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試手

輕輕晃動的馬車中,我重新踏上了旅程

在這陌生的世界中,顛沛流了大半年,突然有了一個來自同時空的同伴,而且還是蔭蘿外表的謎樣生物,不由讓人悲喜交加的感嘆,世事無常的命運弄人什麼的。

然後慶幸其,吾道不孤的同時,至少還有一個可以正常交流溝通,乃至傾訴吐糟的對象。乃至精神和思想上,相互依偎取暖的心靈慰藉。

但是起碼她看起來比我小,但是在這個世界的起步,看起來比我早上許多,在各種日常和資訊上,比我更具有優勢,這恰好是我目前所短板的,雖然信任度和可靠性上還有待商榷。

但我至少不用一個人單槍匹馬的去收集資料,兼帶探路踩點什麼的維持基本的安全感了。與此同時,我的旅伴也大大增加了。

像虞侯風捲旗和他的一小隊人馬,被我指名留下來繼續同行,對此,他千恩萬謝的鞍前馬後奔走不停。

另一個潛在的好消息是

韓良臣或者說韓世宗同學,也默認了某種事實,打算隨我南下去先看看再說,這樣我總算空手套白狼的到手歷史武將一個,雖然個人聲望和關係,還只是在友善左右,忠誠度也在6、70上下。

要知道尋常情況下,像這種有着成熟歷史觀和背景勢力的成名人物,可沒那麼好上手或是變更立場的,光靠恩情什麼的,並不足以長期套牢和束縛一個人的立場,還要給他滿足基本的訴求,到足夠的發展空間,乃至實現理念和展露才華等等,其他值得追隨的理由,纔是長久相互扶持共濟之道。

不過顯然這一路上,在沒有他們出手的機會了。

有這麼一隻精英模版加權勢光環的行司衛隊同行,基本消弭了到途中絕大多是的風險和隱患,不但沿途有地方官府和駐軍,殷情招待和迎送,而且基本不用擔心不給的問題。

而他們唯一一次出手,就是用齊射和排擊,驅散了堵塞道路的不明人羣而已,就像是割稻草一樣的,留下大片屍體和血泊,一鬨而散。

更何況旅途有紅袖相伴,雖然這隻紅袖未免太幼齒了點。只是她成功的將陳夫人邀上那輛特製馬車之後,就時常呆在一起,看起來頗得其心的樣子。

我這一行,一路穿州過縣,經睦州、衡州,進入陳夫人名義上的孃家——饒州,卻沒有多停留,又繼續前行到撫州,再轉道吉州,經由廬陵,太和,入虔州,抵達虔化,就算到了南朝東南行司的寧都置制的治所。

沿途的地勢,也從原本一望無垠的水網平原,變成了高低起伏的零星丘陵,然後丘陵越來越密集,又變成大大小小山地之間,大片的盆地和曠闊的穀道。

於是又從當地,增派了一百名府兵和兩百名軍役雜使,作爲開道通障和沿途翻山搭橋的腳力之用。

只是越往南走,除了沿途的景色風物之外,就不免還多了一道獨特的景觀。

因爲在尚稱完好的大路上,最常見的,就是滿載於道途的南投百姓,國朝已經動亂百載,不要說打成一桶漿糊的北地,就算是最精華的東南和荊楚地區,亦是大小戰亂不斷。

因此一年到頭,最不缺乏的就是這些因爲走投無路,或是抱着其他憧憬和夢想,而踏上南投之路的流人。

起碼在嶺外南朝控制下的地區,數十載不聞兵戈的基本安定和平和,還是有的。再加上南朝爲了和洛都爭奪正溯的某種宣傳和輿論大戰,不免將南朝下轄吹噓成與北地流離失所,形成鮮明對比地上天堂。

因此,歷年歷代以來,南奔之人終年不絕,只是根據季節和時局,數量多寡而已。因爲飢荽,因爲體弱,因爲氣候不適,各種死在道路上的亦不在少數,因此沿途不乏據說掩埋了累累屍骨的野冢,亦有僧人樹立的招魂浮屠和依山雕啄的佛龕。

隨着抽打鞭子和騎士奔馳而過的聲音,車隊突然停了下來,

“前面就是梅嶺古道了。”

風捲旗過來,對我特意通傳道。

“須得停下來稍作歇息準備一二。。”

所謂南嶺或者,其實是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構成橫斷南荒,綿延不絕五嶺山脈。梅嶺古道正位於大庾嶺中段。

海拔並不算高,有大道盤山半腰之後,卻被人爲的長二十丈,寬三丈,高十丈的大山凹,開通了一條寬一丈餘,長三十多華里的山間大道,成爲長江與珠江相連的黃金通道。

是以這裡商旅富集,在山下依託古驛站,形成過一個規模相當大的安遠鎮,只是這些都已經隨昨日黃花流水去了,只剩下一個外圍關卡,兼帶的小型軍營,稀疏斜斜的旗幟刁斗,昭示這他們作爲二線部隊的懶散和空閒。

而在,

高聳綿連的大山背後,就是被稱爲嶺外,或是南朝的嶺南諸道地區,從原本被南海都督府逐步吞併的嶺南五府經略使,加上安南都護府和黔中道道基礎上,最終擴張析分成陸上七道,兩大海道,

據有後世的廣東、海南、廣西大部和雲貴部分,以及大半個中南半島,再加上諸多海陸藩領、屬國的偌大版圖。

嶺南之地自古以來以山地、丘陵、臺地、平原交錯複雜地貌著稱,且因爲山地較多,河流密佈,遍地蠻荒,密林水澤,最早是隋唐以降,用來流人的苦厄之地,

雖然秦代就已經設立的南海、桂林、象郡所謂的“嶺南三郡”,但歷代沿革變化有限,真正的開化,卻是在開元名相張九齡,在大庾嶺開鑿了梅關古道以後,嶺南地區纔得到逐步地開發。

然後經歷了乾元、泰興後,爲了支持南海大開拓和終年不絕的藩貢體系,而不惜代價發數道軍民開山劈石,從五嶺的崇山峻嶺中,闢出了多條越嶺道和轉運水路。

然後是大量涌入的軍民戶口,對嶺外兩百年間披荊斬棘的開發和經營,以及南朝確立後,大興土木的建設這片根本之地,纔有如今偏安嶺南一隅的局面。

其間既有氣勢磅礴的山巒,也有水網縱橫的平原;既有岩溶洞穴,也有川峽險灘的奇景,更有海天一色的港灣風光。

此外還可以算上南朝在嶺北地區設置的五路招討行司,在兩浙、江西、荊湖到西蜀,雲貴所控制的部分地盤。卻是在南朝建立的百多年間,經歷了永嘉大進軍,寧佑北伐等數次失敗或是部分成功的大徵之後,才形成的現今的格局。

宿夜在安遠鎮的時光,讓我頗爲感嘆的卻是另一個發現。

因爲相對的穩定,帶來日常維護的需要,硬化路面的直道和林立的電報線杆這兩樣,代表大唐全盛時期建設成就的產物,終於又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

據說在被稱爲乾元,泰興中興之後,大唐的黃金時代,歷代天子想要有所稱道的成就,就是拼命投入建設和拓展這兩樣事物。

因此在朝廷中樞的權威,最強勢的時代,

依靠這些蛛網密佈的傳訊線路,處於兩京之間大唐的中樞,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政令傳達和反饋在天下二十七道,九大都護,管領州府六百有餘,五千多縣治,以及數以百計的的羈縻屬和諸侯之地之間,並且對來自最偏遠或是邊疆地區的消息,作出相應的對策和反應。

有了這些四通八達的直道,大唐的軍隊和錢糧,可以通過整個封建時代最高效的動員和調集體系,來慢慢撫平那些遭受災荒的地區和人口,或是將反亂的苗頭,扼殺在萌芽之中。

在乙未之亂後,被稱爲大崩壞的時代中,整個北地或是南方大部分地區的直道和線路,都被戰亂拉鋸的磨盤給毀滅殆盡,蒙塵朽爛在野草蔓生之中。

只有從廣州誓師起兵,乘機吞併整個嶺外地區和南海藩屬的南海都督府境內,才得以保全了大部分基礎設施,並且在技術和工藝的大批流失殘缺的情況下,修修補補的沿用至今。

籍着這個停留的空檔,宇文蘿蘿也過來和我聊了幾句,然後給我一個小驚喜,從夾層盒子裡取出一把精緻的火銃,屬於騎從衛隊的制式。

這是她故作新奇眼熱,替我從陳夫人的騎從衛隊那裡,討要了一把備換的來,作爲賞玩之物。

其中的主要零件三下五除二就被我拆散了下來,和包裹的皮套、絨布,以及用來搽試的麂皮和棉頭通杆什麼,整齊的碼放在一起。

這是一把頗爲原始的遂發槍,厚實的滑膛短管和縮口,半曲指痕的握把,精巧的彈簧夾片和精心挑選的燧石,通體縷刻着某種飛馬踏雲的紋飾,充滿了某種穿越者前人,所留下的匠心和遺存,但是也就是這個程度了。

我又拿起木質藥瓶和裝着鉛丸的布袋,還有配套的工具檢查了一下,鉛丸是手工熔制打磨的,配重只能個人掌握,

又倒出一點藥粉搓在手指上,火藥的成分不知,顆粒還算細膩,保存的也很好,沒有板結和潮感,而藥瓶的蓋子,同樣也是稱量火藥的用具,有塗蠟額封口,看起來具有一定防水能力。

依照這種工藝和材料,估計也是在小範圍的特殊配備,推廣起來足夠讓軍需官和後勤維護人員破產的。

這樣的話,我料想中全火器的部隊,就相去甚遠了,只能作爲弓弩一般的遠程壓制和輔助兵種之一,在大規模冷兵器戰鬥中發揮作用。

但從另一方面說更多裝備和戰術上改良的空間,也意味着我的機遇和前景,就看我怎麼運作和利用這些知識上的代差。

想到這裡,我走下馬車來,對正在佈置行帳的風捲旗吩咐了幾句,

“什麼,參軍想試試手麼?。。”

他雖然有些驚訝,但還是給我找了處靠山的空地,還細心找個木牌,畫上一圈充作靶子。

不多會,也有好奇的騎從護衛湊過來,大有看我的熱鬧之意。因爲沒有三點一線的準星什麼的瞄具,我只能站在二十步外,用槍管的脊線,來粗略對準。

有些費力的扣動下去,幾乎是延遲了半個呼氣的衝程之後,才聽碰的一聲和手中震感,隨着槍口噴出的嫋嫋白煙,驚起一小羣飛鳥,也引來了更多探頭探腦的旁人

嗅着嗆人的味道,我皺皺眉頭,煙霧還是有點大,燃燒也不是那麼充分,火藥改進的餘地很大。

又看了眼槍膛,裡面的殘渣有點多,這也意味這,需要經常清理的必要性,引申開來,就是戰場持續火力的遮斷,也要個折扣。

這第一發,自然不知道打到哪裡去了,不過這不算什麼,我又開始通膛裝藥墊實塞緊,最後填蛋,再把燧石復位到待擊,就像我之前反覆操作過的一樣。

有打了一發,同樣不知道飛哪裡去,不過我不氣遂,找根木杖做支架,托住槍身,這次打在靶子旁邊的山壁上,濺起一蓬沙石。

對着拿回來的靶子,我估計了一下彈道和偏轉程度,又走到彈孔前,一小片風化的碎石被打落下來,變形的鉛丸,嵌在碎窩中,穿透力和衝擊力還可以,起碼可以近距離對付輕甲的人。

我一口氣就藉故試射了十幾發,纔算找到真正的初步手感,最後幾發幾乎都打在了靶子上,引得一片壓抑不住的驚歎聲。

這次試射,也讓那些頗有想看我笑話的騎從衛隊成員們,多少有些改觀,畢竟按照風捲旗的說法,這種東西因爲操作和使用的繁瑣,以不好侍候的嬌貴著稱,因此在南朝也是屬於某種高端大氣的稀罕物和小衆配備。

第883章 反動3第928章 驚破8第1287章 旋滅7第356章 合流與襲變第909章 臨峙9第547章 序間第1035章 瀾動15第831章 雲起第791章 肘腋第1215章 平盧5第1002章 夷變2第399章 意恐遲遲歸第2章 在人間(中)第630章 悵懷25第443章 天傾11第572章 決意2第374章 再戰3第1160章 滄瀾10第678章 出援28第510章 根本5第1004章 夷變4第1148章 潮新18第943章 破釜3第548章 序間2第301章 戰淮北十五第731章 抉擇第1047章 殤國7第1009章 夷變9第1171章 滄瀾15第1230章 平盧14第1003章 夷變3第853章 風動13第493章 聞驚3第723章 異夢3第736章 抉擇6第一百八十八 掌進退第600章 期新10第1087章 立新17第659章 出援9第635章 悵懷35第550章 序間4第822章 啓新12第487章 漸變17第804章 淪沒4第146章 改變與日常第906章 臨峙6第406章 應援第513章 根本8第616章 悵懷16第710章 啓東(10)第259章 遴選 到任第807章 淪沒7第718章 大羅(8)第722章 異夢2第761章 憂亂第1073章 立新3第840章 雲起10第932章 驚破12第157章 不該來的第764章 憂亂4第1091章 立新21第42章 再行第132章 徵兆第912章 臨峙12第1264章 又決4第718章 大羅(8)第717章 大羅(7)第855章 風動15第899章 反動19第242章 新軍第304章 戰淮北十八第710章 啓東(10)第851章 風動11第182章 因故第396章 在河北6第700章 履新4第182章 因故第900章 反動20第1233章 底定3第1256章 再決6第822章 啓新12第13章 山中歲時短第833章 雲起3第1131章 潮新第1057章 零落7第837章 雲起7第119 餘音第51章 在揚州(下)第585章 變數5第553章 歸還(3)第261章 動員 炮組第63章 遊園驚夢(上)第695章 暮氣5第287章 戰淮北第165章 街戰第828章 啓新18第1018章 頹然8第915章 臨峙15第1220章 平盧10第1290章 旋滅10
第883章 反動3第928章 驚破8第1287章 旋滅7第356章 合流與襲變第909章 臨峙9第547章 序間第1035章 瀾動15第831章 雲起第791章 肘腋第1215章 平盧5第1002章 夷變2第399章 意恐遲遲歸第2章 在人間(中)第630章 悵懷25第443章 天傾11第572章 決意2第374章 再戰3第1160章 滄瀾10第678章 出援28第510章 根本5第1004章 夷變4第1148章 潮新18第943章 破釜3第548章 序間2第301章 戰淮北十五第731章 抉擇第1047章 殤國7第1009章 夷變9第1171章 滄瀾15第1230章 平盧14第1003章 夷變3第853章 風動13第493章 聞驚3第723章 異夢3第736章 抉擇6第一百八十八 掌進退第600章 期新10第1087章 立新17第659章 出援9第635章 悵懷35第550章 序間4第822章 啓新12第487章 漸變17第804章 淪沒4第146章 改變與日常第906章 臨峙6第406章 應援第513章 根本8第616章 悵懷16第710章 啓東(10)第259章 遴選 到任第807章 淪沒7第718章 大羅(8)第722章 異夢2第761章 憂亂第1073章 立新3第840章 雲起10第932章 驚破12第157章 不該來的第764章 憂亂4第1091章 立新21第42章 再行第132章 徵兆第912章 臨峙12第1264章 又決4第718章 大羅(8)第717章 大羅(7)第855章 風動15第899章 反動19第242章 新軍第304章 戰淮北十八第710章 啓東(10)第851章 風動11第182章 因故第396章 在河北6第700章 履新4第182章 因故第900章 反動20第1233章 底定3第1256章 再決6第822章 啓新12第13章 山中歲時短第833章 雲起3第1131章 潮新第1057章 零落7第837章 雲起7第119 餘音第51章 在揚州(下)第585章 變數5第553章 歸還(3)第261章 動員 炮組第63章 遊園驚夢(上)第695章 暮氣5第287章 戰淮北第165章 街戰第828章 啓新18第1018章 頹然8第915章 臨峙15第1220章 平盧10第1290章 旋滅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