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0章 鼎之輕重

關閉已久的窗扉一扇接一扇被打開,趙無恤在全副武裝的衛士護送下,步入了王宮大廟明堂之中,他的影子被窗外投射進來的陽光拉得老長,顯得巨大而猙獰。

周室的老太傅領路在前,面色愁苦。

所謂的明堂,便是王朝先祖之宗廟,在夏朝時稱爲“世室”,殷商時稱爲“重屋”,周稱爲“明堂”,至後世,則稱之爲“太廟”。

這是一處宏達的建築羣,有三道門,三重殿堂。本來這裡是除了周室子孫,外人不可以踏入的禁地。但趙無恤在順利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後,竟還不罷休,提出欲在明堂中一觀九鼎。

這是極其無禮的要求,周室衆人從幼弱的天子到老太傅,均是大驚。但眼看唯一能夠作爲王室依仗的劉、單二公也已經被趙國重金好處收買,他們只能被迫低頭讓步,不得不答應此事。

明堂自從周敬王崩後就一直大門緊閉,今日才重見天日,闊別已久的陽光照上腳底的硬木地板,左右顯現出兩兩成對的粱柱,樑柱上雕刻着龍、夔等瑞獸,一直延展到遠處的空間。

趙無恤走在歷代周室先王的魂靈之間,足音迴響在偌大的殿堂裡,他轉眼掃視這明堂,卻見建築陳舊,柱子上朱漆掉落,甚至連旌旗也顯出顏色殘褪的樣子,不由想道:“周室氣數將盡,從這許久未曾修繕的明堂中都能看出來。”

很快,二重殿二重門已過,當進入與文武之廟只有一階之隔的寬敞高臺時,老太傅的腳步停下了。

不知道是走的太久,還是心神憔悴,老太傅顯得蒼白虛弱,萎靡不振,一臉的愁苦之相。與他身後魁梧雄壯,更帶着意氣飛揚神情的趙無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看了看上方供奉文王武王的大廟,心生慚愧。

而通往哪裡的臺階上,還有一位似是宮僕的老者在打着瞌睡……

太傅指望不上任何人,只能不情不願地回過頭:“伯主……九鼎,就安置在此……”

趙無恤放眼望去,果然見這高臺之上,擺放了九隻形狀不同、大小各異的銅鼎……

“這就是九鼎……”見到實物,趙無恤感到一陣幸運。

先秦的夏商周三代,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打仗,而祭祀中最重要的禮器莫過於鼎。按照禮制,不同等級的人,使用的鼎的數量是有嚴格限制的,否則屬於僭越。“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只有天子才配享用“九鼎”!

傳說中,第一個鑄造並擁有九鼎的人是夏禹,他平水患,定國土,將整個天下劃爲九州,分別爲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梁州。定九州後,禹又集九州各部落方國上貢之銅,鑄成九鼎。並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上,以一鼎象徵一州。自此,九鼎成爲王權至上的象徵,成爲夏、商、週三代傳國之寶

走近之後,趙無恤纔看清楚了九鼎上那些年代久遠的青斑,看得出來,已經久經風吹雨打。也是,“夏德衰,鼎遷於殷;殷德衰,鼎遷於周。”傳到現在,至少有一千五百多年了。

原本的歷史上,這之後,周鼎還將被秦國所獲,但秦之後,九鼎卻突然消失了。雖然後世的漢朝曾經偶然間獲得了一個大鼎,樂得漢武帝改元“元鼎”,然而卻是僞造的……

今日趙無恤能看到這後世湮沒於泗水上的鎮國之寶,實在是一種幸運。

他本以爲,九鼎歷經千年,必定是古舊而腐朽的東西,卻怎麼也想不到,靠近之後,它們竟會是如此美麗。鼎一共九個,一圓八方,一大八小,但小的也比人高,至少有七八百斤重。雖然上面帶着些許青斑,但大多數地方卻依舊光滑潔亮,在陽光映照下彷彿會閃閃發光。

“這是雍州鼎,又名龍文赤鼎……”指着一個顏色微微赤紅,山面滿是龍紋的四足方鼎,老太傅介紹開了。

然後便是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每個鼎的色澤均有不同,而鼎上那些造型各異的奇怪花紋,更添加了鼎的古樸和神秘。有的是龜蛇、朱雀、青龍、白虎等瑞獸,有的則是面目猙獰叫不出名字的山海經怪物,各自代表了所在州部的山川、神獸、傳說。

但它們都和雍州鼎一樣,是四足方鼎,雖然花紋各異,但式樣一致,彷彿是一個模子裡鑄造出來的。

然而中間那個鼎,卻不太一樣。

這是一個體型比另外八鼎更大一倍的三足圓鼎,色澤黑亮,鼎上的四面浮雕被精衛、玄鳥、鳳鳥等百年環繞,主體則講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黃帝與蚩尤的大戰:冀州之野,應龍畜水,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此乃冀州鼎,又名鳳文玄鼎。”

趙無恤站在這個大鼎前,震懾得說不出話來,這個頭,已經遠超司母戊了吧,夏代真的能有這樣的技術麼?亦或是如同後人所說,九鼎其實是殷周的造物?

但無論如何,至少他眼前的是如假包換的九鼎。

“爲何在中間最大的是冀州鼎而不是豫州鼎?”趙無恤問老太傅。

“《禹貢》九州中,冀州爲九州之首,也是當時的天下中土。唐堯都平陽,虞舜都蒲阪、夏禹都安邑,都在古冀州境內,是故九州鼎中,當以冀州鼎爲第一位。”

“原來如此!”

真是瞌睡來了枕頭,這是可以用來大做文章的東西啊,趙無恤大喜過望,繞着碩大的冀州鼎觀看了一圈,甚至上前伸手摸了摸後,越發喜愛,突然說道:“此冀州之鼎,寡人慾移之於鄴城,以鎮北方,可乎?”

……

“什麼!移鼎於鄴城!”

老太傅大驚失色,連道不可,這一聲驚呼,甚至把臺階上瞌睡的老宮僕都吵醒了,徑自打了一個哈欠。

自從周武王從朝歌將九鼎遷到洛邑,已經過去六百年了。前三百年,九鼎穩固,但後三百年,卻經常受人覬覦。

最嚴重的一次,是一百多年前,一代霸主楚莊王北伐陸渾之戎,進軍周室邊界,觀兵周郊,以顯示武力。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前去****。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起九鼎之大小、輕重來。那意思,大有奪周鼎,取而代之意。

當時聰明的王孫滿知其心懷叵測,針鋒相對地回答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於德行,不在於鼎,周王室雖然衰微,但天命未改,九鼎輕重,不可問也!“

這句話將楚莊王的非分之想擋了回去,畢竟當時晉國齊國秦國都還強大,楚國還沒厲害到能號令天下的地步,所以他只能悻悻而歸,只是臨走前放下了狠話:九鼎沒有什麼稀奇的,有足夠的銅,誰都可以鑄造,楚國在戰場上所繳獲的各種兵器就足夠鑄九百個鼎了。”

但楚國終究只是偏霸南方,僭越稱王,沒辦法真的鑄造九鼎,把統治擴張到北方來。

現如今一百多年過去了,周室比那時候更加衰竭,諸姬滅的滅,亡的亡,已經沒有諸侯能夠來拱衛周室,爲他們打抱不平了……

趙無恤乘此機會提出遷鼎,這是遠超楚莊王的僭越之舉!

眼前這人冠冕堂皇,名爲伯主,名爲攝政,實際上卻是周最大的敵人,是竊天下的大盜啊!

周太傅心裡憤慨不已,他一挺腰桿,站到了大鼎面前,嘴上強硬地回絕道:“伯主此言差矣!正如詩《詩》言:‘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文王受命,武王伐紂,有大功於昊天,所以鼎定於洛邑,是天命!現在伯主打算遷鼎,這是要讓山川震動,諸侯側目的大事啊,如今天命未改,此舉絕不可爲!”

“天命?”

趙無恤卻冷笑道:“我學問淺薄,對古事的瞭解的不如太傅多,卻知道《書》裡有這麼兩句話。”

“惟天無親,克敬唯親;民罔常懷,懷於有仁!”

“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上天沒有固定的親人,只是和敬重他的人親近;民衆沒有一定要感懷的對象,只是對有仁德的人感懷於心。皇天沒有固定不變的親人,只是對有德之人親近有加;民衆之心是變化無常,只是會記住那些給予他們恩惠的人……

“夏禹和商湯,最初難道不是得到了天命才能建立廟堂麼?但夏桀昏亂無德,九鼎遷到殷,達六百年。商紂殘暴,九鼎又遷到洛邑,也有六百年了。由此可知,社稷無常奉,縱然是天祚明德於文王、武王,但終究是有盡頭的。”

趙無恤言罷,指着冀州鼎道:“周的德行如果像過去一般美好光明,九鼎雖小,也會重到用三萬大軍都無法遷走。如果周的德行奸邪昏亂,失了天意,九鼎再大,也輕得隨便十多個武賁就可以遷走……冀州之鼎,無論夏、商,都在冀州鎮守,如今寡人只是將其歸於本位而已,二三子,還愣着幹什麼,遷鼎!”

“不可啊,不可啊!”

老太傅淚流滿面地試圖阻止,卻被衛士拉到一邊,只能眼睜睜地看着上百名趙國工匠武賁從明堂魚貫而入,他們不由分說,拿繩索的拿繩索,扛扁擔的扛扁擔,十分嫺熟地將冀州鼎放到一輛大輜車上,開始緩緩朝外推去。

老太傅眼睛都快凸出來了,眼見無法阻止,他索性朝着殿內的臺階上,猛地撞了過去,準備以死殉職。

眼看他就要腦漿迸裂,從高臺通往文武之廟的臺階上的那個老者,卻幾步下來,在階前攔住了太傅。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不爭。周之天命若在,冀州鼎雖被遷,也不會影響其社稷;周之天命若不在,縱然你在此自殺,卻也阻止不了大廈崩塌啊,太傅何苦如此?”

趙無恤本來當老者是宮中守廟的宮僕,所以沒有管他,誰料在說出一句頗有哲理的話後,周室的老太傅卻拽住那老者,哭訴道:“夫子,話雖如此,但是趙侯純用武力,無德於天下啊,九鼎豈能讓無德之輩得了去!?”

“夫子?”

趙無恤回過頭,仔細看了看老者的模樣,平平無常,縱然有驚人的智慧,也統統被他內斂到了蒼老的容顏下,這老太傅至少爲周王室服務了四十年,比他資歷還老,學識還高的,究竟是什麼人呢?

一擡手,趙無恤制止了衆人遷鼎,轉而對那老者行禮道:“這位莫非就是勸說太子仁‘不爭而無尤’的高人,不知該如何稱呼?”

老者還禮道:“吾不過鄉野粗鄙之人,豈敢讓君侯詢問?”說完便要轉身離去。

趙無恤心中隱隱有一個猜測,豈能放他離開,追上去再拜道:“請翁一定要告知小子姓名!”

趙軍虎賁攔住去路,老者無奈地笑了笑,從階上回過頭,風吹亂如雪一般的髮髻,從簡樸的葛麻衣裳上拂過。他束着手,面朝九州之鼎,背對文武之廟、層層重雲,風輕雲淡地說:“慚愧,吾乃四十年前的周守藏室之史,老聃……”

ps:之前不寫正面老子,是因爲無從下手,過了這麼長時間的準備,感覺自己可以嘗試一下了

第513章 右翼第500章 美人離殤第199章 山陽遇盜(下)第384章 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第740章 走向共和 上第798章 走投無路第65章 暮春三月第344章 夜襲第1017章 馮翊第319章 十月之交(下)第159章 心亦憂止第411章 父子相見第543章 宮闕第662章 卿士之死(下)第568章 好大一塊封地第206章 君子有召第877章 魚躍龍門第1151章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番外4 衛先生真乃秦國大救星第844章 猗頓之富第251章 新時代(第一卷終)第619章 桃園三結義第518章 狂人第800章 忠臣烈士第1061章 鄉音無改鬢毛衰第932章 鹽粒第438章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第478章 晏子遺書第18章 趙氏公議第1147章 華夏邊緣第1016章 蒹葭蒼蒼第2章 可惜是姐弟第316章 公輸第808章 趙策第699章 不過是場買賣第736章 亡國之音 下第138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593章 邾婁稱藩第506章 桐宮之囚(中)第791章 長平之戰(中)第318章 十月之交(中)第839章 徐國第108章 小懲大戒第909章 靜女其姝第329章 相忍爲國第1204章 西域列傳第353章 開源節流第1005章 決戰風陵渡(中)第12章 呦呦鹿鳴第1139章 歸雁入胡天第510章 宋朝之美第176章 誰家天下第782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下)第874章 虎牢關(上)第32章 三裡歸附第952章 連橫(下)第87章 豆在釜中第481章 齊魯第110章 麥熟時節第184章 驟然生變(下)第258章 三年之期第783章 雌虎第977章 千乘萬騎第20章 術業專攻第1158章 周德已衰第342章 盜亦有道(中)第1217章 獲麟第986章 韓之戰(下)第699章 不過是場買賣第857章 絕域輕騎催戰雲第23章 君子如玉第865章 大業第322章 亂(上)第1180章 剛愎自用第393章 大盜的綱領第594章 山的那邊是海第941章 他死了第23章 君子如玉第1185章 無有不流血犧牲者第9章 姑布子卿第885章 此之謂戰勝於制度第42章 勢將去汝!第414章 堅壁清野第143章 欲言又止第879章 虎狼之師?第360章 臥榻之側第55章 冬至(四)第1110章 天子東狩第1212章 脣亡齒寒第556章 如飛蛾之赴火第731章 國人暴動 上第56章 “民主制度”第223章 百病之始生第645章 大風(2)第1076章 一歲一枯榮第387章 齊人兵鋒,不在西魯!第1160章 鼎之輕重第969章 天子腳下(上)第41章 釜底抽薪
第513章 右翼第500章 美人離殤第199章 山陽遇盜(下)第384章 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第740章 走向共和 上第798章 走投無路第65章 暮春三月第344章 夜襲第1017章 馮翊第319章 十月之交(下)第159章 心亦憂止第411章 父子相見第543章 宮闕第662章 卿士之死(下)第568章 好大一塊封地第206章 君子有召第877章 魚躍龍門第1151章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番外4 衛先生真乃秦國大救星第844章 猗頓之富第251章 新時代(第一卷終)第619章 桃園三結義第518章 狂人第800章 忠臣烈士第1061章 鄉音無改鬢毛衰第932章 鹽粒第438章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第478章 晏子遺書第18章 趙氏公議第1147章 華夏邊緣第1016章 蒹葭蒼蒼第2章 可惜是姐弟第316章 公輸第808章 趙策第699章 不過是場買賣第736章 亡國之音 下第138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593章 邾婁稱藩第506章 桐宮之囚(中)第791章 長平之戰(中)第318章 十月之交(中)第839章 徐國第108章 小懲大戒第909章 靜女其姝第329章 相忍爲國第1204章 西域列傳第353章 開源節流第1005章 決戰風陵渡(中)第12章 呦呦鹿鳴第1139章 歸雁入胡天第510章 宋朝之美第176章 誰家天下第782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下)第874章 虎牢關(上)第32章 三裡歸附第952章 連橫(下)第87章 豆在釜中第481章 齊魯第110章 麥熟時節第184章 驟然生變(下)第258章 三年之期第783章 雌虎第977章 千乘萬騎第20章 術業專攻第1158章 周德已衰第342章 盜亦有道(中)第1217章 獲麟第986章 韓之戰(下)第699章 不過是場買賣第857章 絕域輕騎催戰雲第23章 君子如玉第865章 大業第322章 亂(上)第1180章 剛愎自用第393章 大盜的綱領第594章 山的那邊是海第941章 他死了第23章 君子如玉第1185章 無有不流血犧牲者第9章 姑布子卿第885章 此之謂戰勝於制度第42章 勢將去汝!第414章 堅壁清野第143章 欲言又止第879章 虎狼之師?第360章 臥榻之側第55章 冬至(四)第1110章 天子東狩第1212章 脣亡齒寒第556章 如飛蛾之赴火第731章 國人暴動 上第56章 “民主制度”第223章 百病之始生第645章 大風(2)第1076章 一歲一枯榮第387章 齊人兵鋒,不在西魯!第1160章 鼎之輕重第969章 天子腳下(上)第41章 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