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話要說:想寫番外了……空濛使的是暗器。
淬了鴆毒的冰魄銀針,比繡花針還細上一輪,卻能連續穿過三根二人抱的石柱。
空濛最早的師父叫楚江,一個比空濛還小上一歲的丫頭。
後來死了,空濛的出水劍法學了一小半,卻不願再學,跟着東城學了四年的暗器,改成了自己的套路:兼有劍法和暗器套路的冰魄銀針。
後來今霄爲空濛的針餵了毒。
幾年以後,空濛就很少出手了,因爲空濛使的都是一招斃命的手法。
東城曾說,空濛可能比四方樓最厲害的殺手更會殺人。
空濛不喜歡來回拼殺的武功,卻很會殺人。
空濛出生在長安城東市的平康里——長安城裡一般人家居住的地方,西南面隔兩條街是鳴珂里,鳴珂里鄭家,就是空濛的母親曾經居住的地方。
那時大的妓院還不很多,長安城裡多是一個假母帶着一個養女,租一處精緻的小院,等生意上門。
鄭媽媽本來是一家大戶人家的婢女,年紀大了,就拿了體己錢買了空濛的母親——買來時還只是六歲的女童,卻是先天標緻的美人種子,請了落第秀才取名,叫玉奴。
鳳儀二年,鳴珂里鄭家已經是當地小有名氣的人家了,慕名而來以求得見美人一面的子弟不少,纏頭(給妓女的MONEY~)得的多了,鄭家就逐漸闊綽起來。
鳳儀三年,鄞州刺史的公子馮宏祖在郡中被選拔爲秀才,前往長安應試。
那一年,yin錯陽差,才子佳人因緣會面,馮宏祖在鄭家門前看見亭亭玉立在門口的玉奴,於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那一天,鄭玉奴就站在鄭家屋宇深闊的門前,一個梳雙髻的小丫頭扶着,粉面含羞,秋水脈脈,勾去馮公子三魂七魄。
而馮宏祖鮮衣怒馬,眉目清朗,自有一股少年風liu,帶走玉奴一片芳心。
但妓家終究是妓家,擺開雕花牀,招待十六方,人一走,茶就涼。
半年的歡樂時光耗盡了馮宏祖帶來的豐厚盤纏,所幸皇榜貼出,馮宏祖中了第三十六名進士,兩人在霸陵折柳橋依依惜別。
那日玉奴是揹着假母偷偷出來的,馮宏祖住的驛站就在霸陵邊。
但那些錦衣玉食的過往空濛未曾享受到半分。
——回到鄭家後,玉奴就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私房銀子,要贖身。
鄭氏當然說什麼都不允——好好的一棵搖錢樹,怎能放走。
但三個月後鄭氏妥協了——玉奴有了身孕。
所以空濛出生在平康里的一處簡陋民宅,母親靠終日替人描畫和刺繡爲生,衣服永遠乾淨卻打着補丁,只有五月初四和過年的時候才吃肉。
五月初四,是空濛關於父親的唯一記憶,那一天是他的生日。母親不太提起父親的事,偶爾零星的敘述,都是五月初四那天輕描淡寫地提及一句兩句——也盡是兩人初相見是驚爲天人的那一幕。
其他的,空濛都只能猜測。
只能肯定,父親叫馮宏祖。
只能肯定,玉奴不曾怨馮郎。
但是,獨自養育空濛的時候,玉奴卻飛快地老去了。像一朵只開一瞬的曇花,剎那芳華。
空濛十二歲的時候,玉奴患了喘疾,夜夜撕心裂肺地咳。
拮据人家,一場病就是生死劫難。
空濛已經跟着玉奴學會了繡花,丹青,舞蹈,唱曲。
但這些技藝都是衣食無憂時錦上添花的消遣法兒,連一副藥都買不起的時候,值錢的只有自己。
空濛把自己賣了,四兩銀子(唐代一兩銀子=RMB300元左右~)。
人販子原本想壓下半兩,卻叫空濛冷淡的眼神剜得心下發慌,心道這小丫頭邪乎得緊,貪圖空濛標緻的臉,沒敢再壓價。
空濛捧着銀子回家,玉奴卻已經嚥了氣,手裡緊緊攥着一方帕子,空濛使勁抽了出來,上面是兩行褪了色的蠅頭小楷: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落款——馮宏祖。
空濛將帕子仔細疊好放進玉奴懷裡,對守在門外的人販子道:“等我安葬了娘自會去找你,你且回去吧,可別沾了晦氣。”
人販子看着這個女孩有條不紊地處理着母親的後事,平靜得幾乎冷酷,感到後背冷汗涔涔,尷尬地應了一聲走了。回到住處,正值宮裡的常公公派了小太監來找,說是宮裡缺了人手,要充幾個丫頭,卻沒說原因。
人販子知道宮裡經常會莫名其妙地死些丫頭太監,爲了應付上頭,便私下裡買幾個丫頭去充數。
於是也不多問,道:“小的這倒可巧有個丫頭,話少,xing子也靜,模樣也好看,公公可要得?”
小太監道:“模樣倒沒什麼,太出挑了恐怕還惹事。這事我回去回了師父明日給你話兒。”
“小人恭候。”人販子笑得一臉諂媚。
於是,空濛在鳳儀十五年瑟瑟的冬天悄悄進了宮裡的尚衣局,引領她的常公公嚴厲地告誡她:“從今天開始,你不叫什麼鄭念兒了,你的名字是春水,懂了麼?”
空濛道:“回公公,奴婢一直都叫春水。”
常公公笑了:“好一個伶俐的孩子,放心,只要不出錯,雜家自不會虧待你。”
空濛低頭不語。
常公公看看天:“快下雪了,雜家也該回去覆命,你好自爲之。”
空濛恭謹地行了禮,太監略一點頭,走了。
果然,不多久,一場大雪就紛紛揚揚,漫天卷地下了起來。寂寂無聲的,眨眼就下了厚厚一層,蓋住了這紛擾紅塵。空濛身上一陣冷,卻倔強地不肯進屋,站了許久,慢慢抱着肩蹲下,看着滿地霜雪發怔,然後,伸出僵直的手指,在地上一筆一劃地寫:鄭、念、兒。
然而,大雪飛揚,須臾就覆蓋其上,一點痕跡都不露,空濛的淚終於傾瀉而出,強自壓抑的嗚咽聲中,一聲“娘——”,破碎得不成樣子。
天地寒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