間進行了激烈的戰爭,其實質是爭奪正統地位,結果唐元宗李景戰敗求和,刈讓長江以北淮甸全部十四州給後周,並取消帝號,向後周稱臣。

名義上稱藩南唐的泉漳留從效、陳洪進等人冷靜觀望這場戰事,始終不肯派兵參與,戰爭期間南唐也曾派大員前來福建招募驍勇之士,建州、汀州都有得力將領應募參戰,唯有泉漳兩州沒有響應,留從效只是上書李景指出南唐屯兵紫金山的軍事部署“形勢非便”,並無介入。

戰場形勢表明後周纔有力量統一中國,留從效就開始向中央政權靠攏。

958年閏7月,留從效派遺牙將蔡仲斌穿商人的衣服,以絹書奏表藏在革帶中,從鄂州(湖北)繞道到達開封,向後周稱藩。當年十一月又派別駕黃禹錫,通過一直臣屬於開封政權的吳越的關係,附表以聞,請修貢於周。

第二年六月,黃禹錫到達開封,向後周進獻貢物,並請求在京城設置進奏院,六月初四,周世宗經過慎重考慮後,詔書回報留從效,讚揚了留主動向中央輸誠的表現,但以剛與南唐達成和議爲由,惋言拒絕了泉漳直接隸屬後周和置院京師的請求。《留氏族譜》中有這份詔書全文,措詞通情達理,作爲史料彌足珍貴,引述如下:“勅從效公:黃禹錫上省,所上表歸附本朝、兼於中都置邸務事具悉。

卿自保土宇,惠及黎元,立功蚤達於?機權,臨事固無乎凝滯。乃能望中原而內附,陳方略以輸誠,永言恭厪,良多嘉獎!爰自江南通好之後,朝廷禮遇方深,用恩信以綏懷,俾寰區而是則;兼卿本道地鄰江表,嘗奉金陵,遽有改圖,理宜盡善。如上都置邸,與彼抗衡,雖百穀朝宗,敢忘善下,而萬方有罪,當屬渺躬,所宜善事親鄰,且仍舊貫。

至於通舟車於上國,旅玉帛於朝廷,不憚迢遙,足表厪敬,未爽尊周之道,免貽捨魯之譏。若此則卿於南邦有終始之義,於朕有遠俗盡綏撫之懷。惟乃通方,諒達餘意念。已發江南國主書,以卿遠捧梯航,請好加存卹,故茲紹示,想宜知悉。時造秋熱,卿比平安好,遣書旨不多及。”

後周世宗對遠在東海邊上的留從效請求歸附一事雖未接納,但高興嘉獎之餘,又將此事通知已經臣服的南唐李景,對其施加壓力,不準南唐與泉漳爲難!

同時留從效既然仍屬南唐,也注意與南唐方面保持關係,南唐一度遷都江西洪州(今南昌),新都接近福建,留從效懷疑南唐要來攻打泉漳,一面加緊與後周聯繫,派僧彥威等人至開封進貢,以牽制南唐;另一方面也派出自已的從子留紹錤作爲人質,帶重禮到南唐進貢,儘量避免戰爭。

公元960年後周禪讓於北宋太祖趙匡胤,留從效更加積極向中央政權靠攏,留氏族譜中全文抄錄宋太祖致留從效敕書計四件,其中一件爲對留從效賀宋太祖登極,進奉銀一千兩、絹一千疋的答書;一件批准留從效置邸京師的要求,將青州荷恩禪院賜於留從效辦理邸務;一件平時互相問安;一件爲派使者陳光嗣押運賜於留從效的國信、綾等禮物去泉州,但這回使者未至泉州留從效就因背疽病故。

據留氏族譜所記,南唐先後授從效清源軍節度使、泉漳等州觀察使,加檢校太傅、會稽郡開國侯,封鄂國公、近將王,死贈太尉、靈州大都督;後周世宗曾加從效同平章事兼中中書令、開國公;宋太祖曾賜“戴恩保慶功臣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死後南唐國主勅葬錦江廿十八都。

留從效病逝之時,其兄留從願在漳州(當時名南州)擔任刺史,從子鉊錤正在金陵(今南,京)爲質,從子居道出判莆田。作爲留從效繼承人的從子紹鎡年紀年少,代領留務月餘,(留氏族譜中則記爲“紹鎡尚幼嗣立,陳洪進代領留務月餘),當時吳越方面有使者在泉州,留紹鎡夜宴吳越使。者,被擔任統軍使的陳洪進以勾結吳越叛變南唐爲理由,執送去南唐金陵,陳洪進推副統軍使張漢思爲留務,。

這事《資治通鑑》記爲“陳洪進誣紹鎡謀附錢氏”,實際情況沒有更具體的材料,事發後,留家手握漳州大權的從願,出判莆田的居道有何舉動不見記載。從留居道此後仍能在楓亭陳洪進家鄉不遠處留宅開族世居來看,似乎陳、留兩,家以後還能在楓亭共處。

《十國春秋·吳越世家》中。,曾記當年九月,宋太祖派西上閣門副使武懷節去吳越,要吳越王錢氏派員到泉州去責備張漢思“不稟朝命”(不向朝廷報批),錢氏“遣使往責漢思,漢思遂從命焉。”

第二年(963年,宋建隆四年)四月,發生了陳洪進廢黜張漢思自代的事件,此事《楓亭志》中描述很爲詳盡:

“漢思年老不能治軍務,事皆決於洪進,漢思諸子併爲衙將,張氏族人頗不平………

張漢思,表字延忠,閩國永隆六年(944年),朱文進、連重遇殺閩帝王延羲,朱文進並自立爲閩主。張漢思曾與留從效、董思安、陳洪進等人反抗朱、連一黨。朱文進被殺,殷帝王延政降於南唐後,張漢思亦隨之歸南唐,並於清源節度使留從效屬下任統軍副使。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留從效去世,繼立的留紹鎡年紀尚小,無法完全掌控軍政,被將領陳洪進誣指欲歸附吳越,將其送往南唐。張漢思因此被陳洪進推爲清源留後,陳洪進任節度副使。

但是張漢思此時已經年邁而不能處理軍政,事情都是由陳洪進決定。張漢思曾經因害怕陳洪進專權,就在酒宴上埋伏士兵準備殺死他。酒過三巡,忽然地震,和張漢思同謀的人恐懼,就告訴陳洪進,陳洪進趕緊離開酒宴,自此事以後,張漢思就嚴布重兵以防陳洪進。

建隆四年(963年)四月,陳洪進袖藏大鎖,穿著平常服裝進入軍府,喝退值勤衛兵,張漢思在裡面,遂被陳洪進反鎖,並被迫交出印信,後來被軟禁,幾年以後去世…………

第148章 小諸葛第106章 試槍第12章 金陵第一錢莊第53章 雞毛令信第47章 蒼狼出動第6章 南唐變法之商詔第1章 後主李煜第38章 帝王第135章 吳越興衰第19章 太原府衙第20章 北漢第102章 上谷關第98章 形勢第32章 夜襲第54章 晉陽帝第121章 吳越國第36章 旮二愣第21章 兵分兩路第132章 搖搖欲墜第9章 囂張氣焰第46章 絕路第30章 禪位第129章 黃家信儒第18章 常郢領軍第163章 迴天無力第91章 金沙渡口第157章 南唐三帝第60章 伏兵第85章 範大同第162章 南漢亡國第56章 癡虎戰瘋牛第2章 南唐變法之新詔第51章 骨肉不可相爭第99章 天下精銳?第40章 宣武軍第102章 上谷關第4章 玉娘酒肆第36章 旮二愣第53章 雞毛令信第106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第74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二)第23章 陳洪進第4章 玉娘酒肆第62章 溫柔清鄉第154章 袞州第35章 久違的血腥第73章 聲東擊西第56章 癡虎戰瘋牛第69章 聲東擊西第41章 諸侯第40章 叢林首戰第16章 對峙第152章 匹夫之力第30章 延定往事,楊門秘辛第12章 金陵第一錢莊第81章 不留活口第166章 南唐帝國第48章 舉城投降第7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第42章 騎兵陷陣第30章 延定往事,楊門秘辛第31章 荒蕪深山,特種操練第5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一)第20章 精忠尚武第37章 安重海第99章 鐵騎破陣第20章 威勢第30章 留從效第114章 困獸猶鬥第146章 後唐第99章 天下精銳?第124章 中計也!第122章 佛家第11章 南唐變法之士卒歸家第4章 督政院第34章 茹毛飲血第162章 敗亡第125章 借刀殺人第47章 弱肉強食第6章 神邸,不可戰勝的神邸!第139章 逐鹿中原第104章 南楚第156章 徐知誥第29章 漳泉往事(下)第38章 南地亂起(中)第12章 昏君第32章 夜襲第123章 再次回師第49章 兵者,詭道也第56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六)第33章 張網以待第140章 西川詔討第146章 後唐第157章 南唐三帝第18章 常郢領軍第161章 汴梁第25章 北地瀛州第122章 佛家第97章 怒髮衝冠第129章 黃家信儒
第148章 小諸葛第106章 試槍第12章 金陵第一錢莊第53章 雞毛令信第47章 蒼狼出動第6章 南唐變法之商詔第1章 後主李煜第38章 帝王第135章 吳越興衰第19章 太原府衙第20章 北漢第102章 上谷關第98章 形勢第32章 夜襲第54章 晉陽帝第121章 吳越國第36章 旮二愣第21章 兵分兩路第132章 搖搖欲墜第9章 囂張氣焰第46章 絕路第30章 禪位第129章 黃家信儒第18章 常郢領軍第163章 迴天無力第91章 金沙渡口第157章 南唐三帝第60章 伏兵第85章 範大同第162章 南漢亡國第56章 癡虎戰瘋牛第2章 南唐變法之新詔第51章 骨肉不可相爭第99章 天下精銳?第40章 宣武軍第102章 上谷關第4章 玉娘酒肆第36章 旮二愣第53章 雞毛令信第106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第74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二)第23章 陳洪進第4章 玉娘酒肆第62章 溫柔清鄉第154章 袞州第35章 久違的血腥第73章 聲東擊西第56章 癡虎戰瘋牛第69章 聲東擊西第41章 諸侯第40章 叢林首戰第16章 對峙第152章 匹夫之力第30章 延定往事,楊門秘辛第12章 金陵第一錢莊第81章 不留活口第166章 南唐帝國第48章 舉城投降第7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第42章 騎兵陷陣第30章 延定往事,楊門秘辛第31章 荒蕪深山,特種操練第5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一)第20章 精忠尚武第37章 安重海第99章 鐵騎破陣第20章 威勢第30章 留從效第114章 困獸猶鬥第146章 後唐第99章 天下精銳?第124章 中計也!第122章 佛家第11章 南唐變法之士卒歸家第4章 督政院第34章 茹毛飲血第162章 敗亡第125章 借刀殺人第47章 弱肉強食第6章 神邸,不可戰勝的神邸!第139章 逐鹿中原第104章 南楚第156章 徐知誥第29章 漳泉往事(下)第38章 南地亂起(中)第12章 昏君第32章 夜襲第123章 再次回師第49章 兵者,詭道也第56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六)第33章 張網以待第140章 西川詔討第146章 後唐第157章 南唐三帝第18章 常郢領軍第161章 汴梁第25章 北地瀛州第122章 佛家第97章 怒髮衝冠第129章 黃家信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