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揚帆出海

請屬。呂嘉府上,昌嘉父午正與郭解對

?? “※

呂嘉高踢主位,其子呂夷側面相欺??郭解一臉的陰沉之色。踞坐在矮几上。

沒有歌伎歌舞助興,因爲呂嘉要與郭解商議機密要事,不能落入他人之耳。

“郭大俠,請飲了這杯!”呂嘉端起酒杯,朝郭解遙碰一下。

“謝承相!”郭鼻端起酒杯,和呂嘉遙碰一下,一仰脖子,喝得精光。

“不知郭大俠有何打算?”呂嘉放下酒杯,打量着郭解。

“郭某惶惶然,有家難歸,不的不求承相收留。”郭解是倍受人尊敬的大俠,幾時用過一個求字。一想起就氣憤難已,氣恨恨的道:“周陽!”

“郭大俠言重了。”呂嘉一臉的親切笑容,彷彿見到老祖宗似的:“郭大俠能來,那是給呂嘉臉面,郭大俠且請放寬心,住下便是。”

呂嘉笑容親切,話說得很真誠,至少聽上去是這樣,這讓郭解心裡好受些,陰沉的臉色稍微好看些:“謝承相!”

“哎!”呂嘉突然長嘆一聲。

郭解心中一驚,忙問道:“敢問承相何事嘆息?”

“沒事,沒事!”呂嘉不住擺手。

“蒙承相不棄,收留郭某。若有差遣,郭解自會盡力。承相有話。儘管說。”郭解雙眉一挑,明亮的眼裡精光閃爍。

“這咋”呂嘉欲言又止。一臉的爲難之色:“哎!今日早上,我去見大王。大王說,郭大俠會象喪家之犬一樣,前來我南越藏匿。”

“他放屁!”

郭解如今給漢軍追得無處可逃。十足十一隻喪家之犬,可是,這話聽在耳裡,非常扎耳朵,讓人很不舒服,郭解氣憤憤的喝罵起來。

右手緊握成拳,用力過度,手背都泛起了青色。

“郭大俠,休得胡言!”呂嘉臉一沉,輕斥道:“那是我家大王所言。”

“哼!”郭解冷“哼一聲,眼裡光芒閃爍。

呂嘉看在眼裡,嘴角掠過一抹冷笑:“大王還言道,要派出人搜尋郭大俠。若是抓住郭大俠,就綁了郭大俠,給漢皇送去。”

郭解不投趙傷,而投呂嘉,就是考慮到趙儒不願與漢朝作對。他若投趙傷,趙信肯定會把他綁了交給漢朝處置,這話他是深信不疑。

“這個老匹夫!”郭解喝罵一句。

“郭大俠勿憂,只要有我呂嘉在,自能護得郭大俠周全。”呂嘉眉頭一挑,一抹憂色上臉:“可是,趙坨雖是然老邁,卻也是一個精明人,就是不知道能瞞得了他多久。”

趙坨是個傳奇人物,十九歲成爲秦始皇的侍衛,三十出頭就成了深的秦始皇賞識的大將。的確是個精明人。雖然年紀大了,精力不繼了。不能象年輕時那般率軍出征,並不是說他老糊塗了,他遲早會懷疑到呂嘉。

對這點,郭解不敢有所懷疑。郭解不住權衡,呂嘉這裡是他的最後落腳之處,若是呂嘉出事。他只有亡命天涯。在漢朝不能呆,南越無處容身,只有去匈奴了。以他的身手,還有匈奴對漢朝的仇恨,若他去了匈奴,一定會得到單于的賞識。

可是,匈奴苦寒,一年到頭也沒幾天是暖和的,讓人太難忍受了。爲今之計,要想不再亡命天涯,只有一個辦法。幫助呂嘉,奪得南越王位。呂嘉一旦做上南越王,他一定會想辦法庇護自己,就不用再過顛沛流離的日子。

主意一決,郭解以眼一翻,精光暴射:“承相何不行大事?”

“大事?郭大俠,此話怎講?”呂嘉一臉的錯愕。其實,他心如明鏡,這不過是裝的。

“趙儒在南越數十年,倒行逆施。征伐無度,百姓苦不堪言。承相若是登高一呼,響應者必是望風景從,承相若行大事,必將更進一步。”郭解開始慫恿呂嘉了。

呂嘉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承相,更進一步,那就是南越之王了。呂嘉謀戈了這麼多年,爲的就是這個王位。聽了郭解的話,心裡樂翻了,卻是臉一沉,右手在短案上輕拍一下:“郭大俠,休得胡言!”

“承相若不舉大事,郭某留之何益?告辭!”郭某當然明白呂嘉這不過是故作姿“態罷了。

“郭大俠,郭大俠,請留步。”呂嘉忙上前拉住:“郭大俠,若是別的事,呂嘉自當遵從,可這事萬萬不行。”

他若要是不想,何必收留郭解?他若不想,就憑郭解的話,足以砍下郭解的頭顱了,他一點動靜都沒有。那是他很想。

“馴日既無此意,郭某何須多留。”郭解仍無停步的意思。

“郭大俠,既如此,我們如此這般。”昌嘉當然明白郭解並不是真的要走,是要他說出心裡話。他費了這麼多脣舌,目的就是要了解郭解的心思,郭解已經挑明瞭,他不用再藏着掖着了,在郭解耳邊一通嘀咕。

“哈哈!承相妙計!”郭解大笑起來。

“這事能否得成,還得有勞郭大俠出手。”呂嘉這才說到正事上。沒有郭解這個身手了得的江湖大俠相幫,他難成大事。

“承相但有所命,郭某自當遵從。”郭解深知呂嘉是他過安生日子的最後保障,幫他就是在幫自己。

“郭大俠,請入座!”昌嘉把郭解請回去坐下,再次痛飲起來。

這次,不再是遮遮掩掩,說話痛快。酒到杯乾,好不快活。

熾衆

五嶺是、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是中原與嶺南兇。護線越過五嶺,就到了嶺南之地。

嶺南之地,其風十人情。與中原迥異,氣侯炎熱潮溼,多山地、叢林。經濟極不發達,自古以爲,被視爲蠻夷之地。

五嶺是南嶺山脈的一部分。南嶺山脈是中國最大的南北地理分水嶺。其主要部分是五嶺。實際上。南嶺西起雲南,東到大海,綿延數千裡。

南嶺山脈把中原和嶺南隔開小成爲兩個迥然不同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原與嶺南的交通,阻礙了嶺南的開發。

南嶺雖然險峻,卻阻止不了我們祖先堅毅的步伐。早在商朝末年。中原大亂,我們的祖先就翻越南嶺山脈,進入嶺南,他們的腳步一直向南,到達現在的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島、越南北部。

春秋戰國時,天下大亂,諸侯力征,中原百姓遷向嶺南的數量就更多了。他們帶去了先進的文明與科技。促進了嶺南的發展。

然而,這些舉動,只是自發的,爲求生存而進行的。把嶺南之地收歸版圖的行動,在上千年的時間裡,就沒有過。就是楚國,號稱縱橫五千裡的大國,也只是象徵性的把嶺南收入版圖,並沒有治理,更沒有從真正意義上納入版圖。

把嶺南之地納入版圖的,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掃滅六國後,秦軍休整了兩年。然後秦始皇一聲令下,五十萬秦軍翻越五嶺,直下嶺南。那時的嶺南,雖是久受中原文明的影響,卻是十著居多,不願臣服,奮起反抗,給秦軍制造了莫大的困難。

因爲五嶺險峻,交通不便,運輸困難,秦軍補給不上,士氣低落,戰事進展極爲緩慢。統帥屠瞧在一次土著的襲擊中,戰死沙場。

靈渠建成後,補給問題解決了。秦軍的戰力就爆發出來了,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平定了嶺南。那時,土著依然是鑽在大山裡,依靠叢林和山地進行抗抵,秦軍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去平定,付出的代價很大。

儘管代價很大,秦軍還是完成了,堪稱一大壯舉。

五十萬秦軍出發的地方,就是五嶺上的橫浦關、陽山關、澱溪關這三大關隘。正是從這三大關隘出發,五十萬秦軍踏上了平定嶺南的

橫浦關,位於大瘦嶺,是控撫南北的重要關口,戰略地位極爲重位。

此時,李廣率領的長沙駐軍,正集結在橫浦關下。

數萬漢軍列成陣勢,陣勢謹嚴。一瞧便知,練有素。

李廣騎在戰馬上上,腰椅環首刀,揹負強弓勁矢,威風凜凜。虎目如電,從軍陣上掃過,大聲話:“弟兄們:你們知道南邊是什麼地方嗎?”

“嶺南!”漢軍大聲回答。

數萬人齊聲回答,聲浪直衝霄汗。

“沒錯,是嶺南!”李廣接着道:“六十年,有一支穿着黑色軍服的勇士,一共五十萬人,他們就是從這裡,從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開始。向嶺南進軍,他們浴血奮戰,拋灑熱血,平定了嶺南。”

五十萬秦軍平定嶺南的事情。在當時流傳甚廣,是一樁熱血傳奇!

只要是個熱血男兒,就會激動難已。漢軍眼裡全是熾熱的光芒,不由自主的按在劍柄上。

對漢軍的反應,李廣甚是滿意,聲音更高:“今天,我們將從這裡。踏上進軍嶺南的征程!六十年前。前朝的勇士,他們平定了嶺南,今天,我們將踏着他們的足跡,再次平定嶺南!你們,有沒有信心?”

“漢軍威武!”

沖天的戰號響起,這是對李廣問題的最好回答。

“漢軍威武!”李廣揮着拳頭,大聲吶喊。

“漢軍威武!”

漢軍揮着胳膊,吼着戰號,熱血奔涌。

秦軍雖是前朝之軍,可是,那是華夏一脈。當年,五十萬秦軍奉命南下,平定嶺南,書寫了熱血傳奇,儘管後世之人多不知,當時的漢人卻是聲口相傳。眼前這支漢軍。就是爲了平定嶺南而刮練的,他們對秦軍當年之事極是熟悉,那是先輩的光輝事蹟!

今天,他們要重新踏上這條征途。無不是熱血沸騰,恨不得立時殺入嶺南。

“進軍嶺南!”

李廣猛的拔出環首刀,對着南方用力一揮。

“隆像!”

驚玉的腳步聲響起,漢軍踏上了進軍嶺南的道路。

五嶺山道上,一條紅龍長龍,滾滾南去,前不見其頭,後不見其尾!

默默默

靈渠最早稱爲秦鑿渠,後又稱零渠。到了唐朝才改稱靈渠,一直沿用至今。

湘江和灕江上游相距很近,可是卻有數百米的落差,使得兩水不能通航。秦代著名的水工史祿設計了靈渠,修出一條六十餘里長的人工運河,解決了這個問題。

靈渠的修建,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非常垂要。秦朝有三大著名的水利工程??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兩千多年過去了,仍是在發揮作用,四川盆地因而成天府之國。鄭國修建的鄭國渠。使得關中更富饒,秦國更強,這對秦始皇統一中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而靈渠是最後修建的,其作用卻是遠超前兩大水利工程,它把中原和嶺南連爲一體,成爲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秦朝以後,歷朝歷代都在整修,是以兩千多年過擊了,靈渠仍在發揮重要作用。

涵朝名相張十齡開鑿出了“梅嶺古道“使得嶺南與中通更加便利,靈渠的作用才略有下降。

靈渠的戰略作用極大,有人把靈渠和長城相提並論,說“北有長城。南有靈渠”由此可見其價值有多大了。

若是沒有靈渠,就沒有現在的廣東、廣西,就不會有如今發達的珠江三角洲。

此時的靈渠上,出現不計其數的船隻,一艘接一艘,首尾相連,綿延如一條長龍,朝南航行。

正是程不識率領的漢軍。這支漢軍依然是長沙駐軍,給李廣和程不識二人各率一部分,李廣走陸路,從五嶺南下,程不識走水路,從靈渠進軍。

當然。船上不僅有兵士,還有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是沒有糧草,漢軍到了嶺南,依然是難以行動。

“若是沒有靈渠,哪能如此便捷!”

程不識望着首尾相連的船隊。不由得大是感慨。

再瞧靈渠,水流有緩急,爲了減緩水流,便於航行,靈渠中設有不少斗門,又叫陡門,那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船閘。

靈渠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有很多奇思妙想,讓人歎爲觀止,程不識一一瞧來,又是一番驚歎。

默默默

冶縣,碼頭上,集結了上百艘樓船。

樓船,顧名思義,就是象樓一樣的船隻。樓船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出現了,吳越爭霸之時,吳國和越國就擁有數量不少的樓船,先後與楚國發生水戰,用的就是樓船。

樓船上的船工,站立船舷而旁,正在待命。

“閃開!閃開!”

一隊兵士騎着戰馬前來,大聲吆喝。

來來往往的百姓忙閃到道旁。

“這是做什麼?”百姓大是驚訝。

“快看,那裡有樓船。”

“好多的樓船。”

樓船早已有之,出海必用之具。在這碼頭上,樓船根本就不稀奇。

可是,如此多的樓船停在這裡。還真不多見。

“瞧,那些樓船很深,裝的是什麼?”

更有經驗豐富的百姓一眼便看出。樓船有些不同,吃水很深。樓船一般用於出海,每次出海,必有很多艘。可是,也沒有如此多,還是吃水甚深,要他們不驚奇都不行。

“快瞧,那是漢軍!”

“漢軍怎麼到這裡來了?”

這裡的百姓是閩越之民,雖然剛剛歸降漢朝,一是漢軍的號令極嚴。對閩越百姓秋毫無犯,比起閩越的軍隊更受百姓愛戴。二是閱越之民多受中原文明的影響,深知漢朝的富饒。對漢朝早就嚮往之了。崇谷一戰,部鄆成擒,阻止閩越與漢朝交往的最後壁障已經不復存在了,閩越百姓反倒是歡喜。

在百姓的議論聲中,只見一隊漢軍排着整齊的隊形,開了過來。

明亮的盔甲,紅色的軍服,他們的開進,就象一片涌動的海潮,聲威壯盛。

“好雄壯!”百姓發出一陣驚訝聲。

漢軍本就比閩越軍隊裝備更加精良。練有素。這支軍隊就是衛青統率的三千會稽駐軍,他們的任務就是出海,去收東醒。衛青接手之後,對這支漢軍進行了編組,練。衛青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軍事統帥,有着傑出的軍事才幹,在他的打理下,這支漢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雖是三千人,行進間跟數萬人沒差別。

衛青騎着高頭大馬,走在隊伍的中間,格外顯眼。

此時的衛青,比起網做上校尉時又有所不同了,除了精悍、壯碩外。多了幾分沉穩之氣。

將軍是打出幕的,是歷練出來的。衛青雖是擁有傑出的軍事天賦。也需要歷練。自打奉命,準備收東醒後,他就獨自處理軍務,周陽不加干預。對他的歷練有莫大的好處。這短短時日,就發生瞭如此變化。

要是再假以時日,衛青一定會成長爲一員不可多得的名將!

衛青的號令極嚴,行進中的漢軍沒有人說話,更沒有人東張西望,目視前方,大步前進。

很快就來到了船邊,一隊隊漢軍在衛青的指揮下,上了樓船。

樓船上裝的是糧草,還有一些戰馬。

糧草就不用說了,東畦述未開化。糧食供應有些困難,自然是要帶上的,這是樓船吃水深的緣故。

寺曉多山地、叢林,不便騎兵發揮。可是,帶上戰馬,便於傳遞

令。

衛青最後一個登上樓船,手扶在船舷上,朝岸上一望,長吸一口氣。大聲下令:“出發!”

“起鈷!”

船工吼一嗓子,立起傳出一陣吆喝聲,樓船緩緩開出碼頭,進入大海。

數十艘樓船。組成一個巨大的船隊,朝着東方航行。

衛青站在船頭上,手按在刀柄上,胸口微微起伏。

他從軍不到一年,就當上了校尉,還給周陽委派瞭如此重任,獨當一面,任誰都會激動,衛青亦不例外。

“一定要收了東鵬??”衛青暗暗告誡自己。

比朋友們,從上架至今,快三個月了,日更一萬字,從未間斷過。可是,我很疲勞,想調整一下,接下來的更新,可能有所變更。有一點可以保證,每天五千字的更新一定會有。至於第二更看情況。順便把本書的大高潮再理理。(

第32章 肩負重任第6章 急風驟雨第49章 漢武帝的決斷第39章 景帝的驚喜第67章 怒火中燒第70章 單于的臭着第66章 軍情泄露第65章 血染大漠第51章 把天捅漏了第19章 驚天血戰(二)第74章 血染龍城(七)第59章 不破匈奴,誓不還!第74章 血染龍城(三)第99章 伊稚斜做單于第30章 勝利果實第76章 末日降臨(一)第55章 新軍之威第36章 正式練兵第90章 大破匈奴(十)第46章 景帝的難題第29章 我要當爸爸了第16章 嫁人當嫁周陽第42章 一路凱歌,一路血第18章 別無選擇第13章 剿滅烏桓(中)第14章 實力說話第31章 真夠陰損第93章 功德圓滿第51章 自負的單于第5章 營地第68章 妙計惑敵第75章 龍城決戰(六)第73章 石破天驚第77章 一網打盡(中)第40章 奔赴邊關第72章 動手了第53章 調兵遣將第36章 弩陣第75章 龍城決戰(八)第22章 興師問罪第70章 一舉成擒第21章 大有收穫第17章 又見太子第94章 西羌的幻想第96章 中華文明Vs羅馬文明第88章 忠魂殿中忠魂在第89章 決戰來臨(四)第24章 雨中激戰第5章 漢武軼事第22章 興師問罪第116章 激戰地中海第90章 臺灣歸降第14章 以逸待勞第34章 趙過第46章 景帝的難題第88章 曠世之戰(四)第35章 館陶公主第104章 馬其頓方陣第89章 決戰來臨(三)第20章 見面禮第17章 血染龍城(下)第41章 深入大漠第32章 轉機第10章 還我清白第22章 匈奴震恐第60章 漢軍出塞第13章 賜爵第21章 公主上門第86章 趁火打劫第68章 大戰在即第74章 橫掃第90章 大破匈奴(一)第31章 初承重任第36章 建章營的秘密第75章 末日降臨(九)第14章 以逸待勞第7章 男兒行第42章 一路凱歌,一路血第108章 羅馬的對策第47章 少年天子第39章 凌辱之恨第68章 大戰在即第94章 西羌的幻想第74章 血染龍城(六)第28章 皇上是我親家第62章 暴怒的樑王第8章 單于的怒火第17章 升任校尉第42章 收百越之議第48章 天賜良機第20章 見面禮第30章 廢和親第57章 誓師北征第79章 對陣第103 帝國雄風第43章 一見鍾情第26章 窮追不捨第98章 單于在哪裡第16章 自尋死路
第32章 肩負重任第6章 急風驟雨第49章 漢武帝的決斷第39章 景帝的驚喜第67章 怒火中燒第70章 單于的臭着第66章 軍情泄露第65章 血染大漠第51章 把天捅漏了第19章 驚天血戰(二)第74章 血染龍城(七)第59章 不破匈奴,誓不還!第74章 血染龍城(三)第99章 伊稚斜做單于第30章 勝利果實第76章 末日降臨(一)第55章 新軍之威第36章 正式練兵第90章 大破匈奴(十)第46章 景帝的難題第29章 我要當爸爸了第16章 嫁人當嫁周陽第42章 一路凱歌,一路血第18章 別無選擇第13章 剿滅烏桓(中)第14章 實力說話第31章 真夠陰損第93章 功德圓滿第51章 自負的單于第5章 營地第68章 妙計惑敵第75章 龍城決戰(六)第73章 石破天驚第77章 一網打盡(中)第40章 奔赴邊關第72章 動手了第53章 調兵遣將第36章 弩陣第75章 龍城決戰(八)第22章 興師問罪第70章 一舉成擒第21章 大有收穫第17章 又見太子第94章 西羌的幻想第96章 中華文明Vs羅馬文明第88章 忠魂殿中忠魂在第89章 決戰來臨(四)第24章 雨中激戰第5章 漢武軼事第22章 興師問罪第116章 激戰地中海第90章 臺灣歸降第14章 以逸待勞第34章 趙過第46章 景帝的難題第88章 曠世之戰(四)第35章 館陶公主第104章 馬其頓方陣第89章 決戰來臨(三)第20章 見面禮第17章 血染龍城(下)第41章 深入大漠第32章 轉機第10章 還我清白第22章 匈奴震恐第60章 漢軍出塞第13章 賜爵第21章 公主上門第86章 趁火打劫第68章 大戰在即第74章 橫掃第90章 大破匈奴(一)第31章 初承重任第36章 建章營的秘密第75章 末日降臨(九)第14章 以逸待勞第7章 男兒行第42章 一路凱歌,一路血第108章 羅馬的對策第47章 少年天子第39章 凌辱之恨第68章 大戰在即第94章 西羌的幻想第74章 血染龍城(六)第28章 皇上是我親家第62章 暴怒的樑王第8章 單于的怒火第17章 升任校尉第42章 收百越之議第48章 天賜良機第20章 見面禮第30章 廢和親第57章 誓師北征第79章 對陣第103 帝國雄風第43章 一見鍾情第26章 窮追不捨第98章 單于在哪裡第16章 自尋死路