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孫勝大談必滅鄭國的諸多理由,然而趙無恤卻無動於衷。
過了良久,他才緩緩說道:“有件事你應該知道,百餘年前,楚莊王討伐鄭國,佔領了鄭國全境,圍困新鄭三個月,攻破其城牆。當時的國君鄭襄公肉袒牽羊迎接楚莊王,說:‘我違背了天意,忤逆了君王,使君王帶着怒氣來到敝邑,這是我的罪過,豈敢不唯命是聽?君王若是把我俘虜到江南,放逐到海邊,悉聽君王吩咐;若要滅亡鄭國,把鄭地賜給其餘諸侯,讓鄭國人作爲氓隸,也聽君王之命。但若君王顧念周厲王、宣王、鄭桓公、武公的廟宇,而不滅絕我國,讓敝邑重新侍奉於楚,這是君王的恩惠,敝邑永不相忘,從此將把自己當做楚國的諸縣,敢布腹心,君實圖之……’”
“當時楚莊王的左右隨從都說不能答應鄭國,因爲得國無赦,然而楚莊王說,鄭的國君能夠屈居他人之下,必然能夠取信和使用其百姓,恐怕無法輕易滅亡。於是楚軍退兵三十里而允許鄭國講和,這之後,纔有了在鄭國協助下,大敗晉國的邲之戰……”
王孫勝急道:“此一時彼一時!”
“不,當時和今日的情形是頗爲相似的,楚莊王有大敵晉國,我亦有大敵吳、齊,何況南方的楚國也與鄭相鄰,想要一戰亡鄭,趙氏並無把握,反倒容易陷入戰爭漩渦。入鄭這些日子你應該也看到了,鄭國人寧可拋棄自己的房宅田畝,也不願意輕易屈服。他們彙集到新鄭,老弱婦孺都登上城頭防禦,鄭的抵抗之心,比當年的衛國要強十倍有餘,若我強行攻取,只怕要付出不小代價。加上鄭人極爲開化,不是不知禮儀廉恥,容易馭使的蠻夷,若我貿然滅亡鄭國,只怕其公室雖亡,社稷雖滅,大夫、士、百姓卻仍不會服我。”
若鄭人化整爲零,流竄入濟水旁的各個沼澤反抗,斷趙氏航道,麻煩更大。跟後世西方列強的心思差不多,趙無恤寧可和一個軟弱的,投降的政府打交道,也不願意面對一羣心懷亡國之恨的流寇。
更何況,趙無恤從王孫勝眼中看到的並非是理智,而是一種被仇恨折磨到病態的瘋狂……
言盡於此,雖然王孫勝還想說話,但趙無恤揮了揮手:“更何況,軍國之事,不是你一區區大夫、校尉能干預的,今日之過暫不深究,下去養傷罷!軍令與虎符暫時收歸中軍保管,待你傷好之後,再觀後效!”
王孫勝又被羽林衛架下去了,當離趙無恤的案几愈行愈遠時,他眼睛裡的目光是……
絕望!
……
是夜,月明星稀,雖然鄭國投降在即,但趙軍仍未放鬆戒備,不到最後一刻,不能排除鄭人突然毀諾偷襲的可能。
所以還掌着兵的校尉、旅帥等中層軍官還得輪番起來巡視營中,但惟獨押送輜重的後軍,一個孤零零的淒冷營帳裡,王孫勝像一頭病虎般,無力地趴在行軍毯子上。
趙無恤沒有放任他自生自滅,而是派最好的醫者來爲他療傷,在用烈酒消毒後,靈鵲醫者退下,只剩下王孫勝一人。
上了草藥後,臀部的傷口似乎更癢了,而皮肉下的那種腫痛更是讓王孫勝欲死不能,他經常受傷,但從未有過如此的經歷,他能感到趙無恤身邊羽林衛們對他那深深的惡意……不過讓一隻驕傲的鳳凰更在意的,還是被懲罰本身所帶來的屈辱感!
恥辱啊!
他投入趙氏,就是希望能乘着趙卿在北方雄起的時勢,幹一番大事業,順便報了父仇。現如今非但一事無成,因爲趙氏願意與鄭國達成和約,連私仇也報不了了……
他終於明白父親太子建的感受,被奪走本該屬於自己的妻子,失去了本該屬於他的王位,寄人籬下,一輩子都有人嘲笑他,所以不得不鋌而走險,可惜最終失敗,但也比碌碌無爲強。
熊勝啊熊勝,汝生於此天地之間,還有什麼用?
驕傲的祝融血脈,火鳳之嗣,如何會落到這種地步,只能寄人籬下,甚至連眉間赤、伍林那種只能飛到雞舍頂的家雞都不如?
在王孫勝看來,趙氏雖然號稱是諸侯中最爲公平公正的地方,只要是有才之士,不論出身都能一展所長,可等他進入這個體制內部後,發現其實也就那樣。
除了那幾個被外放到傀儡國,可以與小國諸侯分庭抗禮的趙氏子弟外,趙氏內部晉升的途徑大抵有這麼幾種:
首先,趙氏的舊臣,董安於、郵無正、楊因、尹鐸是趙鞅時代的老臣,現在基本都是郡守級別的封疆大吏。這些人的子侄輩也得到照顧,如郵成等,常常能憑藉父輩的關係,年紀不大就獲得青睞。
其二,便是“猛將起於行伍”的武夫,也就是跟着趙無恤從底層和國外一路殺上來的將帥們,虞、穆、田、伍、漆五人等便是代表,這些人出生低微,比較感激趙氏恩遇,掌握着軍中實權,平日作戰趙無恤也喜歡點他們去做主帥。
其三,“宰丞發於郡縣”,趙無恤喜歡培養一些他看好的年輕人,帶到身邊做筆吏,參與政事,等到稍微成熟點就放到縣上歷練,十年之後,便可以做郡一級別的封疆大吏,再十年,可爲宰輔之臣,像是之前的成摶、項橐、任章,現在的子夏,都是如此。
其四,就是已逐漸成型的羽林衛了,趙無恤把大量戰爭孤兒撫養長大,教之以書數、武藝,顯現出才幹的人重點培養,這些人在他身邊做一段時間宿衛後,一般會被放到邊疆做中層軍官,雖然跟鄴城想比苦了點,但前途無量。
其五,是被趙無恤當做墊腳石的孔門子弟,原本佔據很大比例,但隨着晉國取代魯國成爲趙氏中心,那些孔門子弟也就能在魯地混個資歷了。
至於學宮的士人,因爲沒開起來幾年,在官場的影響並不大。
而像王孫勝這種從外國來投奔的,便常受前四個集團排擠,想要在這種體制下打出一片天地來,還是很難的,何況與他從未真正效忠趙氏一樣,趙無恤也從未真正信賴過他。
“良禽擇木而棲,或許是你沒選對地方,纔會十年無鳴,十年不飛……”他心裡有個聲音如此對他說。
這念頭像是春天播下的種子,迅速在他心裡發芽生根,茁壯成長。
越想越心寒,他便從貼身衣物的夾層裡抽出一張帛來。
“晏子云:橘生淮南則爲橘,橘生淮北則爲枳。”
言簡意賅的一句話,但蘊藏的信息卻無窮大。
這是八月份時,一份從南方遞送給王孫勝的密信,寫信者是他的另一位叔叔,楚國令尹子西……
楚昭王之死,王孫勝雖然感到震驚,卻並不爲他傷心,誠然這位王叔人格魅力極大,但他畢竟是奪走了王孫勝父親王位的人,也被伍子胥追得滿雲夢澤跑過。不過出於貴族應有的禮,王孫勝回到河內休整時,還是爲楚王戴了三個月的孝,聯繫起他在陸渾給楚王那不卑不亢的回信,趙軍一些較爲傳統的將帥還是很讚揚王孫勝這種行爲的。
這件事不知爲何傳到了楚國去,所以纔有了令尹子西的來信。
從信中明明的字上,王孫勝分明看到了這樣的暗示:“王孫兮歸來,異鄉兮不可久留。”
“楚人沒有記恨於我?”對子西的招攬,王孫勝也有些意想不到,因爲楚昭王的死一定程度上是因爲他,他本以爲楚國君臣恨透了自己,他再也回不去了。
他不知道的是,“忠於其主,不忘其仇”也是楚人認可的一種價值觀,甚至連曾助晉與楚爲敵的苗賁皇、巫臣,甚至是伍子胥,楚人也沒有過多抱怨,因爲這些人的出奔都是楚國自己造成的。甚至於到了後世屈原時,還把伍子胥當做楚辭裡的正面形象,多次提及稱讚他。
加上楚昭王對他的評價極高,死去念念不忘要衆人若有機會一定要讓王孫勝歸國,於是子西聽聞王孫勝在趙氏不得志,便萌生了招攬的念頭。
當時正值趙無恤要征伐鄭國,王孫勝心存僥倖,故而只是猶豫,可現在……
“此邦之人,不可與處。言旋言歸,復我諸父!”
當晚他發起了燒,過了一天,燒又退了,因爲體制硬朗,傷口痊癒的不錯,已經沒最初時那麼疼了。到了第三天,王孫勝已經能站起起來,一瘸一拐地穿戴好衣裳,這時候聽見外面傳來一片歡呼聲。
當他出帳時,一些開心的年輕兵卒正從外面跑過,大喊着:“鄭人出城投降了!”
敵人投降,戰爭結束,意味着他們可以在入冬前回到故鄉,過一個好年,也意味着論功行賞不用拖到明歲。
但王孫勝一臉冷漠,拉了拉皮冠,遮住眼睛,他與那些交相慶祝,與有榮焉的歡快浪潮而逆,孤獨一人朝馬廄走去……
……
鄭國的投降儀式剛結束,趙無恤就接到了一個消息。
“王孫勝走了,在後軍營地擊暈飼馬人兩名,奪馬兩匹而去。”伍林陰着臉,請命道:“此子剛受責罰,腿上有傷,肯定跑不遠,臣願帶人去將他捉回來!”
趙無恤問道:“是多久前的事?”
“兩個時辰前……”漆萬有些臉紅,鄭人已降,趙軍繃緊的神經也鬆懈下來,輜重營的人還以爲那兩個馬伕上哪慶祝去了,誰料一直被綁在草料堆下面,所以這時候才發現。
“兩個時辰,只怕已經在二三十里外了,此處並非趙地,沒有驛站可以一路索拿通緝,隨便繞一條小路,便能讓不熟悉地形道理的汝等難覓其蹤……”
不過看着伍林那殷切的目光,無恤揮了揮手:“想追便追一追罷,若無法追回,讓他去也無妨。重要的是,讓軍中理官將王孫勝所帥之師接管,把他的親信篩選出來審理,寧可殺錯,不可放過,不得有叛臣遺毒在軍中留下!”
衆人應諾而退,羽林衛們摩拳擦掌地許諾一定會把那叛臣捉回來大卸八塊,以解其恨,因爲這是趙氏第一位叛逃的中級將吏,在他們看來簡直無法容忍。
不過趙無恤卻沒感覺到多大的憤怒。
他知道王孫勝其心難測,其人難以駕馭,所以一直留着一手,縱然用他,也不給他兵權,所以常常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
不過這也怪不得別人,同樣是從國外來投奔的,計然,鄧析因爲沒太多私心,如今已經位列高官,被鄧析帶出來的理官們,甚至漸漸形成了一股趙氏官場裡的清流,唯君與法是依。
至於失去王孫勝會不會感到遺憾?也不多,誠然,王孫勝也算一位一流的人才,但趙無恤需要的,是伍井那種哪怕要他與仇人握手言和,氣憤得咬牙切齒,卻也能順從地去做的人,這種臣子纔是好臣子。
劍是用來殺人的,若不聽使喚,不安主人的心意揮動,再鋒利也是無用之物。
所以說嘛,他爲何要爲一個心思難測的臣子私仇,而誤了真正的大事呢?
臣之志,必須服從於君之志!
何況王孫勝叛逃,很有可能會回楚國,那也不算一件壞事,一山不容二虎,楚國的老虎可不止一頭。
趙無恤搖了搖頭,又審視起手裡趙鄭歃血而盟後確定的和約。
第一,鄭國割大河、濟水沿線滎陽、大梁十五邑,方圓三百里地予趙。
第二,鄭國徹底放棄陸渾、伊洛之地,悉數交給韓氏,不過鄭國手裡所剩本已不多,僅有小邑兩三座,方圓六十里而已,僅相當於趙氏賞給韓氏的殘羹冷炙,誰讓韓虎這次兵都沒派。
第三,鄭國將十多年前非法佔有的馮、滑、胥靡、負黍、狐人、闕外六邑歸還成周!
如此一來,鄭國的國土頓時少了三分之一。
不過趙無恤更看重的,還是第四條:
“十月,鄭伯將隨趙卿入成周王城,朝天子!”
ps:1.”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這句唐詩是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雖然是漢代仿古之作,但是全文與王孫勝的處境倒是十分相似。
2.屈原的作品中,有三處提及伍子胥:一是《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二是《惜往日》“吳信讒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後憂”;三是《悲回風》“浮江淮以入海兮,從子胥而自適”,這裡面的伍子胥基本是忠貞的形象,而非“楚奸”。
今天只有一個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