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孫武逃淮,崔杼弒君

淮莊襄公四十一年秋,王謹薨逝。

諡號莊襄。勝敵志強曰莊;維德端嚴曰莊;恭敬端肅曰莊;端恪臨民曰莊;闢地有德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威德服遠曰襄。

淮莊襄公幼年登基,南平越國,西並巢徐,退晉國,救宋國,興學宮在位四十一載,淮國日興。

王謹薨逝,太子王騏即位。

淮國學宮經過莊襄公時代的發展已經天下有名的學宮,每年都有來自邦周各國的學子前來求學。因爲前來的人數過多,淮安房價愈貴。

不過這對於淮國本國人並沒有什麼影響,畢竟他們有公室準備的宿舍居住,至於那些前來求學的學子就要難過不少了。淮國只給通過考覈的優秀人才準備住所,而更多的人就只能去租住房屋了。..

雖然莊襄公已經薨逝幾年了,但是繼任者王騏並沒有削減淮國學宮的供應。

淮宮之中,王騏正在翻看剛剛書記官送來的書簡。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開篇點明兵事的重要性,此人有大才。」王騏驚訝的說道。

用兵一道,博大精深,淮國雖然有不少兵書,但是看到這本兵書的時候,依舊覺得震耳發聵。

「此書是哪位大賢所做?」王騏問道。

「君上,是一位來自齊國的大賢所作,名叫孫武!」侍從回答道。

王騏微微一愣,繼續說道:「齊國居然有如此大才,那爲何會將他放走?」

「若有此人在,齊國再興桓公霸業不過翻掌之間,甚至兵鋒更甚,晉楚不可與之爭鋒,就算是我淮國正常對陣也不是其敵手。」

「齊國不用此人,合該跌入泥潭。」王騏搖頭道。「此人若是願意入仕淮,孤願意奉上將軍之位!」

王騏很清楚孫武的作用,像是孔丘的王道,或者是李耳的萬法自然,順其自然來治國,幾乎沒有諸侯會去使用。這些方法是好,但是見效慢,在這個時代根本不會有人使用。

但是孫武這兵家之道,卻是強軍之道,只要孫武這書籍被別人知道,這些諸侯國定然會蜂擁而至,奉其爲上將軍。想到這裡,王騏忍不住了當即說到:

「帶孤去見見這位大賢。」王騏道。

侍從當即帶着王騏向淮國學宮走去。很快王騏就看到了孫武,此時的孫武看上去有三十歲,長得也算英俊,只是看上去有些落魄。

王騏親自前來相見,顯然是驚到他了。

「淮公親自前來,武愧不敢當也!」孫武驚訝的看着王騏。

王騏搖搖頭道:「君能著此書,已經是當世聖賢,用兵之道堪稱第一!如此大賢,孤應該倒履相迎纔是!」

兩人進到屋子裡,王騏詢問了孫武的情況。孫武本是齊國人,只可惜,自從齊頃公之後,齊國就不太平,齊靈公志大才疏,多次進攻他國,卻屢屢失敗,後來在立嗣的問題上猶豫不決。

導致之後齊國朝政混亂,孫武帶着家人逃離齊國,南下淮國。

在他離開不久,齊靈公的兒子呂夠在崔杼的幫助下,趁着齊靈公病重殺死了齊靈公最喜歡的兒子,也是他的弟弟,齊靈公聞之吐血而亡,然後呂夠就在崔杼的幫助下即位。

只不過呂夠遺傳了他先祖的毛病,喜歡別人的老婆。崔杼就是受害者,崔杼的老婆美貌非凡,齊侯經常藉着去崔杼家中的時候,和其夫人私通。這齊侯私通還罷了,還喜歡搞夫前の目犯的事情。

可以說將他和崔杼老婆私通的事情搞得人盡皆知。並且還將崔杼的帽子賞賜給其他人。

只要是正常人,就受不了如此羞辱,更何況崔杼對其有恩,當年也是他親手將齊侯扶上了國君之位,也不知

道崔杼後不後悔當年選擇他。

後來一次齊侯宴請莒君,崔杼稱有病不去,齊侯就藉着探望崔杼的機會,再次和其夫人幽會。

崔杼當即將門關上,帶着家臣將齊侯殺死。殺死了齊侯之後,崔杼又擁立齊侯的弟弟登基繼任國君。

齊國動盪不安,因此有不少人都逃離齊國,孫武就是其中之一。

崔杼斬殺了齊侯擁立新君可謂是權傾朝野,即便是其殺了齊侯,也無人敢言其國,但是齊國的史官卻記錄‘崔杼弒其君。

得知齊國太史令如實記載了這件事情,崔杼大怒,就殺了太史令,結果太史令的弟弟太史仲再次記錄下‘崔杼弒其君。

崔杼一看,更加憤怒了,你們是覺得我的劍不利嗎?當即就將太史仲殺死。但是太史並沒有屈服,太史叔再次站出來接過太史令,繼續寫到‘崔杼弒其君。

崔杼心中驚懼,又將太史叔也殺死,連續殺死三個太史令,崔杼覺得這次沒人敢寫了吧,結果太史令第三個弟弟太史季再次站出來,寫下‘崔杼弒其君!

到了這個時候,崔杼見到太史季居然還敢如此寫,也是沒有辦法,說到:「你三個哥哥都死了,你就不怕嗎?只要你按照我的要求,將齊侯寫成暴病而亡就不不用死了!」

結果太史季直接拒絕:「此事已經人盡皆知,你就是殺了我也改變不了,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

崔杼沒有辦法,只得放了他,而就在這個時候南史氏已經從南方手持竹簡趕來,準備繼續記錄「崔杼弒其君」,到了這個時候,崔杼終於感到害怕了。

接下齊國的政局更是混亂,齊國上下如此做派,孫武根本就沒想過爲齊國效力。

在來到淮國之後,接觸到學宮之中大量書籍兵法,孫武觸類旁通之下,對於用兵之道更爲嫺熟了。

此時的若是查看其面板就會發現,孫武的軍略以及統帥,都是滿值。

王騏和孫武討論用兵之道,在親自和他交談過之後,王騏更加清楚了孫武的本事,這簡直就是一位天生的統帥。

若是雙方對陣,除非動用那些天命神器,要不然根本就沒有一絲機會。

「卿乃是大才,孤願意拜卿爲上將軍,不知卿可願意?」王騏拱手說道。

第78章 學宮第47章 王臨薨第20章 截糧道,斷後路第54章 奇觀誤國啊第23章 剌王南征不復第26章 淮國並鍾離第12章 伐吳第29章 離間第31章 謀劃邗國第35章 邗國求援第40章第79章 李耳任祭酒第12章 伐吳第9章 晉侯方伯第12章 洞天福地第53章 楚國風漸起第18章 誘敵深入第61章 祭天開大第90章 孔子問道老子第1章 季禮使齊第53章 楚國風漸起第45章 國人暴動,厲王出逃第43章 公羊革新第15章 邦周伐淮第21章 征伐萊國第63章 淮國稱霸第66章 謀取巢國第82章 父慈子孝,淮國底線第19章 尊王攘夷第44章 戰車漂移第8章 戰俘,暗中挑撥第12章 伐吳第13章 洞天之主第42章 什麼檔次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63章 淮國稱霸第39章 暗流第35章 突襲穎澤第78章 學宮第3章 水淹周軍第80章 秦楚之盟第49章 褒姒第67章 淮國伐巢第6章 齊國會盟第30章 攻城戰第82章 父慈子孝,淮國底線第31章 齊國之謀第16章 攻心爲上第36章 泗沂之戰第50章 父慈子孝第71章 齊晉楚的默契第50章 周室東遷第76章 狠毒第4章 邗都之戰(2)第6章 齊國會盟第1章 繼承遺產第35章 突襲穎澤第7章 淮水之戰第47章 招賢令第26章 和談與封爵第13章 避其鋒芒第34章 貪婪第10章 改革第72章 質子第7章 淮水之戰第36章 泗沂之戰第15章 邦周伐淮第28章 王釗薨第11章 律法與書院第63章 淮國稱霸第84章 秦楚攻晉第72章 質子第11章 律法與書院第50章 周室東遷第2章 淮國伐吳第1章 季禮使齊第36章 泗沂之戰第43章 大聰明第27章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求首訂)第69章 此地有王天下之氣第70章 晉國暗子第41章 未雨綢繆第88章 淮國:霸主?我同意了嗎?第57章 竊嫂自立,晉侯護王第15章 邦周伐淮第18章 管仲改革第33章 築壩蓄水第71章 齊晉楚的默契第36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一致第6章 徐茂使齊第7章 淮齊之盟第32章 姬烈革新第79章 李耳任祭酒第68章 鬥勃:你不講武德!第82章 父慈子孝,淮國底線第14章 對陣楚軍第94章 伍員奔淮第70章 晉國暗子第39章 暗流第92章 孫武逃淮,崔杼弒君
第78章 學宮第47章 王臨薨第20章 截糧道,斷後路第54章 奇觀誤國啊第23章 剌王南征不復第26章 淮國並鍾離第12章 伐吳第29章 離間第31章 謀劃邗國第35章 邗國求援第40章第79章 李耳任祭酒第12章 伐吳第9章 晉侯方伯第12章 洞天福地第53章 楚國風漸起第18章 誘敵深入第61章 祭天開大第90章 孔子問道老子第1章 季禮使齊第53章 楚國風漸起第45章 國人暴動,厲王出逃第43章 公羊革新第15章 邦周伐淮第21章 征伐萊國第63章 淮國稱霸第66章 謀取巢國第82章 父慈子孝,淮國底線第19章 尊王攘夷第44章 戰車漂移第8章 戰俘,暗中挑撥第12章 伐吳第13章 洞天之主第42章 什麼檔次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63章 淮國稱霸第39章 暗流第35章 突襲穎澤第78章 學宮第3章 水淹周軍第80章 秦楚之盟第49章 褒姒第67章 淮國伐巢第6章 齊國會盟第30章 攻城戰第82章 父慈子孝,淮國底線第31章 齊國之謀第16章 攻心爲上第36章 泗沂之戰第50章 父慈子孝第71章 齊晉楚的默契第50章 周室東遷第76章 狠毒第4章 邗都之戰(2)第6章 齊國會盟第1章 繼承遺產第35章 突襲穎澤第7章 淮水之戰第47章 招賢令第26章 和談與封爵第13章 避其鋒芒第34章 貪婪第10章 改革第72章 質子第7章 淮水之戰第36章 泗沂之戰第15章 邦周伐淮第28章 王釗薨第11章 律法與書院第63章 淮國稱霸第84章 秦楚攻晉第72章 質子第11章 律法與書院第50章 周室東遷第2章 淮國伐吳第1章 季禮使齊第36章 泗沂之戰第43章 大聰明第27章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求首訂)第69章 此地有王天下之氣第70章 晉國暗子第41章 未雨綢繆第88章 淮國:霸主?我同意了嗎?第57章 竊嫂自立,晉侯護王第15章 邦周伐淮第18章 管仲改革第33章 築壩蓄水第71章 齊晉楚的默契第36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一致第6章 徐茂使齊第7章 淮齊之盟第32章 姬烈革新第79章 李耳任祭酒第68章 鬥勃:你不講武德!第82章 父慈子孝,淮國底線第14章 對陣楚軍第94章 伍員奔淮第70章 晉國暗子第39章 暗流第92章 孫武逃淮,崔杼弒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