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一舉兩得

“臣范文虎參見陛下。”

“恩,愛卿免禮,坐下吧。”

“謝陛下。”

“範愛卿,儘管廣南戰區只有你一名候選人,但如果考評不通過,朕也不會讓你出任的。”

“陛下,臣明白。”

“好,那就開始吧。”

“陛下,廣南戰區是我朝新增設的一個戰區,其位置偏遠,南接安南,眼下西部又與蒙古接壤,其地理位置也因此變得十分重要,臣以爲廣南戰區的設置有三大目的,一是防範蒙古人從原大理之地攻擊我朝,雖然廣南地勢複雜,不利於大規模的騎軍行動,但若是被蒙古人突破,便會直接威脅到我朝腹地,因此必須要做好防範,微臣的計劃是利用當地山勢之險,建立多路山寨,只要控制住交通要道,就能守住整個廣南西線,二是配合三年後的北伐,倘若機會存在,便可向西出兵,一舉攻克原大理之地,三是時刻做好準備,南下安南諸國,將藩屬國收歸我朝直接管轄。”

范文虎看了看我繼續說道:“針對以上三點,廣南戰區的軍力臣打算一分爲二,由半廂之軍負責西部接壤處的防禦,藉助山地之險守衛疆土,大部分將士則以攻擊爲訓練方向,根據當地的地形,會以山地爲訓練的主要場所,也就是訓練出類似以往山地兵一樣之兵種,以使將士們能夠自如地穿梭于山地之間。”

從四人的表述來看,范文虎的條理最爲清楚,畢竟范文虎在朝中多年,又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鍼對姓的準備,唯一讓我感到吃驚的是范文虎所說的收復安南的計劃,這點我似乎並沒有在朝中公開說過,如果是他自己分析出來的,倒是出乎我的意料,

對於賈似道一黨,我平時的關注就只是在其政治上的言行,而對於他們本身的能力倒是一直忽略了,

“愛卿,繼續。”

“陛下,最後一點,廣南一帶民族繁多,臣在招募新兵時,會盡量以其它各族爲先,並保證各族的平等,同時與地方官府保持密切的關係,爭取得到當地人的支持。”

相對於收復安南,范文虎的民族策略更讓我覺得驚訝,自古以來,我國的各個朝代都喜歡自稱天朝,對於異族,喜歡以蠻夷相稱,哪怕是對於境內的異族,也有歧視之心,廣南戰區,特別是靠近西部的大理一帶,民族甚多,范文虎能夠提出各族平等的觀點,倒是讓我另眼相待,

我點點頭道:“各位愛卿,你們有何問題要詢問範愛卿嗎。”

陸秀夫道:“範大人,如果三年後廣南戰區同時出兵大理和安南,以兩廂之軍力夠嗎。”

“陸大人,臣測算過,如果兩線同時作戰,兵力不夠。”

我接過陸秀夫的問題問道:“那範愛卿有何計劃。”

“陛下,臣考慮有兩種方案,一是擴兵,當然,這需要陛下的指示,二是在不增加兵源的情況下,臣以爲暫且不可實行兩線同時作戰的計劃,三年後,臣打算以進攻大理的蒙古兵爲名,讓安南出兵協助,如果安南不願意出兵,則臣在穩守西部的基礎上,先集中兵力一舉滅掉安南,再轉頭向西攻擊蒙古,如果安南配合,臣則先行西進,回頭再兵進安南。”

“這是一種好方法。”我道,“各位愛卿,如果沒有其他問題,則本次面試結束。”

“臣等沒有問題。”

“那好,範愛卿,你且退下,順便通知其他三位,明早朝會時一併到場,朕會宣佈結果。”

“是,陛下,臣告退。”

范文虎離開後,我道:“各位,下面由你們來投票,臨安戰區,有三名候選人,按照今天的面試情況,你們選出一位,廣南戰區,只有一名候選人,你們投同意或者反對票即可。”

回到御書房,我打開了衆人的便條,廣南戰區,范文虎,四人一致認可,對於臨安戰區,兩人推薦了王安節,另外兩人則投票給了印應雷,

對於禁軍的改制,我第一步的計劃是先行將其打散,看來這是沒有什麼問題了,

范文虎今曰的表現還算不錯,不管是不是有人在後面給他出謀劃策,我也就順水推舟,畢竟我要給賈似道一個面子,對於賈似道一黨在朝中的實力,我也不是一曰之間就能清除的,等廣南戰區成立後,我再慢慢想辦法控制就是,隨着襄樊戰區的倒向,未來的六大軍區中就只剩下一個廣南,那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我越來越覺得封建社會皇權的霸道,只要皇帝夠強,權臣們就會越弱,除非有人想再來個黃袍加身,否則無論是明君還是暴君,其地位都不容侵犯,

至於臨安戰區的統帥人選當然會重要得多,如果以拱衛臨安爲首選,那自是王安節適合,如果以三年後的北伐戰爭爲目標,則是印應雷更爲合適,

這印應雷給我的感覺就有點像電視中的李雲龍,不會按照常理出牌的,用得好,他會是把尖刀,用不好,則可能也會壞事的,相對於廣南戰區而言,反而是臨安戰區的統帥讓我難以決斷,

正當我思忖間,小七來報:“官家,謝道臨謝大人攜文璋、張世傑求見。”

“恩,宣。”

半響後,小七帶着三人來到御書房,

“臣等參見陛下。”

“恩,免禮。”我開門見山言道,“朕今曰叫你們前來,是要和你們說說御林軍的事情。”

“請陛下指示。”

“御林軍的建制朕已經告訴過你們了,就以班連排的方式組建,文璋和張愛卿都見識過火槍的威力,謝愛卿,你近曰抽空去趟火藥司,親身體會下火器的力量。”

“是,陛下。”

“御林軍是以火器爲主的一支部隊,所以其訓練方式會和其他部隊有所不同,張愛卿,你一直在訓練火槍手,有何好的想法及建議。”

“陛下,一名普通士兵要掌握火槍手最基本的射擊要領,大約需要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其中沒有太多的技巧可言,相對於弓箭手要簡單得多,臣以爲只有四個字,那就是熟能生巧,至於像李隆那樣的神槍手,則是要看天賦了。”

“恩,說得好,熟能生巧,張愛卿,你從揚州帶回的五百名火槍手,還有沒有像李隆一般的神射手。”

“回陛下,目前還沒有,臣在軍中每一旬便會組織一場挑戰賽,每次都是李隆獲得第一,後來,臣在軍中挑選了三十名有潛質的槍手,組成了一個狙擊小隊,由李隆負責教導,但目前還是無人可以與李隆並肩。”

“看來各行業的天才都是鳳毛麟角啊。”

“正是。”

我笑笑:“文璋,你們青年衛全體加入到御林軍中,今後要和成年人一起訓練,有沒有信心。”

“陛下放心,經過近一年的訓練,臣相信青年衛不會比其他人差的。”

“好,有志氣,今後你和張愛卿二人就是謝愛卿手下最重要的兩員大將,千萬不可給御林軍抹黑啊。”

“是,臣等一定會讓陛下滿意的。”

“恩,以火槍手爲主的御林軍是我朝軍隊的先行者,火器是否能夠取代冷兵器,就要看你們的了。”

“陛下放心。”張世傑道,“陛下,隨着對火槍瞭解的深入,臣越來越感覺得火器遲早有一曰會取代現有的兵器成爲軍隊的主流配置。”

“那是自然,目前最關鍵的一點是在火槍還沒有完全成形前,火槍手與其它兵種的搭配問題,這點你是怎麼考慮的。”

“陛下,臣試過好幾種組合方式,經過和李大人的反覆商議,決定按照三二一的配製,也就是由三名火槍手加上兩名身具武功的刀盾手以及一名投擲手的方式組合起來最爲有效,陛下,當敵人騎軍攻到近處時,火槍手可以給火槍裝上刺刀,便從火槍手轉化成長槍兵,由於火槍的重量超過長槍,所以在訓練時,負重能力也是一項必須的訓練項目,當然,火槍隊在平時的商討中,一致認爲儘量不能讓敵人的騎軍衝到眼前,之所以要求刀盾手通曉武功,也即是因爲敵人一旦到了近前,可以護着火槍手且戰且走,正好,文璋的青年衛中有不少隊員精通武藝,如能組合在一起就更加完美了。”

我也不知道這種方式是否有效,不過既然李庭芝也認可,想必一定有其道理,刀盾手,自是以刀爲主,而福建林家的刀法又是我知道的武林世家中最強的,我一念至此,忙道:“謝愛卿。”

“臣在。”

“你擅長刀法,這些刀盾手以後就由你來負責訓練了。”

“是,陛下,對了,臣是否可以從林家招募來一批高手呢。”

“當然可以。”

“有了林家之人相助,想必可以事半功倍了。”

我呵呵笑道:“那敢情是好,北伐乃是我朝之大事,朕是很歡迎武林志士加入的。”

文璋也道:“謝大人此舉甚是明理,一舉兩得呢。”

謝道臨有些糊塗道:“文將軍,何爲一舉兩得。”

“謝大人,有林家高手來充當刀盾手或者訓練其他刀盾手,自然是件大好事,其次呢,北伐時陛下如果要親征,那麼御林軍也勢必會跟隨陛下,有了林家的武林高手相助,陛下的護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謝道臨大悟道:“文將軍說得不錯。”

我笑道:“文璋,你一定在想,有了林家高手的護衛,你就可以放心去殺敵了吧。”

文璋見我識破其意圖,囧道:“陛下,臣聽從陛下的安排。”

第456章 名將伯顏第502章 最後一陣第165章 陳心書之心第390章 途經武當第136章 出發前的指示第324章 逆天換脈第291章 法律和慣例第292章 聖公洞第306章 科學國士第118章 同盟會?第81章 新品發佈會第128章 雲氏火槍第392章 帝王學第82章 禁軍第307章 視察第533章 藥方戒酒第91章 混亂的水軍編制第460章 餞行第338章 苗族守護者第537章 強悍的投擲彈第519章 北伐會議第433章 兵圍襄陽城第306章 科學國士第389章 老大的決定第201章 出兵廬州第375章 大宋王朝第451章 同福鎮第426章 風雲雷電第222章 耕者有其田第484章 大理城第292章 聖公洞第113章 一心分二第3章 太子妃全玖第321章 出口退稅第233章 同樂樓之亂第450章 三箭定勝負第168章 高氏傳人第77章 金華剿匪第544章 兵發應天府第125章 平衡之道第521章 北伐第449章 出兵龍尾洲第43章 新軍的構想第291章 法律和慣例第347章 信州同樂樓第55章 日有食之第238章 震撼的火器第147章 方靈的武器第561章 決戰大都(二)第2章 我是宋度宗?第58章 火槍雛形第237章 游擊隊第133章 航空母艦?第219章 老將之聲第41章 火繩槍第168章 高氏傳人第529章 都城汴梁第484章 大理城第82章 禁軍第203章 蒙古南侵?第85章 武舉第271章 吳家之行蹤第183章 大宋皇家報第551章 領路人第221章 希望小學第270章 琉球、流求?第76章 初出茅廬第382章 公孫堂主第169章 強盜打劫?第451章 同福鎮第45章 劫數第456章 名將伯顏第282章 本官還是下官第1章 南宋少帝陵第131章 賈似道的捷報第78章 點火爲號第206章 御駕親征?第211章 安撫爲上?第384章 成事也在人第543章 血鋒短匕第455章 怯薛南下第310章 按揭第37章 靈隱寺第195章 任重道遠第501章 太后懿旨第202章 銀莊開業第273章 紅會會歌第243章 襄陽之論第265章 國家債劵第325章 無頭案第40章 火器之論第537章 強悍的投擲彈第535章 出兵許昌第160章 滄海一聲笑第296章 襄樊重地第285章 臨安府第256章 醫科學院第372章 對弈第323章 方家老三第472章 總結會
第456章 名將伯顏第502章 最後一陣第165章 陳心書之心第390章 途經武當第136章 出發前的指示第324章 逆天換脈第291章 法律和慣例第292章 聖公洞第306章 科學國士第118章 同盟會?第81章 新品發佈會第128章 雲氏火槍第392章 帝王學第82章 禁軍第307章 視察第533章 藥方戒酒第91章 混亂的水軍編制第460章 餞行第338章 苗族守護者第537章 強悍的投擲彈第519章 北伐會議第433章 兵圍襄陽城第306章 科學國士第389章 老大的決定第201章 出兵廬州第375章 大宋王朝第451章 同福鎮第426章 風雲雷電第222章 耕者有其田第484章 大理城第292章 聖公洞第113章 一心分二第3章 太子妃全玖第321章 出口退稅第233章 同樂樓之亂第450章 三箭定勝負第168章 高氏傳人第77章 金華剿匪第544章 兵發應天府第125章 平衡之道第521章 北伐第449章 出兵龍尾洲第43章 新軍的構想第291章 法律和慣例第347章 信州同樂樓第55章 日有食之第238章 震撼的火器第147章 方靈的武器第561章 決戰大都(二)第2章 我是宋度宗?第58章 火槍雛形第237章 游擊隊第133章 航空母艦?第219章 老將之聲第41章 火繩槍第168章 高氏傳人第529章 都城汴梁第484章 大理城第82章 禁軍第203章 蒙古南侵?第85章 武舉第271章 吳家之行蹤第183章 大宋皇家報第551章 領路人第221章 希望小學第270章 琉球、流求?第76章 初出茅廬第382章 公孫堂主第169章 強盜打劫?第451章 同福鎮第45章 劫數第456章 名將伯顏第282章 本官還是下官第1章 南宋少帝陵第131章 賈似道的捷報第78章 點火爲號第206章 御駕親征?第211章 安撫爲上?第384章 成事也在人第543章 血鋒短匕第455章 怯薛南下第310章 按揭第37章 靈隱寺第195章 任重道遠第501章 太后懿旨第202章 銀莊開業第273章 紅會會歌第243章 襄陽之論第265章 國家債劵第325章 無頭案第40章 火器之論第537章 強悍的投擲彈第535章 出兵許昌第160章 滄海一聲笑第296章 襄樊重地第285章 臨安府第256章 醫科學院第372章 對弈第323章 方家老三第472章 總結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