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營生

經過這一次的楚明堂的託轉求情,又拿到了具體產業的文契之後。就像是啓動了某種開端,而令我家再次變得門庭若市起來,

各色方式上門投獻和拉交情的商人,與各種渠道毛遂自薦的學子、士人,幾乎是絡繹不絕出現在我家的門房內外。

其中很多都是七拐八彎攀上羅氏的海藩商家背景,大都是希望將產業有償的投寄在我的名下,好進行合理的避稅和減少官面上的煩擾。

因此,只要我願意的話,就可以平白享受他們提供乾股的利潤和分紅,而不用付出任何的代價與本錢。當然,通常情況下這些投獻之輩,都被先篩選和甄別一遍,然後按照實績的需要,在推到婆羅洲會館那邊去,而不與本家直接產生干係。

名面上的理由是愛惜羽毛,重視本家的信譽和名聲着想,實際上則是爲了保證核心產業的純潔性和相對封閉的內部體系。畢竟我正在進行抽空和轉移產能的工作。

另一方面,我原本在京大、京武兩學,費了老大功夫推介和招攬,才弄到一些諸如農學院,物化院之類偏科冷門,或是商事、藩務院之類良秀不齊,已經流於大衆的生員。

但是自從我這次回來之後,沒有這麼宣傳和號召,只是在拜訪兩學的時候口頭上放了個風,就也就是響應者雲集了。除了天之驕子的政經兩院之外,就連號稱大多數仕官搖籃的京院,以及京武正科的經制、參謀、淄務等諸學,都有人把簡歷和相應文章,直接發到我家來。

我後來才知道,這一方面是因爲國朝新敗之後,連帶影響到兩學生員的就業形勢嚴峻而競爭激烈。原本對口接收和實習的許多建制和番號覆滅在北伐之中,而斷了許多人的出路;

而預定頗受期待的嶺外放官指標,則因爲北伐失利而嚴重縮水,還被那些豪門權宦富商,給瓜分佔用了七七八八。就算考上了科舉獲得了出身,也只能先從無關緊要的閒散小官做起,慢慢的堪磨着資歷。

而另一方面,卻是因爲之前以姚平仲爲首那十幾名兩學生員,所帶來的無形示範效應。畢竟,其中成就最高的姚平仲,都已經做到了一州團練使,從六品下的職階,而成就吊尾的最不濟也是個實任的權縣尉。

她們都是一水流內品官的出身,既不需要走通常的科道試舉,也不需要考揭放官,連堪磨之期都省儉了。這可是比任何誇誇其談和賭誓保證,更有說服力的事實和依據。

因此,夾雜在其中上門投帖的,甚至還有些廣府本地的中下層官員和一些候任的官身,廣府本地歷來是以官多缺少,各種人浮於事而亢職咄咄,號稱“門蔭滿街走,候補多如狗”。

而在淮東的六州治下雖然多數正任官、親民官,雖然大都被江寧行在,給指名遙領就任了,但是各級行政架構中,具體事務性的佐副職位,還是落下不少的空缺,也正好在我的舉薦和直授的範疇之內。

甚至因此出現了,打着暗通我家門路的旗號,而私底下招搖撞騙的事蹟,雖然很快就伯符抓住尾跡,而帶人被找上門去,在裹卷潛逃之前被全數裝進麻袋捆上石頭,投進小江裡種了荷花,但還是造成了某種負面的影響和風波。

這就是權勢與地位帶來的具體而顯著的變化。而擁有足夠的附庸和外圍,這也是一個新興門閥所具有的最基本條件。

但我更多的時間,則是和謎樣生物湊在一起討論和完善,日後的發展理念和長期貫徹的軍隊思想體系,以及後續的統治理論建設。

畢竟,作爲一個野心具著的潛在藩鎮,麾下的軍隊如果沒有自己特色的理念,以及可以初步自洽的思維體系的話,那也不過是像晚清的新軍一般下場和趨勢。

篳路藍縷的辛苦忙活一場,最終也沒能達成基本初衷,反倒是在體制內培養出,無數的野心家和異己分子,而一切給他人做嫁衣而已。

比如當初的北洋六鎮的選兵標準是:必須家庭清白,年紀在十八九歲以上、二十五歲以下,身長四尺八寸;這些人必須沒有惡習,沒有疾病。

並且鼓勵秀才從軍,士兵粗通文意者,口糧照頭目例,起薪5兩白銀,如果可以做到了步兵營文案一個月可以拿22兩白銀。這對於寒門子弟來說誘惑力非常之大。

但是這些受過嚴格訓練且按照近代一流標準的投入,甚至擁有小學、中學、軍官等三級軍事教育部門,總開支已達白銀5400多萬兩,

號稱“一舉足則萬足齊發,一舉槍則萬槍同聲。行若奔濤,立如植木”的各鎮新軍,對於即將覆亡的滿清王朝來說,並沒有什麼卵用。

結果待到武昌槍聲一響,大家都迫不及待的起來,打出各種旗號割據一方,搖身一變做了滿清的掘墓人。

另一些時間,我則和妹妹璐璐在一起,檢視和評定她所監管的科研項目。我留下的各種項研究方向,其中大多仍舊沒有什麼顯著的變化。畢竟起步和經營的時間太短,就算有明確的方向和指導,也無法跳過複雜而精密的試驗和應用過程,一步到位,就算少數有所成果,也只能作爲科技樹積累和下一個方向的前置基礎。

但是從某種程度和後世眼光上說,這些研發中的條件儲備,又是將來的佈局所不可或缺的,而需要繼續投入實驗和新材料的引進,比如海鹽萃取物的成分分離,對於我家正在運營的產業是毫無益處,但卻是初級化學工業裡不可或缺的一環。

因此,最後值得拿到我面前的,也就幾個銀白光潔的罐頭,堆成一個小小品字形,放在後世當然是不足爲奇了,但在這個時代,卻是難得大跨步。

這些年,本家在金屬工藝上唯一具有經濟價值的突破,就是在水利構造的機械基礎下,搞出來了類似馬口鐵皮之類,相對廉價的鍍鋅薄版。

這樣相對於市面上流行的絕大多數品種,本家罐頭封裝貯存的週期和便攜性,再次被大大提高。而在包裝成本上卻是明顯有所下降。

相比傳統的竹木、陶罐、瓷瓶、琉璃罐等封裝的老式罐頭產品,遠要輕便耐用上許多,也不用過於擔心行軍過程中,跋涉攀越造成的碰撞和摔打,

此外還有各種民用製品意義上的用途延伸,也就是所謂白鐵皮時代的來臨前景。

與之配套的,還有名爲錫箔火帽的奇葩製品,也是相對於工藝和產量一直上不去的銅火帽,可以考慮量產化的替代品。

畢竟,別看銅火帽只有鈕釦大小,在這時代的加工難度和工藝技巧卻一點兒都不簡單,哪怕是最基本的淺層衝壓成型,同樣需要一連串複雜的機構傳統,來最終實現一次壓制成型。

而在南朝已經發展相當成熟的水力機械產業,雖然在簡單衝壓和軋製的手段上,已經有所雛形,但那是針對較大的物件而言,被縮放到火帽這樣微小尺寸後,就變成某種技術攻堅的難題了。

因此到目前爲止,也只能通過後續手工的打磨與校正,來提高具體的成品率。

而且水力機械的發展上限也很明顯,就是水能轉化成各種機械能的傳動過程之後,最終產生的加工功率和強度,並不總是盡如人意。

而且還很容易受到季節和氣候等環境因素的影響,比如晴雨漲落到來的水文變化,因此,能否佔據一個好的水車位,同樣也是各種水利工坊。改善或是提升成本效率的關鍵。

這種細微的公差和變率,用來加工要求不高的大衆化產品,自然是毫無問題的,但是對於精密加工的需要動能來說,就令人撓頭不已了。

因此,因此最終那些研發的工匠們靈機一動,居然給我鼓搗出來了這種錫箔底火,就類似後世八十年代發令槍用的火藥紙,或是作爲兒童玩具的紙砸炮,只是作爲底火藥點的底版毛邊紙,被換成了雙層錫箔的質地,以增加藥點強度和防潮性。

射擊時,只要掏出一條底火帶,按到火門上逐一扣緊擊發就行了。雖然還有擊發費力和不夠敏感,導致幾十分之一的啞火率等缺點。

但是對於目前的射擊數率來說,卻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而且真遇到啞火不發,就直接將火帽帶拖換到下一個底火就好了。

這樣,針對這個時代已經有所雛形和萌芽的,各種遂發火槍的技術基礎,就自然在火力頻率和環境實用性上,產生了新的代差和壓制。

這樣,可以將產量較少的銅火帽,專門提供給諸如獵兵隊和快槍團之類的,少而精的專屬部隊和特殊編制,以達到全軍火力上的全面鋪開而重點壓制的效果。

此外,就是產業重心的地下轉移。按照我的想法,在廣府這裡最後能夠留下來的,也就是營銷渠道和店鋪的商業部分,已經一些技術含量有限的初級生產部門,這樣萬一遇到特殊情況,放棄起來也相對簡單。

另一方面,

雖然從海路轉移產能的成本頗高,而且到了地方之後還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失,但是相應的生產成本和產出效率,從長遠看卻是大大改善了。

畢竟,在廣府畿內的人工成本,與淮東當地根本沒得相比,而且我在青州工坊礦山裡,實行的是某種意義上的猴版泰羅制。

也就是爲了強調生產效率和規範的管理體系,而把人類當作某種大機器流水線上的零件,拼命的壓榨勞力亢餘和工作上限,實現產出和盈利最大化的管理制度。

比如:通過“動作研究”,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這就是所謂工作定額原理;挑選和培訓出第一流的工人作爲榜樣和激勵對象;

使參與者的操作、工具、環境等標準化,即標準化原理;實行計件覈算和日工資制,然後與日常配給和待遇掛鉤;把計劃職能和執行職能分開;由一個工長負責一方面的職能管理工作,細化生產過程管理,既職能工長制。

諸如此類比較超前的玩意兒。當然,距離工業革命早期,把工人當作及其的零件和消耗品,也是半斤八兩好不到哪裡去。我也只是稍稍強調了勞力個體的可持續性和重複再利用,而維持了不至於大片過勞死的底限。

無怪也會被謎樣生物吐槽爲,這根本就是,毛熊國大清洗時代的,貝利亞式關愛下的勞動營。

不過說到底,我現在最需要的還是是時間,缺乏長期而穩定的外部環境和自然運轉週期。

好將各種技術積累轉化成具體的產能,具體的產能又積累數量,轉變成裝備到根據地軍民,乃至充斥在新經濟模式下和流通體系內的軟硬實力基礎。

第66章 雨中第234 眼界第381章 戰雲3第313章 淮北紛紛六第168章 微瀾第714章 大羅(4)第488章 漸變18第498章 聞驚8第369章 接敵第594章 期新4第73章 故交第1215章 平盧5第267章 不期 添頭第945章 破釜5第104章 薄發4第1170章 滄瀾20第1198章 徐州起8第473章 漸變3第112章 驚夢2第858章 風動18第293章 戰淮北六第500章 根本第823章 啓新13第550章 序間4第242章 新軍第975章 浮夢5第1062章 零落12第1241章 新章第452章 天傾20第215章 交代第784章 萌動14第380章 戰雲2第1210章 淮動10第153章 捕亡?勞軍第142章 變聞第34章 逆襲第1232章 底定2第156章 該來的第608章 悵懷8第103章 蓄勢第43章 急治第456章 歸亡4第1228章 平盧18第183章 州城第623章 悵懷23第903章 臨峙3同人瑪雅人的維秘女郎十二十年後的姐妹相會第352章 援濟5第1063章 零落13第822章 啓新12第115章 夢醒第818章 啓新8第1096章 立新26第212章 年會第292章 戰淮北五第344章 變亂第353章 援濟6第941章 破釜第679章 出援29第1107章 歸遠7第550章 序間10第137章 渾然第4章 餓殍第267章 不期 添頭第198章 航歸下第196章 離去第462章 歸亡10第908章 臨峙8第968章 沉驚18第267章 戰淮南三第403章 憂喜3第264章 定裝 突至第594章 期新4第1139章 潮新9第1231章 平盧15第634章 悵懷34第580章 決意10第625章 悵懷20第616章 悵懷16第483章 漸變13第874章 撥亂14第129章 宴終與插曲第1014章 頹然4第346章 天哭第947章 破釜7第43章 急治第199章 投獻?第691章 暮氣第627章 悵懷27第294章 戰淮北七第1237章 底定第206章 諸事第161章 初入本惡第1169章 滄瀾13第73章 故交第1270章 又決10第849章 風動9第298章 戰淮北十二第1235章 底定5第462章 歸亡10
第66章 雨中第234 眼界第381章 戰雲3第313章 淮北紛紛六第168章 微瀾第714章 大羅(4)第488章 漸變18第498章 聞驚8第369章 接敵第594章 期新4第73章 故交第1215章 平盧5第267章 不期 添頭第945章 破釜5第104章 薄發4第1170章 滄瀾20第1198章 徐州起8第473章 漸變3第112章 驚夢2第858章 風動18第293章 戰淮北六第500章 根本第823章 啓新13第550章 序間4第242章 新軍第975章 浮夢5第1062章 零落12第1241章 新章第452章 天傾20第215章 交代第784章 萌動14第380章 戰雲2第1210章 淮動10第153章 捕亡?勞軍第142章 變聞第34章 逆襲第1232章 底定2第156章 該來的第608章 悵懷8第103章 蓄勢第43章 急治第456章 歸亡4第1228章 平盧18第183章 州城第623章 悵懷23第903章 臨峙3同人瑪雅人的維秘女郎十二十年後的姐妹相會第352章 援濟5第1063章 零落13第822章 啓新12第115章 夢醒第818章 啓新8第1096章 立新26第212章 年會第292章 戰淮北五第344章 變亂第353章 援濟6第941章 破釜第679章 出援29第1107章 歸遠7第550章 序間10第137章 渾然第4章 餓殍第267章 不期 添頭第198章 航歸下第196章 離去第462章 歸亡10第908章 臨峙8第968章 沉驚18第267章 戰淮南三第403章 憂喜3第264章 定裝 突至第594章 期新4第1139章 潮新9第1231章 平盧15第634章 悵懷34第580章 決意10第625章 悵懷20第616章 悵懷16第483章 漸變13第874章 撥亂14第129章 宴終與插曲第1014章 頹然4第346章 天哭第947章 破釜7第43章 急治第199章 投獻?第691章 暮氣第627章 悵懷27第294章 戰淮北七第1237章 底定第206章 諸事第161章 初入本惡第1169章 滄瀾13第73章 故交第1270章 又決10第849章 風動9第298章 戰淮北十二第1235章 底定5第462章 歸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